福》揭示封建思想和人性的对立,重点是文明和人性的启蒙; 《边城》讴歌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与庸俗、堕落的社 会形成对照;《荷花淀》以战争为背景,赞扬人性美、弘扬爱 国主义,揭示中华民族战胜侵略者的精神力量:《装在套子里 的人》则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生活中某一类人,反映社 会现实。 本单元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代生活都有一定的距离,尤 其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这些课文,应力争突破过去陈旧的解 读思路,用当代观念予以审视,拉近距离。比如,《装在套子 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学生现在理解起来有很大的 困难,不过,从这个人物身上,可以挖掘出超越时间和空间具 有人类共性的因子。 1祝福79 ●课文鉴赏说明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 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 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 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 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 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 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祥林嫂悲剧的一生
g2 福》揭示封建思想和人性的对立,重点是文明和人性的启蒙; 《边城》讴歌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与庸俗、堕落的社 会形成对照;《荷花淀》以战争为背景,赞扬人性美、弘扬爱 国主义,揭示中华民族战胜侵略者的精神力量;《装在套子里 的人》则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生活中某一类人,反映社 会现实。 本单元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代生活都有一定的距离,尤 其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这些课文,应力争突破过去陈旧的解 读思路,用当代观念予以审视,拉近距离。比如,《装在套子 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学生现在理解起来有很大的 困难,不过,从这个人物身上,可以挖掘出超越时间和空间具 有人类共性的因子。 1 祝福 79 ●课文鉴赏说明 一、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写于 1924 年 2 月 7 日,最初发表在 1924 年 3 月 15 日《东方杂志》第 21 卷第 6 号上,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 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 世纪 20 年代,正是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 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 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 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 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二、祥林嫂悲剧的一生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与中国广大农村妇 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 但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如 同鲁迅所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祥林嫂年轻丧夫,不幸便从此开始。她在家里可能忍受不 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像牲畜一样被婆婆卖掉,于是逃了出 来。她被介绍到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 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她已经感到非常幸福了。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一旦 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 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 却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 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一路只 是嚎,骂”,“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 成天地”,然后她又“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 窿,鲜血直流”,最后被男人用强力成婚。祥林嫂为什么这么 激烈地反抗?不是留恋自由的生活,也不是因为抗议夫家卖掉 她,更不是贺老六的问题。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 再嫁是最耻辱的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为了自 己所谓的“贞节”进行了最强烈的反抗 祥林嫂屈辱地再嫁后,竟然又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她 “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 的”,现实生活的满足使她暂时抛开了精神上的负担。“到年 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两年之后,祥林嫂的丈夫死了。丈夫死了,虽然不幸,但 是还有儿子,这是她的希望。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是深固的,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不幸的是,儿子又被狼 吃了。祥林嫂没有了依靠,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又回到鲁镇 来
g2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与中国广大农村妇 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 但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如 同鲁迅所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祥林嫂年轻丧夫,不幸便从此开始。她在家里可能忍受不 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像牲畜一样被婆婆卖掉,于是逃了出 来。她被介绍到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 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她已经感到非常幸福了。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一旦 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 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 却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 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一路只 是嚎,骂”,“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 成天地”,然后她又“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 窿,鲜血直流”,最后被男人用强力成婚。祥林嫂为什么这么 激烈地反抗?不是留恋自由的生活,也不是因为抗议夫家卖掉 她,更不是贺老六的问题。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 再嫁是最耻辱的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为了自 己所谓的“贞节”进行了最强烈的反抗。 祥林嫂屈辱地再嫁后,竟然又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她 “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 的”,现实生活的满足使她暂时抛开了精神上的负担。“到年 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两年之后,祥林嫂的丈夫死了。丈夫死了,虽然不幸,但 是还有儿子,这是她的希望。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是深固的,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不幸的是,儿子又被狼 吃了。祥林嫂没有了依靠,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又回到鲁镇 来
祥林嫂又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她现在已被她周围的人 看作不干净的人了。嫁了两个男人,“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 事二夫”。不仅深受理学影响的鲁四老爷认为她是“谬种 般的平民百姓也对她备加歧视。祥林嫂背负着这样沉重的精 神负担,疑神疑鬼,恐惧无比。在捐了赎罪的门槛后,还是不 能洗脱自己的“大罪名”,祥林嫂精神崩溃了,最终走向生命 的毁灭。 三、祥林嫂所处的人文环境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毒 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剧之所以产生 个重要原因是她周围民众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 针对祥林嫂的种种不幸,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 1.祥林嫂再嫁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家 惹麻烦。 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 拜堂。 2.儿子被狼吃了 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 开去”。 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 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 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 事当她们无聊生活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 们就“烦厌得头痛”了
g2 祥林嫂又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她现在已被她周围的人 看作不干净的人了。嫁了两个男人,“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 事二夫”。不仅深受理学影响的鲁四老爷认为她是“谬种”, 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对她备加歧视。祥林嫂背负着这样沉重的精 神负担,疑神疑鬼,恐惧无比。在捐了赎罪的门槛后,还是不 能洗脱自己的“大罪名”,祥林嫂精神崩溃了,最终走向生命 的毁灭。 三、祥林嫂所处的人文环境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毒 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剧之所以产生,一 个重要原因是她周围民众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 针对祥林嫂的种种不幸,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 1.祥林嫂再嫁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家 惹麻烦。 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 拜堂。 2.儿子被狼吃了 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 开去”。 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 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 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 事当她们无聊生活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 们就“烦厌得头痛”了
3.祥林嫂头上的疤 阿毛的故事对镇里人来说已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 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 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故事时,还寄希望 于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 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4.祥林嫂的死 鲁四老爷的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 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 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 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再看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对祥林嫂的态度。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思想的坚决 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 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维护帝制。当时已经是共和 时代了,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林嫂,他开始只是“讨 厌她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 嫂再嫁回来,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 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就不能容忍了,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 为他对祥林嫂的这种歧视,才彻底毁灭了她生存的信心。最后 祥林嫂被扫地出门,穷困而死,他还要骂一声“谬种” 2.柳妈
g2 3.祥林嫂头上的疤 阿毛的故事对镇里人来说已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 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 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故事时,还寄希望 于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 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4.祥林嫂的死 鲁四老爷的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 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 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 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再看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对祥林嫂的态度。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思想的坚决 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 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维护帝制。当时已经是共和 时代了,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林嫂,他开始只是“讨 厌她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 嫂再嫁回来,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 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就不能容忍了,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 为他对祥林嫂的这种歧视,才彻底毁灭了她生存的信心。最后 祥林嫂被扫地出门,穷困而死,他还要骂一声“谬种”。 2.柳妈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 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冋情心ε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 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动物“不杀生”, 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又把和祥林嫂 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她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 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当她看到祥林嫂脸 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时,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 里很满足。 3.鲁四婶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 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 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 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 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 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 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 把她当人来看 四、作者批判的封建思想观念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 僵化、反动。此时理学出现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夫 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 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葬, 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 步 2.秩序
g2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 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 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动物“不杀生”, 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又把和祥林嫂 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她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 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当她看到祥林嫂脸 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时,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 里很满足。 3.鲁四婶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 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 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 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 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 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 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 把她当人来看。 四、作者批判的封建思想观念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 僵化、反动。此时理学出现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夫 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 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葬, 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 步。 2.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