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专题阅懊资料 说孔子 一一代圣人,泽被春秋 名家点评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嘉(明)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汉)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一一钱穆(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 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尔文博士 半步《论语》治天下一一赵普(北宋) 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一一魁奈(法)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 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一)生平经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 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 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 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 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 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 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 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 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 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 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 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 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 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 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
1 《论语》专题阅读资料 说孔子 ——一代圣人,泽被春秋 一、名家点评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嘉(明)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汉)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钱穆(现) ·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 慧。” ——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尔文博士 ·半步《论语》治天下——赵普(北宋) ·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魁奈(法)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 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一)生平经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 3 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 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 岁时,已博学 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 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 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 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 35 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 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 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 培养弟子。51 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 之” 52 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 500 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 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 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 54 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 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 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 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 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 484 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 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
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 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 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 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 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 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 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 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 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 的经典。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 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人: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二)个性特征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 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 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 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 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 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 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 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 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 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 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 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 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 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 的危险。 5、与人为善
2 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 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 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 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 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 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 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 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 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 岁 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 479 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 7 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 的经典。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 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人:子贡、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子张......... (二)个性特征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 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 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 63 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 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9 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 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 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 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 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 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 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 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 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 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 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 的危险。 5、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 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 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说孔子—一日常圣人 鲍鹏山 我们说起孔子,都知道他是圣人,我们还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宗教的民族,缺少 种全民的对“上帝”的信仰,但是我们虽然没有神,我们却有圣人,我们没有诺亚方舟, 我们却有孔子杏坛;我们没有上帝的救赎,但我们有圣人的济世:我们没有上帝的博爱,我 们却有圣人的仁道。圣人,就是我们的精神的导师,就是我们心灵的向往,就是我们行为的 规范 那么,这样的一个品格的圣人,他有一些什么样的气质呢? 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来看一看,孔子,作为一个人,体现出哪些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 情。在他圣人的气质里面,有多少神性的东西,有多少人性的东西。 首先,他是有性情的圣人 这与一般人对圣人的想象不同。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面,圣人,那肯定是一个高高在上, 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一言一行都规矩有度的人。而且,我还要特别指出,真正的圣人一定是 性情的,一定是满怀激情而又一腔深情的。孔子就是这样,他对人对事,常常是动情的,自 身遭到羞辱,他动情:颜渊死,子路死,伯牛有疾,他都动情:在泰山脚下见一可怜的妇人 他也动情。喜怒哀乐,一任性情,在这一点上圣人跟我们的情感特征是一样的 我们先看看他的喜。 孔子有一次夸奖他的弟子颜回,他是用一种赞叹的口气说的: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你看他的语气,一开始就是,哎呀,真是贤德呀,那个颜回呀。这种夸奖不是我们今天 的老师给学生做一个操行的评语,学期结束了,在他的成绩单里,在他的鉴定表上写上一行 非常客观的,非常冷静的评语。那颜回为什么贤呢?他能吃苦,他能淡泊,能够在淸贫中找 到生活的快乐: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讲了这样一句话以后,再重复一句: 贤哉,回也 在一段话里前面一开始“贤哉,回也”,后面又是一个“贤哉,回也”,感慨不已,颜回 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能够如此快乐,他为颜回高兴。因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颜回的快乐 和幸福就不以物质条件改变而改变了,这样的人永远都会是快乐的。同时也在表明,孔子自 己内心的那种高兴,为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高兴。一个学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老师为他高兴 感到喜悦 这是他为学生的喜。对于古代的大圣大贤,他更是衷心的赞美,欣赏他们,崇敬他们。 你看看他如何赞叹传说中的尧 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 我们看这个开头,也是“大哉!”一开始就是伟大呀,那个尧呀。总是用感慨的句子在 前面。那么,这个尧怎么伟大呢?下面完全是感慨的句子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 有文章。 “巍巍乎”,多么崇高呀,“荡荡乎”,多么广大呀,“焕乎”,多么的文采斑斓呀,全是 感慨的句子。 他在跟谁讲呢?跟他的学生在讲
3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 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 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说孔子——日常圣人 鲍鹏山 我们说起孔子,都知道他是圣人,我们还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宗教的民族,缺少 一种全民的对“上帝”的信仰,但是我们虽然没有神,我们却有圣人,我们没有诺亚方舟, 我们却有孔子杏坛;我们没有上帝的救赎,但我们有圣人的济世;我们没有上帝的博爱,我 们却有圣人的仁道。圣人,就是我们的精神的导师,就是我们心灵的向往,就是我们行为的 规范。 那么,这样的一个品格的圣人,他有一些什么样的气质呢? 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来看一看,孔子,作为一个人,体现出哪些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 情。在他圣人的气质里面,有多少神性的东西,有多少人性的东西。 首先,他是有性情的圣人。 这与一般人对圣人的想象不同。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面,圣人,那肯定是一个高高在上, 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一言一行都规矩有度的人。而且,我还要特别指出,真正的圣人一定是 性情的,一定是满怀激情而又一腔深情的。孔子就是这样,他对人对事,常常是动情的,自 身遭到羞辱,他动情;颜渊死,子路死,伯牛有疾,他都动情;在泰山脚下见一可怜的妇人, 他也动情。喜怒哀乐,一任性情,在这一点上圣人跟我们的情感特征是一样的。 我们先看看他的喜。 孔子有一次夸奖他的弟子颜回,他是用一种赞叹的口气说的: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你看他的语气,一开始就是,哎呀,真是贤德呀,那个颜回呀。这种夸奖不是我们今天 的老师给学生做一个操行的评语,学期结束了,在他的成绩单里,在他的鉴定表上写上一行 非常客观的,非常冷静的评语。那颜回为什么贤呢?他能吃苦,他能淡泊,能够在清贫中找 到生活的快乐: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讲了这样一句话以后,再重复一句: 贤哉,回也! 在一段话里前面一开始“贤哉,回也”,后面又是一个“贤哉,回也”,感慨不已,颜回 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能够如此快乐,他为颜回高兴。因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颜回的快乐 和幸福就不以物质条件改变而改变了,这样的人永远都会是快乐的。同时也在表明,孔子自 己内心的那种高兴,为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高兴。一个学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老师为他高兴, 感到喜悦。 这是他为学生的喜。对于古代的大圣大贤,他更是衷心的赞美,欣赏他们,崇敬他们。 你看看他如何赞叹传说中的尧: 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 我们看这个开头,也是“大哉!”一开始就是伟大呀,那个尧呀。总是用感慨的句子在 前面。那么,这个尧怎么伟大呢?下面完全是感慨的句子: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 有文章。 “巍巍乎”,多么崇高呀,“荡荡乎”,多么广大呀,“焕乎”,多么的文采斑斓呀,全是 感慨的句子。 他在跟谁讲呢?跟他的学生在讲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孔子是一个历史老师,这个历史老师在跟学生们讲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讲法。把孔子和我们现在一般的中学到大学里的历史老师讲述历 史的方式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有区别:我们的老师往往是冷静的,是一二三四、甲乙丙 丁,是所谓的什么重点、难点,侧重的是所谓的知识点。孔子不是这样,他感慨万端,然后 又把自己的这种感慨,感染了我们。从而让我们首先从感情上热爱上了历史,热爱上了历史 上的这些伟大的人物,而不仅仅作为知识去背下来、记下来,然后去应付考试。所以,在孔 子的历史课上学出来的人,对历史是有感情的,他会对历史产生热爱之情,热爱和尊敬本民 族的历史和伟大的人物。这应该是历史学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一个历史老师最必须做到的。 再看看他怎么讲大禹,弟子们问老师,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跟我们谈 谈?如果我们去问我们的历史老师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会老老实实的有板有眼地告诉我们 对大禹的历史评价,大禹地历史功绩等待,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但是,孔子是怎么讲的呢? 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你问到大禹,我告诉你,大禹啊,我对他真的是没有挑剔的了。为什么呢?你看看他, 食物很粗糙,吃的很简单,但是给神明祭祀的时候,那个祭品却很精致。自己穿的衣服很简 陋、很随便,但是他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时候,他穿的那个祭服却非常的讲究。他自己住的 房子是很狭窄,很矮小,但是他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指导农业生产上,你 看看他国家的农田,在他治理下那个农田的沟都比别人要直。讲到这,孔子又来了一句感慨 大禹呀,我对他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这样讲历史,他是从感情上先引导我们,让 我们在感情上进入历史 历史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一两个结论,历史的价值真的不是一些历史知识。历史的价值是, 我们在历史里面能不能找得到对于我们当代的价值,是我们能不能从历史中找到对我们情怀 的一种感动。如果没有这些,历史就是没有价值的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 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所以,我们跟着孔子学历史,我们会爱上历史,我们跟着孔子去了解古代的人物,我们 会爱上这些人物。当然,对某一些很坏的历史人物,像商纣王、像夏桀,我们也可能无比痛 恨这些人物。这时历史就不是一个古板的,与己无关的存在,它已经介入我们的感情了,而 我们的感情也介入了历史。这才是最好的历史老师。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有性情的,是有激情的。他自己首先对历史有热爱, 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感情。在《论语》里,他至少两次明确说到自己是“好古”的人。 这是他的喜,我们再看看他的怒。 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像一般人那样发怒吗?孔子说君子“不迁怒”,也就是说我在你这 儿受了气,我不到别人那个地方去发泄。我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在路上堵车了,心里面很堵, 我到办公室后,在同事那里去发泄一下,他不会这样,所以说君子“不迁怒,不贰过”(《论 语·雍也》)。 但是该怒的时候他也会怒。什么叫做该怒的时候?当看到原则被践踏的时候,当看到弱 小的善良的受到损害的时候,当看到恶行在肆虐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还不愤怒,那你还叫人 吗?所以孔子有他的怒。是为圣人之怒 比如说鲁国的执政季平子,作为一个大夫,他家祭祀祖先的时候,按照周礼的规定,只 能用四佾的乐队。可是他把鲁国国君的六佾的乐队调去了四队,然后他变成的八佾,八佾是 天子的规格。他用天子的规格在自己的家里祭祀祖先,这样的僭越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更何 况他把鲁昭公的乐队调去了,鲁昭公作为一个诸侯在祭祖的时候,乐队凑不起来了!孔子对 他这样越礼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怒。他说了一句话: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他不仅怒了,而且还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我如果再能忍,那我这个人就一点点刚性也没有 了,一点点骨气也没有了。一个人没有一点刚性可以吗?一个人没有一点脾气可以吗?不可
4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孔子是一个历史老师,这个历史老师在跟学生们讲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讲法。把孔子和我们现在一般的中学到大学里的历史老师讲述历 史的方式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有区别:我们的老师往往是冷静的,是一二三四、甲乙丙 丁,是所谓的什么重点、难点,侧重的是所谓的知识点。孔子不是这样,他感慨万端,然后 又把自己的这种感慨,感染了我们。从而让我们首先从感情上热爱上了历史,热爱上了历史 上的这些伟大的人物,而不仅仅作为知识去背下来、记下来,然后去应付考试。所以,在孔 子的历史课上学出来的人,对历史是有感情的,他会对历史产生热爱之情,热爱和尊敬本民 族的历史和伟大的人物。这应该是历史学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一个历史老师最必须做到的。 再看看他怎么讲大禹,弟子们问老师,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跟我们谈一 谈?如果我们去问我们的历史老师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会老老实实的有板有眼地告诉我们 对大禹的历史评价,大禹地历史功绩等待,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但是,孔子是怎么讲的呢? 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你问到大禹,我告诉你,大禹啊,我对他真的是没有挑剔的了。为什么呢?你看看他, 食物很粗糙,吃的很简单,但是给神明祭祀的时候,那个祭品却很精致。自己穿的衣服很简 陋、很随便,但是他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时候,他穿的那个祭服却非常的讲究。他自己住的 房子是很狭窄,很矮小,但是他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指导农业生产上,你 看看他国家的农田,在他治理下那个农田的沟都比别人要直。讲到这,孔子又来了一句感慨, 大禹呀,我对他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这样讲历史,他是从感情上先引导我们,让 我们在感情上进入历史。 历史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一两个结论,历史的价值真的不是一些历史知识。历史的价值是, 我们在历史里面能不能找得到对于我们当代的价值,是我们能不能从历史中找到对我们情怀 的一种感动。如果没有这些,历史就是没有价值的。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 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所以,我们跟着孔子学历史,我们会爱上历史,我们跟着孔子去了解古代的人物,我们 会爱上这些人物。当然,对某一些很坏的历史人物,像商纣王、像夏桀,我们也可能无比痛 恨这些人物。这时历史就不是一个古板的,与己无关的存在,它已经介入我们的感情了,而 我们的感情也介入了历史。这才是最好的历史老师。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有性情的,是有激情的。他自己首先对历史有热爱, 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感情。在《论语》里,他至少两次明确说到自己是“好古”的人。 这是他的喜,我们再看看他的怒。 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像一般人那样发怒吗?孔子说君子“不迁怒”,也就是说我在你这 儿受了气,我不到别人那个地方去发泄。我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在路上堵车了,心里面很堵, 我到办公室后,在同事那里去发泄一下,他不会这样,所以说君子“不迁怒,不贰过”(《论 语·雍也》)。 但是该怒的时候他也会怒。什么叫做该怒的时候?当看到原则被践踏的时候,当看到弱 小的善良的受到损害的时候,当看到恶行在肆虐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还不愤怒,那你还叫人 吗?所以孔子有他的怒。是为圣人之怒。 比如说鲁国的执政季平子,作为一个大夫,他家祭祀祖先的时候,按照周礼的规定,只 能用四佾的乐队。可是他把鲁国国君的六佾的乐队调去了四队,然后他变成的八佾,八佾是 天子的规格。他用天子的规格在自己的家里祭祀祖先,这样的僭越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更何 况他把鲁昭公的乐队调去了,鲁昭公作为一个诸侯在祭祖的时候,乐队凑不起来了!孔子对 他这样越礼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怒。他说了一句话: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他不仅怒了,而且还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我如果再能忍,那我这个人就一点点刚性也没有 了,一点点骨气也没有了。一个人没有一点刚性可以吗?一个人没有一点脾气可以吗?不可
以。他愤怒了,他不光是愤怒,他还有行动。35岁的孔子看到季平子这样做,说了一句“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然后拂袖而去,到齐国去了。这就是圣人之怒。圣人为什么怒?为 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怒。 对他的弟子,孔子也有怒的时候。孔子说有教无类,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犯 了错误,他是真的非常严厉的。那个冉求在他72贤弟子中也算是出色的,至少能排在前十 名。可是冉求在孔子的晚年,在季氏那里做官,帮着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孔子非常愤 怒。然后就跟其他弟子们讲,从今以后冉求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他不配做我的学生。“小 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你们现在擂着战鼓去向他进攻,我允许。这也是愤怒,为什么愤怒? 就为一个大夫,盘剥老百姓,而他的学生帮助这个大夫去剥削人们,聚敛财富。圣人没有私 仇,只有公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日:“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他的另一个学生樊迟向他来问怎么种白菜?孔子也很生气,在樊迟转身走了以后,他在 后头破口大骂: 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为什么呢?他觉得这个弟子没有志向,志向太小,胸襟太窄,眼界太低,境界太次。你 到我孔子这儿来,你就学种个庄稼吗?士是干什么的呢?士要志于道的,是把追求道义,追 求真理当做自己的使命的。你就想种一点白菜养活自己?所以他也骂 这个骂还算客气的,他甚至还骂人断子绝孙。骂人断子绝孙可能是街上泼妇的骂法,我 们绝对想不到圣人也骂过,这个骂法是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上记载的。孟子说孔子讲 过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叫无后呀?就是断子绝孙。什么叫作俑呢?我们知 道中国在古代有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天子或者贵族死了,常常用他身边的人,比如平时伺 候他的奴隶,他的妻妾,他的近臣,为他殉葬。这是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野蛮制度,比如 秦穆公死了就用人殉葬。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个废除殉葬制度就是秦国。 后来,渐渐地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野蛮的,用活人来殉葬确实有点太过分,然后就用 泥来塑一个俑人,叫做泥俑。用它替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埋在坟墓里面,算是给他殉葬 但是就是这一点,孔子也是忍无可忍,为什么?因为用泥俑来殉葬,虽然泥俑不是真人了, 但是这个形式本身,包含着一种罪恶的观念。就是这种罪恶而反人道的观念让孔子忍无可忍, 所以他说做这样事情的人是断子绝孙。你看看这是多严厉的骂法 孔子不仅骂人,他还会打人,而且打的还不是一般人,打的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孔子有 一个老朋友叫做原壤,一辈子放荡无羁,不像样子。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原壤的母亲去世 了,孔子一听说老朋友家的母亲去世了,赶紧到他家吊唁去。到他家一看,这个小子一点悲 痛的神情也没有,高高兴兴的,丧事就根本没有料理。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料理丧事方面 的行家,对殡葬之礼非常熟悉,于是他就跟弟子们说,好吧,我们留下来帮他料理丧事。孔 子亲自帮原壤的母亲整治棺材,棺材板上要画上图案,他就亲自画。这时候原壤在干什么呢? 他在旁边唱歌,唱到最后,甚至跳到棺材板上去唱了。孔子的弟子们都看不下去了,说这个 人太不像话了,我们走,不管他了。孔子说这不行呀,谁叫他是我老朋友,他就这样的脾气, 我们不看他的面子,看他死去的母亲上,把这个丧事给办了吧。(《礼记·檀弓》) 这一次孔子算是忍了。再后来,到了孔子晚年,有一天他柱着拐杖到原壤的家里,原壤 看到孔子来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夷俟”,什么叫夷俟呢?坐在地上两腿伸得老远。 我们知道古人的坐法跟今天的坐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是坐在凳子上,古人的坐法是跪在 地上,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一个礼貌的坐法。那么比较粗野的不礼貌的坐法,就是屁 股直接坐在地板上,然后双腿直直的叉开伸出去,像一个农民用的簸箕一样,所以又叫做“箕 踞”。原壤看到孔子来了就这样坐着。孔子这个时候真的生气了,就骂他:你这个人少年时 不努力,中年时没有建树,晚年了你还一事无成。你现在还这么傲慢,还这么不懂事。你该 死了你还不死,老而不死你就是一个贼呀!然后拿起拐杖狠狠地敲打他的腿:把你的狗腿给
5 以。他愤怒了,他不光是愤怒,他还有行动。35 岁的孔子看到季平子这样做,说了一句“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然后拂袖而去,到齐国去了。这就是圣人之怒。圣人为什么怒?为 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怒。 对他的弟子,孔子也有怒的时候。孔子说有教无类,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犯 了错误,他是真的非常严厉的。那个冉求在他 72 贤弟子中也算是出色的,至少能排在前十 名。可是冉求在孔子的晚年,在季氏那里做官,帮着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孔子非常愤 怒。然后就跟其他弟子们讲,从今以后冉求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他不配做我的学生。“小 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你们现在擂着战鼓去向他进攻,我允许。这也是愤怒,为什么愤怒? 就为一个大夫,盘剥老百姓,而他的学生帮助这个大夫去剥削人们,聚敛财富。圣人没有私 仇,只有公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他的另一个学生樊迟向他来问怎么种白菜?孔子也很生气,在樊迟转身走了以后,他在 后头破口大骂: 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为什么呢?他觉得这个弟子没有志向,志向太小,胸襟太窄,眼界太低,境界太次。你 到我孔子这儿来,你就学种个庄稼吗?士是干什么的呢?士要志于道的,是把追求道义,追 求真理当做自己的使命的。你就想种一点白菜养活自己?所以他也骂。 这个骂还算客气的,他甚至还骂人断子绝孙。骂人断子绝孙可能是街上泼妇的骂法,我 们绝对想不到圣人也骂过,这个骂法是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上记载的。孟子说孔子讲 过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叫无后呀?就是断子绝孙。什么叫作俑呢?我们知 道中国在古代有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天子或者贵族死了,常常用他身边的人,比如平时伺 候他的奴隶,他的妻妾,他的近臣,为他殉葬。这是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野蛮制度,比如 秦穆公死了就用人殉葬。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个废除殉葬制度就是秦国。 后来,渐渐地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野蛮的,用活人来殉葬确实有点太过分,然后就用 泥来塑一个俑人,叫做泥俑。用它替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埋在坟墓里面,算是给他殉葬。 但是就是这一点,孔子也是忍无可忍,为什么?因为用泥俑来殉葬,虽然泥俑不是真人了, 但是这个形式本身,包含着一种罪恶的观念。就是这种罪恶而反人道的观念让孔子忍无可忍, 所以他说做这样事情的人是断子绝孙。你看看这是多严厉的骂法。 孔子不仅骂人,他还会打人,而且打的还不是一般人,打的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孔子有 一个老朋友叫做原壤,一辈子放荡无羁,不像样子。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原壤的母亲去世 了,孔子一听说老朋友家的母亲去世了,赶紧到他家吊唁去。到他家一看,这个小子一点悲 痛的神情也没有,高高兴兴的,丧事就根本没有料理。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料理丧事方面 的行家,对殡葬之礼非常熟悉,于是他就跟弟子们说,好吧,我们留下来帮他料理丧事。孔 子亲自帮原壤的母亲整治棺材,棺材板上要画上图案,他就亲自画。这时候原壤在干什么呢? 他在旁边唱歌,唱到最后,甚至跳到棺材板上去唱了。孔子的弟子们都看不下去了,说这个 人太不像话了,我们走,不管他了。孔子说这不行呀,谁叫他是我老朋友,他就这样的脾气, 我们不看他的面子,看他死去的母亲上,把这个丧事给办了吧。(《礼记·檀弓》) 这一次孔子算是忍了。再后来,到了孔子晚年,有一天他柱着拐杖到原壤的家里,原壤 看到孔子来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夷俟”,什么叫夷俟呢?坐在地上两腿伸得老远。 我们知道古人的坐法跟今天的坐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是坐在凳子上,古人的坐法是跪在 地上,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一个礼貌的坐法。那么比较粗野的不礼貌的坐法,就是屁 股直接坐在地板上,然后双腿直直的叉开伸出去,像一个农民用的簸箕一样,所以又叫做“箕 踞”。原壤看到孔子来了就这样坐着。孔子这个时候真的生气了,就骂他:你这个人少年时 不努力,中年时没有建树,晚年了你还一事无成。你现在还这么傲慢,还这么不懂事。你该 死了你还不死,老而不死你就是一个贼呀!然后拿起拐杖狠狠地敲打他的腿:把你的狗腿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