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 教学设想: 1、课前一周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 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利用家庭藏书、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3、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以及民族文化、华夏文明。 4、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 5、教学时数1KS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一: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 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 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 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 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 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 变情况。 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左 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都说出了“姓 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 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 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 “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昧时代, 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 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 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 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gui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 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 偃、归、曼、芈(楚姓)、隗(ku、wi,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 等22个姓。这些姓中有6个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 氏族社会。 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 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04、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梳理探究” 教学设想: 1、课前一周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 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利用家庭藏书、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3、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以及民族文化、华夏文明。 4、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 5、教学时数 1KS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一: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 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 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 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 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 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 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左 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都说出了“姓” 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 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 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 “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 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 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 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 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guī 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 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 偃、归、曼、芈(楚姓)、隗(kuí、wěi,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 等 22 个姓。这些姓中有 6 个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 氏族社会。 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 编),共收入 502 个姓氏(其中单姓 342 个,复姓 60 个。开头曰:“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 1745 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 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④清代康煕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 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 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 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 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 收入的情况。 ⑥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 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 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 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髙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 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 万、王8000万、张80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 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 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 下面就来介绍“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 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 “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 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 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zuo 赏赐)之土而命之氏”《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 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 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 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妫、姒、姬、赢、妘、姜等,这是母系 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 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 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 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 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 1968 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 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 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 5129 个。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 收姓氏 5730 个。其中单姓 3470 个,双字姓 2085 个,三字姓 163 个,四字五字 姓 12 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 6363 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 收入的情况。 ⑥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 1984 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 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 3000 个以上。(气象出版社 2001 年 1 月出版王 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 约 400 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 100 个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 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这 100 姓占全国总人口的 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 5 姓就有 3 亿多人口。李 8700 万、王 8000 万、张 8000 万、刘 6000 万、陈 5000 万。 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 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 下面就来介绍“氏”。 二、“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 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 “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 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 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zuò 赏赐)之土而命之氏”《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 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 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 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妫、娰、姬、赢、妘、姜等,这是母系 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 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 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 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 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 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 欧阳亭)等。 (5)以职业为姓,如陶、巫、卜、医等 (6)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 康、庄、宣、平、成等。 (7)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 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 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 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 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 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也有姓),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 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 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 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也有姓);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 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 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 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 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 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④解密摩梭族神秘走婚习俗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 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 而归,暮来晨去。 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丈夫)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妻子)” 异居婚。 名
(4)以出生地、居住地,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 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 欧阳亭)等。 (5)以职业为姓,如陶、巫、卜、医等。 (6)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 康、庄、宣、平、成等。 (7)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 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 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 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 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 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也有姓),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 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 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 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也有姓);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 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 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 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 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 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④解密摩梭族神秘走婚习俗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 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 而归,暮来晨去。 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丈夫)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妻子)” 异居婚。 三、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有乳名(小名)大名之分。历 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 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 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 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 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 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 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 落名。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如王氏,即“姓 王的”,已婚者,前面还要放上夫姓,如赵王氏,父姓王前加夫姓赵作为称呼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而字”,就是 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如现在称呼某人职 务,而不直呼其名,什么何校长,陈老师……)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 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 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 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 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Ⅰ、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 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本人号华阳居士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 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 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 “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 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一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一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红杏尚书一一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有乳名(小名)大名之分。历 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 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 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 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 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 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 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 落名。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如王氏,即“姓 王的”,已婚者,前面还要放上夫姓,如赵王氏,父姓王前加夫姓赵作为称呼。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而字”,就是 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如现在称呼某人职 务,而不直呼其名,什么何校长,陈老师……)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 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 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 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 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 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本人号华阳居士)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 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 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 “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 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巴金(原名李尧棠字 芾甘)、夏衍(原名沈乃煕,字端先)、冰心(原名谢婉莹)全是笔名(自号), 而非原名。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 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范仲淹,字 希文,谥号文正。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 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 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 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 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小结:以本人为例:程文友,无姓,氏程(因祖先封程国),名文友,字教师(相 当),号华阳居士。 六、探究思考: 1、为什么香港、台湾女人出嫁后在自己名字前冠上夫姓。 这不是香港女人的专利,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惯例、习惯,以前出嫁了的中国 女人还没有名字呢!出嫁后就以夫姓加父姓再加上氏字称呼。如夫姓陈,父姓王 就称之为陈王氏。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三从的要求。只是香港延续了中华民族几 千年的习俗而已。而中国大陆自五四运动后才慢慢地改变了这种习惯 香港女人出嫁后,在原姓名前加上丈夫的姓,如陈方安生,原叫方安生,夫家姓陈, 所以叫陈方安生。如范徐丽泰。 2、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 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 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姑、酉、祁、 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 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 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 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3、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 生态文化一一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 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 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 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 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 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 未来…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巴金(原名李尧棠字 芾甘)、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冰心(原名谢婉莹)全是笔名(自号), 而非原名。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 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范仲淹,字 希文,谥号文正。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 况。苏轼一生有 14 类 38 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 岁,共用过 140 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 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 1818 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 1933 年 26 个和 1934 年 41 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小结:以本人为例:程文友,无姓,氏程(因祖先封程国),名文友,字教师(相 当),号华阳居士。 六、探究思考: 1、为什么香港、台湾女人出嫁后在自己名字前冠上夫姓。 这不是香港女人的专利,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惯例、习惯,以前出嫁了的中国 女人还没有名字呢!出嫁后就以夫姓加父姓再加上氏字称呼。如夫姓陈,父姓王 就称之为陈王氏。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三从的要求。只是香港延续了中华民族几 千年的习俗而已。而中国大陆自五四运动后才慢慢地改变了这种习惯。 香港女人出嫁后,在原姓名前加上丈夫的姓,如陈方安生,原叫方安生,夫家姓陈, 所以叫陈方安生。如范徐丽泰。 2、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 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 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 25 个儿子,为 4 母所生,分为 12“姓”:姬、姞、酉、祁、 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 12 个胞族, 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 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 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3、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 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 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 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 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 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 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