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依据新教材修改) (自主学案) 考点梳理 考点一: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关系 ①集中体现 ②植根于 ③精髓和灵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四精一魂”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考点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伟大的创造精神: ②伟大的奋斗精神 ③伟大的团结精神 ④伟大的梦想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地位: (2)作用 (3)特点 (4)主题 考点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考点四: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必要性 (4) 2.重要性(民族精神的作用)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依据新教材修改) (自主学案) 一、考点梳理 考点一:中华民族之魂 1.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关系: ①集中体现 ②植根于 ③精髓和灵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四精一魂”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考点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伟大的创造精神: ②伟大的奋斗精神: ③伟大的团结精神: ④伟大的梦想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地位: (2)作用: (3)特点: (4)主题: 考点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考点四: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必要性: (1) (2) (3) (4) 2.重要性(民族精神的作用):
考点五: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根本途径、主体、主心骨、文化继承发展、文 化交流、时代特征等角度分析) 二、易混易错 1.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汲取世界先进之明成果是矛盾的 5.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 7.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三、知识体系构建 【提示】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对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
考点五: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根本途径、主体、主心骨、文化继承发展、文 化交流、时代特征等角度分析) 二、易混易错 1.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汲取世界先进之明成果是矛盾的。 5.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 7.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三、知识体系构建 【提示】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对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
四、巩固习题 1.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 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 “和~“德ˆ‘清ν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 优秀传统文化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绝对稳定性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2.“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只愿“中国由大国变 成强国”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只想果农早日脱贫致富;南仁东仰望星空,脚踏实 地,20年做一件事,只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钟扬一生追寻高原 种子,只求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宝库。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 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③爱国主义鞭策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④爱国主义贯穿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孟子·公孙丑下》一书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主要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 A.奋斗精神B.梦想精神C.团结精神D.创造精神 4.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了人类 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 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 梦想的执着前行。材料表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傅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 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誓新一届党中央 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在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之所以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是因为“红船精神” ①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具体现实要求
四、巩固习题 1.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 3000 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 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 “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 优秀传统文化 A. 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绝对稳定性 D.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2.“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只愿“中国由大国变 成强国”;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只想果农早日脱贫致富;南仁东仰望星空,脚踏实 地,20 年做一件事,只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钟扬一生追寻高原 种子,只求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宝库。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 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③爱国主义鞭策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④爱国主义贯穿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孟子·公孙丑下》一书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主要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 A. 奋斗精神 B. 梦想精神 C. 团结精神 D. 创造精神 4.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了人类 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 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 56 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 梦想的执着前行。材料表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傅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2017 年 10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 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誓新一届党中央 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在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之所以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是因为“红船精神” ①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具体现实要求
②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 精神,教育部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新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在课程教材中系统、准确、全面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十四年抗战概念ˆ的精神 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此举 ①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表明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④体现了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 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征路 上,仍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因为弘扬长征精神是: 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②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④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中国谚语总汇汉族卷》:“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下列诗文与之 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一致的是O A.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C.《尚书周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D.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9.人们通过文学艺术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从丰富多彩的 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D.弘扬民族精神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0.五十多年来,三代塞罕坝人不断传承塞罕坝精神,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 “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是塞罕坝 人特有的理想追求。对塞罕坝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②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有关 精神,教育部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新要求:将 8 年抗战一律改为 14 年抗战, 在课程教材中系统、准确、全面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 在 2017 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此举 ①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表明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④体现了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 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征路 上,仍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因为弘扬长征精神是: 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②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④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中国谚语总汇·汉族卷》:“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下列诗文与之 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一致的是() A.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 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C. 《尚书·周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D.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9.人们通过文学艺术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从丰富多彩的 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A.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 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D. 弘扬民族精神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0.五十多年来,三代塞罕坝人不断传承塞罕坝精神,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 “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是塞罕坝 人特有的理想追求。对塞罕坝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①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④是中华民族品格的卓越展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 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 “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②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2.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一周年之际,新华社于2015年10月14日 发布了讲话全文。文中指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 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 人的骨气和底气。之所以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是因为 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和精神火炬 B.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在当代,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D.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特有的对祖国最深厚感情 13.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从《礼记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 负大任,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舍生赴死,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ˆ到顾炎武“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义气.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 家命运的同构共振。家国一体的思想 ①虽历经历史沧桑,仍有着共同的要求和不变的内涵 ②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在时代相传中生生不息,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有鲜明的民族气派,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4.中国人民从长期历史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进步, 个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下列名言警句蕴含了中华民族 追求“团结统一”民族精神的有
①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④是中华民族品格的卓越展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 “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 “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②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2.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一周年之际,新华社于 2015 年 10 月 14 日 发布了讲话全文。文中指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 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 人的骨气和底气。之所以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是因为 A.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和精神火炬 B.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 在当代,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D.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特有的对祖国最深厚感情 13.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从《礼记•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 负大任,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舍生赴死,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顾炎武“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义气……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 家命运的同构共振。家国一体的思想 ①虽历经历史沧桑,仍有着共同的要求和不变的内涵 ②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在时代相传中生生不息,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有鲜明的民族气派,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4.中国人民从长期历史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进步, 一个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下列名言警句蕴含了中华民族 追求“团结统一”民族精神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