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踪 明归有光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万木春
明 归有光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万木春
学习目标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而”、“之” 的用法。 2、积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 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1 、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而” 、 “之” 的用法。 2 、积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 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学习目标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号 作者简介 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 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 《诗经》《尚书》《周易》《礼记》 《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 《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 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 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 (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 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 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 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 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 病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号 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 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 (《诗经》《尚书》《周易》《礼记》 《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 《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 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 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 (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 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 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 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 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 病故。 作者简介
归氏 归氏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 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 ”(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 散文 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不是 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 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 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 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 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有诗一般的意境。其中《项脊轩 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 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归氏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 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 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 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不是 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 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 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 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 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有诗一般的意境。其中《项脊轩 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 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归氏 散文
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远祖归 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 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 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 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 体
项脊,地名,是作者远祖归 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 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 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 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 体。 解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