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英文教案)Chapter One Water Metabolism of Plant
文件格式: DOC大小: 261.5KB页数: 4
第一节 抗性生理通论 一、逆境对植物的伤害 二、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三、提高作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第二节 植物的抗冷性 一、冷害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 二、冷害的机理 三、影响冷害的内外条件 第三节 植物的抗冻性 一、植物对冻害的生理适应 二、内外条件对植物抗冻性的影响 三、冻害机理 四、抗冻基因和抗冻蛋白 第四节 植物的抗热性 一、高温对植物的危害 二、内外条件对耐热性的影响 三、热激蛋白 第五节 植物的抗旱性 一、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二、作物抗旱性的形态生理特征 三、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 第六节 植物的抗涝性 一、涝害对植物的伤害 二、植物对涝害的适应 第七节 植物的抗盐性 一、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二、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 第八节 植物的抗病性 一、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伤害 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文件格式: DOC大小: 94KB页数: 27
第一节 幼年期 一、幼年期的特征 二、提早成熟 第二节 春化作用 一、春化作用的条件 二、春化作用的时间、部位和刺激传导 三、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变化 第三节 光周期现象 一、植物光周期反应类型 二、临界日长 三、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导 四、光周期诱导 五、光对暗期中断 六、开花化学刺激物 七、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
文件格式: DOC大小: 81KB页数: 18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 三、种子的寿命 第二节 细胞的生长 一、细胞分裂的生理 二、细胞伸长的生理 一、细胞分化的生理 第三节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一、细胞程序性死亡发生的种类 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特征和基因调控 三、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化变化和诱导因子 四、细胞程序性死亡机理 第四节 植物的生长 一、营养器官的生长特性 二、影响营养器官生长的条件 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 第五节 植物的运动 一、向性运动 二、感性运动 三、生理钟
文件格式: DOC大小: 79.5KB页数: 16
第一节 光敏色素的发现、分布和性质 一、光敏色素的发现 二、光敏色素的分布 三、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 第二节 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 一、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 二、光敏色素的反应类型 第三节 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蓝光和紫外光反应 一、蓝光反应 二、紫外光反应
文件格式: DOC大小: 52KB页数: 10
第一节 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主要有机物的变化 二、其他生理变化 三、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二节 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果实的生长 二、呼吸骤变 三、肉质果实成熟时的色香味变化 四、果实成熟时蛋白质和激素的变化 第三节 种子和延存器官的休眠 一、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 二、休眠与植物激素 三、延存器官休眠的打破和延长 第四节 植物的衰老 一、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二、影响衰老的条件 三、影响衰老的原因 第五节 植物器官的脱落 一、环境因子对脱落的影响 二、脱落时细胞及生化变化 三、脱落与植物激素
文件格式: DOC大小: 72KB页数: 16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 一、运输途径 二、运输方向 三、运输的速率和溶质种类 第二节 韧皮部装载 一、韧皮部装载的途径 二、不同糖分的韧皮部装载 第三节 韧皮部卸出 一、同化产物卸出途径 二、依赖代谢进入库细胞 第四节 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第五节 同化物的分布 一、配置 二、分配
文件格式: DOC大小: 54.5KB页数: 10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一、生长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 二、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 四、生长素的信号转导途径 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六、人工合成的生素类及其应用 第二节 赤霉素类 一、赤霉素的结构和种类 二、赤霉素的分布与运输 三、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四、赤霉素的信号转导途径 五、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类 一、细胞分裂素种类和结构 二、细胞分裂素分布和运输 三、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 四、细胞分裂素的信号 导途径 五、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文件格式: DOC大小: 86.5KB页数: 17
第四节 乙烯 一、乙烯的分布与生物合成 二、乙烯的信号转导途径 三、乙烯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第五节 脱落酸 一、脱落酸化学结构和分布 二、脱落酸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运输 三、脱落酸的信号转导途径 四、脱落酸的生理作用 第六节 其它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一、油菜素内酯 二、多胺 三、茉莉酸 四、水杨酸 第七节 植物生长抑制物质 一、生长抑制剂 二、生长延缓剂
文件格式: DOC大小: 94KB页数: 16
第一节 信号与受体结合 一、信号 二、受体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第二节 跨膜信号 第三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形成网络 一、Ca2+/CaM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二、IP3/DAG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三、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可逆磷酸化
文件格式: DOC大小: 62KB页数: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