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舂,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 而侣韵士于清泉自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灴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 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 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余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 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 (1分) 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2)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17.4分(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2分B 19.6分(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2) 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20.2分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2分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22.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3分C 24.1分动 25.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6.4分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秋 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文言文翻译参考: (五)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 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 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 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 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 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 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 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 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 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 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 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余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 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 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 “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______。(1 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 分) 17.4 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2 分 B 19.6 分(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 分),也是(1 分)你的职分(1 分)。(2) 即使(1 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 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 分) 20.2 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 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 分)。 21.2 分 深明大议(1 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 1 分) 22.2 分 形象直观地(1 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 分)。 23.3 分 C 24.1 分 动 25.3 分 (1)与山相知之乐(2 分),答“恍然之乐”得 l 分) (2)家居之乐(1 分) 26.4 分 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 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 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 分)。“秋 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 分)。 文言文翻译参考: (五)建中四年(公元 738 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 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 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 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 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 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 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 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
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 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 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 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 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 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髙城深沟来圊守。判贼气焰嚣张, 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 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 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六)我赴朋友孟诞先的约会,才有这次寻游,这时候是秋天,所以叫做“秋寻”。 秋天,草木稀疏而不多,山川安静而不媚俗。秋和春相比,就好像舍弃佳人而遇到一个高僧在洗衣刷 钵一样:秋和夏相比,就好像是舍弃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与高雅的书生在结伴去追寻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玉 石一样;秋和冬相比又好像以贫寒无依靠的寒士为耻而在夜雨中稀疏灯火之下显露英雄气概。上天在这个 时候更新它的位置,洗去它的烦恼污秽,等待游人来到,而游人不能自己使自己的心胸清洁来寻求秋所在 的地方,却动不动就说“悲秋”。我曾经认为宋玉有悲情,所以悲秋。后人未曾有悲情却悲秋,不相信自 己的胸中的真情却去相信纸上的东西,我对这些悲秋的人感到悲哀啊。 天下山水多了,我不能够明了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在耳目步履之中得到一块小石一潭清泉,留恋难以 离开。进入雷山猛然领悟,进入洪山猛然领悟,进入九峰山猛然领悟,为什么领悟得这么多呢?既然这样, 那么是我的胸中或许本来就有一个“猛然领悟”,这样一来山山都像是我的知己了。我趁着秋而出来,又 在秋之前而回家。我家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四个,都能凭借极其奇异的性情补充我不能达到的地方,养 花的大棚,长满小草的小路,柳树映衬下的堤岸和瓜架之间,也都有快乐啊 说“秋寻”,又因为除了会见秋以外我都是在家里的,诞先说:“你在家里写诗少,寻秋时写诗多, 我给你刻写一篇《秋寻草》” 重庆卷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景公岀游于寒途,睹死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 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日:‘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弹 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岗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 之福也。”公日:“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赀,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 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 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孑日 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孑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 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
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 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 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 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 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 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 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 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 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六)我赴朋友孟诞先的约会,才有这次寻游,这时候是秋天,所以叫做“秋寻”。 秋天,草木稀疏而不多,山川安静而不媚俗。秋和春相比,就好像舍弃佳人而遇到一个高僧在洗衣刷 钵一样;秋和夏相比,就好像是舍弃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与高雅的书生在结伴去追寻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玉 石一样;秋和冬相比又好像以贫寒无依靠的寒士为耻而在夜雨中稀疏灯火之下显露英雄气概。上天在这个 时候更新它的位置,洗去它的烦恼污秽,等待游人来到,而游人不能自己使自己的心胸清洁来寻求秋所在 的地方,却动不动就说“悲秋”。我曾经认为宋玉有悲情,所以悲秋。后人未曾有悲情却悲秋,不相信自 己的胸中的真情却去相信纸上的东西,我对这些悲秋的人感到悲哀啊。 天下山水多了,我不能够明了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在耳目步履之中得到一块小石一潭清泉,留恋难以 离开。进入雷山猛然领悟,进入洪山猛然领悟,进入九峰山猛然领悟,为什么领悟得这么多呢?既然这样, 那么是我的胸中或许本来就有一个“猛然领悟”,这样一来山山都像是我的知己了。我趁着秋而出来,又 在秋之前而回家。我家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四个,都能凭借极其奇异的性情补充我不能达到的地方,养 花的大棚,长满小草的小路,柳树映衬下的堤岸和瓜架之间,也都有快乐啊。 说“秋寻”,又因为除了会见秋以外我都是在家里的,诞先说:“你在家里写诗少,寻秋时写诗多, 我给你刻写一篇《秋寻草》” 重庆卷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 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 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 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 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 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 “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 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
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 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日:“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 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 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危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憐(zi):腐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 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 特:只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A.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默然不问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用斜线(/)断句: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2分) (2)翻译: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帱相望。(4分) 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4分) 8.【答案】B
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 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 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 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危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胔(zi):腐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 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 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 特:只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A.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用斜线(/)断句: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2 分) (2)翻译: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B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据上下文推断是文言实词解答的有效方法。据“公曰:然! 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觜,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 不出游。”几句话,能大致猜出第一段写晏子向景公建议后,景公的做法,“不服政”可猜读为“不服役纳 9.【答案】D 【解析】考査筛选文中的信息。D项“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是景公听取晏子劝谏后的正确做法,讲 的不是他的“荒诏行径”。 10.【答案】D 【解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写晏子对景公的建议, 三个事例看不出他的“刚正不阿”。 11.(1)【答案】出游储睹……食睹…… 【解析】文言文断句是近几来兴起的一种题型。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句读。据两个“睹” 可断句。 (2)①【答案】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 体到处都是。 【解析】翻译,首先要求准确地直译,在此基础上追求畅达。“奉敛”、“周役”、“死背相望”都需要 意译。结合上下文和中学课本的积累,应该难度不大:“民氓饥寒冻馁”中的“饥寒冻馁”之“馁”是“饿 的意思。要引导学生用对举的方式翻译古文,如“殚”和下一句的“尽”意思一样 ②【答案】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希望了。 【解析】对举在古文中是分常见。“傲细民之忧”和“崇左右之笑”结构相同,可推断“细民”与“左 右”结构相同,可译作“小百姓”或“百姓”。 文言文翻译参考: 年冬天景公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有没掩埋的饿殍,却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晏子劝谏说:“从 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看到贫病的人就给他们钱财(帮助他们治疗), 并下令不要他们服劳役,也不要向他们征税。因此每当桓公将要出游时,老百姓都高兴地说:‘君王幸而 能到我们乡里来巡游吧!’如今君主您冬日郊游,住在都城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倾家荡产也不够交纳赋 敛,筋疲力尽也下够您役使,百姓饥寒交迫,饿殍载道,而君王却不闻不问,这就失去做国君德行了。财 穷力尽,百姓凭什么拥戴国君:骄奢淫佚,国君谈不上爱护人民。上下离心,君臣不亲,这是夏、商、周 代衰亡的原因啊!如今您重蹈三代的覆辙,我担心君王的公族就要危亡,君位将被异姓代替了。”景公 说:“是啊!国君只顾自已享乐而忘了百姓的疾苦,只知横征暴敛而不顾人民的死活,我的罪过太大了。 于是下令埋葬饿殍,拿出公粮来救济贫民,并令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一年之内不服劳役。景公三个月没 出去游览。 景公让马夫饲养他所心爱的一匹马,那马突然暴病死了。景公大怒,令人拿刀去支解养马的人。这时 晏子正赔侍在景公身旁。左右拿刀上前,晏子阻止了他们,然后问景公道:“尧舜支解人,从谁开始的?” 景公很惊恐地脱口而出:“从我开始。”就没支解养马人。但又说:“把他投入监狱治罪。”晏子说。“这人 不知他犯了什么罪而死,我请为君王教训他一番,叫他知道自己的罪过,然后再送进监狱治罪。”景公说: “可以。”晏子就历数其罪道:“你有三大罪状:君王命你养马,你却让马死了,这是第一条死罪:你养死 的又是君王最心爱的马,这是第二条死罪;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这件事必然怨恨 我们的君王,诸侯听到这件事必然要轻视我们的国家。你杀了君王的马,使老百姓对君王积下了怨恨,我 们的军队也要被邻国打败,达是第三条死罪。现在把你投入监狱治罪。”景公听后长叹一声说:“请您老夫 子释放了他吧!请快释放了他吧!不要因此损伤了我仁爱的德行。” 景公的猎狗死了,他命令朝外给它治办棺材,宫内给它准备祭品。晏子听说这事,前来劝阻。景公说 也不过区区小事,只是借此和近侍们取乐罢了。”晏子说:“您错了!向百姓横征暴敛的财物不把它用到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据上下文推断是文言实词解答的有效方法。据“公曰:‘然! 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觜,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 不出游。”几句话,能大致猜出第一段写晏子向景公建议后,景公的做法,“不服政”可猜读为“不服役纳 税”。 9.【答案】D 【解析】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D 项“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是景公听取晏子劝谏后的正确做法,讲 的不是他的“荒诏行径”。 10.【答案】D 【解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 项写晏子对景公的建议, 三个事例看不出他的“刚正不阿”。 11.⑴【答案】出游/睹……食/睹…… 【解析】文言文断句是近几来兴起的一种题型。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句读。据两个“睹” 可断句。 ⑵①【答案】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 体到处都是。 【解析】翻译,首先要求准确地直译,在此基础上追求畅达。“奉敛”、“周役”、“死背相望”都需要 意译。结合上下文和中学课本的积累,应该难度不大;“民氓饥寒冻馁”中的“饥寒冻馁”之“馁”是“饿” 的意思。要引导学生用对举的方式翻译古文,如“殚”和下一句的“尽”意思一样。 ②【答案】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希望了。 【解析】对举在古文中是分常见。“傲细民之忧”和“崇左右之笑”结构相同,可推断“细民”与“左 右”结构相同,可译作“小百姓”或“百姓”。 文言文翻译参考: 一年冬天景公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有没掩埋的饿殍,却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晏子劝谏说:“从 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看到贫病的人就给他们钱财(帮助他们治疗), 并下令不要他们服劳役,也不要向他们征税。因此每当桓公将要出游时,老百姓都高兴地说:‘君王幸而 能到我们乡里来巡游吧!’如今君主您冬日郊游,住在都城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倾家荡产也不够交纳赋 敛,筋疲力尽也下够您役使,百姓饥寒交迫,饿殍载道,而君王却不闻不问,这就失去做国君德行了。财 穷力尽,百姓凭什么拥戴国君;骄奢淫佚,国君谈不上爱护人民。上下离心,君臣不亲,这是夏、商、周 三代衰亡的原因啊!如今您重蹈三代的覆辙,我担心君王的公族就要危亡,君位将被异姓代替了。”景公 说:“是啊!国君只顾自已享乐而忘了百姓的疾苦,只知横征暴敛而不顾人民的死活,我的罪过太大了。” 于是下令埋葬饿殍,拿出公粮来救济贫民,并令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一年之内不服劳役。景公三个月没 出去游览。 景公让马夫饲养他所心爱的一匹马,那马突然暴病死了。景公大怒,令人拿刀去支解养马的人。这时 晏子正赔侍在景公身旁。左右拿刀上前,晏子阻止了他们,然后问景公道:“尧舜支解人,从谁开始的?” 景公很惊恐地脱口而出:“从我开始。”就没支解养马人。但又说:“把他投入监狱治罪。”晏子说。“这人 不知他犯了什么罪而死,我请为君王教训他一番,叫他知道自已的罪过,然后再送进监狱治罪。”景公说: “可以。”晏子就历数其罪道:“你有三大罪状:君王命你养马,你却让马死了,这是第一条死罪;你养死 的又是君王最心爱的马,这是第二条死罪;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这件事必然怨恨 我们的君王,诸侯听到这件事必然要轻视我们的国家。你杀了君王的马,使老百姓对君王积下了怨恨,我 们的军队也要被邻国打败,达是第三条死罪。现在把你投入监狱治罪。”景公听后长叹一声说:“请您老夫 子释放了他吧!请快释放了他吧!不要因此损伤了我仁爱的德行。” 景公的猎狗死了,他命令朝外给它治办棺材,宫内给它准备祭品。晏子听说这事,前来劝阻。景公说; “也不过区区小事,只是借此和近侍们取乐罢了。”晏子说:“您错了!向百姓横征暴敛的财物不把它用到
百姓身上,而浪费钱财以博得左右一笑,轻视小民的疾苦,而着重近侍的玩乐,这样,国家也就没有有什 么希望了。何况孤苦的老人受冻挨饿,而一条死狗却享受祭祀,鳏寡无靠的人得不到救济,而一条死狗还 占用棺材,行为荒唐到这样,百姓如果知道这事,一定会怨恨自己的国君,诸侯如果知道这件事,一定会 轻视我们的国家。老百姓积满怨恨,诸侯卑视我们的政权,您竟然认为这是区区小事!您还是再好好考虑 考虑吧!”景公说:“您说的对。”赶紧催厨师杀狗烹肉,拿来和群臣会餐。 安徽卷 (9分,每小题3分) 文言文选文又回归到传统的纪传体的历史散文,相对于前两年,阅读难度大为降低。虽然官职名称较 多,相信大多数考生还是很快能读懺文章大意的。设置大题目难度不是很大。只是选文缺少原创,该段文 字近五六年来,曾被很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考试选用过,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虽说所设置的题目不 样,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 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剌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 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 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 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 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弓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 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 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 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 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λ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 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 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百姓身上,而浪费钱财以博得左右一笑,轻视小民的疾苦,而着重近侍的玩乐,这样,国家也就没有有什 么希望了。何况孤苦的老人受冻挨饿,而一条死狗却享受祭祀,鳏寡无靠的人得不到救济,而一条死狗还 占用棺材,行为荒唐到这样,百姓如果知道这事,一定会怨恨自己的国君,诸侯如果知道这件事,一定会 轻视我们的国家。老百姓积满怨恨,诸侯卑视我们的政权,您竟然认为这是区区小事!您还是再好好考虑 考虑吧!”景公说:“您说的对。”赶紧催厨师杀狗烹肉,拿来和群臣会餐。 安徽卷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文言文选文又回归到传统的纪传体的历史散文,相对于前两年,阅读难度大为降低。虽然官职名称较 多,相信大多数考生还是很快能读懂文章大意的。设置大题目难度不是很大。只是选文缺少原创,该段文 字近五六年来,曾被很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考试选用过,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虽说所设置的题目不一 样,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 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 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 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 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 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 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 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 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 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 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 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