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1期 古地理学报 Vol 7 No. 1 2005年2月 JOURNAL OF PALA EOGEOGRAPHY Feb.2005 文章编号:1671-1505(2005)01-0034-11文献标识码:A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 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付金华2郭正权2邓秀芹2 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69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 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目前研究不够。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结合盆地西 南部露头资料,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 (浊积)相。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汭水河剖面为代表,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相为区内钻剖面所证实 长6-长8为区内主力油层组,地层保存完整,钻探程度相对较高。扇三甪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 主,局部发育河口坝。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长8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 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长7亚期随着湖盆沉降,周边抬升强烈,湖岸较陡,大量 发育浊积体系;长6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但规模较长8亚期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 砂岩粒度较粗,颗粒分选及物性好,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冲积扇扇三角洲浊积 第一作者简介付金华,男,1963年生,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现为西北大学在读博士,长 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地质研究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Upper Triassic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FuJinhua' Guo Zhengquan I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 an 710069, Shaanxi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ield Com pany PetroChina, Xi' an 710021. Shaanxi Abstract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 mainly two sedimentary sys- tems are developed: the nort 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system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northeast- ern sedimentary system is a river delta system through abundant research data. However, the south western system is little studied as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fforts in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Or os Basin is an alluvial farfan delta system and the alluvial fan,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were developed. The alluvial fan is typical in the sections of Pingliang Kongdongshan and Ruishuihe river. The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 bidite facies are proved by observation on the drilling se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The main reservoirs include the intervals Chang 6 to Chang 8 and the 收稿日期:2004年5月13日改回日期:2004年9月20日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文章编号 : 1671 - 1505 (2005) 01 - 0034 - 11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4 年 5 月 13 日 改回日期 : 2004 年 9 月 20 日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 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付金华1 ,2 郭正权2 邓秀芹2 1 西北大学地质系 , 陕西西安 710069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 , 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 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 , 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 , 目前研究不够。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 , 结合盆地西 南部露头资料 , 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 -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 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 (浊积) 相。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 水河剖面为代表 , 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 相为区内钻井剖面所证实。 长 6 —长 8 为区内主力油层组 , 地层保存完整 , 钻探程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 主 , 局部发育河口坝。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长 8 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 , 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 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 , 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 ; 长 7 亚期随着湖盆沉降 , 周边抬升强烈 , 湖岸较陡 , 大量 发育浊积体系 ; 长 6 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 , 但规模较长 8 亚期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 , 砂岩粒度较粗 , 颗粒分选及物性好 , 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相 冲积扇 扇三角洲 浊积 第一作者简介 付金华 , 男 , 1963 年生 , 1982 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 , 现为西北大学在读博士 , 长 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 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地质研究。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Upper Triassic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Fu Jinhua1 ,2 Guo Zhengquan 2 Deng Xiuqin2 1 Depart ment of Geology , Northwest U niversity , Xi’an 710069 , S haanxi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Changqing Oilf ield Com pany , Pet roChina , Xi’an 710021 , S haanxi Abstract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 mainly two sedimentary sys2 tems are developed :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systems1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northeast2 ern sedimentary system is a river delta system through abundant research data1However , the south2 western system is little studied as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fforts in exploration1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 ,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Or2 dos Basin is an alluvial fan2fan delta system and the alluvial fan ,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were developed1The alluvial fan is typical in the sections of Pingliang Kongdongshan and Ruishuihe River1The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are proved by observation on the drilling sections in the study area1The main reservoirs include the intervals Chang 6 to Chang 8 and the 第 7 卷 第 1 期 2005 年 2 月 古 地 理 学 报 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 Vol17 No11 Feb1 2005
第7卷第1期 付金华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strata are preserved integration with relatively high intensity of drilling efforts. The subaqueous dis tributary channel is the main type of the fan delta front while the channel mouth bar is developed local- ly. The tur bidite sandstone is mainly thick- bedded. Fan delta front subfacies was best developed during the Chang 8 Subage. Three delta front sandbody belts are form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nd they are the important areas where hydrocarbon accumulates. The tur bidite system was well developed in the Chang 7 Subage because the lake basin subsided, the periphery was uplifted strongly and the lakeshore was very steep. The fan delta was developed again because the lake regres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Chang 6 Subage, but the scale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hang 8 Subage. The fan delta front sandbody is the most advantageous zone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because of its great thickness coarse grainsize, well sorting and good physical properties Key words Ordos Basin, Upper Triassic, sedimentary facies, alluvial fan, fan delta, turbidite About the first a uthor FuJinhua, born in 1963, was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xplo- ration in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 Now he is a senior engineer at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 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 China 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geo logical research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河三角洲(宋凯等,2002;武富礼等,204),又区别 1前言 于辫状河三角洲(武富礼等,2004)和水下扇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克拉通沉积盆地 在经历了早古生代浅海台地和晚古生代的近海湖盆 发育之后,至中生代进入了内陆湖盆的形成发展阶 段,尤其是晚三叠世延长期,是湖盆发展的全盛 期,湖盆底形呈西陡东缓的箕状,在东北、西南两 大物源控制下,形成了以东北河流三角洲、西南扇 银川天 乌审旗 三角洲为代表的两大沉积体系(何义中等,2001;张 伊林西 春生等,2000;魏红红等,2002;宋凯等,2003) 按沉积旋回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分为10个油层组 靖边 依次为长1到长10(表1),其沉积特征反映了湖盆 形成、发展和消亡的演化全过程。长9、长7、长 志丹a延 4+5亚期是湖盆演化中的三大湖侵期,尤其是长7 亚期,湖侵达到鼎盛期,沉积了盆地中生界最好的 烃源岩。三大湖侵期之间是岸进期,以长8、长6 长3亚期为代表,形成了重要储集层系。盆地东北 平正 及中部广大地区经过多年综合研究和勘探证实,主 要为一套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而盆地西南陇东 100km 地区(图1)延长组,因勘探程度较低而缺少系统的 沉积相研究。本文通过盆地西南缘崆峒山、汭水 研究区[口地名区构造单元界线 河、策底坡等露头,结合区内100余口钻井剖面 图1研究区构造位置图 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延长组特别是长8到长6的沉 Fig. 1 The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st udy area 积相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探讨沉积相的分布演化 特征,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延长组沉积相以 李克勤,1982,陕甘宁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长10沉积相 扇三角洲为主,既区别于盆地东北沉积体系的曲流内部资料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strata are preserved integration with relatively high intensity of drilling efforts1The subaqueous dis2 tributary channel is the main type of the fan delta front while the channel mouth bar is developed local2 ly1The turbidite sandstone is mainly thick2bedded1Fan delta front subfacies was best developed during the Chang 8 Subage1Three delta front sandbody belts are form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nd they are the important areas where hydrocarbon accumulates1The turbidite system was well developed in the Chang 7 Subage because the lake basin subsided , the periphery was uplifted strongly and the lakeshore was very steep1The fan delta was developed again because the lake regres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Chang 6 Subage , but the scale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hang 8 Subage1The fan delta front sandbody is the most advantageous zone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because of its great thickness , coarse grainsize , well sorting and good physical properties1 Key words Ordos Basin , Upper Triassic , sedimentary facies , alluvial fan , fan delta , turbidite About the f irst author Fu Jinhua , born in 1963 , was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xplo2 ration in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1Now he is a senior engineer at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2 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 PetroChina 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geo2 logical research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1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克拉通沉积盆地。 在经历了早古生代浅海台地和晚古生代的近海湖盆 发育之后 , 至中生代进入了内陆湖盆的形成发展阶 段 , 尤其是晚三叠世延长期 , 是湖盆发展的全盛 期 , 湖盆底形呈西陡东缓的箕状 , 在东北、西南两 大物源控制下 , 形成了以东北河流三角洲、西南扇 三角洲为代表的两大沉积体系(何义中等 ,2001 ; 张 春生等 , 2000 ; 魏红红等 , 2002 ; 宋凯等 , 2003) 。 按沉积旋回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分为 10 个油层组 , 依次为长 1 到长 10 (表 1) ,其沉积特征反映了湖盆 形成、发展和消亡的演化全过程。长 9、长 7、长 4 + 5 亚期是湖盆演化中的三大湖侵期 , 尤其是长 7 亚期 , 湖侵达到鼎盛期 , 沉积了盆地中生界最好的 烃源岩。三大湖侵期之间是岸进期 , 以长 8、长 6、 长 3 亚期为代表 , 形成了重要储集层系。盆地东北 及中部广大地区经过多年综合研究和勘探证实 , 主 要为一套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 , 而盆地西南陇东 地区(图 1) 延长组 , 因勘探程度较低而缺少系统的 沉积相研究。本文通过盆地西南缘崆峒山、 水 河、策底坡等露头 , 结合区内 100 余口钻井剖面、 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延长组特别是长 8 到长 6 的沉 积相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 并探讨沉积相的分布演化 特征 , 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延长组沉积相以 扇三角洲为主 , 既区别于盆地东北沉积体系的曲流 河三角洲(宋凯等 ,2002 ; 武富礼等 , 2004) ,又区别 于辫状河三角洲(武富礼等 ,2004) 和水下扇 Ξ 。 图 1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 Fig11 The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Ξ 李克勤 119821 陕甘宁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 1 —长 10 沉积相 1 内部资料 第 7 卷 第 1 期 付金华等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35
古地理学报 2005年2月 表1延长组地层简表 Table 1 The stratigrap hy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厚度/m 岩性 暗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夹碳质泥岩 0~240 20~150 灰绿色、浅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110 灰褐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长4+5 80~100 浅灰色粉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 长 长6 褐灰色块状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互 层夹薄层凝灰岩 80~100 暗色泥岩、碳质泥岩、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 ~120 暗色泥岩、页岩夹灰色粉细砂岩 280~350 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粗砂岩,麻斑结枃 中三叠统 纸坊组 灰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红色中细砂岩互层 片,甚至植物茎化石,具隐约可见的巨型槽状交错 2沉积相特征 层理,是河道充填沉积物,厚度一般0.5m左右 序列中部为辫状河沉积序列的主体部分。以发育大 根据各种沉积相识别特征(冯增昭等,1994;焦型槽状交错层理为主,此外还常见楔状,板状和 养泉等,1998;魏红红等,1999以及陆相湖盆主中、小型槽状交错层理。交错层层系厚度变化于 要沉积体系划分方案(裘亦楠和肖劲修,1982;中国0.5~3m之间,叠覆厚度可达10~20m,主要为 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编译,1986;杨小萍和陈横向砂坝和舌型砂坝沉积;序列上部平行层理段, 丽华,20),并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及3条周缘露多出现于大型交错层理的上部,厚度一般0.5~ 头剖面资料,对盆地西南地区的沉积相进行分析,3m。反映水体由深至浅、搬运能力由强至弱的过 并划分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浊积相等类型。程。 各个相的特征如下 冲积扇主要分布在西部环县西的杨1井和演武 21冲积扇相 西的安深1井及西南缘的平凉崆峒山、策底坡及陇 以平凉崆峒山砾岩最具代表性,该砾岩为一套县的龙1并、龙2并、长1井一带。 典型的冲积扇沉积,具进积式冲积扇序列(图2)。2.2扇三角洲相 序列下部为紫红、灰紫色细砂岩,含砾砂岩互层 扇三角洲即“从邻近高地直接进入稳定水体的 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或块状层理,为扇中辫状河、冲积扇”,是由冲积扇作为物源在水体中沉积的三 碎屑流沉积。序列上部为紫红、紫褐、灰褐色、灰角洲。扇三角洲的形成需要特殊的环境,多形成于 黄色砾岩,不显层理,具反粒序,越往序列上部 张性断陷或走向滑移断层的边界,也有形成于克拉 粒径越大,分选越差,含泥增多,粒径最大可达通区持续下沉的湖泊边缘(王寿庆,199)。本文所 50~80cm,为典型的扇根碎屑流沉积 论述的扇三角洲的形成环境属于后者。鄂尔多斯盆 汭水河剖面为扇端辫状河序列(也有人把它归地三叠纪延长期湖盆呈西翼陡东翼缓的不对称箕状, 为辫状河体系),主要由中砂岩组成,局部发育粗砂使西南部古陆与东侧洼陷带之间形成较大落差,且 岩和细砂岩,剖面自下而上分段明显(图3):序列 下部为滞流沉积,底部常具起伏不大的侵蚀面,侵 *彭荣华,1989.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大幅度增加工业储量 蚀面之上为含泥砾的中、粗砂岩,含较大的植物碎区块研究,内部报告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表 1 延长组地层简表 Table 1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地 层 系 统 组 油层组 厚度/ m 岩 性 三 叠 系 上 三 叠 统 延 长 组 长 1 0~240 暗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 夹碳质泥岩 及煤线 长 2 120~150 灰绿色、浅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长 3 90~110 浅灰、灰褐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长 4 + 5 80~100 浅灰色粉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 长 6 120~150 褐灰色块状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 , 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互 层夹薄层凝灰岩 长 7 80~100 暗色泥岩、碳质泥岩、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 长 8 70~85 暗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 长 9 90~120 暗色泥岩、页岩夹灰色粉细砂岩 长 10 280~350 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粗砂岩 , 麻斑结构 中三叠统 纸 坊 组 灰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红色中细砂岩互层 2 沉积相特征 根据各种沉积相识别特征(冯增昭等 ,1994 ; 焦 养泉等 , 1998 ; 魏红红等 , 1999) 以及陆相湖盆主 要沉积体系划分方案(裘亦楠和肖劲修 ,1982 ; 中国 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编译 , 1986 ; 杨小萍和陈 丽华 , 2001) ,并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及 3 条周缘露 头剖面资料 , 对盆地西南地区的沉积相进行分析 , 并划分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浊积相等类型。 各个相的特征如下 : 211 冲积扇相 以平凉崆峒山砾岩最具代表性 , 该砾岩为一套 典型的冲积扇沉积 , 具进积式冲积扇序列 (图 2) 。 序列下部为紫红、灰紫色细砂岩 , 含砾砂岩互层 , 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或块状层理 , 为扇中辫状河、 碎屑流沉积。序列上部为紫红、紫褐、灰褐色、灰 黄色砾岩 , 不显层理 , 具反粒序 , 越往序列上部 , 粒径越大 , 分选越差 , 含泥增多 , 粒径最大可达 50~80 cm , 为典型的扇根碎屑流沉积 Ξ 。 水河剖面为扇端辫状河序列 (也有人把它归 为辫状河体系) ,主要由中砂岩组成 , 局部发育粗砂 岩和细砂岩 , 剖面自下而上分段明显 (图 3) :序列 下部为滞流沉积 , 底部常具起伏不大的侵蚀面 , 侵 蚀面之上为含泥砾的中、粗砂岩 , 含较大的植物碎 片 , 甚至植物茎化石 , 具隐约可见的巨型槽状交错 层理 , 是河道充填沉积物 , 厚度一般 015 m 左右 ; 序列中部为辫状河沉积序列的主体部分。以发育大 型槽状交错层理为主 , 此外还常见楔状 , 板状和 中、小型槽状交错层理。交错层层系厚度变化于 015~3 m 之间 , 叠覆厚度可达 10~20 m , 主要为 横向砂坝和舌型砂坝沉积 ; 序列上部平行层理段 , 多出现于大型交错层理的上部 , 厚度一般 015~ 3 m。反映水体由深至浅、搬运能力由强至弱的过 程。 冲积扇主要分布在西部环县西的杨 1 井和演武 西的安深 1 井及西南缘的平凉崆峒山、策底坡及陇 县的龙 1 井、龙 2 井、长 1 井一带。 212 扇三角洲相 扇三角洲即“从邻近高地直接进入稳定水体的 冲积扇”, 是由冲积扇作为物源在水体中沉积的三 角洲。扇三角洲的形成需要特殊的环境 , 多形成于 张性断陷或走向滑移断层的边界 , 也有形成于克拉 通区持续下沉的湖泊边缘 (王寿庆 ,1993) 。本文所 论述的扇三角洲的形成环境属于后者。鄂尔多斯盆 地三叠纪延长期湖盆呈西翼陡东翼缓的不对称箕状 , 使西南部古陆与东侧洼陷带之间形成较大落差 , 且 Ξ 彭荣华 119891 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大幅度增加工业储量 区块研究 1 内部报告 36 古 地 理 学 报 2005 年 2 月
第7卷第1期 付金华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00 0Q0 碎屑流(砾岩) 大型交错层理段 之、平理数 碎屑流(含砾粗砂 (中细砂岩) 辫状河(大型槽状交 河道充填滞留沉 (含砾中粗砂岩) △A 图2平凉崆峒山进积式冲积扇序列 图3汭水河潮面辫状河沉积序列 ig. 2 The progradational sequence of alluvial fan Fig 3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braided river in Guishuihe section Kongdongshan section, Pingliang 水平距离短,这就造成了物源区的沉积物直接推进供给速率大于新增可容空间的增加速率,三角洲不 到湖区,形成了扇三角洲沉积。包括扇三角洲平原断向湖盆中心推进,形成水退式或进积式三角洲前 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序列,这类序列在剖面上具有向上粒度变粗、砂 缘亚相,包括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坝、层单层厚度增大的反旋回特点。沉积构造自下而上 水下天然堤及分流间湾等几个微相。储集砂体主要为沙纹层理、透镜状层理、交错层理、断续平行层 为水下分流河道,局部为河口坝。 理和板状层理。这种进积型三角洲前缘以西23井 河口坝微相在湖平面下降的情况下,沉积物长8最为特征,剖面结构自下而上为(图4) 三角洲前缘斜坡末端滑塌沉积组合,岩性以细 电测曲线深度 孔隙度%渗透率/×10 SPiny GRAPI 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的互层为主,发 0+82190 育滑塌、滑动等变形构造;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 85 组合具大型斜层理(板状、楔状层理)及平行层理的 中砂岩、细砂岩,局部见变形层理及泥岩撕裂屑构 造(图5-1、-2、-3),具反粒序。电性曲线为漏 斗形一钟形组合,反映出砂体不断向前推进的特 点。旋回性制约了物性的纵向变化,孔隙度、渗透 率值自下而上由低变高 主要分布在镇原、西峰长6、长8油层组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不同于河 口砂坝,纵向剖面具有下粗上细的正旋回特点,沉积 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沙纹层理泥砾植物化石 构造自下而上有块状层理、板状层理、平行层理或断 续平行层理(图5-2、-3),底部含有大量泥砾或泥岩 图4西23井长8油层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垂向组合 Fig 4 Fan deltafront subfacies of the interval 8 撕裂屑,局部还可见到垂直虫孔,这种剖面结构以环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Well Xi 23 41井长6、庆21井长8最具代表(图67)。水下分流 河道与滨浅湖泥岩冲刷接触或叠置在河口坝之上。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图 2 平凉崆峒山进积式冲积扇序列 Fig12 The progradational sequence of alluvial fan in Kongdongshan section , Pingliang 图 3 水河剖面辫状河沉积序列 Fig13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braided river in Ruishuihe section 水平距离短 , 这就造成了物源区的沉积物直接推进 到湖区 , 形成了扇三角洲沉积。包括扇三角洲平原 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前 缘亚相 , 包括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坝、 水下天然堤及分流间湾等几个微相。储集砂体主要 为水下分流河道 , 局部为河口坝。 河口坝微相 在湖平面下降的情况下 , 沉积物 图 4 西 23 井长 8 油层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垂向组合 Fig14 Fan delta2front subfacies of the interval 8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Well Xi 23 供给速率大于新增可容空间的增加速率 , 三角洲不 断向湖盆中心推进 , 形成水退式或进积式三角洲前 缘序列 , 这类序列在剖面上具有向上粒度变粗、砂 层单层厚度增大的反旋回特点。沉积构造自下而上 为沙纹层理、透镜状层理、交错层理、断续平行层 理和板状层理。这种进积型三角洲前缘以西 23 井 长 8 最为特征 , 剖面结构自下而上为(图 4) : 三角洲前缘斜坡末端滑塌沉积组合 , 岩性以细 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的互层为主 , 发 育滑塌、滑动等变形构造 ;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 组合具大型斜层理 (板状、楔状层理) 及平行层理的 中砂岩、细砂岩 , 局部见变形层理及泥岩撕裂屑构 造(图 5 - 1、- 2、- 3 ) ,具反粒序。电性曲线为漏 斗形 —钟形组合 , 反映出砂体不断向前推进的特 点。旋回性制约了物性的纵向变化 , 孔隙度、渗透 率值自下而上由低变高。 主要分布在镇原、西峰长 6、长 8 油层组。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不同于河 口砂坝 , 纵向剖面具有下粗上细的正旋回特点 , 沉积 构造自下而上有块状层理、板状层理、平行层理或断 续平行层理(图 5 - 2、- 3) ,底部含有大量泥砾或泥岩 撕裂屑 , 局部还可见到垂直虫孔 , 这种剖面结构以环 41 井长 6、庆 21 井长 8 最具代表(图 6、7) 。水下分流 河道与滨浅湖泥岩冲刷接触或叠置在河口坝之上。 第 7 卷 第 1 期 付金华等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37
古地理学报 2005年2月 图5扇三角洲相(12和3)以及湖泊浊积相(45和6)中的沉积构造 Fig 5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n fan delta facies(1, 2 and 3) and turbidite facies (4, 5 and 6) 1-西44井长8油层组,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中的变形及波状层理,岩心照片;2-西36井长8油层组,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中的 板状层理,岩心照片;3-西19井长8油层组,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中的平行层理,岩心照片;4—城86井长7油层组,浊积 砂岩中的鲍玛序列A、B、E段,岩心照片;5一宁4井长7油层组,浊积砂岩中的滑动冲刷面(砂泥突变接触),岩心照片 固3井长6油层组,浊积砂岩底面槽模,岩心照片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图 5 扇三角洲相(1、2 和 3) 以及湖泊浊积相(4、5 和 6)中的沉积构造 Fig15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n fan delta facies (1 , 2 and 3) and turbidite facies (4 , 5 and 6) 1 —西 44 井长 8 油层组 , 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中的变形及波状层理 , 岩心照片 ; 2 —西 36 井长 8 油层组 , 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中的 板状层理 , 岩心照片 ; 3 —西 19 井长 8 油层组 , 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中的平行层理 , 岩心照片 ; 4 —城 86 井长 7 油层组 , 浊积 砂岩中的鲍玛序列 A、B、E 段 , 岩心照片 ; 5 —宁 4 井长 7 油层组 , 浊积砂岩中的滑动冲刷面 (砂泥突变接触) , 岩心照片 ; 6 —固 3 井长 6 油层组 , 浊积砂岩底面槽模 , 岩心照片 38 古 地 理 学 报 2005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