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SUMMARY 国内外隐蔽油气癜勘探现状 张运东薛红兵 朱如凯高朝阳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经济效益正在与日俱增,地位已超过构造圈闭。在参考国内 仆关于隐蔽圈闭分类的基础上,把隐蔽圈闭分为三类岩性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和复合圈闭,岩性地层圈闭又可分为 沉积圈闭、成岩圈闭和界面圈闭三种基本类型。同时,从地质、物探、钻井和测井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 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岩性地层圈闭层序地层学物探钻井:测井 中图分类号:TE12文献标识码A 1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上述分类中各家都把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 蔽油气藏的主体。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剥 目前人们一般把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蚀作用是形成圈闭最基本的四种地质因素。根据圈闭 法和技术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隐蔽油气形成的主控因素,可以将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岩性地层 藏的主体是各种岩性地层油气藏,另外还包括一些复圈闭、水动力圈闭和复合圈闭。 杂的构造油气藏和深部油气藏。显然,这个概念是以寻20世纪90年代以来,层序地层学的快速发展使之 找的难易程度为标准提出来的,它与圈闭的成因类型成为寻找岩性地层圈闭最重要的理论方法。剥蚀作用 无关,不指特定的圈闭类型,因此在油气圈闭(油气藏)或沉积间断作用形成的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成为划 分类体系中没有独立的位置。 分不同层序的边界面,也可成为储集岩体的封闭边界, 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隐蔽油气藏/圈闭的范围是形成岩性地层圈闭。 不断变化的,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它不是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3,在参考国内外关 一个严格的圈闭分类术语,不具有石油地质学的科学于隐蔽圈闭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实际,拟 性,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才能作比较研究通过按以下方案进行隐蔽圈闭的分类,即把隐蔽圈闭分为 分类有利于在勘探实践中根据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三类岩性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岩性地 特点,采取不同的研究思路和勘探方法 层圈闭又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沉积圈闭、成岩圈闭及界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面圈闭。形成圈闭所需的储集条件和封闭条件主要由 行过探讨,最经典的是莱复生( Levorsen)1966年提出的原始沉积作用造就的圈闭是沉积圈闭;形成圈闭所需 分类方案12。其他的分类方案包括哈尔布蒂( Halbouty)的储集条件或封闭条件主要由成岩作用造就的圈闭是 1969年的分类4、里登豪斯 Rittenhouse)1972年的分成岩圈闭而由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形成的各类界面 类、前苏联的分类,以及国内张万选、胡见义口等人构成圈闭主要封闭条件而形成的圈闭称为界面圈闭 的分类-121(见表1) (表2)。 第一作者简介张运东,男,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田与油气地质勘查专业,获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世界石 油科技发展动态跟踪与石油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收稿日期2004-11-04 中国石油勘探2005年第3期64 c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目前人们一般把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 法和技术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隐蔽油气 藏的主体是各种岩性地层油气藏,另外还包括一些复 杂的构造油气藏和深部油气藏。显然,这个概念是以寻 找的难易程度为标准提出来的,它与圈闭的成因类型 无关,不指特定的圈闭类型,因此在油气圈闭(油气藏) 分类体系中没有独立的位置。 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隐蔽油气藏/圈闭的范围是 不断变化的,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它不是 一个严格的圈闭分类术语,不具有石油地质学的科学 性,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才能作比较研究。通过 分类有利于在勘探实践中根据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 特点,采取不同的研究思路和勘探方法。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 行过探讨,最经典的是莱复生(Levorson)1966年提出的 分类方案[1,2]。其他的分类方案包括哈尔布蒂(Halbouty) 1969年的分类[3,4]、里登豪斯(Rittenhouse)1972年的分 类[5]、前苏联的分类,以及国内张万选[6]、胡见义[7]等人 的分类[8~12] (见表1)。 上述分类中各家都把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 蔽油气藏的主体。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剥 蚀作用是形成圈闭最基本的四种地质因素。根据圈闭 形成的主控因素,可以将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岩性地层 圈闭、水动力圈闭和复合圈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层序地层学的快速发展使之 成为寻找岩性地层圈闭最重要的理论方法。剥蚀作用 或沉积间断作用形成的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成为划 分不同层序的边界面,也可成为储集岩体的封闭边界, 形成岩性地层圈闭。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13],在参考国内外关 于隐蔽圈闭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实际,拟 按以下方案进行隐蔽圈闭的分类,即把隐蔽圈闭分为 三类:岩性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岩性地 层圈闭又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沉积圈闭、成岩圈闭及界 面圈闭。形成圈闭所需的储集条件和封闭条件主要由 原始沉积作用造就的圈闭是沉积圈闭;形成圈闭所需 的储集条件或封闭条件主要由成岩作用造就的圈闭是 成岩圈闭;而由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形成的各类界面 构成圈闭主要封闭条件而形成的圈闭称为界面圈闭 (表2)。 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 张运东 薛红兵 朱如凯 高朝阳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1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 要: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经济效益正在与日俱增,地位已超过构造圈闭。在参考国内 外关于隐蔽圈闭分类的基础上,把隐蔽圈闭分为三类:岩性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和复合圈闭,岩性地层圈闭又可分为 沉积圈闭、成岩圈闭和界面圈闭三种基本类型。同时,从地质、物探、钻井和测井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 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岩性地层圈闭;层序地层学;物探;钻井;测井 中图分类号:TE12 文献标识码:A 第一作者简介:张运东,男,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田与油气地质勘查专业,获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世界石 油科技发展动态跟踪与石油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收稿日期:2004-11-04 综 述 S U M M A R Y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年第3 期 64
张运东等: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 1国内外学者对隐蔽圈闭的分类 Table l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of subtle traps by geologists at home and abroad 文献出处 划闭分类 岩件地层圈闭 原生型 1次生(不整合)型 复合圈闭 流体圈闭构造阉闭 沉积或成岩作用形成) 〔地层异常成变化形成) 隐敲图闭或复合圈闭 (构造、岩性地层变化及水动力等四素联合作用形成的圈闭类型,区别十单纯的构造圈闭) I talbut 隐蔽闭 (1969,1982) 复合密闭 岩性地层圈闭 整合圈闭地貌围闭 构造圈闭 不 岩性地层楼闭 (1972) 与不幣合不相邻型 与不整合相邻型 复合图闭 水动力圈构造圈闭 相变圈闭 成岩圈闭「不整合面之下型、不螯合面之 Biddle 岩性地坛圈闭 (949踪生型成沉积次生型 复合圈闭 水动力圈闭构逊酣 不整合相关型 Beaumont 岩性地层圈闭 复合图闭 枸造圈闭 沉秩圈闭成岩圈 岩性地层围闭 不整合闭 复合圈闭 构造圈闭 Makhoul 非构造圈汁 岩性圈闭成岩圈地层圈闭地形圈|火成岩圈闭差异压实圈闭 非背斜类均一遮挡型 前苏联 非背斜类十封一 岩性遮 岩性封 也层〔遮挡〕圈闭 圈闭、组合类 挡圈闭 小些合之上、之 山坐:沥青封闭型 张厚梱等 地层圈闭 !98!.1989)你生砂岩仆型 层不整合遮挡型 生物礁块型 地层姬覆不整合型 胡见义等 构造圈闭 (1984,1986) 构造圈闭 岩性圈闭 混合圈闪 水动力图闭 2隐蔽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的地位 探区还是在中西部低程度勘探区,在岩性地层油气藏 据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逐步统计,美国隐蔽油气勘探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岩性地层油气藏发现的比 藏储量占总地质储量的42.7%,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例在逐年增加。我国东部地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探明 44.8%。美国截止到1976年所统计的2709个含油气圈储量己达到当年发现储量的60%~70%,西部地区各盆 闭中,岩性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为1085个,占40%。地中如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岩性地层油气 据美国北部地区俄克拉何马州近100年的勘探历程分析藏的储量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在中油股份公司最近 总结,该州共发现各类油气藏3379个,其中岩性地层几年年新增探明储量中,岩性油气藏的储量比例超过 圈闭油气藏2104个,占62%。 50%。 据专家预测,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发现岩性地层 据第三次资评结果,中油股份公司探区范围内剩 油气藏的数量会不断增加,最终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资余油气资源中岩性地层油气藏的石油资源量为125× 源量与构造油气藏的资源量的比例可达到或超过1:1。10t,占石油总剩余资源量的50%以上;天然气资源量 近几年,国内陆上油气勘探无论是在东部高成熟为2.5×1012m3,占天然气总剩余资源量的35%以上 65 No. 3 2005 ChinaPetroleumExploration\ C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 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 隐蔽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的地位 据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逐步统计,美国隐蔽油气 藏储量占总地质储量的 42.7%,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 44.8%。美国截止到1976年所统计的2709个含油气圈 闭中,岩性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为1085个,占40%。 据美国北部地区俄克拉何马州近100年的勘探历程分析 总结,该州共发现各类油气藏3379个,其中岩性地层 圈闭油气藏 2104个,占62%。 据专家预测,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发现岩性地层 油气藏的数量会不断增加,最终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资 源量与构造油气藏的资源量的比例可达到或超过1:1。 近几年,国内陆上油气勘探无论是在东部高成熟 探区还是在中西部低程度勘探区,在岩性地层油气藏 勘探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岩性地层油气藏发现的比 例在逐年增加。我国东部地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探明 储量已达到当年发现储量的60%~70%,西部地区各盆 地中如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岩性地层油气 藏的储量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在中油股份公司最近 几年年新增探明储量中,岩性油气藏的储量比例超过 50%。 据第三次资评结果,中油股份公司探区范围内剩 余油气资源中岩性地层油气藏的石油资源量为125× 108t,占石油总剩余资源量的50%以上;天然气资源量 为 2.5× 1012m 3,占天然气总剩余资源量的35%以上。 表1 国内外学者对隐蔽圈闭的分类 Table 1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of subtle traps by geologists at home and abroad 张运东等: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 65 No.3 2005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综述 SUMMARY 表2我国陆相盆地隐蔽圈闭分类方案 践都取得重大进展.5。通过对我国东部油田的精细勘 Table 2 The suggested classification of subtle traps 探研究,总结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五大技术体系,即 continental basin in China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 岩性上倾储在上倾方向相变为泥岩 震储层预测,成藏综合评价,特殊的钻井、测井、压裂 大灭型 或致帝岩层形成封堵 改造工艺,其中最核心的技术为层序地层学技术和地 性透铳 透镜状储集体周田 为非渗透层封闭 震储层预测技术。下面从地质、物探、钻井和测井四个 沉积作用形成地貌突起状储方面介绍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图沉积地貌型体被非渗透层封,如风 砂丘、湖底滑塌/浊积端体3.1地质理论与方法 沟道充型充箕的砂体被沟道间涉透3.1.1层序地层学研究 层封堵 主要内容包括:层序划分与对比:以地震资料为 成物薯法布用按的废 主、钻井资料为辅建立层序格架,并把层序分析与各种 性 溶型 致密地层内部岩溶型储集体 定量地震解释技术相结合;层序界面和构造解释与成 发育而形成的圈闭 图岩性反演与储层预测沉积环境与相分析:目标综 隐闭m餐缝型致密地层内部裂缝型储集体合评价层序发育模式与控制因素分析。 白六行化型密碳酸盐岩内部白云4化3.1.2砂体类型与分布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类型盆地砂体类型与发育模 不合前不整合面下伏储层所形成的式分柝不同类型砂体的地震测井、岩心等鉴别标志 的分析;不同类型砂体的有利岩性地层圈闭类型及分 覆不整|儒另十超于不擎合,储层之 非渗透尽而形 布预测不同类型砂体有利储层相带分析不同类型盆 湖泛而遮储坛上为端泛面的华命 地储层物性纵向演化与平面分布预测:不同类型盆地 挡型 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 3.1.3岩性地层圈闭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火成岩体型火成岩为储集体形成的围闭 主要内容包括:湖盆砂体类型一分布位置一圈闭 古潜山型 酸盐岩古潜山储集体崮闭 复 类型的有利组合关系研究;岩性地层油气藏主控因素 占构型「的古實斜古隨起等圈分析,包括成藏期次、成藏过程、成藏机理、成藏模式 隐伏构道型/巡圈闭,如道掩带下的隐伏 等方面的分析,根据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建立成藏模 枃造團和向斜下的隐伏构式,预测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油气运移优势通道 造圈闭 水动力 由于水流体压力差等囚素所 研究,分析非均质砂岩层优势通道的分布状况及控制 形成的图刚 因素: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研究 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5个盆地是3.2物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重点,岩性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我3.2.1复杂储层预测技术 国陆上含油气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重点目标。 在复杂储层的预测评价中,主要是地震目标精细 3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 处理与解释技术、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和目标评价优选 技术这三大配套技术的综合运用。其中的关键技术包 国外学者以层序地层学分析为基础,结合地震解括:层序地层学方法(等时对比、地震相分析)地震 释,总结出一套隐蔽圈闭勘探的方法步骤,主要包括五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地震属性提 个步骤几何关系分析地震相和岩相分柝盆地充填取和分析技术 分析预测储层、盖层的质量和位置评价盆地的潜在3.2.2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技术 圈闭。 对于复杂小断块油气藏勘探,高精度三维地震成 近年来,我国在隐蔽油气藏的理论研究与勘探实像技术是关键。复杂构造成像技术的核心环节包括偏 中国石油勘探2005年第3期66 c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5个盆地是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重点,岩性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我 国陆上含油气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重点目标。 3 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 国外学者以层序地层学分析为基础,结合地震解 释,总结出一套隐蔽圈闭勘探的方法步骤,主要包括五 个步骤:几何关系分析;地震相和岩相分析;盆地充填 分析;预测储层、盖层的质量和位置;评价盆地的潜在 圈闭。 近年来,我国在隐蔽油气藏的理论研究与勘探实 践都取得重大进展[14,15]。通过对我国东部油田的精细勘 探研究,总结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五大技术体系,即: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地 震储层预测,成藏综合评价,特殊的钻井、测井、压裂 改造工艺,其中最核心的技术为层序地层学技术和地 震储层预测技术。下面从地质、物探、钻井和测井四个 方面介绍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3.1 地质理论与方法 3.1.1 层序地层学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层序划分与对比;以地震资料为 主、钻井资料为辅建立层序格架,并把层序分析与各种 定量地震解释技术相结合;层序界面和构造解释与成 图;岩性反演与储层预测;沉积环境与相分析;目标综 合评价;层序发育模式与控制因素分析。 3.1.2 砂体类型与分布、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类型盆地砂体类型与发育模 式分析;不同类型砂体的地震、测井、岩心等鉴别标志 的分析;不同类型砂体的有利岩性地层圈闭类型及分 布预测;不同类型砂体有利储层相带分析;不同类型盆 地储层物性纵向演化与平面分布预测;不同类型盆地 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 3.1.3 岩性地层圈闭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湖盆砂体类型—分布位置—圈闭 类型的有利组合关系研究;岩性地层油气藏主控因素 分析,包括成藏期次、成藏过程、成藏机理、成藏模式 等方面的分析,根据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建立成藏模 式,预测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油气运移优势通道 研究,分析非均质砂岩层优势通道的分布状况及控制 因素;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研究。 3.2 物探技术 3.2.1 复杂储层预测技术 在复杂储层的预测评价中,主要是地震目标精细 处理与解释技术、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和目标评价优选 技术这三大配套技术的综合运用。其中的关键技术包 括:层序地层学方法(等时对比、地震相分析)、地震 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地震属性提 取和分析技术。 3.2.2 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技术 对于复杂小断块油气藏勘探,高精度三维地震成 像技术是关键。复杂构造成像技术的核心环节包括偏 表2 我国陆相盆地隐蔽圈闭分类方案 Table 2 The suggested classification of subtle traps in continental basin in China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年第3 期 66 综 述 S U M M A R Y
张运东等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N 移算法精确度的提高、有效的静校正处理、有效的信噪3.3.3多分支井钻井技术 比处理、速度场的精确建立等 多分支井具有增产、开采多层油藏、降低开发成 3.2.3配套技术 本等优点,能够大幅度提高油气开采速度和采收率 隐蔽油气藏精细解释配套技术:合成记录及多元一般开采速度可提高30%~60%,开发成本可降低 标定技术、相干分析技术、全三维解释技术、平衡剖面20%~50%。在美国 Austin chalk地区用直井、水 技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砂体自动解释技术、速度平井、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油藏,得到的吨油成本比值 分析与变速成图技术、正演模型技术、断层封堵率分析为1.0:0.48:0.39。 技术等。 3.3.4套管钻井技术 隐蔽油气藏储层描述配套技术:地震相分析与地 套管钻井技术主要以加拿大的 Tesco公司和美国的 质建模技术、时频分析技术、测井约束反演技术、瞬时威德福公司居领先地位。其中 Tesco公司的套管钻井技 吸收系数技术、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多属性提取及综术与常规使用钻杆的滑动钻进类似,可以不起下套管 合分析技术等。 换钻具和钻头,大量节省钻井时间和成本,尤其适合于 裂缝油气藏识别与描述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单只钻头不能钻达设计井深的井段和定向井,但它需 多属性提取分析技术、构造正反演与应力应变分析裂要专门的套管钻井钻机或对顶驱进行改造 缝预测技术、全方位纵波进行裂缝储层预测方法等。 威德福公司的套管钻井技术与常规的使用钻杆的 薄互层油气藏识别预测技术地震模式判别储层旋转钻井类似,套管可以旋转,适用于软到中软地层, 预测技术、全三维解释技术、模型宽带约束波阻抗反单只钻头就可以钻到设计井深的直井段,在海上表层 演、测井属性反演、三维随机指示模拟 套管的钻进中得到广泛应用。该公司套管钻井技术的 3.3钻井技术 特点是钻鞋可钻,顶驱不需要改造,操作相对简单。 3.4测井技术 3.3.1小井眼钻井技术 小井眼钻井技术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钻井效益。对于隐蔽油气藏,测井要解决的主要难题是如何 小直径钻井液马达旋转钻头是小井眼钻井中最重要的识别薄层、低阻油气层、非均质和低孔低渗储层。 工具,其技术发展也最快。许多公司研制了满足小井眼3.4.1薄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 钻井的专用钻机, Euroslim Rig公司研制的主要包括:高分辨率感应测井、薄层电阻率测井 Foraslim-1型小井眼专用钻机,是目前最先进的小井等。贝克休斯的薄层电阻率测井仪(TBRT)及新推出的 眼专用钻机,其钻深能力达3500m。这种钻机性能良多分量感应仪可有效探测薄层 好,可比用常规钻机节约费用25%~47%。美国 Maurer3.4.2低阻油气层的测井评价技术 公司研制的大功率小井眼钻井液马达在与其研制的新 主要包括复电阻率测井、核磁共振测井、阵列感 型大功率TSP钻头配用时,可以克服过去钻小井眼碰应测井等。核磁共振测井可以更好地区分油气水,近年 到的许多问题,并可提高钻速50%~100%,降低钻井发展较快,新一代的仪器有斯伦贝谢的MRX、贝克休 成本40%~60% 斯的 MRExplore、哈里伯顿的MRLL。阵列感应成像 3.3.2水平井钻井技术 测井仪在大量的低阻油田测井综合解释中具有突出的 水平井技术能适应薄油层、低压低渗透油藏和稠作用,国外三大测井公司相继推出了阵列感应成像测 油油藏勘探开发的需要。国外水平井钻井数逐年增长,井仪,分别为斯伦贝谢的AITˆ、哈里伯顿的HRAT、贝 钻井成本已降至直井的1.2~2倍,产量己提高到直井克休斯的HDIL 的4~8倍。地质导向技术在水平井钻井中已经普遍应3.4.3非均质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 用,水平井钻井工具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用旋转导向 主要包括:多分量感应测井、偶极横波成像测井 钻井系统取代可转向钻井马达。水平井钻井技术正向等。贝克休斯的多分量阵列感应仪三维探路者3DEX对 集成系统方向发展,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油研究砂泥岩薄互层、低阻地层的各向异性特别有效。偶 层物理和工程技术等,对地质评价、油气藏筛选、水平极横波成像仪的横波速度可指示出方位的各向异性, 井设计和施工进行优化。 商用仪器有斯仑贝谢偶极横波成像仪①SI)、贝克休斯 C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 67 No. 3 2005 ChinaPetroleumExploratio 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移算法精确度的提高、有效的静校正处理、有效的信噪 比处理、速度场的精确建立等。 3.2.3 配套技术 隐蔽油气藏精细解释配套技术:合成记录及多元 标定技术、相干分析技术、全三维解释技术、平衡剖面 技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砂体自动解释技术、速度 分析与变速成图技术、正演模型技术、断层封堵率分析 技术等。 隐蔽油气藏储层描述配套技术:地震相分析与地 质建模技术、时频分析技术、测井约束反演技术、瞬时 吸收系数技术、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多属性提取及综 合分析技术等。 裂缝油气藏识别与描述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地震 多属性提取分析技术、构造正反演与应力应变分析裂 缝预测技术、全方位纵波进行裂缝储层预测方法等。 薄互层油气藏识别预测技术:地震模式判别储层 预测技术、全三维解释技术、模型宽带约束波阻抗反 演、测井属性反演、三维随机指示模拟。 3.3 钻井技术 3.3.1 小井眼钻井技术 小井眼钻井技术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钻井效益。 小直径钻井液马达旋转钻头是小井眼钻井中最重要的 工具,其技术发展也最快。许多公司研制了满足小井眼 钻井的专用钻机,Euroslim Rig 公司研制的 Foraslim-1型小井眼专用钻机,是目前最先进的小井 眼专用钻机,其钻深能力达 3500m。这种钻机性能良 好,可比用常规钻机节约费用25%~47%。美国Maurer 公司研制的大功率小井眼钻井液马达在与其研制的新 型大功率TSP钻头配用时,可以克服过去钻小井眼碰 到的许多问题,并可提高钻速 50%~100%,降低钻井 成本 40 %~60%。 3.3.2 水平井钻井技术 水平井技术能适应薄油层、低压低渗透油藏和稠 油油藏勘探开发的需要。国外水平井钻井数逐年增长, 钻井成本已降至直井的1.2~2倍,产量已提高到直井 的4~8倍。地质导向技术在水平井钻井中已经普遍应 用,水平井钻井工具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用旋转导向 钻井系统取代可转向钻井马达。水平井钻井技术正向 集成系统方向发展,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油 层物理和工程技术等,对地质评价、油气藏筛选、水平 井设计和施工进行优化。 3.3.3 多分支井钻井技术 多分支井具有增产、开采多层油藏、降低开发成 本等优点,能够大幅度提高油气开采速度和采收率, 一般开采速度可提高 30%~60%,开发成本可降低 20%~50%。在美国 Austin Chalk 地区用直井、水 平井、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油藏,得到的吨油成本比值 为 1.0:0.48:0.39。 3.3.4 套管钻井技术 套管钻井技术主要以加拿大的Tesco公司和美国的 威德福公司居领先地位。其中Tesco公司的套管钻井技 术与常规使用钻杆的滑动钻进类似,可以不起下套管 换钻具和钻头,大量节省钻井时间和成本,尤其适合于 单只钻头不能钻达设计井深的井段和定向井,但它需 要专门的套管钻井钻机或对顶驱进行改造。 威德福公司的套管钻井技术与常规的使用钻杆的 旋转钻井类似,套管可以旋转,适用于软到中软地层, 单只钻头就可以钻到设计井深的直井段,在海上表层 套管的钻进中得到广泛应用。该公司套管钻井技术的 特点是钻鞋可钻,顶驱不需要改造,操作相对简单。 3.4 测井技术 对于隐蔽油气藏,测井要解决的主要难题是如何 识别薄层、低阻油气层、非均质和低孔低渗储层。 3.4.1 薄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 主要包括:高分辨率感应测井、薄层电阻率测井 等。贝克休斯的薄层电阻率测井仪(TBRT)及新推出的 多分量感应仪可有效探测薄层。 3.4.2 低阻油气层的测井评价技术 主要包括:复电阻率测井、核磁共振测井、阵列感 应测井等。核磁共振测井可以更好地区分油气水,近年 发展较快,新一代的仪器有斯伦贝谢的 MRX、贝克休 斯的 MRExplore、哈里伯顿的MRIL。阵列感应成像 测井仪在大量的低阻油田测井综合解释中具有突出的 作用,国外三大测井公司相继推出了阵列感应成像测 井仪,分别为斯伦贝谢的 AIT、哈里伯顿的 HRAT、贝 克休斯的 HDIL。 3.4.3 非均质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 主要包括:多分量感应测井、偶极横波成像测井 等。贝克休斯的多分量阵列感应仪三维探路者3DEX对 研究砂泥岩薄互层、低阻地层的各向异性特别有效。偶 极横波成像仪的横波速度可指示出方位的各向异性, 商用仪器有斯仑贝谢偶极横波成像仪(DSI)、贝克休斯 张运东等: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 67 No.3 2005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综述 SUMMARY 的多极声波测井仪(MAC)。岩石物理实验研究也是非 石油学报,1981,2(3) 均质储层评价中求取中间解释参数的重要手段。 冂]胡见义,徐权宝,刘淑萱,等.非构造油气藏[M].北 3.4.4低孔低渗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主要包括偶极横波测井、阵列电法测井、核磁共[8] Beaumont e a, Foster N h. 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traps: Treatise of petroleun gy, AAPG Tul 振测井、模块地层动态测试等。地层动态测试是一种直 Oklahoma, 1999 接的、准确的地层流体识别技术,增强了一些可疑油气[9] Biddle k t, Weilchowsky CC. Hy drocarbon traps, 层和疑难油气层的测井发现能力,目前的商用仪器有 in Magoon and Dow eds, The Petroleum System- 斯伦贝谢的模块式地层测试器MDT、哈里伯顿的油藏 from Source to Trap: AAPG Memoir 60, 1994, 219 描述仪RDT、贝克休斯的储层特性测试器RCI。 [10 Link P K. Basic petroleum geology, 3 rd: OGCI 参考文献 Publications, oil& gas Consultants Internationa [I Levorsen A I. T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 Inc. Tulsa. 2001. 221--225 AAPG Bulletin,1966,50(10):2058~2067 [ll ]Makhous M.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deposits [2] Leverson A I. Geology of Petroleum: The AAPG in the North African basins: Springer. 2001, 46 Foundation, Tulsa, Oklahoma. 2001, 724p [3] Halbouty M T. Rationale for deliberate Pursuit of[I2K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编辑部.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and paleogeomorphic 论文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traps. AAPG Bulletin, 1969, 53(1): 3-29 [13]·K·威尔格斯等编.徐怀大等译.层序地层学原理 [4] Halbouty M T. The deliberate search for the subtle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trap. 1982 [14]潘元林,孔凡仙,杨申镳,等.中国隐蔽油气藏[M].北 [5 Rittenthouse G. Stratigraphic trap classification.In 京:地质出版社,1998,1~244 King e. Stratigraphic oil and gas field classification,[15]李丕龙,庞雄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A] exploration methods, and case histories. AAPG 贴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 Memoir,16,1972,14~28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6]张万选.论油气藏分类及中国油气藏的主要类型[J] (上接第63页) 参考文献 [5 Mounguengui M Bina, et al. Sedimentary dynamics and structural geology of pre-rift deposits of the interior basin of Gabon. 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1童晓光,等.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图集(非洲地区部分)[M] Sciences,35(2002):3l5~32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 Leite J, Costa Da, et al. Lower Congo Basin, deep-water [2]张同铸.非洲石油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exploration province, offshore West Africa. AAPG [3玛马新华,等.含盐油气盆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memoir74,2001:517~530 [7]Teisserene P, Villemin J. Sedimentary Basin of [4] Burwood R, et al. Petroleum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Gabon-Geology and Oil Systems, 1992 of the Lower Congo coastal basin Bucomazi Formation 中国石油勘探2005年第3期68 C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 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的多极声波测井仪(MAC)。岩石物理实验研究也是非 均质储层评价中求取中间解释参数的重要手段。 3.4.4 低孔低渗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 主要包括:偶极横波测井、阵列电法测井、核磁共 振测井、模块地层动态测试等。地层动态测试是一种直 接的、准确的地层流体识别技术,增强了一些可疑油气 层和疑难油气层的测井发现能力,目前的商用仪器有: 斯伦贝谢的模块式地层测试器 MDT、哈里伯顿的油藏 描述仪 RDT、贝克休斯的储层特性测试器 RCI。 参考文献 [1]Levorsen A I. T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 AAPG Bulletin, 1966, 50(10): 2058~2067 [2]Leverson A I. Geology of Petroleum: The AAPG Foundation, Tulsa, Oklahoma. 2001, 724p [3]Halbouty M T. Rationale for deliberate Pursuit of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and paleogeomorphic traps. AAPG Bulletin, 1969, 53(1):3~29 [4]Halbouty M T. The deliberate search for the subtle trap. 1982 [5]Rittenthouse G. Stratigraphic trap classification.In: King R. E. Stratigraphic oil and gas field—classification, exploration methods,and case histories.AAPG Memoir, l6,1972,14~28 [6]张万选. 论油气藏分类及中国油气藏的主要类型[J]. 石油学报,1981, 2(3) [7]胡见义, 徐权宝, 刘淑萱,等. 非构造油气藏[M]. 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8] Beaumont E A, Foster N H. 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traps: Treatise of petroleum geology, AAPG Tulsa, Oklahoma, 1999 [9]Biddle K T, Weilchowsky C C. Hydrocarbon traps, in Magoon and Dow eds., 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 AAPG Memoir 60, 1994, 219~ 235 [10]Link P K. Basic petroleum geology,3rd:OGCI Publications, oil & gas Consultants International, Inc. Tulsa. 2001,221~225 [11]Makhous M.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deposits in the North African basins: Springer. 2001, 46~ 62 [12《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 编辑部.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 论文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3]C.K.威尔格斯等编. 徐怀大等译. 层序地层学原理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14]潘元林,孔凡仙,杨申镳,等. 中国隐蔽油气藏[M].北 京:地质出版社,1998,1~244 [15]李丕龙,庞雄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A]. 见: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上接第63页)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年第 3 期 68 参考文献 [1]童晓光,等.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图集(非洲地区部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2]张同铸.非洲石油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马新华,等.含盐油气盆地[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4] Burwood R,et al. Petroleum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ower Congo coastal basin Bucomazi Formation, 1992 [5]Mounguengui M Mbina,et al.Sedimentary dynamics and structural geology of pre-rift deposits of the interior basin of Gabon. 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35 (2002):315~329 [6]Leite J,Costa Da,et al. Lower Congo Basin, deep-water exploration province, offshore West Africa. AAPG memoir 74, 2001: 517~530 [7]Teisserene P, Villemin J. Sedimentary Basin of Gabon-Geology and Oil Systems,1992 综 述 S U M M A R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