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1越冬与初侵染来源: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 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带 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 有病残组织的土壤和肥料。 2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要靠种薯 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 贮藏期,病菌可藉人、畜、昆虫、田鼠和农具 等媒介传播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与初侵染来源: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 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带 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 有病残组织的土壤和肥料。 2 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要靠种薯 、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 贮藏期,病菌可藉人、畜、昆虫、田鼠和农具 等媒介传播
3侵入:黑斑病菌寄生性不强,主要由伤口侵 染。甘薯收刨、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 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也可从根眼 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他自然裂口侵入 4再侵染:有多次再侵染,但贮藏期一般只有 次侵染
3 侵入:黑斑病菌寄生性不强,主要由伤口侵 染。甘薯收刨、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 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也可从根眼、 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他自然裂口侵入。 4 再侵染:有多次再侵染,但贮藏期一般只有 一次侵染
四流行因素( Epidemiology) 与品种抗病性、土壤环境、伤口、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 1.品种的抗病性: 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其抗病性与皮层 薄厚、薯块质地、含水量多少、伤口木栓层形成快慢等 特性有关。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 愈合速度较慢的品种发病较重。目前,尚未发现甘薯对 黑斑病免疫的品种
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 与品种抗病性、土壤环境、伤口、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 1.品种的抗病性: 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其抗病性与皮层 薄厚、薯块质地、含水量多少、伤口木栓层形成快慢等 特性有关。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 愈合速度较慢的品种发病较重。目前,尚未发现甘薯对 黑斑病免疫的品种
2.温度和湿度: 土温在15-30℃之间均能发病,最适温度为25℃,低于 8℃或高于35℃病害即停止发展。甘薯贮藏期间,15℃以上利 于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3-27℃,10-14℃较轻,35℃抑制 发病。 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土壤含水量 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超过60%,又随湿 度的增加而递减。多雨年份,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地块发病 重;地势高燥,土质疏松的发病轻
2.温度和湿度: 土温在15-30℃之间均能发病,最适温度为25℃,低于 8℃或高于35℃病害即停止发展。甘薯贮藏期间,15℃以上利 于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3-27℃,10-14℃较轻,35℃抑制 发病。 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土壤含水量 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超过60%,又随湿 度的增加而递减。多雨年份,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地块发病 重;地势高燥,土质疏松的发病轻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虫鼠危 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运输和贮藏 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菌乘机侵入,加之 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病害蔓延较快 4.栽培管理措施:连作有利于发病;地下害虫多发病重;收获 贮运时伤口多,有利于发病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虫鼠危 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运输和贮藏 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菌乘机侵入,加之 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病害蔓延较快。 4.栽培管理措施:连作有利于发病;地下害虫多发病重;收获 、贮运时伤口多,有利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