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按5%采集现场空白样、采样器空白样、重样和现场加标样。 6.3.44土样采集和保管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要求采集。一般情 况下采集表层土样,采样深度0~20cm。 特殊情况下按试坑(长1.5m,宽0.8m,深1.2m)剖面采集样品,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 挖至地下水面;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每个剖面一般采集A、B、C三层土 样,通常A层5~20cm、B层50cm左右、C层100cm左右:采样次序自下而上。测量重金属 的样品应用竹片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取样。剖面每层样品采集重量1000g 左右 样品袋一般由棉布缝制而成,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供无机化合物测定)或将样品 置于玻璃瓶内(供有机化合物测定)。 土样采取后应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严防暴晒或冰冻。在运输过程中应严防样品的 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0天。对易于振 动液化和水分离析的土样应就近进行试验 63.4.5样品标签填写应标注:时间、地点、样品编号、测试项目、采样深度和经纬度(见 下表)。采样野外编号规定为(省级行政区简称)/(GWCⅠ/(年)/(月)/(四位顺序号)/ 表6-2水(土)样品标签样式 水(土)样品标签 编号:()/(GWCI)/()/()/()/ 样品编号 采用地点 北纬 采样层次 特征描述 采样深度 测试项目 采样日期 采样人员 注:水(土)样品标签存根格式同上 6.3.4.6样品运送实验室时,送样人和接样人先核对样品、验明标签,确实无误后双方在送 样单上签字。凡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样品,由采样人员到实地补采,以保证分析质量。 7调查技术方法 7.1一般规定 地下水污染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以地面调查为主,根据任务需要
12 (3) 按 5%采集现场空白样、采样器空白样、重样和现场加标样。 6.3.4.4 土样采集和保管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2004)要求采集。一般情 况下采集表层土样,采样深度0~20cm。 特殊情况下按试坑(长1.5m,宽0.8m,深1.2m)剖面采集样品,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 挖至地下水面;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每个剖面一般采集A、B、C三层土 样,通常A层5~20 cm、B层50 cm 左右、C层100 cm左右;采样次序自下而上。测量重金属 的样品应用竹片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取样。剖面每层样品采集重量1000g 左右。 样品袋一般由棉布缝制而成,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供无机化合物测定)或将样品 置于玻璃瓶内(供有机化合物测定)。 土样采取后应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严防暴晒或冰冻。在运输过程中应严防样品的 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保存时间不宜超过 20 天。对易于振 动液化和水分离析的土样应就近进行试验。 6.3.4.5 样品标签填写应标注:时间、地点、样品编号、测试项目、采样深度和经纬度(见 下表)。采样野外编号规定为(省级行政区简称)/(GWCI)/(年)/(月)/(四位顺序号)/ 表 6-2 水(土)样品标签样式 水(土)样品标签 编号:( )/(GWCI)/( )/( )/( )/ 样品编号 东经 采用地点 北纬 采样层次 特征描述 采样深度 测试项目 采样日期 采样人员 注:水(土)样品标签存根格式同上。 6.3.4.6 样品运送实验室时,送样人和接样人先核对样品、验明标签,确实无误后双方在送 样单上签字。凡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样品,由采样人员到实地补采,以保证分析质量。 7 调查技术方法 7.1 一般规定 地下水污染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以地面调查为主,根据任务需要
强调采用RS、GPS、GIS等技术方法。 7.2遥感技术 7.2.1在区域调査中,宜选用中小比例尺的遥感图像,用于调查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泉域、 地下水溢出带、第四系划分及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土地使用类型等的调查 722重点区调查中,宜选用大中比例尺的遥感图像,开展污染源的调查,如面状和线状污 染源、污染程度及其分布,如石油管线泄漏的污染调査,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及 规模,城市建设发展变化和工业布局等的调查。 723航卫片选择使用参考下表 表7-1遥感技术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的应用 一般地区 重点地区 专题研究 应用项目 航空遥感空间遥感航空遥感空间遥感航空遥感空间遥感 形、地貌、地质 调查 TMETM彩色红外片 sPOT彩色红外片 SPOT/IKONOS 水体污染调查 TM/ETM|彩色红外片| ETM/SPOT|彩色红外片,| SPOT/IKONOS 彩色红外片、 彩色红 石油污染调查 TMETM紫外或红外 ETM/SPOT紫外或热红| SPOT/ KONOS 外扫描 固体污染调查 TMETM|彩色红外片 ETM/SPOT彩色红外片| SPOT/IKONOS 大气污染场圈定 TMETM|彩色红外片 ETM/SPOT彩色红外片| SPOT/IKONOS 农药、化肥污染 TMETM彩色红外片 ETMSPOT彩色红外片| SPOT/IKONOS 7.3地球物理勘探 7.3.1地球物理勘探主要用于确定1:5万重点地区和专题研究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 下水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7.3.2水文测井:在重点调查区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评价水文地质条件,为取得有关参 数提供依据。各种方法使用见表7-2 表7-2用于地下水污染调查钻孔的主要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主要问题
13 强调采用 RS、GPS、GIS 等技术方法。 7.2 遥感技术 7.2.1 在区域调查中,宜选用中小比例尺的遥感图像,用于调查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泉域、 地下水溢出带、第四系划分及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土地使用类型等的调查。 7.2.2 重点区调查中,宜选用大中比例尺的遥感图像,开展污染源的调查,如面状和线状污 染源、污染程度及其分布,如石油管线泄漏的污染调查,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及 规模,城市建设发展变化和工业布局等的调查。 7.2.3 航卫片选择使用参考下表。 表 7-1 遥感技术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的应用 一般地区 重点地区 专题研究 应用项目 航空遥感 空间遥感 航空遥感 空间遥感 航空遥感 空间遥感 地形、地貌、地质 调查 TM/ETM 彩色红外片 ETM/SPOT 彩色红外片 SPOT/IKONOS 水体污染调查 TM/ETM 彩色红外片 ETM/SPOT 彩色红外片、 热红外扫描 SPOT/IKONOS 石油污染调查 TM/ETM 彩色红外片、 紫外或红外 扫描 ETM/SPOT 彩色红外片、 紫外或热红 外扫描 SPOT/IKONOS 固体污染调查 TM/ETM 彩色红外片 ETM/SPOT 彩色红外片 SPOT/IKONOS 大气污染场圈定 TM/ETM 彩色红外片 ETM/SPOT 彩色红外片 SPOT/IKONOS 农药、化肥污染 TM/ETM 彩色红外片 ETM/SPOT 彩色红外片 SPOT/IKONOS 7.3 地球物理勘探 7.3.1 地球物理勘探主要用于确定 1:5 万重点地区和专题研究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 下水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7.3.2 水文测井:在重点调查区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评价水文地质条件,为取得有关参 数提供依据。各种方法使用见表 7-2。 表 7-2 用于地下水污染调查钻孔的主要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主 要 问 题
电阻率(常规和单点) 测定不同岩层的特性和厚度,识别多孔沉积,说明水质和可能受到的 自然电位(SP) 污染。区别粘土顶页岩、砂/砂岩的岩性以及淡水和咸水 天然伽玛测井(无管和有管)定性分析岩层间的相关关系和透水性,评估岩石类型、测量钻孔直径 测径仪 测定下管深度、洞穴位置、碳酸盐岩含水层节理等。 流量计 测定井中水的来源和流动状况(特别是裂隙水和强透水带),井管渗 流体温度 井下电视视频 追踪回灌水的运移,污染质的扩散、稀释和迁移等。 7.33地面物探方法使用参考下表。 表7-3地面物探勘查技术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 序号 水文地质特征及污染问题 GPR EM ER SR MM NMR EH4 岩层、岩性的变化 2基岩埋深 3基岩裂隙分布 4|岩溶特征(洞穴、天窗) 5地下水水位埋深 潜水含水层和半承压含水层饱和状态 ※ 7污染羽分布 8填埋物位置及隐伏污染源 9地下管道位置 10废弃井位置 11垃圾场污染 12石油泄漏污染 13地面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 14|矿山对地下水的污染 15有机溶剂污染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注:※主要技术*次要技术 7.4水文钻探 7.4.1钻探主要用于1:50000重点地区调查和专题研究 7.4.2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采样、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 7.5环境同位素与示踪技术 75.1环境同位素应重点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地下水更新过程,用H-He,CFC测 定地下水年龄,用H、O、C、S、N等稳定同位素识别污染源,并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分析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等 75.2采用CI、Br、I等离子化合物,1l、8Br、Co等放射性示踪剂,萤光素、甲基盐
14 电阻率(常规和单点) 自然电位(SP) 天然伽玛测井(无管和有管) 测径仪 流量计 流体温度 井下电视视频 测定不同岩层的特性和厚度,识别多孔沉积,说明水质和可能受到的 污染。区别粘土/页岩、砂/砂岩的岩性以及淡水和咸水。 定性分析岩层间的相关关系和透水性,评估岩石类型、测量钻孔直径、 测定下管深度、洞穴位置、碳酸盐岩含水层节理等。 测定井中水的来源和流动状况(特别是裂隙水和强透水带),井管渗 漏等。 追踪回灌水的运移,污染质的扩散、稀释和迁移等。 7.3.3 地面物探方法使用参考下表。 表 7-3 地面物探勘查技术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的应用 注:※主要技术 *次要技术 7.4 水文钻探 7.4.1 钻探主要用于 1:50000 重点地区调查和专题研究。 7.4.2 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采样、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 7.5 环境同位素与示踪技术 7.5.1 环境同位素应重点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地下水更新过程,用 3 H -3 He,CFC 测 定地下水年龄,用 H、O、C、S、N 等稳定同位素识别污染源,并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分析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等。 7.5.2 采用 CI- 、Br- 、I - 等离子化合物,131I、82Br、60Co 等放射性示踪剂,萤光素、甲基盐、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 序号 水文地质特征及污染问题 GPR EM ER SR MM NMR EH4 1 岩层、岩性的变化 * * ※ 2 基岩埋深 ※ * 3 基岩裂隙分布 * ※ * 4 岩溶特征(洞穴、天窗) ※ * 5 地下水水位埋深 ※ * 6 潜水含水层和半承压含水层饱和状态 ※ 7 污染羽分布 * * ※ 8 填埋物位置及隐伏污染源 * * ※ 9 地下管道位置 ※ * * * 10 废弃井位置 * ※ 11 垃圾场污染 ※ 12 石油泄漏污染 ※ 13 地面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 ※ 14 矿山对地下水的污染 * ※ 15 有机溶剂污染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 * * *
苯胺盐等有杋染料,磷氟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开展示踪试验,获取弥散系数等参数。 7.6地下水动态监测 在地下水典型污染区应设立专门污染动态监测点(或监测剖面),对地下水水位、水温 水量及重要污染项目进行监测,频率原则上按每月一次布置,获取系列监测数据。 8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 81样品测试基本条件 81.1实验室 承担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测试任务的实验室应具有国家计量认证和(或)国家实 验室认可资质,具备“地下水污染调査评价样品测试能力验证”合格证书,具备“地下水污 染调查评价规范”中所列测试项目的相应技术能力和资源 8.1.2人员 实验室应配备与测试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应的人员。并对承担样品测试任务的人员进行必 要的培训和考核,测试人员应持证上岗。取得(分析项目)合格证者,才具有报出测试数据的 资格 8.1.3设施与环境 实验室应建立符合测试标准要求、满足仪器设备使用条件和样品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 实验操作人员自身需要的测试环境条件,确保设施与环境不会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 响。对于相互有干扰的测试项目,不应在同一实验室内操作。产生刺激性、腐蚀性、有毒气 体的实验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 大型分析仪器、分析天平等应专室放置,根据需要安装空调、窗帘,去湿机等,做到恒 温、避光、防震、防尘、防潮、防腐蚀性气体和避免空气对流等。当测试项目或测试仪器设 备对环境条件有具体要求和限制时,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控的设施;当环境条件可 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时,必须停止测试,确保环境条件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 要求后,方可恢复测试 化学试剂贮藏室应防潮、防火、防爆、防毒、避光和通风,固体试剂和酸类、有机类等 液体试剂应隔离存放,各种气瓶应固定并隔离存放。 对检测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应妥善处理,确保符合环保、健康、安全的要求 8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8.2.1测试前的质量控制 接收送样时,实验室收样人员应会同客户一起按照GB12999《水质采样样品的保管和 管理技术规定》及其它相关规定,核对采样单、样品编号、包装、保存条件、样品体积、采
15 苯胺盐等有机染料,磷氟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开展示踪试验,获取弥散系数等参数。 7.6 地下水动态监测 在地下水典型污染区应设立专门污染动态监测点(或监测剖面),对地下水水位、水温 水量及重要污染项目进行监测,频率原则上按每月一次布置,获取系列监测数据。 8 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 8.1 样品测试基本条件 8.1.1 实验室 承担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测试任务的实验室应具有国家计量认证和(或)国家实 验室认可资质,具备“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测试能力验证”合格证书,具备“地下水污 染调查评价规范”中所列测试项目的相应技术能力和资源。 8.1.2 人员 实验室应配备与测试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应的人员。并对承担样品测试任务的人员进行必 要的培训和考核,测试人员应持证上岗。取得(分析项目)合格证者,才具有报出测试数据的 资格。 8.1.3 设施与环境 实验室应建立符合测试标准要求、满足仪器设备使用条件和样品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 实验操作人员自身需要的测试环境条件,确保设施与环境不会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 响。对于相互有干扰的测试项目,不应在同一实验室内操作。产生刺激性、腐蚀性、有毒气 体的实验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 大型分析仪器、分析天平等应专室放置,根据需要安装空调、窗帘,去湿机等,做到恒 温、避光、防震、防尘、防潮、防腐蚀性气体和避免空气对流等。当测试项目或测试仪器设 备对环境条件有具体要求和限制时,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控的设施;当环境条件可 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时,必须停止测试,确保环境条件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 要求后,方可恢复测试。 化学试剂贮藏室应防潮、防火、防爆、防毒、避光和通风,固体试剂和酸类、有机类等 液体试剂应隔离存放,各种气瓶应固定并隔离存放。 对检测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应妥善处理,确保符合环保、健康、安全的要求。 8.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8.2.1 测试前的质量控制 接收送样时,实验室收样人员应会同客户一起按照 GB 12999《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管和 管理技术规定》及其它相关规定,核对采样单、样品编号、包装、保存条件、样品体积、采
样时间等项内容,符合要求方可接收。接收实验室样品时,应记录不符情况,并商定解决办 法。实验室应对验收合格的样品,及时进行登记,作好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确保样品在 实验室流通过程中不混淆。 实验室应有存储待检样品的冰柜及其它设施,防止样品在待检过程中发生变化、丢失或 损坏。对检测之后有可能重新使用的样品,应确保其不被污染、破坏和丢失。 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的选择 (a)选择测试方法和制定分析方案时应: 满足客户的需求 相应标准、规范的要求 适用于被检样品 ——方法质量参数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报出率和不确定度等符合要求 优先选择制备一份试料溶液中可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分析方法 本实验室人员技术能力、设备配置条件和环境条件 安全、成本、周期和效率。 (b)应首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析方法,其次是通过确认的非标准方法 非标准方法的确认依据GB/T1548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和DZ/T0130-2002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实施。 (c)对选用的测试方法,要了解其特性和适用性,正确掌握实验条件。首次使用的测试 方法,应使用标准样品或已知样品进行方法操作实验,直至熟练掌握。 (d)所有被选用的测试方法,应进行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和不确定度等质量参数的 测试,质量参数满足要求的测试方法,方可用于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的检测。地下水调 查评价样品推荐测试方法详见附件B表1。 (e)测试方法的质量参数 测试方法检出限 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822测试中的控制程序 8.21.1准确度控制 每一个分析批次(按50件计)样品中均匀地密码插入3个高、中、低含量段的GBW进 行分析,每种组分的每次检测结果在GBW标准推荐值的2倍不确定度以内为合格(即:X ≤C±2S)。如出现GBW某组分检测不合格的情况,应及时查找原因,安排复测,第一次复 测应对不合格GBW及其前后各3个样品同时进行,如仍不合格,应扩大复测范围,直至合 格。应特别注意水样的有效期
16 样时间等项内容,符合要求方可接收。接收实验室样品时,应记录不符情况,并商定解决办 法。实验室应对验收合格的样品,及时进行登记,作好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确保样品在 实验室流通过程中不混淆。 实验室应有存储待检样品的冰柜及其它设施,防止样品在待检过程中发生变化、丢失或 损坏。对检测之后有可能重新使用的样品,应确保其不被污染、破坏和丢失。 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的选择 (a)选择测试方法和制定分析方案时应: —— 满足客户的需求; —— 相应标准、规范的要求; —— 适用于被检样品; —— 方法质量参数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报出率和不确定度等符合要求; —— 优先选择制备一份试料溶液中可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分析方法; —— 本实验室人员技术能力、设备配置条件和环境条件; —— 安全、成本、周期和效率。 (b)应首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析方法,其次是通过确认的非标准方法。 非标准方法的确认依据GB/T1548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和DZ/T0130-2002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实施。 (c)对选用的测试方法,要了解其特性和适用性,正确掌握实验条件。首次使用的测试 方法,应使用标准样品或已知样品进行方法操作实验,直至熟练掌握。 (d)所有被选用的测试方法,应进行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和不确定度等质量参数的 测试,质量参数满足要求的测试方法,方可用于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的检测。地下水调 查评价样品推荐测试方法详见附件 B 表 1。 (e) 测试方法的质量参数 ——测试方法检出限 ——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8.2.2 测试中的控制程序 8.2.1.1 准确度控制 每一个分析批次(按 50 件计)样品中均匀地密码插入 3 个高、中、低含量段的 GBW 进 行分析,每种组分的每次检测结果在 GBW 标准推荐值的 2 倍不确定度以内为合格(即:Xi ≤C±2S)。如出现 GBW 某组分检测不合格的情况,应及时查找原因,安排复测,第一次复 测应对不合格 GBW 及其前后各 3 个样品同时进行,如仍不合格,应扩大复测范围,直至合 格。应特别注意水样的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