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时间等:污灌区范围、灌溉污水主要污染物及浓度、污灌次数和污灌量。 6.1.2.4地表排污水体调査:排污水体(河、湖、塘、水库及水渠等)的分布、规模、类型 及水质状况等 62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6.2.1一般规定 6.2.1.1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要以已有调查研究成果资料为基础,不能满足调查任务要求 时,进行补充调查 6.2.1.2基本査明重点地区包气带岩性、厚度及其区域分布:重点査明区域地下水补给、径 流和排泄条件变化及影响变化的自然因素及贡献,建立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型或模式:查 清重要的人类活动(例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等),重点是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集中开 采水源地分布及其开采量 62.1.3一般区按1:250000、重点区按1:50000展补充调查工作。 6.22包气带结构调查 62.2.1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分区,查明包气带岩性、结构及区域分布。 62.22一般区要初步查明包气带岩性组成、厚度以及区域分布特征 62.2.3重点区要查明土壤类型与分区,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及分布特征,特别是包气 带中粘性土层的组成、厚度与分布特征等。 623补给径流排泄变化调查 6.2.3.1查明降水、地表水、土地利用等对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查明地下水排泄的主要 方式与排泄量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其原因 62.3.2一般区应开展地下水(水位、水温等的)统测,进行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变化的均衡动态分析 62.33重点区根据系列动态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或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并预 测变化趋势。 6.24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 6.2.4.1建立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式模型。包括主要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与分布,边 界条件,弱透水层的岩性、分布与厚度 6.2.42一般区调查应突出对地下水系统的整体性、区域分布和边界条件的调查。 6.2.4.3重点区应根据含水层渗透性分布结合包气带防污染特征及污染源分布,初步圈定易 污染分区等
7 方式、时间等;污灌区范围、灌溉污水主要污染物及浓度、污灌次数和污灌量。 6.1.2..4 地表排污水体调查:排污水体(河、湖、塘、水库及水渠等)的分布、规模、类型 及水质状况等。 6.2 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6.2.1 一般规定 6.2.1.1 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要以已有调查研究成果资料为基础,不能满足调查任务要求 时,进行补充调查。 6.2.1.2 基本查明重点地区包气带岩性、厚度及其区域分布;重点查明区域地下水补给、径 流和排泄条件变化及影响变化的自然因素及贡献,建立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型或模式;查 清重要的人类活动(例如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等),重点是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集中开 采水源地分布及其开采量。 6.2.1.3 一般区按1:250000、重点区按1:50000开展补充调查工作。 6.2.2 包气带结构调查 6.2.2.1 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分区,查明包气带岩性、结构及区域分布。 6.2.2.2 一般区要初步查明包气带岩性组成、厚度以及区域分布特征。 6.2.2.3 重点区要查明土壤类型与分区,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及分布特征,特别是包气 带中粘性土层的组成、厚度与分布特征等。 6.2.3 补给径流排泄变化调查 6.2.3.1 查明降水、地表水、土地利用等对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查明地下水排泄的主要 方式与排泄量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其原因。 6.2.3.2 一般区应开展地下水(水位、水温等的)统测,进行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变化的均衡动态分析。 6.2.3.3 重点区根据系列动态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或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并预 测变化趋势。 6.2.4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 6.2.4.1 建立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式模型。包括主要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与分布,边 界条件,弱透水层的岩性、分布与厚度。 6.2.4.2 一般区调查应突出对地下水系统的整体性、区域分布和边界条件的调查。 6.2.4.3 重点区应根据含水层渗透性分布结合包气带防污染特征及污染源分布,初步圈定易 污染分区等
6.3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 6.3.1一般要求 6.3.1.1根据设计和调查重点,对取样水点进行核查,按要求采集样品和分析测试。在重点 区的采样点要结合污染源分布特点进行重点调查。 6.3.1.2査明地下水质及污染现状。包括地下水污染层位、污染范围、主要污染物种类、浓 度及其空间分布。査明地下水流场、介质污染状况和污染途径 6.32采样点调查要求 63211:25000×域调查采样点 (1)区域调查水样布点原则上沿调查路线,按网格平均布设,在取样网格内优先选择 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监测孔、重要地下水水源地、大泉(泉群)、有系列分析资料的农用井、 大型工矿企业自备井、矿山排水、油田供水井、重要污染源附近的监测井等进行采样。 (2)山区和丘陵区地下水取样按每100km2不少于1组,平原地区按每100km2取3-5组样 无机样和有机样比例控制在2:1。 (3)取样主要在平水期进行,异常点和重要控制点作1-2次检查取样,并采集相应的 土壤和地表水样品。 63221:50000重点区调查采样点 (1)取样井点的布设应考虑污染源、含水层分布、地下水流向,并结合污染物的扩散 形式来确定 (2)取样点按100km2取15-30组样,水源地及周围地区、重要污染源分布区按100km2 取25-40组样。有机样和无机样的取样比例按1:1设定。 (3)样品分丰水期和枯水期两期采集。污染异常区可适当加密采样点,并采集相应土 壤和地表水样。 6.3.23井泉及地表水采样点核查 (1)井(泉)核査:包括井(泉)位置、标高、成井时间、井孔(泉)剖面与结构、 泉流量动态、开发利用状况、周围环境(地质、地貌、污染情况)条件等 (2)地表水监测点核査:包括位置、标高、监测记录、地质地貌背景、周围环境状况 等 6.3.24取样点调整原则 (1)取样井点加密布置以査明污染源、控制污染范围为原则。 (2)对污染物检出浓度偏高的地区,特别是超过饮用水标准的地区,适当加密 (3)当现有井(泉)点不能满足取样密度时,应采用人工揭露方法采集地下水样品
8 6.3 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 6.3.1 一般要求 6.3.1.1 根据设计和调查重点,对取样水点进行核查,按要求采集样品和分析测试。在重点 区的采样点要结合污染源分布特点进行重点调查。 6.3.1.2 查明地下水质及污染现状。包括地下水污染层位、污染范围、主要污染物种类、浓 度及其空间分布。查明地下水流场、介质污染状况和污染途径。 6.3.2 采样点调查要求 6.3.2.1 1:250000区域调查采样点 (1)区域调查水样布点原则上沿调查路线,按网格平均布设,在取样网格内优先选择 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监测孔、重要地下水水源地、大泉(泉群)、有系列分析资料的农用井、 大型工矿企业自备井、矿山排水、油田供水井、重要污染源附近的监测井等进行采样。 (2)山区和丘陵区地下水取样按每100km2 不少于1组,平原地区按每100km2 取3-5组样。 无机样和有机样比例控制在2:1。 (3)取样主要在平水期进行,异常点和重要控制点作1-2次检查取样,并采集相应的 土壤和地表水样品。 6.3.2.2 1:50000重点区调查采样点 (1)取样井点的布设应考虑污染源、含水层分布、地下水流向,并结合污染物的扩散 形式来确定。 (2)取样点按100km2 取15-30组样,水源地及周围地区、重要污染源分布区按100km2 取25-40组样。有机样和无机样的取样比例按1:1设定。 (3)样品分丰水期和枯水期两期采集。污染异常区可适当加密采样点,并采集相应土 壤和地表水样。 6.3.2.3 井泉及地表水采样点核查 (1)井(泉)核查:包括井(泉)位置、标高、成井时间、井孔(泉)剖面与结构、 泉流量动态、开发利用状况、周围环境(地质、地貌、污染情况)条件等。 (2)地表水监测点核查:包括位置、标高、监测记录、地质地貌背景、周围环境状况 等。 6.3.2.4 取样点调整原则 (1)取样井点加密布置以查明污染源、控制污染范围为原则。 (2)对污染物检出浓度偏高的地区,特别是超过饮用水标准的地区,适当加密。 (3)当现有井(泉)点不能满足取样密度时,应采用人工揭露方法采集地下水样品
6.3.3样品测试指标要求 6.3.3.11:250000区域调查 6.331.1水样测试指标 (1)现场检测指标(5项) 水温、气温、pH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 (2)无机组分检测指标(22项)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钾(K)、钠Nat)、钙(Ca2)、镁(Mg2)、重碳酸根(HCO3)、 碳酸根(CO32)、硫酸根(SO2)、氯离子(C)、铵根离子(NH4)、硝酸根(NO3)、亚硝 酸根(NO2)、氟化物(Fˉ)、总铁、锰、砷、镉、汞、铅、总铬、六价铬 (3)有机组分检测指标(14项) 综合指标:总挥发性有机碳(TVOC)、总有机碳(TOC)、高锰酸盐指数。 卤代烃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1一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单环芳烃类:苯、甲苯、乙苯、二甲苯 农药类:六六六、滴滴涕 63.3.1.2土壤测试指标 (1)理化指标(7项) 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可溶盐、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土壤颗 粒级配、土壤有机质含量。 (2)无机组分检测指标(10项) 总镉、总汞、总砷、铜、铅、总铬、锌、镍、TP、TN (3)有机组分检测指标(4项) DDT、六六六、多氯联苯、总油 63.321:50000重点区调查 63321水样测试指标 (1)现场检测指标(10项) 水温、气温、嗅和味、色度、混浊度、肉眼可见物、pH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 溶解氧。 (2)无机组分检测指标(32项)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游离二氧化碳(CO2)、钾(K')、钠(Na')、钙(Ca2)、镁(Mg2) 重碳酸根(HCO3)、碳酸根(CO2)、硫酸根(SO2)、氯离子(CI)、铵根离子(NH4)、硝酸 盐(NO3)、亚硝酸盐(NO2ˉ)、氟化物(Fˉ)、铁、锰、砷、镉、总铬、六价铬、汞、铅、 铜、锌、硒、铍、钡、镍、钼、钴、氰化物。 除上述指标外,可根据需要,按总样量的10-20%的比例,增加放射性指标:总α、总β
9 6.3.3 样品测试指标要求 6.3.3.1 1:250000 区域调查 6.3.3.1.1 水样测试指标 (1) 现场检测指标(5 项) 水温、气温、pH 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 (2) 无机组分检测指标(22 项)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钾(K+ )、钠(Na+ )、钙(Ca2+ )、镁(Mg2+ )、重碳酸根(HCO3 - )、 碳酸根(CO3 2-)、硫酸根(SO4 2-)、氯离子(Cl-)、铵根离子(NH4 +)、、硝酸根(NO3 -)、亚硝 酸根(NO2 -)、氟化物(F-)、总铁、锰、砷、镉、汞、铅、总铬、六价铬。 (3) 有机组分检测指标(14 项) 综合指标:总挥发性有机碳(TVOC)、总有机碳(TOC)、高锰酸盐指数。 卤代烃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单环芳烃类:苯、甲苯、乙苯、二甲苯 农药类:六六六、滴滴涕 6.3.3.1.2 土壤测试指标 (1) 理化指标(7 项) 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可溶盐、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土壤颗 粒级配、土壤有机质含量。 (2) 无机组分检测指标(10 项) 总镉、总汞、总砷、铜、铅、总铬、锌、镍、TP、TN (3) 有机组分检测指标(4 项) DDT、六六六、多氯联苯、总油 6.3.3.2 1:50000 重点区调查 6.3.3.2.1 水样测试指标 (1) 现场检测指标(10 项) 水温、气温、嗅和味、色度、混浊度、肉眼可见物、pH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 溶解氧。 (2) 无机组分检测指标(32 项)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游离二氧化碳(CO2)、钾(K+)、钠(Na+)、钙(Ca2+)、镁(Mg2+)、 重碳酸根(HCO3 -)、碳酸根(CO3 2-)、硫酸根(SO4 2- )、氯离子(Cl-)、铵根离子(NH4 +)、硝酸 盐(NO3 -)、亚硝酸盐(NO2 -)、氟化物(F-)、铁、锰、砷、镉、总铬、六价铬、汞、铅、 铜、锌、硒、铍、钡、镍、钼、钴、氰化物。 除上述指标外,可根据需要,按总样量的 10-20%的比例,增加放射性指标:总 α、总 β
以及微生物指标: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 (3)有机组分检测指标 必测指标(31项) 综合指标:总挥发性有机碳(TⅤOC)、总有机碳(TOC)、高锰酸盐指数。 单环芳烃类:苯、甲苯、乙苯、二甲苯 卤代烃类: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2一二氯乙烷、1,1,1一三氯乙烷、1,1,2 三氯乙烷、1,2一二氯丙烷、1,1—二氯乙烯、1,2一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多环芳烃类:苯并(a)芘 农药类:a-BHC、β-BHC、y-BHC、6-BHC、pp-DDE、pp'DDD、op-DDT、 p p-DDT、 六氯苯、七氯、环氧七氯、异狄氏剂 选测指标(45项) 常见卤代烃类:溴二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溴仿、二溴氯丙烷、氯乙烯、二溴化乙烯、 六氯丁二烯等 常见单环芳烃:苯乙烯、氯苯、邻二氯苯、间,对二氯苯、三氯苯等 常见多环芳烃:萘、苊、二氢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 荧蒽、苯并(K)荧蒽、茚并(1,2,3)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芘 常见酯类:邻苯二甲酸二酯等 常见酰胺类:丙烯酰胺等 常见农药类:氯丹、毒杀芬、敌敌畏、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乙酰甲 胺磷、五氯酚、甲草胺、阿特拉津等 其他:MTBE、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氯乙醛等 63322土样测试指标 (1)理化指标(8项) 土壤含水量、可溶盐、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土壤颗粒级配、土壤 有机碳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粘土矿物组成。 (2)无机组分检测指标(12项) 镉、汞、砷、铜、铅、铬、锌、镍、氮、磷的全量和水溶态含量、氟、氰化物。 根据预研究结果选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等重金属指标,必要时应增加其 他形态的重金属测试。 (3)有机组分检测指标(46项): 农药:DDT、六六六、六氯苯、七氯、七氯环氧、异狄氏剂、氯丹、毒杀芬、甲基对硫 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乙酰甲胺磷、五氯酚、甲草胺、阿特拉津 卤代烃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1一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10 以及微生物指标: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 (3) 有机组分检测指标 必测指标(31 项) 综合指标:总挥发性有机碳(TVOC)、总有机碳(TOC)、高锰酸盐指数。 单环芳烃类:苯、甲苯、乙苯、二甲苯 卤代烃类: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 -三氯乙烷、1,2-二氯丙烷、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多环芳烃类:苯并(a)芘 农药类:α-BHC、β-BHC、γ-BHC、δ-BHC、p,p’-DDE、p,p’-DDD、o,p-DDT、p,p’-DDT、 六氯苯、七氯、环氧七氯、异狄氏剂 选测指标(45 项) 常见卤代烃类:溴二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溴仿、二溴氯丙烷、氯乙烯、二溴化乙烯、 六氯丁二烯等 常见单环芳烃:苯乙烯、氯苯、邻二氯苯、间,对二氯苯、三氯苯等 常见多环芳烃:萘、苊、二氢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 荧蒽、苯并(K)荧蒽、茚并(1,2,3)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 常见酯类:邻苯二甲酸二酯等 常见酰胺类:丙烯酰胺等 常见农药类:氯丹、毒杀芬、敌敌畏、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乙酰甲 胺磷、五氯酚、甲草胺、阿特拉津等 其他:MTBE、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氯乙醛等 6.3.3.2.2 土样测试指标 (1) 理化指标(8 项): 土壤含水量、可溶盐、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土壤颗粒级配、土壤 有机碳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粘土矿物组成。 (2) 无机组分检测指标(12 项): 镉、汞、砷、铜、铅、铬、锌、镍、氮、磷的全量和水溶态含量、氟、氰化物。 根据预研究结果选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等重金属指标,必要时应增加其 他形态的重金属测试。 (3) 有机组分检测指标(46 项): 农药:DDT、六六六、六氯苯、七氯、七氯环氧、异狄氏剂、氯丹、毒杀芬、甲基对硫 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乙酰甲胺磷、五氯酚、甲草胺、阿特拉津 卤代烃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单环芳烃类:苯、甲苯、乙苯、二甲苯 多环芳烃:萘、苊、二氢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 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芘 其他:三氯乙醛、挥发酚、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总油等 6.34样品采集与保管 6341水样采集和保管参照《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8-91)和《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 和管理技术规定》(GB12999-91)等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对于容易随时间等因素变化而 在现场又无法测定的项目,按要求限时送实验室 6342水样采样方法 (1)地下水样 地下水样品采集采用瞬时采样法。自流井(泉)可直接在涌水口采样;机民井采样应在 抽排2-3倍井筒水量后取样,确保采得含水层代表性水样。取样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大气 发生接触。 (2)地表水样 应在自然水流状态下,水面下20~30cm处取样,尽量不扰动水流与底部沉积物。采样期 间应注意降水影响,应在水质较稳定情况下采样 仪器选择、采样量、采样方法、保存方法、保存时间等具体操作参照相关标准。有机污 染水样采集和保存见表6-1 表61主要测试项目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 待测项目采样容器采样量 采样方法 保存方法保存时间备注 先用水样涮洗3次,然后将水样 挥发性有聚四氟乙200m沿瓶壁缓缓加入瓶内,装样品过避光 下闲7天|样品瓶盖 机污染物|烯或玻璃 程中,瓶内气泡不得上下翻滚,存或用冰块保 朝下放置 使水样尽量充满。加入样品后, 用封口钳封盖 非挥发性聚四氟乙2L|瓶子用1:1硝酸浸泡过夜,自避光,4℃下保15天 有机物烯瓶 来水洗3次,去除有机物的水洗存或用冰块保 3次,丙酮洗2次,360°℃下千 燥1小时。避免使用塑料管采 样,将水样缓缓盛入瓶内,装样 品过程中,瓶内气泡不得上下翻 滚。装满采样瓶后,瓶口用聚四 氟乙烯的膜盖上,然后塞紧盖 ,翻转瓶子检查,如存有气泡 重新取样 6343采样质量保证 (1)严格按要求密封、保存、运送样品。 (2)统一配置和发放标准溶液和化学保存剂
11 单环芳烃类:苯、甲苯、乙苯、二甲苯 多环芳烃:萘、苊、二氢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 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 其他:三氯乙醛、挥发酚、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总油等 6.3.4 样品采集与保管 6.3.4.1 水样采集和保管参照《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8-91)和《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 和管理技术规定》(GB12999-91)等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对于容易随时间等因素变化而 在现场又无法测定的项目,按要求限时送实验室。 6.3.4.2 水样采样方法 (1) 地下水样 地下水样品采集采用瞬时采样法。自流井(泉)可直接在涌水口采样;机民井采样应在 抽排2-3倍井筒水量后取样,确保采得含水层代表性水样。取样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大气 发生接触。 (2) 地表水样 应在自然水流状态下,水面下20~30cm处取样,尽量不扰动水流与底部沉积物。采样期 间应注意降水影响,应在水质较稳定情况下采样。 仪器选择、采样量、采样方法、保存方法、保存时间等具体操作参照相关标准。有机污 染水样采集和保存见表 6-1。 表 6-1 主要测试项目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 待测项目 采样容器 采样量 采 样 方 法 保存方法 保存时间 备注 挥发性有 机污染物 聚四氟乙 烯或玻璃 容器 200mL 先用水样涮洗 3 次,然后将水样 沿瓶壁缓缓加入瓶内,装样品过 程中,瓶内气泡不得上下翻滚, 使水样尽量充满。加入样品后, 用封口钳封盖 避光,4 o C 下保 存或用冰块保 存 7 天 样品瓶盖 朝下放置 非挥发性 有机物 聚四氟乙 烯瓶 2L 瓶子用 1:1 硝酸浸泡过夜,自 来水洗 3 次,去除有机物的水洗 3 次,丙酮洗 2 次,360o C 下干 燥 1 小时。避免使用塑料管采 样,将水样缓缓盛入瓶内,装样 品过程中,瓶内气泡不得上下翻 滚。装满采样瓶后,瓶口用聚四 氟乙烯的膜盖上,然后塞紧盖 子,翻转瓶子检查,如存有气泡, 重新取样 避光,4o C 下保 存或用冰块保 存 15 天 6.3.4.3 采样质量保证 (1) 严格按要求密封、保存、运送样品。 (2) 统一配置和发放标准溶液和化学保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