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形成学生的专业思想。 六、实验实践内容: 无 七、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见《大学物理A2》课程考试大纲:学生最后总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占*30%, 理论闭卷考试成绩占70%,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考勒(占总 成绩的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普通物理学(下)》,程守洙江之水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第八版,2016年 《大学物理(下)》,彭志华付茂林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2.主要参考书: 《物理学(下)》,马文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大学物理学(下)》,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大学物理学(下)》,叶伟国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加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育研究: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引进和反映物理学 前沿和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加强物理学原理与工程技术应用相结合方面的牧学研 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执笔人:胡继文 审核人:彭志华 22
22 步形成学生的专业思想。 六、实验/实践内容: 无 七、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见《大学物理 A2》课程考试大纲:学生最后总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占*30%, 理论闭卷考试成绩占 70%,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 20%),考勤(占总 成绩的 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 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普通物理学(下)》,程守洙 江之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八版,2016 年 《大学物理(下)》,彭志华 付茂林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主要参考书: 《物理学(下)》,马文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大学物理学(下)》,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年 《大学物理学(下)》,叶伟国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加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育研究;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引进和反映物理学 前沿和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加强物理学原理与工程技术应用相结合方面的教学研 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执笔人:胡继文 审核人:彭志华
《大学物理A2》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30703002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或实践教学0学时) 学分:3学分 一、考试对象: 理工类专业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各专业学生。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考察学生对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磁场与电磁波、波动光学、 量子力学基础等内容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性学科,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九章真空中的静电场 13-15分值 1.考试内容:①库仑定律、静电力叠加原理:②电场强度、场强叠加原理、电场强度的计 算、带电体在外电场中所受的作用:③电通量、真空中的静电场高斯定理:④电场力的功、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势叠加原理、电势的计算:⑤场强与电势的微 分关系、电势梯度:⑥带电粒子在外电场中受到的力及其运动。 2.考试要求:正确理解静电场的E、U、△U的定义:熟练地应用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场强 迭加及场强与电势的微分关系计算E,从而计算U、△U:正确理解保守力的概念,掌握计算电 场能的方法:掌握计算带电粒子在外电场中受到的力,并分析其运动。 第十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13-15分值 1考试内容:①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②电容 器的电容、电容器电容的计算:③介质对电容的影响、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和极化机理、电极化 强度、电极化强度与极化电荷的关系:④电介质中的电场、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电位移矢量: ⑤电场能量、电容器储能。 2考试要求:正确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熟练计算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及场强 与电势的分布:熟悉静电屏蔽的应用:熟悉介质对电容的影响、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和极化机理、 23
23 《大学物理 A2》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30703002 总学时数:4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48 学时,实验或实践教学 0 学时) 学分:3 学分 一、考试对象: 理工类专业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各专业学生。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考察学生对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感应 电磁场与电磁波、波动光学、 量子力学基础等内容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性学科,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九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 13-15 分值 1.考试内容:① 库仑定律、静电力叠加原理;② 电场强度、场强叠加原理、电场强度的计 算、带电体在外电场中所受的作用;③ 电通量、真空中的静电场高斯定理;④ 电场力的功、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势叠加原理、电势的计算;⑤ 场强与电势的微 分关系、电势梯度;⑥ 带电粒子在外电场中受到的力及其运动。 2.考试要求:正确理解静电场的 E、U、△U 的定义;熟练地应用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场强 迭加及场强与电势的微分关系计算 E,从而计算 U、△U;正确理解保守力的概念,掌握计算电 场能的方法;掌握计算带电粒子在外电场中受到的力,并分析其运动。 第十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13-15 分值 1.考试内容:① 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② 电容 器的电容、电容器电容的计算;③ 介质对电容的影响、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和极化机理、电极化 强度、电极化强度与极化电荷的关系;④ 电介质中的电场、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电位移矢量; ⑤ 电场能量、电容器储能。 2.考试要求:正确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熟练计算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及场强 与电势的分布;熟悉静电屏蔽的应用;熟悉介质对电容的影响、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和极化机理
电极化强度、电极化强度与极化电荷的关系;掌握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计算电介质中的电场、 电位移矢量:知道电场能量、电容器储能。 第十-一章稳恒磁场13-15分值 考试内容:①磁场、磁感应强度、磁通量:②毕奥-萨伐尔定律:③运动电荷的磁场:④安 培环路定理:⑤带电粒子在外磁场中受到的力及其运动、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磁场对载流 线圈的力矩。 考试要求:掌握稳恒电流的磁场的规律:掌握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B的方法,掌握计 算运动电荷的磁场的方法:熟练应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场:正确分析带电粒子在外磁场中受 到的力及其运动、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掌握计算磁场对载流线圈的力矩的方法 第十二章电磁感应电磁场与电磁波13-15分值 1考试内容: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②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③自感现象与互感 现象:④磁场的能量:⑤位移电流、全电流定律:©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麦克 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⑦振荡电路、电磁振荡、电磁波的产生 和辐射:®电磁波的能量:⑨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及坡印廷矢量。 2考试要求:熟练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熟练计算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了解计算 自感、与互感电动势的方法:知道计算磁场的能量:正确理解位移电流、全电流定律:知道麦 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理 解电磁波的能量:知道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及坡印廷矢量的定义。 第十三章光的干涉12-14分值 考试内容:①光的干涉、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②由分波阵面法产生的光的干涉:③光 程和光程差、半波损失、透镜的一个重要性质:④由分振幅法产生的光的干涉、迈克尔逊干涉 仪。 考试要求:了解光的干涉、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知道几种由分波阵面法产生的光的干涉 的实验,能由已知条件计算所要求的光学量:知道光程和光程差、半波损失、透镜的一个重要 性质:知道由分振幅法产生的光的干涉的几种实验,能由已知条件计算所要求的光学量。 第十四章光的衍射12-14分值 1.考试内容:①光的衍射、单缝衍射、半波带法、衍射光栅、光橱光谱:②光学仪器的分 辨本领。 2.考试要求:掌握单缝衍射、衍射光栅的实验,了解光栅光谱:了解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24
24 电极化强度、电极化强度与极化电荷的关系;掌握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计算电介质中的电场、 电位移矢量;知道电场能量、电容器储能。 第十一章 稳恒磁场 13-15 分值 考试内容:①磁场、磁感应强度、磁通量;② 毕奥-萨伐尔定律;③ 运动电荷的磁场;④ 安 培环路定理;⑤ 带电粒子在外磁场中受到的力及其运动、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磁场对载流 线圈的力矩。 考试要求:掌握稳恒电流的磁场的规律;掌握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 B 的方法,掌握计 算运动电荷的磁场的方法;熟练应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场;正确分析带电粒子在外磁场中受 到的力及其运动、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掌握计算磁场对载流线圈的力矩的方法。 第十二章 电磁感应 电磁场与电磁波 13-15 分值 1.考试内容:①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②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③ 自感现象与互感 现象;④ 磁场的能量;⑤ 位移电流、全电流定律;⑥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麦克 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⑦ 振荡电路、电磁振荡、电磁波的产生 和辐射;⑧ 电磁波的能量;⑨ 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及坡印廷矢量。 2.考试要求:熟练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熟练计算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了解计算 自感、与互感电动势的方法;知道计算磁场的能量;正确理解位移电流、全电流定律;知道麦 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理 解电磁波的能量;知道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及坡印廷矢量的定义。 第十三章 光的干涉 12-14 分值 考试内容:① 光的干涉、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② 由分波阵面法产生的光的干涉;③ 光 程和光程差、半波损失、透镜的一个重要性质;④ 由分振幅法产生的光的干涉、迈克尔逊干涉 仪。 考试要求:了解光的干涉、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知道几种由分波阵面法产生的光的干涉 的实验,能由已知条件计算所要求的光学量;知道光程和光程差、半波损失、透镜的一个重要 性质;知道由分振幅法产生的光的干涉的几种实验,能由已知条件计算所要求的光学量。 第十四章 光的衍射 12-14 分值 1.考试内容:① 光的衍射、单缝衍射、半波带法、衍射光栅、光栅光谱;② 光学仪器的分 辨本领。 2.考试要求:掌握单缝衍射、衍射光栅的实验,了解光栅光谱;了解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第十五章光的偏振12-14分值 1考试内容:①天然光和偏振光、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②反射和折射时光 的偏振、布儒斯待定律。 2.考试要求:知道天然光和偏振光、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的概念及马吕斯定律并应用:知道 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布儒斯待定律。 第十六章量子力学基础4-6分值 1.考试内容:①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及谱线系特征、氢原子的能量及轨道半径、康普顿散 射公式:②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公式、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不确定关系。 2.考试要求:理解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及谱线系特征:会根据波尔理论计算氢原子的能量及 轨道半径:会运用康普顿散射公式进行计算:在正确理解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德布 罗意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了解不确定关系,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 计算。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闭卷理论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六、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单项选择题:20一30% 填空题:10一20% 计算分析题:60~70%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总成绩构成: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 37。平时成绩30%包括: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考勤(占总成 绩的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普通物理学(下)》,程守洙江之永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第八版,2016年 《大学物理(下)》,彭志华付茂林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2.主要参考书: 《物理学(下)》,马文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大学物理学(下)》,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25
25 第十五章 光的偏振 12-14 分值 1.考试内容:① 天然光和偏振光、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② 反射和折射时光 的偏振、布儒斯待定律。 2.考试要求:知道天然光和偏振光、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的概念及马吕斯定律并应用;知道 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布儒斯待定律。 第十六章 量子力学基础 4-6 分值 1.考试内容:①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及谱线系特征、氢原子的能量及轨道半径、康普顿散 射公式;② 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公式、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不确定关系。 2.考试要求:理解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及谱线系特征;会根据波尔理论计算氢原子的能量及 轨道半径;会运用康普顿散射公式进行计算;在正确理解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德布 罗意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了解不确定关系,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 计算。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闭卷理论考试,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 六、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单项选择题:20~30% 填空题:10~20% 计算分析题:60~70%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总成绩构成: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 3:7。平时成绩 30%包括: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 20%),考勤(占总成 绩的 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 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普通物理学(下)》,程守洙 江之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八版,2016 年 《大学物理(下)》,彭志华 付茂林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主要参考书: 《物理学(下)》,马文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大学物理学(下)》,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年
《大学物理学(下)》,叶伟国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加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有研究: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引进和反映物理学 前沿和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加强物理学原理与工程技术应用相结合方面的教学研 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执笔人:胡继文审核人:彭志华 26
26 《大学物理学(下)》,叶伟国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加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育研究;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引进和反映物理学 前沿和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加强物理学原理与工程技术应用相结合方面的教学研 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执笔人:胡继文 审核人:彭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