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通信原理(PrinciplesofCommunication)课程编码:151014学分:4分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2学时;实验学时:12学时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执笔人:李永全审订人:余新平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通信的理论和基本技术。课程的教学是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以通信系统的模型为主线,讲述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通信系统性能的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通信基本概念、模型及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各种模拟和数字传输方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各种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方法以及最佳传输方式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同步原理及扩频通信系统模型。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通信的基本概念2、通信系统的组成3、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4、信息及其度量5、主要性能指标基本要求:了解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掌握通信基本概念,通信系统模型,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学时分配:4学时第三章随机过程1、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2、平稳随机过程3、高斯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4、窄带随机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5、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基本要求: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151014 学 分:4 分 总 学 时:6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2 学时;实验学时:12 学时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 执 笔 人:李永全 审 订 人:佘新平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本 专业学生掌握通信的理论和基本技术。课程的教学是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以通信系统的 模型为主线,讲述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通信系统性能的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以适应现 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通信基本概念、模型及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各种模拟 和数字传输方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各种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方法以及最佳传输方式的基 本概念;了解各种同步原理及扩频通信系统模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1、通信的基本概念 2、通信系统的组成 3、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4、信息及其度量 5、主要性能指标 基本要求: 了解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 掌握通信基本概念,通信系统模型,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 学时分配:4 学时 第三章 随机过程 1、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平稳随机过程 3、高斯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4、窄带随机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5、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基本要求: 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
理解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的基本内容;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窄带高斯白噪声,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描述。学时分配:2学时第四章信道主要内容:1、无线信道、有线信道2、信道的数学模型3、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信道中的噪声5、信道容量基本要求:了解无线信道、有线信道的有关知识;理解信道的数学模型、信道中的噪声;掌握信道容量的内容及计算。学时分配:4学时第五章模拟调制系统主要内容:1、线性调制系统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2、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的原理及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3、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4、频分复用和调频立体声基本要求:理解频分复用(FDM)和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掌握各类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能进行各种模拟调制系统性能的比较。学时分配:4学时第六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主要内容:1、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2、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3、无码间串拢的基带传输特性4、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5、眼图6、部分响应和时域均衡基本要求:了解数字基带信号及频谱特性,了解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原理和方法,了解时域均衡的概念;理解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系统抗噪声性能:掌握基带传输常用传输码型编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眼图。学时分配:8学时第七章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理解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的基本内容; 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窄带高斯白噪声,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描述。 学时分配:2 学时 第四章 信道 主要内容: 1、无线信道、有线信道 2、信道的数学模型 3、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信道中的噪声 5、信道容量 基本要求: 了解无线信道、有线信道的有关知识; 理解信道的数学模型、信道中的噪声; 掌握信道容量的内容及计算。 学时分配:4 学时 第五章 模拟调制系统 主要内容: 1、线性调制系统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的原理及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频分复用和调频立体声 基本要求: 理解频分复用(FDM)和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 掌握各类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能进行各种模拟调制系统性能的比较。 学时分配:4 学时 第六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主要内容: 1、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2、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3、无码间串拢的基带传输特性 4、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眼图 6、部分响应和时域均衡 基本要求: 了解数字基带信号及频谱特性,了解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原理和方法,了解时域均衡的概 念; 理解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系统抗噪声性能; 掌握基带传输常用传输码型编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眼图。 学时分配:8 学时 第七章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主要内容:1、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2、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3、多进制数字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基本要求:了解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性能以及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理解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2ASK、2FSK、2PSK)。学时分配:8学时第八章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主要内容:1、正交振幅调制2、最小频移键控和高斯最小频移键控3、正交频分复用基本要求:了解正交振幅调制、最小频移键控、高斯最小频移键控、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概念。学时分配:2学时第九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主要内容:1、抽样定理、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2、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系统、增量调制(△M)3、时分复用和复接基本要求:了解PCM系统抗噪声性能,了解△M、ADPCM系统抗噪声性能;理解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掌握脉冲编码调制(PCM)基本原理、抽样定理、量化理论、编码理论学时分配:8学时第十章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主要内容:1、数字信号的统计特性、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2、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机、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的误码率3、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4、实际接收机和最佳接收机的性能比较5、数字信号的匹配滤波接收法6、最佳基带传输系统基本要求:了解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特性,最佳基带传输系统;理解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机的设计;掌握最佳接收准则,匹配滤波器原理及计算。学时分配:4学时
主要内容: 1、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3、多进制数字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基本要求: 了解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性能以及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理解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2ASK、2FSK、2PSK)。 学时分配:8 学时 第八章 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 主要内容: 1、正交振幅调制 2、最小频移键控和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3、正交频分复用 基本要求: 了解正交振幅调制、最小频移键控、高斯最小频移键控、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概念。 学时分配:2 学时 第九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主要内容: 1、抽样定理、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 2、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系统、增量调制(ΔM) 3、时分复用和复接 基本要求: 了解 PCM 系统抗噪声性能,了解ΔM、ADPCM 系统抗噪声性能; 理解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掌握脉冲编码调制(PCM)基本原理、抽样定理、量化理论、编码理论。 学时分配:8 学时 第十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主要内容: 1、数字信号的统计特性、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2、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机、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的误码率 3、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 4、实际接收机和最佳接收机的性能比较 5、数字信号的匹配滤波接收法 6、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基本要求: 了解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特性,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理解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机的设计; 掌握最佳接收准则,匹配滤波器原理及计算。 学时分配:4 学时
第十一章差错控制编码主要内容:1、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纠错编码的性能2、简单的实用编码3、线性分组码4、循环码5、卷积码基本要求:了解简单的实用编码、卷积码;理解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纠错编码的性能;掌握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学时分配:6学时第十三章同步原理主要内容:1、载波同步2、码元同步3、群同步4、网同步基本要求:了解网同步;掌握载波同步、码元同步及群同步的基本概念及获取同步的方法。学时分配:2学时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一、码型变换(2学时)(2学时)实验二、移频键控FSK调制与解调(2学时)实验三、移相键控PSK/DPSK调制与解调实验四、抽样定理和PAM调制解调(2学时)实验五、两路PCM时分复用(2学时)实验六、载波传输系统(2学时)详细实验内容及要求参阅本门课程的实验大纲。五、大纲说明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为必须的先修课程。2、第五、六、七、九、十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应给学生多留习题,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3、课程的讲授顺序及各章的学时数可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所变化六、教学参考书1.樊昌信、张甫翊、徐炳祥、吴成柯编著,《通信原理》(第六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2.黄载禄、殷蔚华编著,《通信原理》,科学出版社,2005年3.曹志刚、钱亚生编著,《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十一章 差错控制编码 主要内容: 1、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纠错编码的性能 2、简单的实用编码 3、线性分组码 4、循环码 5、卷积码 基本要求: 了解简单的实用编码、卷积码; 理解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纠错编码的性能; 掌握线性分组码、循环码。 学时分配:6 学时 第十三章 同步原理 主要内容: 1、载波同步 2、码元同步 3、群同步 4、网同步 基本要求: 了解网同步; 掌握载波同步、码元同步及群同步的基本概念及获取同步的方法。 学时分配:2 学时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码型变换 (2 学时) 实验二、移频键控 FSK 调制与解调 (2 学时) 实验三、移相键控 PSK/DPSK 调制与解调 (2 学时) 实验四、抽样定理和 PAM 调制解调 (2 学时) 实验五、两路 PCM 时分复用 (2 学时) 实验六、载波传输系统 (2 学时) 详细实验内容及要求参阅本门课程的实验大纲。 五、大纲说明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为必须的先修课程。 2、第五、六、七、九、十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应给学生多留习题,使学生尽快 掌握所学知识。 3、课程的讲授顺序及各章的学时数可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所变化。 六、教学参考书 1.樊昌信、张甫翊、徐炳祥、吴成柯编著,《通信原理》(第六版),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年 2.黄载禄、殷蔚华编著,《通信原理》,科学出版社,2005 年 3.曹志刚、钱亚生编著,《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年
4.R.W.勒基等著,《数据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
4.R.W.勒基 等著,《数据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