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 、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可能相同,也 可能不 (1)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 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2)为研究机械运动方便,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判断物体静止或运动,以及运动情况的方法 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再看参照物与被判断物体之间位置的变化情况,位置发生变 化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我们物理中所说 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1.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两句中 的参照物分别是() A.河岸河岸 B.河岸竹排C.竹排竹排D.竹排河岸 2.甲、乙两列火车,以甲为参照物,得出乙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 车的运动情况是()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甲、乙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的距离总保持不变,试说明:(1)以什么为参 照物时两车是静止的?(2)以什么为参照物时,它们又是运动的?(3)如果在乙车中的乘客看 到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则甲、乙两车向什么方向运动? 4.一乘客坐在一列运动十分平稳的火车里,火车窗用窗帘遮挡着,乘客如何判断火车 已经开动还是停在站上? 5.甲、乙、丙三人各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从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 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乘坐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乘坐的飞机都匀速上 升.你能判断甲、乙、丙:三人乘坐的直升飞机相对地面都是怎样运动的吗?请说明理由 6.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属于机械运动的例子() A.地面上滚动的球B.爱国卫生运动 C.空中飞行的小鸟D.水中游动的鱼 7.“太阳从西边落下”“桥桩稳立在激流中”“乌云遮住月亮”,这三句话对运动状态的 描述它们分别以 和为参照物 8.航天飞机在太空与正绕地球运行的太空工作站B对接.以为参照物,工作站B 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工作站B是静止的 9.两名同学并肩前进,一般地说他们在运动,这是以为参照物的,若以其中 人作参照物,另一人就是 的,这说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 见运动和静上是
1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可能相同,也 可能不同。 (1)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 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2)为研究机械运动方便,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判断物体静止或运动,以及运动情况的方法 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再看参照物与被判断物体之间位置的变化情况,位置发生变 化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我们物理中所说 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1.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两句中 的参照物分别是 ( ) A.河岸 河岸 B.河岸 竹排 C.竹排 竹排 D.竹排 河岸 2.甲、乙两列火车,以甲为参照物,得出乙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 车的运动情况是 (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3.甲、乙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的距离总保持不变,试说明:(1)以什么为参 照物时两车是静止的?(2)以什么为参照物时,它们又是运动的?(3)如果在乙车中的乘客看 到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则甲、乙两车向什么方向运动? 4.一乘客坐在一列运动十分平稳的火车里,火车窗用窗帘遮挡着,乘客如何判断火车 已经开动还是停在站上? 5.甲、乙、丙三人各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从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 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乘坐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乘坐的飞机都匀速上 升.你能判断甲、乙、丙:三人乘坐的直升飞机相对地面都是怎样运动的吗?请说明理由. 6.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属于机械运动的例子 ( ) A.地面上滚动的球 B.爱国卫生运动 C.空中飞行的小鸟 D.水中游动的鱼 7.“太阳从西边落下”“桥桩稳立在激流中”“乌云遮住月亮”,这三句话对运动状态的 描述它们分别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为参照物. 8.航天飞机在太空与正绕地球运行的太空工作站 B 对接.以____为参照物,工作站 B 是运动的;以______为参照物,工作站 B 是静止的. 9.两名同学并肩前进,一般地说他们在运动,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其中一 人作参照物,另一人就是_______的,这说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_,可 见运动和静上是______
二、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时间相同,比较通过的路程 2. 路程相同,比较时间(体育比赛)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m/s:km/h 1km/h=1/3.6m/s 常见速度值:大约值)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4-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m/s(宇宙中最 快的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 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六、课后练习 1.正常人平均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A 1. 1 cm/s B. 1. 1 m/s C. 1. 1 km/s D. 11 m/s 2.甲、乙、丙三人的步行速度分别为3.5km/h、64m/min、1m/s,则三人的速 度关系是() A.V甲〉V乙〉V丙B.V甲V两>V乙C.V乙>V两>V甲D.V乙>V甲>V丙 3.15m/s应读作 4.18km/h km/h 5.甲物体在15s内通过45m路程,乙物体在25s内通过90m路程,则物体运 动较快 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4s内通过24m的路程,则它的速度是 它继续运动10s,则它的速度是m/ 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全程24m,前一半路程需4s,后一半路程需6s.那 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后一半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全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8.一位同学以3m/s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5m/s的速度跑完另一半 路程.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9.某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h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min内到 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 10.一列长150m、以54km/h的速度匀速前进的火车,当它越过一列长130m、以5m /s的速度同向行走的队伍时,需要多少时间? 11.观察周围的摩托车或汽车上的速度表,结合教材P24速度表,了解表中各标志的意 思,学会认速度表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单位:测量需要有标准,测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
2 二、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 时间相同,比较通过的路程。 2. 路程相同,比较时间(体育比赛)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m/s;km/h。 1 m/s=3.6 km/h 1 km/h=1/3.6 m/s 常见速度值:(大约值)人步行速度 1.1m/s ,自行车速度 4-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 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 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 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 m/s (宇宙中最 快的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 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六、课后练习 1.正常人平均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 ) A.1.1 cm/s B.1.1 m/s C.1.1 km/s D.11 m/s 2.甲、乙、丙三人的步行速度分别为 3.5 km/h、64 m/min、1 m/s,则三人的速 度关系是 ( ) A.v 甲>v 乙>v 丙 B.v 甲>v 丙>v 乙 C.v 乙>v 丙>v 甲 D.v 乙>v 甲>v 丙 3.15 m/s 应读作________, 4.18 km/h=_______m/s;12.5 m/s_______=km/h. 5.甲物体在 15 s 内通过 45 m 路程,乙物体在 25 s 内通过 90 m 路程,则_____物体运 动较快. 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 4 s 内通过 24 m 的路程,则它的速度是_____. 它继续运动 10 s,则它的速度是______m/s. 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全程 24 m,前一半路程需 4 s,后一半路程需 6 s.那 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后一半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全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8.一位同学以 3 m/s 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 5 m/s 的速度跑完另一半 路程.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9.某汽车以 36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1 h 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 40 min 内到 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 10.一列长 150 m、以 54 km/h 的速度匀速前进的火车,当它越过一列长 130m、以 5 m /s 的速度同向行走的队伍时,需要多少时间? 11.观察周围的摩托车或汽车上的速度表,结合教材 P24 速度表,了解表中各标志的意 思,学会认速度表.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单位:测量需要有标准,测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
国际单位: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国际统一单位。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 m km dm cm mm u m nm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m=10dm l dm=10cm 1cm=10mm 1mm=10 H m 1m=10 H m 1m=10nm 1 H m10'nm 长度估测:(大约值)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 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8cm、墨水瓶高度6c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 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4)读数时视线要 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单位: s min h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之一是:多次测量 求平均值。 长度特殊的测量方法: 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 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 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 直径为L/n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 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 可算出曲线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 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六、课后练习 1.阅读教材P2”小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距离 2.完成教材P30“想想做做” 3.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3 国际单位: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国际统一单位。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 km dm cm mm μm nm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 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 μm 1m=109 nm 1μm=103 nm 长度估测:(大约值)黑板的长度 2.5m、课桌高 0.7m、篮球直径 24cm、指甲宽度 1cm、铅 笔芯的直径 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 、 手掌宽度 8cm、墨水瓶高度 6c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 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4).读数时视线要 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单位:s min h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之一是:多次测量 求平均值。 长度特殊的测量方法: 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 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 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 n 张纸的厚度 L,则一张纸 的厚度为 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 n 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 L,则细铜丝 直径为 L/n。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 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 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 可算出曲线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 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六、课后练习 1.阅读教材 P29”小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距离. 2.完成教材 P30“想想做做” 3.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 )
/ C 4.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方法正确的是) 5.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工件的长度,将其一端与10cm处的刻度线对准,另一端恰好与 24cm的刻度线对齐,此工件的长度应记为 A.14cmB.14.00cmC.0.14mD.0.140m 6.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 A.偏大B.偏小C.不受影响 7.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实验中误差不可能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小 D.采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8.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 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用符号F表示。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的改变或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状 态不变的情况:静止不动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 一般画法:1.先画出物体简图(用长方形或正方形表示,题中通常画出)2.确定作用点,画 出实心点(若同时画多个力,把多个力的作用点放在中心[重心] 3.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直线,用直线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最后,在线段的末端画箭 头表示力的方向 课后练习
4 4.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方法正确的是 ( ) 5.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工件的长度,将其一端与 10 cm 处的刻度线对准,另一端恰好与 24 cm 的刻度线对齐,此工件的长度应记为 ( ) A.14 cm B.14.00 cm C.0.14 m D.0.140 m 6.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 (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7.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实验中误差不可能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小 D.采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8.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四、力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 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用符号 F 表示。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的改变或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状 态不变的情况:静止不动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 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 一般画法:1.先画出物体简图(用长方形或正方形表示,题中通常画出)2.确定作用点,画 出实心点(若同时画多个力,把多个力的作用点放在中心[重心] 3.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直线,用直线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最后,在线段的末端画箭 头表示力的方向。 课后练习
1.下面几个关于力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发生力的作用时,两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 C.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没有施力物体,物体也能受到力的作用 2.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发动汽车使它从静止变为运动B.汽车匀速向右转弯 C.石块在空中越落越快 D.降落伞从空中匀速下降 3.在排球比赛中,二传手传过来的球,主攻手用大小不变的力扣球,球的落地点和旋 转性各不一样,这说明力的和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4.茶杯放在桌面上,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中 不相同的是 5.铅球落到泥土地面时,变为静止.铅球因受到地面的作用力改变了;地面陷下 一个坑,地面因受到铅球的作用力改变了.这个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改变物 体的,还可以改变的物体的 6.坐在船上的人用船桨推河岸时,船会离岸而去,这是为什么? 7.有个成语是“以卵击石”即用鸡蛋碰石头.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8.直升飞机螺旋桨一旋转,便能上升,为什么?在太空中直升飞机能飞升吗? 9.一个力气很大的举重运动员能不能不借助别的物体,自己将自己举高而停在空中? 为什么? 10.作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拉小车的力 (2)沿倾斜角为30°的斜面向上拉小车的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斜面实验 食一食 毛巾 棉布 木板+ (1)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2)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3)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 下去。 (4)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一一在实验的基础 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果不受阻力,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5 1.下面几个关于力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 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发生力的作用时,两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 C.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没有施力物体,物体也能受到力的作用 2.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 ) A.发动汽车使它从静止变为运动 B.汽车匀速向右转弯 C.石块在空中越落越快 D.降落伞从空中匀速下降 3.在排球比赛中,二传手传过来的球,主攻手用大小不变的力扣球,球的落地点和旋 转性各不一样,这说明力的____和_____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4.茶杯放在桌面上,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中 不相同的是_____. 5.铅球落到泥土地面时,变为静止.铅球因受到地面的作用力_____改变了;地面陷下 一个坑,地面因受到铅球的作用力______改变了.这个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改变物 体的_____,还可以改变的物体的_____. 6.坐在船上的人用船桨推河岸时,船会离岸而去,这是为什么? 7.有个成语是“以卵击石”即用鸡蛋碰石头.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8.直升飞机螺旋桨一旋转,便能上升,为什么?在太空中直升飞机能飞升吗? 9.一个力气很大的举重运动员能不能不借助别的物体,自己将自己举高而停在空中? 为什么? 10.作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与水平地面成 30°角斜向上拉小车的力. (2)沿倾斜角为 30°的斜面向上拉小车的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 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 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如 果不受阻力,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