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网络纲要 中共领导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背景 B.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比较落后 2.依据: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实现国家的社会 、起步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咨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计划3基本任务:一化三改造 a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 (1949-1957) 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工业化建设了b特点:优先发展① c意义: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 局 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③ 4主要成就: B.社会主a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义改造1b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中 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特点:A工业化是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B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原因:工业基础好、靠近苏联,资源丰富) C.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发 第课近代中国经 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D是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 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成功: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④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评价:中共八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⑤ 但是八大 确立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探索 A.主要原因:党的“左”倾错误 动(195619613失误B表现:三面红旗:a198年总路线b生产力:大跃进(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c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C.危害:a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大跃进)b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跃进) c挫伤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公社化)d⑥ 三年经济困难(共同 调整:1960年,中共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提出“调整(调整农轻重的 比例关系)、巩固、充实、提高”方针,⑦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成就:1963年建成大庆油田,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1964年爆炸原子弹:1965年首次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原因:A.⑧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亻 劫难.表现国民经济损失超过一千亿元 1961976)3.调整:A197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回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B.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明确提出⑩ 的思想(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采取有效措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1976年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四、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髙谏度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课标要求: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网络纲要 , 一、起步: 一五计划 (1949-1957) 第9 课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结 构 的 变 动 2.依据: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中共领导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比较落后 3.基本任务:一化三改造 a.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 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b.特点: 优先发展① c.意义: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 局,② 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③ 。 二、探索 (1956-1966)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成功: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3.失误 4.调整:1960年,中共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 “左”的错误,提出“调整(调整农轻重的 比例关系)、巩固、充实、提高”方针,⑦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5.成就:1963年建成大庆油田,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1964年爆炸原子弹;1965年首次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三、劫难 (1966-1976) 1.原因:A.⑧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 革命2.表现:国民经济损失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 A.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⑨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B.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明确提出⑩ 的思想(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采取有效措施,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1976年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1.背景: 四、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 4.主要成就: A.工业化建设 B.社会主 义改造 a.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中 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特点:A.工业化是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B.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原因:工业基础好、靠近苏联,资源丰富) C. 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发展生 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D.是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A. 主要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之间的矛盾; B.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④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评价:中共八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⑤ ,但是八大 确立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A. 主要原因:党的“左”倾错误 B. 表现:三面红旗:a.1958年总路线 b.生产力:大跃进(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c.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C. 危害:a.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大跃进)b.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大跃进) c.挫伤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公社化) d.⑥ 三年经济困难(共同)
、重点拓展 1956-1976年探索时期的“成就”和“失误” 时间措 背景 是一次成功的探 中共八三大改造的完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 抓住主要矛盾 1956 任务 索,但其路线未能 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 的1960八字方三年经济图/提出“调整、巩固、充实、1965年国民经济调及时纠正错误 提高”的方针 整的任务基本完成调整生产关系 193全面整“文革”时期 国民经济迅速回 工农业生产的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升,出现“文革 勇于面对,迎难 波坏 时期最好的局面 而上 1938“大跃 大办工业、农业、强调高导致三年严重经济要尊重经济发展 958年社会指标、高速度 困难 的客观规律 的/-19/人民公主义总路线的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挫伤农民的生产积生产关系的调整 索1958 制定 分配,公有化程度高,平极性,破坏了农村要适应生产力水 社化 均主义 生产力 1966“文化“文革”动乱 稳定压倒一切; 19|大革|扩展到经济额/废除有效的管理制度,停 产“闹革命” 国民经济损失严重以经济建设为中 四、同步训练 ★学业测试 1.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 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 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 跃进 3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下列关于“一五”计 划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②“一五” 计划的内容之一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一五”计划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④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4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三、重点拓展 ■1956-1976 年探索时期的“成就”和“失误” 时间 措施 背景 内容 影响 启示 正 确 的 探 索 1956[ 中共八 大 三大改造的完 成 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 任务 是 一 次 成 功 的 探 索,但其路线未能 坚持 抓住主要矛盾, 大力发展生产力 1960 八字方 针 三年经济困难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 1965 年国民经济调 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及时纠正错误, 调整生产关系 1975 全面整 顿 “文革”时期 工农业生产的 破坏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国 民 经 济 迅 速 回 升,出现“文革” 时期最好的局面 勇于面对,迎难 而上 探 索 中 的 重 大 失 误 1958 “大跃 进” 1958 年社会 主义总路线的 制定 大办工业、农业、强调高 指标、高速度 导致三年严重经济 困难 要尊重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 1958 —19 83 人民公 社化 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 分配,公有化程度高,平 均主义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破坏了农村 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调整 要适应生产力水 平 1966 —19 76 “文化 大 革 命” “文革”动乱 扩展到经济领 域 废除有效的管理制度,停 产“闹革命” 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稳定压倒一切; 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四、同步训练 ☆学业测试 1.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2.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 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 跃进 3.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下列关于“一五”计 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一五” 计划的内容之一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一五”计划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④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 组的生产组织 5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 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中外合资B.承包经营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6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 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 7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s∮乎∮∮§∮乎∮∮∮∮乎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卫星 WEI XING 1958M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 初见成效 9.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10.“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 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 组的生产组织 5.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 1915 年,历经 40 多年的风雨历程后, 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6.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 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 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 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8.图 6 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 初见成效 9.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10. “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 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 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 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 策,而且进一步提岀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 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 利。 胡绳《中国共产觉七十年》 材料二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三 热热闹的公社食章 松松均均的田间劳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才 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2)材料二、三反映的事件对经济建设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们 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高考训练 12.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 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13.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 速增加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 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 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 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 利。 (2)材料二、三反映的事件对经济建设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们 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高考训练 12.1949 年 3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 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13.据统计,到 1950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 1949 年 12 月增加了 12 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 速增加
1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 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 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1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 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16.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 3.2 4 0.6 17.1 27.2 04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17.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 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 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 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18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玆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里事去河南洛阳,燕带通用粮票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20,并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商,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此致敬礼(暉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19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 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 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0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 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 社 21.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 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1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196.1 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 的 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1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 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16.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17.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 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 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 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18.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19.与 1952 年相比,1957 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 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 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 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 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1.从 1953 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 作用是( )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