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 由民主主文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醋删 律徊时期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 -+-+-+-++-++-+-+-+-+-1+-+ 1949年1953年1954年1956年1958年1959年1960年 1979年1980年1988年1992年 社会主“大跃进 共和国成计划 义改造和人民公济困难 陈为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 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 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 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杜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 线索 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 串记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 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 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 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 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 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导学案27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 段0一政权,发)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50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 (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 第二阶段1953-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 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 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中共八大 (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 十年建设成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C八字”方针 4)“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 “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 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国民经济遗破坏」(5)“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 C文化大革命 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 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 条分缕析固本培元 微知识·夯基础 基础微拓展 JICHUWEITUOZHAN 比“教材”多一点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由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的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 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色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国家的工业 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 ①没收内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一一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卤统购统销 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 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
导学案 27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1 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2 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 坏。 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3 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国家的工业 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 ①没收□4 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5 统购统销, 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 应。 5.意义:经过 3 年努力,到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 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 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 基础十分薄弱)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 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6)特 产业结构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已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 理论实践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投资结构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发展速度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方针政策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性质体现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7)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基本内容: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基本途径和方式: 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 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②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 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 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3)意义:到B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 基础十分薄弱)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6 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7 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 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8 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6)特点: 产业结构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9 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理论实践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投资结构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发展速度 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方针政策 坚持□10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性质体现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7)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 (1)基本内容: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11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基本途径和方式: 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 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②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 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 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3)意义:到□12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1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含义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 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卢行政管理为主 2.形成过程 1949年底,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 萌生阶段(1949年10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月至1950年6月)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 纳入计划生产的轨道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 初步形成阶段(1950年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 6月至1952年8月)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 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 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1952年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 9月至19560年12月)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3.特点 (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4.作用 (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 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 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 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探索失误(三面红旗)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2.“大跃进”运动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含义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 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14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15行政管理为主。 2.形成过程 萌生阶段(1949 年 10 月至 1950 年 6 月) 1949 年底,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 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 纳入计划生产的轨道 初步形成阶段(1950 年 6 月至 1952 年 8 月)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 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 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 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 基本形成阶段(1952 年 9 月至 1956 年 12 月) 1952 年 11 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 年我国制定和颁布 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3.特点 (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4)比较注重□16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4.作用 (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 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 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 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17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18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19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探索失误(三面红旗) 1.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20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运动
(1)含义: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次 重要尝试,但是最终失败。 (2)背景: ①“大跃进”发动的主观动机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在国际国内事务中取 得主动权。 ②不断批评反冒进,以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③一系列的“左”倾观点,为发动“大跃进”创造了理论依据 (3)过程 ①“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 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 ②1958年8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年结束。 (4)评价: ①在3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 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 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 ②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 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5)失败原因: ①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 ③盲目追求召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特点: 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省一大二公” 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召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 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三)政策调整 1.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 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2)“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 例失调问题。 2.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 带头做自我批评
(1)含义: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次 重要尝试,但是最终失败。 (2)背景: ①“大跃进”发动的主观动机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在国际国内事务中取 得主动权。 ②不断批评反冒进,以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③一系列的“左”倾观点,为发动“大跃进”创造了理论依据。 (3)过程: ①“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 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 ②1958 年 8 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 年结束。 (4)评价: ①在 3 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 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 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 ②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 后果是□2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5)失败原因: ①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 ③盲目追求□22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特点: 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23一大二公”。 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24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 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三)政策调整 1.1960 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 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2)“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 例失调问题。 2.1962 年中共召开“□25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 带头做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