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他虽然对现实进行了无 情的批判,对人性的丑恶、可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他对宗教的狂热鼓吹,对人生的 绝望态度都曾引起激烈的争议。但无论来自哪个方面的评价,都对其艺术天才给予了充 分的肯定,高尔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无可辩驳的,就描绘的能力而言,他的才 华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他不仅以现实主义的精细笔法描绘了俄国城市 贫民的生活,同时更注重对人的心灵特别是人的深层意识的挖掘,而在小说的叙事方式 上创用“复调小说”更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并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平与创作: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其父为贫民医院医生,薄 有田产,后取得贵族身份。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住医院附近,为贫穷、疾病所包围,使他 对当时平民以至贫民的生活多有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患有癫痫病,为顽疾所困, 他的心灵以及创作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1837年,他遵父命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但生活贫苦,有时口袋里连饮一口 茶的钱都没有。他因爱好文学而致学业成绩不佳。六年后到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但一年 后即辞职而专事文学创作。 四十年代的俄国文坛正是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大行其道的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 受其影响,以一部书信体的中篇小说《穷人》(1846)荣登文坛,涅克拉索夫惊呼“新 的果戈理出现了”,并将此作收入他所编的自然派作品集《彼得堡文集》第二集。这部 作品奠定了陀氏作为自然派重要作家的地位。 《穷人》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但却是对俄国文学中写小人物传统的继承 和开拓。他不仅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对小人物悲惨生活和精神屈辱的描写,而且写出 了小人物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微弱的反抗。这部小说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深度,得益于作 家所采用的书信体形式。作为身处官僚等级制度底层的男主人公杰符什金,在公开场合, 当着上司的面,他是不敢表示出丝毫的不满的,这不满只能藏在心里,诉诸笔端,对他 心爱的人诉说。从这些发自心底的言说中,读者窥见了小人物心灵的一角,这是在普希 金和果戈理的小说中都未得到充分表现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小人物的爱情悲剧写得极为动人。杰符什金是一个干了三十年抄 写工作的小公务员,瓦莲卡是身遭不幸、几乎沦落风尘的年轻姑娘。身处底层的命运使 两个小人物同病相怜,处事谨慎的杰符什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爱着瓦莲卡,他怕招惹是
1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他虽然对现实进行了无 情的批判,对人性的丑恶、可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他对宗教的狂热鼓吹,对人生的 绝望态度都曾引起激烈的争议。但无论来自哪个方面的评价,都对其艺术天才给予了充 分的肯定,高尔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无可辩驳的,就描绘的能力而言,他的才 华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他不仅以现实主义的精细笔法描绘了俄国城市 贫民的生活,同时更注重对人的心灵特别是人的深层意识的挖掘,而在小说的叙事方式 上创用“复调小说”更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并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与创作: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其父为贫民医院医生,薄 有田产,后取得贵族身份。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住医院附近,为贫穷、疾病所包围,使他 对当时平民以至贫民的生活多有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患有癫痫病,为顽疾所困, 他的心灵以及创作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1837年,他遵父命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但生活贫苦,有时口袋里连饮一口 茶的钱都没有。他因爱好文学而致学业成绩不佳。六年后到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但一年 后即辞职而专事文学创作。 四十年代的俄国文坛正是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大行其道的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 受其影响,以一部书信体的中篇小说《穷人》(1846)荣登文坛,涅克拉索夫惊呼“新 的果戈理出现了”,并将此作收入他所编的自然派作品集《彼得堡文集》第二集。这部 作品奠定了陀氏作为自然派重要作家的地位。 《穷人》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但却是对俄国文学中写小人物传统的继承 和开拓。他不仅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对小人物悲惨生活和精神屈辱的描写,而且写出 了小人物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微弱的反抗。这部小说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深度,得益于作 家所采用的书信体形式。作为身处官僚等级制度底层的男主人公杰符什金,在公开场合, 当着上司的面,他是不敢表示出丝毫的不满的,这不满只能藏在心里,诉诸笔端,对他 心爱的人诉说。从这些发自心底的言说中,读者窥见了小人物心灵的一角,这是在普希 金和果戈理的小说中都未得到充分表现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小人物的爱情悲剧写得极为动人。杰符什金是一个干了三十年抄 写工作的小公务员,瓦莲卡是身遭不幸、几乎沦落风尘的年轻姑娘。身处底层的命运使 两个小人物同病相怜,处事谨慎的杰符什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爱着瓦莲卡,他怕招惹是
非,不敢和她稍有亲近,只能在礼拜天作弥撒时或者在瓦莲卡撩开窗帘的刹那一睹她的 芳容。小公务员虽然生活贫苦,但必须有外套和皮靴来维持起码的体面,然而,为了接 济贫困中的瓦莲卡,他竟要卖掉外套,其牺牲精神足令世人感动 因为处身于社会的底层,杰符什金性情敏感,十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不认 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因为“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他不 认为自己天生卑贱,也不认为抄抄写写是卑贱的工作,觉得自己“也有一颗与别人一样的心”, 我有良心和思想”;他以自己在工作而自豪,“因为我在工作,我在流汗嘛”。从这些言语 中透露出小人物的“自尊”和他们要做“人”的强烈意识,他们虽然贫穷,但“贫非罪”。 杰符什金的反抗只是停留在他自己的意识中,至多是讲给瓦莲卡听的,所以他的反抗仍 然是微弱的,是“跪着造反”。而且他无力承受任何重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能 任凭命运的捉弄。所以当他心爱的瓦莲卡被迫嫁给地主贝科夫时,他发出了悲惨的哀号。 《穷人》的成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他对小人物内心世界中的软 弱与反抗都作了充分的揭示,因此预示了他未来的一个创作方向,即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揭示。 果然,在他的下一部作品《双重人格-高略德金先生的奇遇》(1846)中,他就对主人公极 化的内心世界作了更进一步的揭示。高略德金本是一个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的小公务员,失 业的恐惧使他处事谨慎,唯恐一不小心又落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他也不 是没有想过靠不道德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但他却没有勇气这样做。此时,一个与他相貌 相同的小高略德金出现在他的幻想里,这是一个不讲道德,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人,主人 公对他既恐惧又向往,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高略德金终未找到出路,因此而导致疯狂 此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写过《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中篇小说,其 中浓重的幻想色彩和对人物病态心理和人格分裂的描写,显示出作家创作上的独特之 处,其主观倾向与神秘色彩导致别林斯基等人对他的批评,并最终导致双方的分裂。陀 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文学不应该局限于具体的社会使命,而应更重视想象和幻想,他把 他的现实主义称为“幻想的现实主义”。此时,他与别林斯基等激进民主派的分歧还停 留在文学观念上,他仍然醉心于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赞成社会改革,解放农奴, 为此,他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在一次集会活动中与小组成 员一起被捕,加给他的罪名是在会上朗读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为此他被削 去贵族身份,判处死刑,只是在临刑前才由尼古拉一世下旨改判为四年苦役加期满后在 边疆服兵役。这样,自1849年被捕至1859年回到彼得堡,他中断文学创作达十 年之久。 这段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抛弃了从前的思想信仰,从《圣经》中 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认为只有基督教的博爱忍从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 这一思想是他在此后的作品中所竭力宣扬的,也是他与进步的民主主义者论战的立足 点。对他的创作来讲,这十年使他的生活阅历更为丰富,素材积累更为丰厚,对人性的 2
2 非,不敢和她稍有亲近,只能在礼拜天作弥撒时或者在瓦莲卡撩开窗帘的刹那一睹她的 芳容。小公务员虽然生活贫苦,但必须有外套和皮靴来维持起码的体面,然而,为了接 济贫困中的瓦莲卡,他竟要卖掉外套,其牺牲精神足令世人感动。 因为处身于社会的底层,杰符什金性情敏感,十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不认 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因为“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他不 认为自己天生卑贱,也不认为抄抄写写是卑贱的工作,觉得自己“也有一颗与别人一样的心”, “我有良心和思想”;他以自己在工作而自豪,“因为我在工作,我在流汗嘛”。从这些言语 中透露出小人物的“自尊”和他们要做“人”的强烈意识,他们虽然贫穷,但“贫非罪”。 杰符什金的反抗只是停留在他自己的意识中,至多是讲给瓦莲卡听的,所以他的反抗仍 然是微弱的,是“跪着造反”。而且他无力承受任何重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能 任凭命运的捉弄。所以当他心爱的瓦莲卡被迫嫁给地主贝科夫时,他发出了悲惨的哀号。 《穷人》的成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他对小人物内心世界中的软 弱与反抗都作了充分的揭示,因此预示了他未来的一个创作方向,即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揭示。 果然,在他的下一部作品《双重人格--高略德金先生的奇遇》(1846)中,他就对主人公极 化的内心世界作了更进一步的揭示。高略德金本是一个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的小公务员,失 业的恐惧使他处事谨慎,唯恐一不小心又落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他也不 是没有想过靠不道德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但他却没有勇气这样做。此时,一个与他相貌 相同的小高略德金出现在他的幻想里,这是一个不讲道德,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人,主人 公对他既恐惧又向往,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高略德金终未找到出路,因此而导致疯狂。 此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写过《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中篇小说,其 中浓重的幻想色彩和对人物病态心理和人格分裂的描写,显示出作家创作上的独特之 处,其主观倾向与神秘色彩导致别林斯基等人对他的批评,并最终导致双方的分裂。陀 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文学不应该局限于具体的社会使命,而应更重视想象和幻想,他把 他的现实主义称为“幻想的现实主义”。此时,他与别林斯基等激进民主派的分歧还停 留在文学观念上,他仍然醉心于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赞成社会改革,解放农奴, 为此,他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在一次集会活动中与小组成 员一起被捕,加给他的罪名是在会上朗读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为此他被削 去贵族身份,判处死刑,只是在临刑前才由尼古拉一世下旨改判为四年苦役加期满后在 边疆服兵役。这样,自1849年被捕至1859年回到彼得堡,他中断文学创作达十 年之久。 这段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抛弃了从前的思想信仰,从《圣经》中 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认为只有基督教的博爱忍从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 这一思想是他在此后的作品中所竭力宣扬的,也是他与进步的民主主义者论战的立足 点。对他的创作来讲,这十年使他的生活阅历更为丰富,素材积累更为丰厚,对人性的
思考也更为深入。而苦役和兵役生活对健康的损害也使他的癫痫病日益频繁发作,这也 多少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神经质的色彩。 六十年代初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长篇小说《死屋手记》(1861-62) 书中假借一贵族流放犯之口,讲述了狱中十年的见闻。书中描写了狱中酷吏用惨无人道 的刑罚折磨犯人的描写,从而对专权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尤其是作者认为陷身于牢 狱的人本可能是一个杰出的个性,但却被白白地牺牲了。同时,作品也充分展示了人性 之恶,如狱吏热列比亚特尼科夫的变态施虐狂:“像人一般大的蜘蛛”、兽性十足、专以 虐杀儿童为乐的逃后卡津:贪恋肉体快乐的贵族青年A等。作者借这些形象强调了“恶” 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认为“刽子手的特性存在于每个现代人的胚胎之中”。这一观 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中的瓦尔科夫斯基身上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和哥哥先后病逝,此前他曾与哥哥共同经营杂 志,杂志停刊之后,欠债颇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担负起了抚养哥哥的妻儿之责,此时债 主乘人之危,上门逼债,无奈,陀思妥耶夫斯基只得将全集版权出卖。出版商泰罗夫斯 基又限他半年内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时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在进行《罪与罚》的创作,无 暇写另外的作品。他铤而走险,到赌场中一试身手,然而输得一塌糊涂。此番经历激起 了他的灵感,遂请了速记员安娜,用二十六天完成了长篇小说《赌徒》。1867年他 与安娜结婚,避居国外,但赌性不改。1871年回国,债主们又纷纷登门,多亏安娜 与之周旋,陀思妥耶夫斯基得以全力投入创作,先后写出了《白痴》(1868)、《群魔》 (1871)、《少年》(1874)、《卡拉玛佐夫兄弟》(1880)等小说, 重要长篇小说 《罪与罚》是一部给作者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小说的素材来自当时《时代》杂 志连载的一个案例,一位法国青年拉谢尼耶夫因杀害了一个老年妇女而入狱。小说的主人 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城市里贫穷的知识分子,他只身在彼得堡读书,但因为穷,不得不 中途缀学,为了维持生计,而向高利贷者借钱。这时,他的妹妹杜尼亚为了维持家庭的 体面,特别是为了哥哥的前途,同意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有钱的自私自利的恶棍卢仁, 面临着变相卖淫的境遇。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铤而走险,杀死了放高 利贷的老太太,又把恰巧来到现场的老太太的妹妹杀死。杀人之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陷 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不断地受到道德和良心的惩罚,最后在亲友的感召下,自动投案 自首,并在流放过程中皈依了上帝 作为一部社会批判小说,《罪与罚》揭露了在沙皇统治下,城市贫民的无路可走 除了写拉斯柯尔尼科夫,作品还写了马美拉多夫一家。事实上,在最初的构思中,马美 拉多夫的故事是小说的主体,只是在创作过程中,其重心才移向拉斯柯尔尼科夫,但马 美拉多夫的故事仍然具有独立的社会批判价值。马美拉多夫经常处于失业状态,一家人
3 思考也更为深入。而苦役和兵役生活对健康的损害也使他的癫痫病日益频繁发作,这也 多少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神经质的色彩。 六十年代初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长篇小说《死屋手记》(1861-62), 书中假借一贵族流放犯之口,讲述了狱中十年的见闻。书中描写了狱中酷吏用惨无人道 的刑罚折磨犯人的描写,从而对专权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尤其是作者认为陷身于牢 狱的人本可能是一个杰出的个性,但却被白白地牺牲了。同时,作品也充分展示了人性 之恶,如狱吏热列比亚特尼科夫的变态施虐狂;“像人一般大的蜘蛛”、兽性十足、专以 虐杀儿童为乐的逃后卡津;贪恋肉体快乐的贵族青年A等。作者借这些形象强调了“恶” 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认为“刽子手的特性存在于每个现代人的胚胎之中”。这一观念 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中的瓦尔科夫斯基身上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和哥哥先后病逝,此前他曾与哥哥共同经营杂 志,杂志停刊之后,欠债颇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担负起了抚养哥哥的妻儿之责,此时债 主乘人之危,上门逼债,无奈,陀思妥耶夫斯基只得将全集版权出卖。出版商泰罗夫斯 基又限他半年内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时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在进行《罪与罚》的创作,无 暇写另外的作品。他铤而走险,到赌场中一试身手,然而输得一塌糊涂。此番经历激起 了他的灵感,遂请了速记员安娜,用二十六天完成了长篇小说《赌徒》。1867年他 与安娜结婚,避居国外,但赌性不改。1871年回国,债主们又纷纷登门,多亏安娜 与之周旋,陀思妥耶夫斯基得以全力投入创作,先后写出了《白痴》(1868)、《群魔》 (1871)、《少年》(1874)、《卡拉玛佐夫兄弟》(1880)等小说。 二.重要长篇小说 《罪与罚》是一部给作者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小说的素材来自当时《时代》杂 志连载的一个案例,一位法国青年拉谢尼耶夫因杀害了一个老年妇女而入狱。小说的主人 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城市里贫穷的知识分子,他只身在彼得堡读书,但因为穷,不得不 中途缀学,为了维持生计,而向高利贷者借钱。这时,他的妹妹杜尼亚为了维持家庭的 体面,特别是为了哥哥的前途,同意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有钱的自私自利的恶棍卢仁, 面临着变相卖淫的境遇。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铤而走险,杀死了放高 利贷的老太太,又把恰巧来到现场的老太太的妹妹杀死。杀人之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陷 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不断地受到道德和良心的惩罚,最后在亲友的感召下,自动投案 自首,并在流放过程中皈依了上帝。 作为一部社会批判小说,《罪与罚》揭露了在沙皇统治下,城市贫民的无路可走。 除了写拉斯柯尔尼科夫,作品还写了马美拉多夫一家。事实上,在最初的构思中,马美 拉多夫的故事是小说的主体,只是在创作过程中,其重心才移向拉斯柯尔尼科夫,但马 美拉多夫的故事仍然具有独立的社会批判价值。马美拉多夫经常处于失业状态,一家人
处于极度贫困的之中。在生活重压下,马美拉多夫的妻子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对她信奉 的上帝都失去了信心:“上帝啊!难道就没有公道了吗!不来保护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人, 你去保护谁呢?……”。她意识到,上帝虽然“是慈悲的,可是对我们却不!”为了不使尚 待抚养的孩子们饿死,马美拉多夫的大女儿索尼亚不得不去出卖肉体。最终,马美拉多夫 在一次醉酒后,遇车祸而死,他的家人连安葬他的棺材都买不起。通过对城市贫民的描 写,作者揭示出,在那样的社会,穷人或者像马美拉多夫那样如猪狗一样死去,或者像 拉斯柯尔尼科夫那样铤而走险,或者像索尼亚那样出卖自己的肉体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原因除了为生活所迫之外,同时受到超人哲学的影响。主人 公将人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而他想从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一个不平凡的人,即 拿破仑式的人,做人类的统治者或者做人类的恩人,因此他就去杀人。通过这样的描写, 作者批判了超人哲学。但是,犯罪之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并没有成为超人,而是陷入了 深重的精神危机,受到了双重的惩罚。一方面,他因触犯刑律而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服 苦役,另一方面,他经受着良心的惩罚,精神几近崩溃。他非但没有成为超人,反而为 自己的犯罪行为所累,不得不时时提防,处处躲避,再也不能与朋友亲人沟通,只能独 自承受内心的痛苦,以致无法解脱。引导拉斯柯尔尼科夫走出精神地狱的是妓女索尼亚, 索尼亚并没有像她的继母卡杰林娜那样由信仰上帝而最终背弃上帝,她虽被压在社会的 最底层,被迫以卖淫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她却始终怀着对上帝的坚定信仰,默默地 忍受着生活的屈辱和苫难,成为博爱和宽恕精神的化身。同时她也执着地用这种精神去 感化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索尼亚的面前,拉斯柯尔尼科夫深感自己的渺小,他对她佩服 得五体投地,并对她顶礼膜拜。在此,拉斯柯尔尼科夫由对忍辱负重精神的欣赏和崇拜 进而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决心以受难来赎罪,在苦难中洗涤自己的灵魂,最终走向上 帝。这种思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流放归来之后所持政治主张的艺术再现。在与革命民主 主义者的争论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持与斯拉夫派相近的“根基论”,认为知识分子不应 该脱离人民的根基,应从人民的根基中汲取道德的理想,而人民自古以来是信仰基督和 沙皇的,这种信仰有助于现实社会矛盾的解决,即实现人民和贵族之间的和解。在《罪 与罚》中,作家也许想表达这样的思想,即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一样,统治者也是 犯了罪的,如果他们也能像拉斯柯尔尼科夫那样真诚地赎罪,而苦难中的人民都能像索 尼亚那样坚忍地忍耐并宽恕造成社会罪恶的人,那么双方终会实现和解,那样,这个社 会就会是一个充满了博爱精神的社会。显然,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在此也暴露出陀思妥 耶夫斯基思想的保守、甚至反动 《白痴》(1868)以娜斯塔西娅·费利波夫娜为中心展开情节。开篇写梅思金公爵从 瑞士疗养地回国途中,在火车上遇到富商之子罗果静,知罗果静正在疯狂地追求娜斯塔 西娅,从而引起了公爵对娜斯塔西娅的关心。此后是一系列过渡性描写,读者从中了解
4 处于极度贫困的之中。在生活重压下,马美拉多夫的妻子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对她信奉 的上帝都失去了信心:“上帝啊!难道就没有公道了吗!不来保护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人, 你去保护谁呢?……”。她意识到,上帝虽然“是慈悲的,可是对我们却不!”为了不使尚 待抚养的孩子们饿死,马美拉多夫的大女儿索尼亚不得不去出卖肉体。最终,马美拉多夫 在一次醉酒后,遇车祸而死,他的家人连安葬他的棺材都买不起。通过对城市贫民的描 写,作者揭示出,在那样的社会,穷人或者像马美拉多夫那样如猪狗一样死去,或者像 拉斯柯尔尼科夫那样铤而走险,或者像索尼亚那样出卖自己的肉体。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原因除了为生活所迫之外,同时受到超人哲学的影响。主人 公将人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而他想从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一个不平凡的人,即 拿破仑式的人,做人类的统治者或者做人类的恩人,因此他就去杀人。通过这样的描写, 作者批判了超人哲学。但是,犯罪之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并没有成为超人,而是陷入了 深重的精神危机,受到了双重的惩罚。一方面,他因触犯刑律而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服 苦役,另一方面,他经受着良心的惩罚,精神几近崩溃。他非但没有成为超人,反而为 自己的犯罪行为所累,不得不时时提防,处处躲避,再也不能与朋友亲人沟通,只能独 自承受内心的痛苦,以致无法解脱。引导拉斯柯尔尼科夫走出精神地狱的是妓女索尼亚, 索尼亚并没有像她的继母卡杰林娜那样由信仰上帝而最终背弃上帝,她虽被压在社会的 最底层,被迫以卖淫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她却始终怀着对上帝的坚定信仰,默默地 忍受着生活的屈辱和苦难,成为博爱和宽恕精神的化身。同时她也执着地用这种精神去 感化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索尼亚的面前,拉斯柯尔尼科夫深感自己的渺小,他对她佩服 得五体投地,并对她顶礼膜拜。在此,拉斯柯尔尼科夫由对忍辱负重精神的欣赏和崇拜, 进而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决心以受难来赎罪,在苦难中洗涤自己的灵魂,最终走向上 帝。这种思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流放归来之后所持政治主张的艺术再现。在与革命民主 主义者的争论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持与斯拉夫派相近的“根基论”,认为知识分子不应 该脱离人民的根基,应从人民的根基中汲取道德的理想,而人民自古以来是信仰基督和 沙皇的,这种信仰有助于现实社会矛盾的解决,即实现人民和贵族之间的和解。在《罪 与罚》中,作家也许想表达这样的思想,即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一样,统治者也是 犯了罪的,如果他们也能像拉斯柯尔尼科夫那样真诚地赎罪,而苦难中的人民都能像索 尼亚那样坚忍地忍耐并宽恕造成社会罪恶的人,那么双方终会实现和解,那样,这个社 会就会是一个充满了博爱精神的社会。显然,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在此也暴露出陀思妥 耶夫斯基思想的保守、甚至反动。 《白痴》(1868)以娜斯塔西娅•费利波夫娜为中心展开情节。开篇写梅思金公爵从 瑞士疗养地回国途中,在火车上遇到富商之子罗果静,知罗果静正在疯狂地追求娜斯塔 西娅,从而引起了公爵对娜斯塔西娅的关心。此后是一系列过渡性描写,读者从中了解
到娜斯塔西娅是托茨基的养女,长大后又成了托茨基的情妇,现在托茨基为了自己考虑, 决定与叶潘钦将军做一次交易,把娜斯塔西娅嫁给将军的秘书伊沃尔金。时逢娜斯塔西 娅的生日晩会,情节在此跃上高潮,所有的相关人物都到场祝贺,而娜斯塔西娅却借此 机会让每个人当众讲一件自己做过的坏事,以此来羞辱这些所谓的体面人。晚会中间 罗果静带着十万卢布来买娜斯塔西娅,公爵极力劝阻,娜斯塔西娅将十万卢布投入壁炉, 随罗果静而去。娜斯塔西娅爱公爵,并曾与公爵共入教堂,结为连理,但旋即又投入了 罗果静的怀抱,因她自感深陷堕落的深渊而无力自拔,决计以自虐的方式求得解脱,最 终她为罗果静所害,走完了其悲剧性的一生 梅思金公爵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作者在给伊万诺娃的信 中写道,《白痴》的“主要思想是描绘一个绝对美好的人物。美是理想,世界上只有 个绝对美好的人物一一基督。”可见,陀氏是把梅思金公爵当作基督来描绘的。但是, 即使基督再世,也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罪恶。梅思金虽然心地纯洁、善良,以爱对人, 但亦无助于事,他非但不能拯救他人于水火,连他自己也救不了。面对娜西塔西娅的无 辜被害,他只能陷入更深的悲哀之中,成了真正的白痴。这一形象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 基宗教救世思想的软弱和失败 《群魔》(1871-72)所引起的争论最激烈也最长久,至今评论界仍有不同的看法。 由于小说对革命者的丑化,把他们写成了只会杀人放火,搞恐怖活动的极端主义者,因 而被认为是对七十年代初俄国革命运动的攻击。但作品也对官僚和贵族进行了有力的揭 露,并塑造了斯塔夫罗金这样具有双重性格的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 《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长篇,被认为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因 为在这部作品中,以往作品中高略德金式的双重性格、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超人思想、索 尼亚和思什金公爵的东正教观念都通过对卡拉玛佐夫这一“偶合家庭”的描写得到了集 中的体现,对现实的真实描绘、对社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揭示、对俄国 前途与命运的思考都汇聚一起,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史诗的品格 老卡拉玛佐夫是高尔基所说的“卡拉玛佐夫气质”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卑 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放肆淫逸、腐化堕落等品质。他出身贫贱,曾为食客 从一个不引人注意的丑角而逐步发迹,积聚了十万卢布的家财。他的两次婚姻都与财产 和私欲有关,丧妻后竟发展到无恶不作,以致奸淫疯女,生下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由 仆人收养,长大后成了他的厨师 长子德米特里是又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既有抹不掉的“卡拉玛 佐夫气质”,也有心向上帝、赎罪自救的精神。一方面他为了和父亲争夺情妇格鲁申卡, 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但当老卡拉玛佐夫被杀之后,他被指为凶手,他却不加申辩,在 受难和赎罪意识的支配下,承担了弑父的罪名,以苦难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达到精神的 “复活”。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现了“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宗教精神的最终胜利
5 到娜斯塔西娅是托茨基的养女,长大后又成了托茨基的情妇,现在托茨基为了自己考虑, 决定与叶潘钦将军做一次交易,把娜斯塔西娅嫁给将军的秘书伊沃尔金。时逢娜斯塔西 娅的生日晚会,情节在此跃上高潮,所有的相关人物都到场祝贺,而娜斯塔西娅却借此 机会让每个人当众讲一件自己做过的坏事,以此来羞辱这些所谓的体面人。晚会中间, 罗果静带着十万卢布来买娜斯塔西娅,公爵极力劝阻,娜斯塔西娅将十万卢布投入壁炉, 随罗果静而去。娜斯塔西娅爱公爵,并曾与公爵共入教堂,结为连理,但旋即又投入了 罗果静的怀抱,因她自感深陷堕落的深渊而无力自拔,决计以自虐的方式求得解脱,最 终她为罗果静所害,走完了其悲剧性的一生。 梅思金公爵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作者在给伊万诺娃的信 中写道,《白痴》的“主要思想是描绘一个绝对美好的人物。美是理想,世界上只有一 个绝对美好的人物――基督。”可见,陀氏是把梅思金公爵当作基督来描绘的。但是, 即使基督再世,也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罪恶。梅思金虽然心地纯洁、善良,以爱对人, 但亦无助于事,他非但不能拯救他人于水火,连他自己也救不了。面对娜西塔西娅的无 辜被害,他只能陷入更深的悲哀之中,成了真正的白痴。这一形象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 基宗教救世思想的软弱和失败。 《群魔》(1871-72)所引起的争论最激烈也最长久,至今评论界仍有不同的看法。 由于小说对革命者的丑化,把他们写成了只会杀人放火,搞恐怖活动的极端主义者,因 而被认为是对七十年代初俄国革命运动的攻击。但作品也对官僚和贵族进行了有力的揭 露,并塑造了斯塔夫罗金这样具有双重性格的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 《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长篇,被认为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因 为在这部作品中,以往作品中高略德金式的双重性格、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超人思想、索 尼亚和思什金公爵的东正教观念都通过对卡拉玛佐夫这一“偶合家庭”的描写得到了集 中的体现,对现实的真实描绘、对社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揭示、对俄国 前途与命运的思考都汇聚一起,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史诗的品格。 老卡拉玛佐夫是高尔基所说的“卡拉玛佐夫气质”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卑 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放肆淫逸、腐化堕落等品质。他出身贫贱,曾为食客, 从一个不引人注意的丑角而逐步发迹,积聚了十万卢布的家财。他的两次婚姻都与财产 和私欲有关,丧妻后竟发展到无恶不作,以致奸淫疯女,生下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由 仆人收养,长大后成了他的厨师。 长子德米特里是又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既有抹不掉的“卡拉玛 佐夫气质”,也有心向上帝、赎罪自救的精神。一方面他为了和父亲争夺情妇格鲁申卡, 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但当老卡拉玛佐夫被杀之后,他被指为凶手,他却不加申辩,在 受难和赎罪意识的支配下,承担了弑父的罪名,以苦难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达到精神的 “复活”。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现了“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宗教精神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