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六十年的创作历程和众多优秀 的作品为自己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第一流的位置。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生于图拉省 克拉皮县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贵族之家,但幼年不幸,两岁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监护长 大。幼失父母呵护使托尔斯泰养成了沉思默想的习惯。1844~年,托尔斯泰入喀山大学,选读 东方语文(阿拉伯、土耳其语)系,次年转入法学系,深受卢梭和伏尔泰学说的影响。1847 年,因厌恶官方法律,申请退学,回到了世袭的庄园。在庄园里,他致力于农事改革,试图改 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但均遭失败。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他曾混迹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像 觉醒前的多余人一样过了一段放荡的生活,但他不甘沉沦,向往着道德的纯洁和完善。185 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担任下级军官,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六年之 中,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其间发表了《童年》(1852)、《少年》 (1854)、《青年》(1857)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 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通过对贵族尼古林卡成长过程的描写,细致了 展现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宣扬了以道德的自我修养来完善自我的思想,在艺 术上表现出卓越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才能。这引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在《〈童 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故事集〉》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 泰伯爵所最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 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心灵辩证法的运用 成为托尔斯泰以后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在对比中揭露贵族军官 的道德低下,歌颂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英勇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道德完善的探索 和心理内涵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争生活的描写,为其日后创作《战争与和平》奠定了 必要的基础 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带有自传性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伤作品描写了贵 族地主聂赫留道夫进行农事改革遭到失败的故事。作者站在贵族立场上,试图在不触动贵族阶 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但终难得到农民的信任,因此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 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反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后来的作品中,地主与农民 之间的关系也是他十分重视的问题 农事改革的失败,使托尔斯泰心情郁闷,此后,他两度出游西欧,皆为探索俄国的出路 1857年第一次出游,考察了法、德、意、瑞士等国,作为此次出国的总结,他创作了短篇小 说《琉森》。琉森是瑞士的疗养地,托尔斯泰在此遇到了一件令他十分愤怒的事件,一位穷音 乐家忍着饥渴为有钱人演唱,但却得不到丝毫施舍。托尔斯泰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这群 道德低下的上等人,从道德的角度,他无法接受资本主义,通过这样一个短篇,托尔斯泰否定 了俄国走西欧道路的可能性。 五十年代末,托尔斯泰与革命民主派在农奴制与艺术观问题上发生分歧,脱离了代表革命 民主主义思想的《现代人》杂志,从彼得堡回到故乡的庄园。此时,他把教育视为变革社会的 重要途径,因此在家乡创办了学校。1860-1861年,为考察教育托尔斯泰再度访问欧 洲,在途中听到农奴解放的消息。回国后他担任了调解人,由于他在调解中常常偏袒农民,而
1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六十年的创作历程和众多优秀 的作品为自己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第一流的位置。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生于图拉省 克拉皮县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贵族之家,但幼年不幸,两岁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监护长 大。幼失父母呵护使托尔斯泰养成了沉思默想的习惯。1844 年,托尔斯泰入喀山大学,选读 东方语文(阿拉伯、土耳其语)系,次年转入法学系,深受卢梭和伏尔泰学说的影响。1847 年,因厌恶官方法律,申请退学,回到了世袭的庄园。在庄园里,他致力于农事改革,试图改 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但均遭失败。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他曾混迹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像 觉醒前的多余人一样过了一段放荡的生活,但他不甘沉沦,向往着道德的纯洁和完善。185 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担任下级军官,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六年之 中,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其间发表了《童年》(1852)、《少年》 (1854)、《青年》(1857)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 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通过对贵族尼古林卡成长过程的描写,细致了 展现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宣扬了以道德的自我修养来完善自我的思想,在艺 术上表现出卓越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才能。这引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在《〈童 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故事集〉》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 泰伯爵所最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 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心灵辩证法的运用 成为托尔斯泰以后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在对比中揭露贵族军官 的道德低下,歌颂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英勇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道德完善的探索 和心理内涵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争生活的描写,为其日后创作《战争与和平》奠定了 必要的基础。 1856 年,托尔斯泰发表了带有自传性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伤作品描写了贵 族地主聂赫留道夫进行农事改革遭到失败的故事。作者站在贵族立场上,试图在不触动贵族阶 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但终难得到农民的信任,因此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 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反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后来的作品中,地主与农民 之间的关系也是他十分重视的问题。 农事改革的失败,使托尔斯泰心情郁闷,此后,他两度出游西欧,皆为探索俄国的出路。 1857 年第一次出游,考察了法、德、意、瑞士等国,作为此次出国的总结,他创作了短篇小 说《琉森》。琉森是瑞士的疗养地,托尔斯泰在此遇到了一件令他十分愤怒的事件,一位穷音 乐家忍着饥渴为有钱人演唱,但却得不到丝毫施舍。托尔斯泰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这群 道德低下的上等人,从道德的角度,他无法接受资本主义,通过这样一个短篇,托尔斯泰否定 了俄国走西欧道路的可能性。 五十年代末,托尔斯泰与革命民主派在农奴制与艺术观问题上发生分歧,脱离了代表革命 民主主义思想的《现代人》杂志,从彼得堡回到故乡的庄园。此时,他把教育视为变革社会的 重要途径,因此在家乡创办了学校。1860-1861年,为考察教育托尔斯泰再度访问欧 洲,在途中听到农奴解放的消息。回国后他担任了调解人,由于他在调解中常常偏袒农民,而
且他创办的学校招收的都是农民子弟,受到贵族和统治者的反对,导致他的庄园和学校在18 62年受到宪兵的搜查。 农奴制度的迅速崩溃,迫使托尔斯泰更积极地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1862年出版的中篇 小说《哥萨克》即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小说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高加 索山区。哥萨克纯朴、自由、勤劳的性格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与污浊的上流社会形成了鲜明的 对照,使他由然而向往他们的生活。在此他爱上了哥萨克姑娘玛丽安卡,并愿意放弃贵族的身 份,与哥萨克在一起生活,然而贵族与山民之间的隔阂只能使奧列宁失望而归。虽然奥列宁最 终又回到了上流社会,反映了作家找不到出路的精神苦闷,但其中所提出的“平民化”思想却 构成了此后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重要基础 1862年,托尔斯泰与莫斯科名医的女儿索菲亚结婚。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使他暂时 忘却了精神的苦闷,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去。此时托尔斯泰创作的主题仍然 是探索俄国与贵族阶级的出路。他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寻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了俄国的历 史,试图从历史中找到有益的教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 创作。最初,他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然而,随着历史视野的展开,他的目光投向 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俄国历史,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自1805年至1820 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俄国的社会生活。他通过对四个贵族家族的描写来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 这四个贵族家族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的四条情节线索,他们是: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 夫、库拉金。前三者作为庄园贵族,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乡间,与大自然的接近使他们保持了俄 罗斯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宗法关系,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舍弃个人利益而 投身于救国事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而库拉金家族的成员则长期居住在京城,与宫廷关 系极为密切,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升迁和自己的私欲,大敌当前,竟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于不顾,是作者鞭挞的对象 在这些爱国贵族之中,作者突出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即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彼 埃·尔别祖霍夫伯爵及罗斯托夫家族中的娜达莎小姐。 安德烈:刚刚出场的安德烈处身于高等社会的沙龙里,却显得疲乏而厌倦,贵族们的谈吐 引不起他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他与奥涅金很相似。实际上他才华出众,博学多识,善于思考 他深感上流社会生活的虚伪和无聊,向往着更高的精神境界。战争使他摆脱了精神萎靡的状 态,作为贵族他渴望的是建立功勋和赢得荣誉,他渴望英武地骑在马上头也不回地冲向敌人的 潇洒感觉,但战场上他所见到的却是其貌不扬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在冲锋陷阵,平民英雄代替了 他心目中的贵族英雄。奥斯特里齐战役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身受重伤后躺在硝烟未 散的战场上,面对无尽的苍穹,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自私,认识到对荣誉的追求也不过是虚 荣心的表现:“我以前怎么会没有看到这个崇高的天空?现在我终于认识了它,又是多么幸 福。是啊!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騙,只除了这个无边无际的天空。”从此他开始以新的 眼光来看待生活。此后他虽然经历了丧妻及娜达莎与阿那托尔私奔所带来的巨大打击,但终未 能动摇他对生活的信念。在后来的战争生活,他与普通的士兵更加接近,特别是在波罗金诺战 役中,他感受到了士兵英勇而崇高的精神,懂得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民的道理,接受了为他 人、为人民而活着的信念。战斗中他再次负重任,终于不治而死,但临死前他接受了《福音 书》中爱一切人的教义,显示出托尔斯泰式博爱主义的胜利。 彼埃尔是大贵族的私生子,广有财产,他与库拉金家族的爱伦结合,备受妻子不忠的折 磨,他痛恨上流社会不道德的生活,但却无力自拔,混迹其间,以一系列放荡行为来发泄对上 流社会的不满。他也和奥涅金们一样,进行过多种改变自己生活的尝试,办慈善事业、搞农事
2 且他创办的学校招收的都是农民子弟,受到贵族和统治者的反对,导致他的庄园和学校在18 62年受到宪兵的搜查。 农奴制度的迅速崩溃,迫使托尔斯泰更积极地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1862 年出版的中篇 小说《哥萨克》即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小说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高加 索山区。哥萨克纯朴、自由、勤劳的性格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与污浊的上流社会形成了鲜明的 对照,使他由然而向往他们的生活。在此他爱上了哥萨克姑娘玛丽安卡,并愿意放弃贵族的身 份,与哥萨克在一起生活,然而贵族与山民之间的隔阂只能使奥列宁失望而归。虽然奥列宁最 终又回到了上流社会,反映了作家找不到出路的精神苦闷,但其中所提出的“平民化”思想却 构成了此后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重要基础。 1862年,托尔斯泰与莫斯科名医的女儿索菲亚结婚。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使他暂时 忘却了精神的苦闷,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去。此时托尔斯泰创作的主题仍然 是探索俄国与贵族阶级的出路。他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寻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了俄国的历 史,试图从历史中找到有益的教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 创作。最初,他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然而,随着历史视野的展开,他的目光投向 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俄国历史,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自1805年至1820 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俄国的社会生活。他通过对四个贵族家族的描写来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 这四个贵族家族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的四条情节线索,他们是: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 夫、库拉金。前三者作为庄园贵族,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乡间,与大自然的接近使他们保持了俄 罗斯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宗法关系,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舍弃个人利益而 投身于救国事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而库拉金家族的成员则长期居住在京城,与宫廷关 系极为密切,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升迁和自己的私欲,大敌当前,竟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于不顾,是作者鞭挞的对象。 在这些爱国贵族之中,作者突出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即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彼 埃·尔别祖霍夫伯爵及罗斯托夫家族中的娜达莎小姐。 安德烈:刚刚出场的安德烈处身于高等社会的沙龙里,却显得疲乏而厌倦,贵族们的谈吐 引不起他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他与奥涅金很相似。实际上他才华出众,博学多识,善于思考。 他深感上流社会生活的虚伪和无聊,向往着更高的精神境界。战争使他摆脱了精神萎靡的状 态,作为贵族他渴望的是建立功勋和赢得荣誉,他渴望英武地骑在马上头也不回地冲向敌人的 潇洒感觉,但战场上他所见到的却是其貌不扬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在冲锋陷阵,平民英雄代替了 他心目中的贵族英雄。奥斯特里齐战役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身受重伤后躺在硝烟未 散的战场上,面对无尽的苍穹,他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自私,认识到对荣誉的追求也不过是虚 荣心的表现:“我以前怎么会没有看到这个崇高的天空?现在我终于认识了它,又是多么幸 福。是啊!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欺骗,只除了这个无边无际的天空。”从此他开始以新的 眼光来看待生活。此后他虽然经历了丧妻及娜达莎与阿那托尔私奔所带来的巨大打击,但终未 能动摇他对生活的信念。在后来的战争生活,他与普通的士兵更加接近,特别是在波罗金诺战 役中,他感受到了士兵英勇而崇高的精神,懂得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民的道理,接受了为他 人、为人民而活着的信念。战斗中他再次负重任,终于不治而死,但临死前他接受了《福音 书》中爱一切人的教义,显示出托尔斯泰式博爱主义的胜利。 彼埃尔是大贵族的私生子,广有财产,他与库拉金家族的爱伦结合,备受妻子不忠的折 磨,他痛恨上流社会不道德的生活,但却无力自拔,混迹其间,以一系列放荡行为来发泄对上 流社会的不满。他也和奥涅金们一样,进行过多种改变自己生活的尝试,办慈善事业、搞农事
改革,都未能使他摆脱对生活的厌倦。战争使他的精神获得了新生,他亲临波罗金诺战场,与 士兵们一起运炮弹,在与普通士兵的接触中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以致在莫斯科的大火 中,他出生入死,救出儿童,并欲行刺拿破仑,被法军俘获,经受了刑场上的考验。在他的精 神探索中,他既接受了“共济会”的博爱主义,更在农民士兵普拉东·卡达耶夫那里接受了顺 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的思想,参加十二月党人的早期组织是他精神探索的新起点。 娜达莎是理想化的俄罗斯贵族妇女的形象。她天真烂漫、充满青春活力。她的一颦一笑 舞蹈与歌唱都透露岀俄罗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她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在莫斯科 撤退中,她把装满家财的马车让岀来运送伤兵,表现出崇高的爱国品德。虽然她也曾受肉欲的 诱惑,与阿那托尔私奔,但她能迷途知返,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最终成为一个贤妻良 母型的人。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虽然倾力刻画了探索型贵族的形象,但更在恢宏的背景 下,表现了人民与战争的主题,肯定了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这里有浴血奋战在战争 线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战斗在敌人后方的农民游击队,宁可烧掉自己的商店也不把东西 留给敌人的爱国商人,以及像安德烈、娜达莎这样的爱国贵族。是他们所形成的浩荡的人民力 量,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战争与和平》所具有的宏大规模、作者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与战争场面的超凡驾驭能力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细刻划,反映出托尔斯泰在艺术上的巨大飞跃,使他步入了世界一流作家 的行列。但小说中对历史、道德、哲学问题的议论,时时出现在正常的事件发展中,以致影响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因为对历 史经验的总结,并不能代替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战争与和平》杀青之后,他的目光又聚 焦在他正在经历的当代生活上。《安娜·卡列尼娜》最初的创作冲动是写一个背叛了家庭的坏 女人的故事。但家庭内部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托尔斯泰虽然 着眼于不同家庭的生活,但却在宽广的角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的时代特点,反 映了落后的社会制度与拥有先进思想的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悲剧 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家,托尔斯泰对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特点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他在小 说中借列文之口指出:“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列宁 对这句话作了精辟的注释,认为翻了一个身是农奴及其旧秩序,而刚刚开始安排的则是资本主 义制度。这说明,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经济制度与思想观念上都正在 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一条以安娜为主,写安娜与渥伦斯基的 爱情,安娜与卡列宁及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之间的冲突;另一条以列文为主,写他与吉提的离 合故事,同时展示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重点表现他的精神探索。在两条线索之间有一对夫妻 起着联接的作用,即安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及其妻子杜丽(吉提的姐姐)。这就从形式上保证 了两条线索虽然是平行发展的,但并不是分离的。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上来讲, 安娜的探索主要涉及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其主要活动领域在城市,列文的探索虽然具 有强烈的内省性质,但他的主要活动领域在农村,是面对旧俄国经济基础的崩溃而进行的无奈 的反抗,涉及到经济基础的问题。这就保证了小说所反映的生活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诸方 面的。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两条线索之间构成了天然的对比关系,从情节的发展走向到人物 性格的塑造,莫不遵守对比原则,从而增加了情节的张力,突出了双方的人物性格
3 改革,都未能使他摆脱对生活的厌倦。战争使他的精神获得了新生,他亲临波罗金诺战场,与 士兵们一起运炮弹,在与普通士兵的接触中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以致在莫斯科的大火 中,他出生入死,救出儿童,并欲行刺拿破仑,被法军俘获,经受了刑场上的考验。在他的精 神探索中,他既接受了“共济会”的博爱主义,更在农民士兵普拉东·卡达耶夫那里接受了顺 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的思想,参加十二月党人的早期组织是他精神探索的新起点。 娜达莎是理想化的俄罗斯贵族妇女的形象。她天真烂漫、充满青春活力。她的一颦一笑、 舞蹈与歌唱都透露出俄罗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她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在莫斯科 撤退中,她把装满家财的马车让出来运送伤兵,表现出崇高的爱国品德。虽然她也曾受肉欲的 诱惑,与阿那托尔私奔,但她能迷途知返,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最终成为一个贤妻良 母型的人。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虽然倾力刻画了探索型贵族的形象,但更在恢宏的背景 下,表现了人民与战争的主题,肯定了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这里有浴血奋战在战争 一线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战斗在敌人后方的农民游击队,宁可烧掉自己的商店也不把东西 留给敌人的爱国商人,以及像安德烈、娜达莎这样的爱国贵族。是他们所形成的浩荡的人民力 量,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战争与和平》所具有的宏大规模、作者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与战争场面的超凡驾驭能力,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细刻划,反映出托尔斯泰在艺术上的巨大飞跃,使他步入了世界一流作家 的行列。但小说中对历史、道德、哲学问题的议论,时时出现在正常的事件发展中,以致影响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因为对历 史经验的总结,并不能代替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战争与和平》杀青之后,他的目光又聚 焦在他正在经历的当代生活上。《安娜·卡列尼娜》最初的创作冲动是写一个背叛了家庭的坏 女人的故事。但家庭内部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托尔斯泰虽然 着眼于不同家庭的生活,但却在宽广的角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的时代特点,反 映了落后的社会制度与拥有先进思想的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悲剧。 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家,托尔斯泰对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特点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他在小 说中借列文之口指出:“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列宁 对这句话作了精辟的注释,认为翻了一个身是农奴及其旧秩序,而刚刚开始安排的则是资本主 义制度。这说明,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经济制度与思想观念上都正在 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一条以安娜为主,写安娜与渥伦斯基的 爱情,安娜与卡列宁及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之间的冲突;另一条以列文为主,写他与吉提的离 合故事,同时展示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重点表现他的精神探索。在两条线索之间有一对夫妻 起着联接的作用,即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及其妻子杜丽(吉提的姐姐)。这就从形式上保证 了两条线索虽然是平行发展的,但并不是分离的。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上来讲, 安娜的探索主要涉及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其主要活动领域在城市,列文的探索虽然具 有强烈的内省性质,但他的主要活动领域在农村,是面对旧俄国经济基础的崩溃而进行的无奈 的反抗,涉及到经济基础的问题。这就保证了小说所反映的生活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诸方 面的。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两条线索之间构成了天然的对比关系,从情节的发展走向到人物 性格的塑造,莫不遵守对比原则,从而增加了情节的张力,突出了双方的人物性格
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形象,这类形象我们在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文学中早已见识过,但直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才具备了出现此类人物的土壤。在封 建专制社会中出现像安娜这样的人物,其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一方面是她所拥有的先进思想 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她本身尚无法彻底克服的旧 思想、旧意识与先进思想之间的内在冲突,都构成了其命运的悲剧性。此外,作家赋予了安娜 许多优美的品质(即个性),优美品质的毀灭同样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使读者对美的毁灭 者发出由衷的谴责和仇恨 安娜是在传统的宗教和贵族教育下长大的,尚为少女就由姑妈作主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 卡列宁,封建的包办婚姻就已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与卡列宁婚后八年的生活是压抑的,令人窒 息的,她曾努力去爱卡列宁,但面对这样一个官僚机器,爱的激情根本无从唤起,无奈她只好 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寄托在儿子阿辽沙的身上。而与渥伦斯基的相遇,却激发起她内心早就存在 的爱的激情,虽然最初她并不敢正视它,但是“…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 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 在她的全身心,违反的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 故意地竭力隐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这段描 写,准确地传达了安娜在爱心初动时的精神状态。此后,安娜与渥伦斯基经常在社交场合见 面,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含着会心的笑意预期着一段新的风流韵事的上演。如果情节这样发展下 去,那就不过是风流韵事而己,但是,安娜却是一位有坦荡胸怀和磊落性格的妇女,她绝不愿 意像社交场中那些贵族那样以偷情为乐,在淫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整个上流社会来说,安 娜唯一的错误就在于她不愿意过偷情生活,她要公开自己的爱情,堂堂正正地与渥伦斯基生活 在一起,要与卡列宁离婚。她既有公开自己思想的魄力,也有把它付诸实施的勇气,因此他不 顾包括他的丈夫在内的上流社会的重重阻挠,顶着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毅然与渥伦斯基生活 在了一起,并双双出国,去享受爱情生活的甜蜜。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严重破坏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道德秩序,他们的所谓道德就是维持家庭 表面上的和谐,至于暗地里做些什么,却并不为过。但安娜却不顾丈夫的“宽容”和劝阻,抛 弃了丈夫和儿子,拆散了家庭,践踏了卡列宁的体面,因而就不为上流社会所容。社交生活是 贵族妇女维持其社会角色的必要生活内容,而安娜却从此失去了进入社交界的权利,这无疑是 把她打入了冷宫,而且把她打入冷宫是一些无权在道德上指责她的人。儿子是她除爱情之外另 一个精神支柱,在儿子与情人之间她无法割舍,社会舆论在为她抛弃儿子而发出声声谴责,而 她则在忍受不能与儿子想见的思念之苦,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深深地折磨着她,以致 她内心的负罪感越来越重。当她意识到自己只有爱情这一棵救命的稻草时,她对渥伦斯基的要 求也越来越苛刻,她企图唤回他最初的激情和爱,但得到的只是渥伦斯奇的冷淡和反感。对安 娜来说,爱已不在,她活在世上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她只能以死来对这个冷酷的社会发 出她无声的抗议。 安娜的悲剧来自封建的包办婚姻,上流社会的迫害,新旧思想在安娜头脑中的交战,以及 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冷淡,但最根本的是专制、冷酷的社会对她的迫害 从最初想写一个堕落的女人的故事,到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的有光彩的形 象,托尔斯泰的转变不可谓不小,但他在肯定安娜追求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对安娜不无谴责。 因为从宗教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又包含了放纵情欲的成份。安娜并不完全是被专 制社会逼上绝路的,同时也是带着犯罪的恐惧与痛苦走向死亡的,这正合作者在小说题词中所 表达的题中之意:“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腐朽的上流社会当然没有资格审判安娜,但安娜
4 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形象,这类形象我们在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文学中早已见识过,但直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才具备了出现此类人物的土壤。在封 建专制社会中出现像安娜这样的人物,其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一方面是她所拥有的先进思想 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她本身尚无法彻底克服的旧 思想、旧意识与先进思想之间的内在冲突,都构成了其命运的悲剧性。此外,作家赋予了安娜 许多优美的品质(即个性),优美品质的毁灭同样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使读者对美的毁灭 者发出由衷的谴责和仇恨。 安娜是在传统的宗教和贵族教育下长大的,尚为少女就由姑妈作主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 卡列宁,封建的包办婚姻就已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与卡列宁婚后八年的生活是压抑的,令人窒 息的,她曾努力去爱卡列宁,但面对这样一个官僚机器,爱的激情根本无从唤起,无奈她只好 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寄托在儿子阿辽沙的身上。而与渥伦斯基的相遇,却激发起她内心早就存在 的爱的激情,虽然最初她并不敢正视它,但是“......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 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 在她的全身心,违反的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 故意地竭力隐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这段描 写,准确地传达了安娜在爱心初动时的精神状态。此后,安娜与渥伦斯基经常在社交场合见 面,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含着会心的笑意预期着一段新的风流韵事的上演。如果情节这样发展下 去,那就不过是风流韵事而已,但是,安娜却是一位有坦荡胸怀和磊落性格的妇女,她绝不愿 意像社交场中那些贵族那样以偷情为乐,在淫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整个上流社会来说,安 娜唯一的错误就在于她不愿意过偷情生活,她要公开自己的爱情,堂堂正正地与渥伦斯基生活 在一起,要与卡列宁离婚。她既有公开自己思想的魄力,也有把它付诸实施的勇气,因此他不 顾包括他的丈夫在内的上流社会的重重阻挠,顶着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毅然与渥伦斯基生活 在了一起,并双双出国,去享受爱情生活的甜蜜。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严重破坏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道德秩序,他们的所谓道德就是维持家庭 表面上的和谐,至于暗地里做些什么,却并不为过。但安娜却不顾丈夫的“宽容”和劝阻,抛 弃了丈夫和儿子,拆散了家庭,践踏了卡列宁的体面,因而就不为上流社会所容。社交生活是 贵族妇女维持其社会角色的必要生活内容,而安娜却从此失去了进入社交界的权利,这无疑是 把她打入了冷宫,而且把她打入冷宫是一些无权在道德上指责她的人。儿子是她除爱情之外另 一个精神支柱,在儿子与情人之间她无法割舍,社会舆论在为她抛弃儿子而发出声声谴责,而 她则在忍受不能与儿子想见的思念之苦,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深深地折磨着她,以致 她内心的负罪感越来越重。当她意识到自己只有爱情这一棵救命的稻草时,她对渥伦斯基的要 求也越来越苛刻,她企图唤回他最初的激情和爱,但得到的只是渥伦斯奇的冷淡和反感。对安 娜来说,爱已不在,她活在世上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她只能以死来对这个冷酷的社会发 出她无声的抗议。 安娜的悲剧来自封建的包办婚姻,上流社会的迫害,新旧思想在安娜头脑中的交战,以及 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冷淡,但最根本的是专制、冷酷的社会对她的迫害。 从最初想写一个堕落的女人的故事,到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的有光彩的形 象,托尔斯泰的转变不可谓不小,但他在肯定安娜追求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对安娜不无谴责。 因为从宗教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又包含了放纵情欲的成份。安娜并不完全是被专 制社会逼上绝路的,同时也是带着犯罪的恐惧与痛苦走向死亡的,这正合作者在小说题词中所 表达的题中之意:“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腐朽的上流社会当然没有资格审判安娜,但安娜
的所作所为并不完全符合托尔斯泰的宗教人生观和道德观,她并不是为了宗教之爱、为了他人 而活着,因此她所要受的是宗教意义上的审判 列文是继《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彼埃尔之后的又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形象,他是在俄 国农奴制改革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在城市贵 族的眼里,他是一个乡巴佬,但他并不以此为耻,而是坚持按照自己的道德理想去生活,追求 内心的和谐与宁静。但是,面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列文已无宁静可言,他不愿看到地主土地所 有制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于是怀着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艰难地寻求一条改革之路, 但他只是在不推倒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基础上来调和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对立关系,幻想以此达到 农民生活的富裕和对立关系的改善,然而,其改革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也陷入了深深的 精神痛苦之中。精神危机之中,他对自己生存的意义都产生了怀疑,以致萌生出自杀的念头 使他走出精神危机的是宗法农民弗克,从这个普通农民的身上,列文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 “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这与彼埃尔受普拉东的启发而猛醒如出一辙,实际上是“托尔斯 泰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安娜·卡列尼娜》在艺术上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 把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手法称为“心灵的辩证法”,在这部小说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 为 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并把这种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充分展示出来。安娜就是一个 充满内心矛盾的人物,她既有追求爱情自由的勇气,又有不堪社会舆论压力所造成的负罪感和 恐惧感:既鄙视道德堕落的上流社会,又无法脱离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爱情与亲情、个性解 放与虚伪道德时时在她的内心交战,而作者正是运用全面展示的心理描写手法,对安娜的内心 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描写。二,对人物深层心理的合理揭示。人物的某些情感深藏 心底,是人物极力逃避和压抑的,但却在人物的理智松懈之时表现出来。比如安娜出场时对她 的“被压抑的生气”的描写:她在莫斯科与渥伦斯基相遇,此后勿勿赶回彼得堡,在车站对前 来接站的丈夫所生的厌恶之感,都极巧妙地透露出她内心世界隐秘的一角。特别是安娜自杀之 前坐在马车上赶往火车站的途中,作者运用意识流描写的手法,表现其思绪的飘忽不定,闪烁 跳跃,极好地展现了她内心的烦躁不安和对不幸结局的预感。 其次,托尔斯泰很好地利用了平行主线结构,形成了总体对照的格局,使所表现的生活互 为补充,所塑造的人物互为对比,人物的命运截然有别。就人物的命运而言,安娜获得渥伦斯 基的爱情之时,恰是吉提最为痛苦的时候:吉提步入婚姻圣殿之时,正是安娜因难产而生命危 急之时;安娜因爱情的绝望而熄灭自己生命的蜡烛时,正是吉提的孩子呱呱坠地之时。两条主 线之间的对比,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托尔斯泰精神探索中最艰苦的一个阶段。他的主要精力已不 在文学创作上,而是大量地阅读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籍,试图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二,我的生命和一切生命的原因是什么?三,我的生命和一切生命的目的 是什么?四,我感到自己身上善与恶各占一半,这意味着什么?为了什么?五,我应当怎样生 活?六,何谓死?——我怎样拯救自己呢?”他陷于其中而不可自拔,以致屠格涅夫前来 邀请他参加普希金纪念碑的揭幕典礼,他都轻易拒绝了。托尔斯泰夫人在日记中写道:“我希 望他尽快结束这种状态,希望这种状态像疾病一样尽快过去”。而他的朋友则说他“几乎疯 了,也许完全疯了” l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在逝世时,托尔斯泰感到非常悲痛,就他当时的思想状态而言, 他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最亲近、最珍贵、最需要的人”,因为两位文学巨人在宗教思想
5 的所作所为并不完全符合托尔斯泰的宗教人生观和道德观,她并不是为了宗教之爱、为了他人 而活着,因此她所要受的是宗教意义上的审判。 列文是继《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彼埃尔之后的又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形象,他是在俄 国农奴制改革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在城市贵 族的眼里,他是一个乡巴佬,但他并不以此为耻,而是坚持按照自己的道德理想去生活,追求 内心的和谐与宁静。但是,面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列文已无宁静可言,他不愿看到地主土地所 有制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于是怀着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艰难地寻求一条改革之路, 但他只是在不推倒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基础上来调和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对立关系,幻想以此达到 农民生活的富裕和对立关系的改善,然而,其改革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也陷入了深深的 精神痛苦之中。精神危机之中,他对自己生存的意义都产生了怀疑,以致萌生出自杀的念头。 使他走出精神危机的是宗法农民弗克,从这个普通农民的身上,列文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 “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这与彼埃尔受普拉东的启发而猛醒如出一辙,实际上是“托尔斯 泰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安娜·卡列尼娜》在艺术上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 把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手法称为“心灵的辩证法”,在这部小说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 为:一,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并把这种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充分展示出来。安娜就是一个 充满内心矛盾的人物,她既有追求爱情自由的勇气,又有不堪社会舆论压力所造成的负罪感和 恐惧感;既鄙视道德堕落的上流社会,又无法脱离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爱情与亲情、个性解 放与虚伪道德时时在她的内心交战,而作者正是运用全面展示的心理描写手法,对安娜的内心 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描写。二,对人物深层心理的合理揭示。人物的某些情感深藏 心底,是人物极力逃避和压抑的,但却在人物的理智松懈之时表现出来。比如安娜出场时对她 的“被压抑的生气”的描写;她在莫斯科与渥伦斯基相遇,此后勿勿赶回彼得堡,在车站对前 来接站的丈夫所生的厌恶之感,都极巧妙地透露出她内心世界隐秘的一角。特别是安娜自杀之 前坐在马车上赶往火车站的途中,作者运用意识流描写的手法,表现其思绪的飘忽不定,闪烁 跳跃,极好地展现了她内心的烦躁不安和对不幸结局的预感。 其次,托尔斯泰很好地利用了平行主线结构,形成了总体对照的格局,使所表现的生活互 为补充,所塑造的人物互为对比,人物的命运截然有别。就人物的命运而言,安娜获得渥伦斯 基的爱情之时,恰是吉提最为痛苦的时候;吉提步入婚姻圣殿之时,正是安娜因难产而生命危 急之时;安娜因爱情的绝望而熄灭自己生命的蜡烛时,正是吉提的孩子呱呱坠地之时。两条主 线之间的对比,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托尔斯泰精神探索中最艰苦的一个阶段。他的主要精力已不 在文学创作上,而是大量地阅读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籍,试图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 “一,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二,我的生命和一切生命的原因是什么?三,我的生命和一切生命的目的 是什么?四,我感到自己身上善与恶各占一半,这意味着什么?为了什么?五,我应当怎样生 活?六,何谓死?……——我怎样拯救自己呢?”他陷于其中而不可自拔,以致屠格涅夫前来 邀请他参加普希金纪念碑的揭幕典礼,他都轻易拒绝了。托尔斯泰夫人在日记中写道:“我希 望他尽快结束这种状态,希望这种状态像疾病一样尽快过去”。而他的朋友则说他“几乎疯 了,也许完全疯了”。 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在逝世时,托尔斯泰感到非常悲痛,就他当时的思想状态而言, 他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最亲近、最珍贵、最需要的人”,因为两位文学巨人在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