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性传染病。 3.4.1病原学特点 该菌属于芽孢杆菌属,芽孢在外界土壤及草原上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制品中可存活90年。在 5%的石碳酸中至少5天,120℃高压蒸汽消毒10mi血,干热140℃3h均可杀死芽孢。 3.4.2感染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草食动物如牛、马、羊等。可通过皮肤损伤、空气、食物感染人类。人的皮肤伤 口通过直接接触病畜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皮、毛、骨粉等,可引起皮肤炭疽。经 口食入病畜肉类以及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等可引起肠型炭疽。吸入带有炭疽的芽孢的尘埃,可引 起肺炭疽。 3.4.3临床症状 致病原因是炭疽杆菌产生的毒素,病死率较高。潜伏期为1一4天,皮肤炭疽的皮肤浮肿,出现 脓疱,肺炭疽出现肺炎症状,畅炭疽引起呕吐、腹泻,一旦造成败血症,预后不良。 3.4.4炭疽病的鉴定与处理 病畜主要病变为领下淋巴结、因喉淋巴结与肠系膜淋巴结剖面呈砖红色,并肿胀变硬。猪以咽 喉炭疽为多见。 肉尸、内脏、皮毛和血等销毁。被污染或可疑污染的肉尸,内脏要在6h内经高温处理后出场, 处理不完的均应销毁 3.4.5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焚烧病人病畜分泌物、排泄物,进行预防接种: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及制度,保护 易感人群。 3.5鼻疽杆菌 3.5.1病原学特点 鼻疽的病原菌,引起马、驴、骡等一种烈性传染病,人也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在 腐物和水中生存2-4周,在尿中存活40h,在鼻汁中生存2周,但不耐干燥,对阳光敏感,55度520 分、80度5分、煮沸立即死亡。 3.5.2感染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鼻疽病马。人可通过接触病马时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还可通过食病马肉, 呼吸道被感染。 3.5.3临床症状 人患鼻疽病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伴有恶寒,多汗,头痛,全身疼痛,乏力和食欲减退。 人和病帝在患病部位都形成炎性结节。 3.5.4鼻疽病畜的鉴定与处理 鉴定:病畜患皮肤鼻疽,在皮肤上形成黄豆大小结节,有时沿淋巴管排列成串:患畜为肺暴疽 时,肺部有浅灰色呈玻璃样的结节,周围有红色充血带。患畜宰侯鉴定时,鼻中隔有边缘整齐而圆 滑,稍隆起的溃疡灶或星云状斑痕。咽喉和气管也有粟粒大小结节高低不平,边缘不齐的溃疡,肺, 肝和脾有栗粒至豌豆大结节。该病的诊断以宰前临床症状及鼻疽菌素试验为主。 处理:鼻疽病畜的肉尸、内脏及皮毛、骨等销毁或全部工业用。可疑被鼻疽污染的肉尸及内脏 高温处理后出场,皮张及骨骼等消毒后利用。 3.5.4预防措施 16
16 烈性传染病。 3.4.1 病原学特点 该菌属于芽孢杆菌属,芽孢在外界土壤及草原上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制品中可存活 90 年。在 5%的石碳酸中至少 5 天,120℃高压蒸汽消毒 10 min,干热 140 ℃ 3h 均可杀死芽孢。 3.4.2 感染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草食动物如牛、马、羊等。可通过皮肤损伤、空气、食物感染人类。人的皮肤伤 口通过直接接触病畜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皮、毛、骨粉等,可引起皮肤炭疽。经 口食入病畜肉类以及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等可引起肠型炭疽。吸入带有炭疽的芽孢的尘埃,可引 起肺炭疽。 3.4.3 临床症状 致病原因是炭疽杆菌产生的毒素,病死率较高。潜伏期为 1-4 天,皮肤炭疽的皮肤浮肿,出现 脓疱,肺炭疽出现肺炎症状,畅炭疽引起呕吐、腹泻,一旦造成败血症,预后不良。 3.4.4 炭疽病畜的鉴定与处理 病畜主要病变为颌下淋巴结、咽喉淋巴结与肠系膜淋巴结剖面呈砖红色,并肿胀变硬。猪以咽 喉炭疽为多见。 肉尸、内脏、皮毛和血等销毁。被污染或可疑污染的肉尸,内脏要在 6h 内经高温处理后出场, 处理不完的均应销毁。 3.4.5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焚烧病人病畜分泌物、排泄物,进行预防接种;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及制度,保护 易感人群。 3.5 鼻疽杆菌 3.5.1 病原学特点 鼻疽的病原菌,引起马、驴、骡等一种烈性传染病,人也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在 腐物和水中生存 2-4 周,在尿中存活 40h,在鼻汁中生存 2 周,但不耐干燥,对阳光敏感,55 度 5-20 分、80 度 5 分、煮沸立即死亡。 3.5.2 感染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鼻疽病马。人可通过接触病马时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还可通过食病马肉, 呼吸道被感染。 3.5.3 临床症状 人患鼻疽病表现为体温升高至 40 ℃,伴有恶寒,多汗,头痛,全身疼痛,乏力和食欲减退。 人和病畜在患病部位都形成炎性结节。 3.5.4 鼻疽病畜的鉴定与处理 鉴定:病畜患皮肤鼻疽,在皮肤上形成黄豆大小结节,有时沿淋巴管排列成串;患畜为肺鼻疽 时,肺部有浅灰色呈玻璃样的结节,周围有红色充血带。患畜宰侯鉴定时,鼻中隔有边缘整齐而圆 滑,稍隆起的溃疡灶或星云状斑痕。咽喉和气管也有粟粒大小结节高低不平,边缘不齐的溃疡,肺, 肝和脾有粟粒至豌豆大结节。该病的诊断以宰前临床症状及鼻疽菌素试验为主。 处理: 鼻疽病畜的肉尸、内脏及皮毛、骨等销毁或全部工业用。可疑被鼻疽污染的肉尸及内脏 高温处理后出场,皮张及骨骼等消毒后利用。 3.5.4 预防措施
病人严格隔离治疗,治疗病人、病高要加强个人防护 3.6猪丹毒杆菌 3.6.1病原学特点 猪丹毒杆菌感染猪后称猪丹毒,感染人后称类丹毒。该菌对盐腌、火熏、干燥和日光等自然环 境的抵抗力较强,耐酸性较强。50℃15-20min,70℃5min即可杀死。 362成地涂杯 病猪、带菌猪及其它带菌畜禽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尿、口、鼻、眼分泌物等污染饮水和食 物,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人主要通过职业途经和食肉途径感染。 3.6.3临床症状 人患类丹毒时,体温升至9℃以上,感染局部发红、肿张、疼痛或有痒感。继而发展为淋巴 管炎、关节炎。 3.6.4猪丹毒的鉴定和处理 猪丹毒有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肝肾肿大、胃小肠粘膜出血性炎症。 病变显著者,销毁或作化工用,轻者割去病变肉及内脏部分,24h内高温处理后出厂。血液工 业用或销毁,猪皮消毒后出厂,脂肪炼制食用油。 3.6.5预防措施: 1.加强猪丹毒防治,加强肉品卫生检验。 2.处理病畜及产品、废物时应防止受伤。 4病毒对食品的污染 4.1甲肝病毒肝炎分甲乙丙丁戊等,乙型,丙型,丁型主要为血液传播,甲型,戊型 为粪口传播。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HA)是甲型肝炎的病原,污染水源及水生贝 类动物,可引起爆发流行。 4.1.1病原学特点 HAW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单股RNA。低温可长期保存,85C5min,98C1min可完 全灭活。 4.1.2感染途轻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感染者和亚急性期感染者。甲肝病毒通常由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 蔬菜、食品、手、用具等经口传染。实验表明:手和污染的水是重要的传播载体。以秋冬季为主, 春季也有。 4.1.3临床症状 潜伏期平均为0。急性黄疸型:发热、食欲不振、厌油、恶心或呕吐、腹泻或便秘、皮肤角 膜发黄、肝肿大、肝区疼痛、尿黄。无黄疸型:乏力、恶心、肝区疼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 4.1.4预防措施 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对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定期体检,切断传播途径,严防水污染,对餐饮业 人员要严格卫生制度 4.2疯牛病(mad-cow disease)) 17
17 病人严格隔离治疗,治疗病人、病畜要加强个人防护。 3.6 猪丹毒杆菌 3.6.1 病原学特点 猪丹毒杆菌感染猪后称猪丹毒,感染人后称类丹毒。该菌对盐腌、火熏、干燥和日光等自然环 境的抵抗力较强,耐酸性较强。50 ℃ 15-20 min,70 ℃ 5 min 即可杀死。 3.6.2 感染途径 病猪、带菌猪及其它带菌畜禽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尿、口、鼻、眼分泌物等污染饮水和食 物,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人主要通过职业途经和食肉途径感染。 3.6.3 临床症状 人患类丹毒时,体温升至 39 ℃以上,感染局部发红、肿胀、疼痛或有痒感。继而发展为淋巴 管炎、关节炎。 3.6.4 猪丹毒的鉴定和处理 猪丹毒有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肝肾肿大、胃小肠粘膜出血性炎症。 病变显著者,销毁或作化工用,轻者割去病变肉及内脏部分,24h 内高温处理后出厂。血液工 业用或销毁,猪皮消毒后出厂,脂肪炼制食用油。 3.6.5 预防措施: 1.加强猪丹毒防治,加强肉品卫生检验。 2.处理病畜及产品、废物时应防止受伤。 4 病毒对食品的污染 4.1 甲肝病毒 肝炎分甲乙丙丁戊等,乙型,丙型,丁型主要为血液传播,甲型,戊型 为粪口传播。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HAV)是甲型肝炎的病原,污染水源及水生贝 类动物,可引起爆发流行。 4.1.1 病原学特点 HAV 属于微小 RNA 病毒科,肝病毒属,单股 RNA。低温可长期保存,85℃ 5min,98℃1min 可完 全灭活。 4.1.2 感染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感染者和亚急性期感染者。甲肝病毒通常由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 蔬菜、食品、手、用具等经口传染。实验表明;手和污染的水是重要的传播载体。以秋冬季为主, 春季也有。 4.1.3 临床症状 潜伏期平均为 30d。急性黄疸型;发热、食欲不振、厌油、恶心或呕吐、腹泻或便秘、皮肤角 膜发黄、肝肿大、肝区疼痛、尿黄。无黄疸型;乏力、恶心、肝区疼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 4.1.4 预防措施 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对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定期体检,切断传播途径,严防水污染,对餐饮业 人员要严格卫生制度。 4.2 疯牛病(mad-cow disease)
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的俗称,为一种慢性、具有传染 性的致死性中枢神经性疾病。1985年4月首次发现与英国,1986年1月命名为BSE.90%的BSE病 牛发现在英国。 4.2.1病原学特点 疯牛病的病原是朊病毒,PrO.阮病毒是由纯蛋白质构成的,不含核酸的传染性题粒。朊病击 对紫外线,辐射,超声波,蛋白酶等能使普通病毒灭活的理化印因子有较强的抗性,高温134-138℃ 30min不能完全灭活,核酸酶,羟胺,亚硝酸不能破坏其活性。 4.2.2感染途径 除牛之外,绵羊,山羊,猪,小白鼠,猫等也可被感染。乳牛发病率高于肉牛。被朊病毒污染 肉骨粉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疯牛病可能与人类新型克雅氏病有联系。 4.2.3临床症状 人吃了带有疯牛病病原体的牛肉,是否引起人的SE?目前尚无定论。但许多科学家坚信,疯 牛病和最近出现的人类的新型克雅氏病存在者必然联系。 4.2.4疯牛病的鉴定 体质下降,产奶少,体温偏高,心搏缓慢,呼吸频率增加。精神上表现为恐惧,狂暴,具有攻 击性。运动上表现为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不稳。感觉出现异常,触觉敏感,对声音,气味也 过度敏感。病理变化:脑灰质呈空泡状,神经原消失等病理变化。 4.2.5预防措施 扑杀,焚烧,停喂疯牛病及绵羊痒病病原的肉骨粉饲料。 4.3脊随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以小儿多见,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4.3.1病原学特点 微小NA病毒,为肠道病毒之一。该病毒在外界生活力较强,在粪使便,污水,乳制品等食品中 能活数月,在-40℃可保存多年:对乙醇,胃酸及肠液均有相当的抵抗力。但对干燥,热的抵抗力弱, 56℃30min灭活,煮沸立刻死亡。 4.3.2感染途径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毒者,病毒可随粪便排出,污染饮水食物经口感染。 4.3.3临床症状 1-5岁儿童发病率高,夏秋季多见。流行时隐性感染及无庭痪病例较多,仅少数发生肌肉迟 性瘫痪。患者出现发热,多汗,烦躁不安,感觉过敏,疼痛,颈背强直,肢体不对称迟缓性瘫痪。 4.3.4预防措施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主要预防措施。此外对病人隔离,对病人的粪便,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进 行消毒处理。 4.4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 virus)) 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接触性急性传染的病原,多见于牛羊猪。人对口蹄疫病毒不易感,但对畜牧 业生产的危害最严重 4.4.1病原学特点 口蹄疫病毒为微NA病毒科。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50一-70℃十分稳定,可保存几 18
18 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的俗称,为一种慢性、具有传染 性的致死性中枢神经性疾病。1985 年 4 月首次发现与英国,1986 年 11 月命名为 BSE. 90%的 BSE 病 牛发现在英国。 4.2.1 病原学特点 疯牛病的病原是朊病毒,Prion. 朊病毒是由纯蛋白质构成的,不含核酸的传染性颗粒。朊病毒 对紫外线,辐射,超声波,蛋白酶等能使普通病毒灭活的理化印因子有较强的抗性,高温 134-138℃ 30 min 不能完全灭活,核酸酶,羟胺,亚硝酸不能破坏其活性。 4.2.2 感染途径 除牛之外,绵羊,山羊,猪,小白鼠,猫等也可被感染。乳牛发病率高于肉牛。被朊病毒污染 肉骨粉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疯牛病可能与人类新型克雅氏病有联系。 4.2.3 临床症状 人吃了带有疯牛病病原体的牛肉,是否引起人的 BSE? 目前尚无定论。但许多科学家坚信,疯 牛病和最近出现的人类的新型克雅氏病存在着必然联系。 4.2.4 疯牛病的鉴定 体质下降,产奶少,体温偏高,心搏缓慢,呼吸频率增加。精神上表现为恐惧,狂暴,具有攻 击性。运动上表现为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不稳。感觉出现异常,触觉敏感,对声音,气味也 过度敏感。病理变化;脑灰质呈空泡状,神经原消失等病理变化。 4.2.5 预防措施 扑杀,焚烧,停喂疯牛病及绵羊痒病病原的肉骨粉饲料。 4.3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以小儿多见,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4.3.1 病原学特点 微小 RNA 病毒,为肠道病毒之一。该病毒在外界生活力较强,在粪便,污水,乳制品等食品中 能活数月,在-40℃可保存多年;对乙醇,胃酸及肠液均有相当的抵抗力。但对干燥,热的抵抗力弱, 56 ℃30 min 灭活,煮沸立刻死亡。 4.3.2 感染途径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毒者,病毒可随粪便排出,污染饮水食物经口感染。 4.3.3 临床症状 1-5 岁儿童发病率高,夏秋季多见。流行时隐性感染及无瘫痪病例较多,仅少数发生肌肉迟缓 性瘫痪。患者出现发热,多汗,烦躁不安,感觉过敏,疼痛,颈背强直,肢体不对称迟缓性瘫痪。 4.3.4 预防措施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主要预防措施。此外对病人隔离,对病人的粪便,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进 行消毒处理。 4.4 口蹄疫病毒 (foot and mouth diseas virus) 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接触性急性传染的病原,多见于牛羊猪。人对口蹄疫病毒不易感,但对畜牧 业生产的危害最严重。 4.4.1 病原学特点 口蹄疫病毒为微 RNA 病毒科。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50 — -70 ℃十分稳定,可保存几
年,在饲草,被毛和木器上可存活几周,图金墙壁和地板上的干操分泌物中可存活1个月至2个月 乳与乳制品中可存活12天。对热,酸较敏感,加热70℃15mi,乳酸,次氯酸和福尔马林均可灭 活。 4.4.2感染途径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畜,带毒畜是最主要的直接传染源,病畜的尿,粪,乳,呼出的气,唾 液,精液,毛,内脏等以及污染的饲料,圈舍,水,用具等可成为间接传染源。病毒可通过消化道, 呼吸道,破损的皮肤,粘膜,眼结膜,人工授精,鼠类,鸟类,昆虫等途径传播。 病备的唾液,粪类,肉和乳汁中含有口蹄疫病毒。人常因食用生乳或其他未消毒的畜产品,以 及接触病畜而感染, 4.4.3病畜鉴定与处理 病体温升高,在蹄部,口腔,乳房,皮肤出现水泡,溃疡,形成黄色痴皮。发现口蹄疫病 时,立即销毁。 4.4.5预防措施 发现病畜立即销毁,将同批牲畜在当日宰完:并处理接触过的场所,圈舍和车间进行消毒处理, 所有关联的设备、物品全部彻底消毒。 4.5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是猪瘟的病原。在自然情况下,除猪外,对人体和其他畜贪均无致病性,但在发病过 程中,常有沙门氏及大肠杆茵继发感染。 4.5.1病原学特点 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不耐热,56℃60min或60℃10min是使其失活。但在盐 膝,冰冻猪肉中能持久保存 4.5.2感染途径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由粪、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经肉品、废料和废水广为散毒,经消 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等感染。 4.5.3病当鉴定与处理 病猪发热,食欲减退及废绝,皮肤有出血点,发紫,腹泻及便秘等症状。宰后发现,全身淋巴 结肿大,边缘出血或网状出血,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坏死。处理方法同猪丹毒。 4.5.4预防措施 加强猪瘟防治,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和处理制度。 4.6猪水泡病毒 猪水泡病毒是引起猪的急性水泡性传染病的病原。 4.6.1病原学特点 肠病毒属,50℃30mi下仍不上丧失感染力,在污染的猪舍内存活8周以上,病猪的肌肉, 皮肤,肾脏保存于-20℃经11个月其滴度未见显著下降。病猪肉腌制3个月后仍可见出病毒。 4.6.2感染途径 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病毒由粪,尿,水泡夜,乳等排出,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 传播。 4.6.3病畜鉴定与处理 19
19 年,在饲草,被毛和木器上可存活几周,圈舍墙壁和地板上的干燥分泌物中可存活 1 个月至 2 个月。 乳与乳制品中可存活 12 天。对热,酸较敏感,加热 70 ℃15 min,乳酸,次氯酸和福尔马林均可灭 活。 4.4.2 感染途径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畜,带毒畜是最主要的直接传染源,病畜的尿,粪,乳,呼出的气,唾 液,精液,毛,内脏等以及污染的饲料,圈舍,水,用具等可成为间接传染源。病毒可通过消化道, 呼吸道,破损的皮肤,粘膜,眼结膜,人工授精,鼠类,鸟类,昆虫等途径传播。 病畜的唾液,粪类,肉和乳汁中含有口蹄疫病毒。人常因食用生乳或其他未消毒的畜产品,以 及接触病畜而感染。 4.4.3 病畜鉴定与处理 病畜体温升高,在蹄部,口腔,乳房,皮肤出现水泡,溃疡,形成黄色痂皮。发现口蹄疫病畜 时,立即销毁。 4.4.5 预防措施 发现病畜立即销毁,将同批牲畜在当日宰完;并处理接触过的场所,圈舍和车间进行消毒处理, 所有关联的设备、物品全部彻底消毒。 4.5 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是猪瘟的病原。在自然情况下,除猪外,对人体和其他畜禽均无致病性,但在发病过 程中,常有沙门氏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 4.5.1 病原学特点 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不耐热,56℃ 60 min 或 60 ℃ 10 min 是使其失活。但在盐 腌,冰冻猪肉中能持久保存。 4.5.2 感染途径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由粪、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经肉品、废料和废水广为散毒,经消 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等感染。 4.5.3 病畜鉴定与处理 病猪发热,食欲减退及废绝,皮肤有出血点,发紫,腹泻及便秘等症状。宰后发现,全身淋巴 结肿大,边缘出血或网状出血,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坏死。处理方法同猪丹毒。 4.5.4 预防措施 加强猪瘟防治,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和处理制度。 4.6 猪水泡病毒 猪水泡病毒是引起猪的急性水泡性传染病的病原。 4.6.1 病原学特点 肠病毒属,50 ℃30 min 下仍不上丧失感染力,在污染的猪舍内存活 8 周以上,病猪的肌肉, 皮肤,肾脏保存于-20℃经 11 个月其滴度未见显著下降。病猪肉腌制 3 个月后仍可见出病毒。 4.6.2 感染途径 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病毒由粪,尿,水泡夜,乳等排出,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 传播。 4.6.3 病畜鉴定与处理
病猪主要表现在主趾和附趾的蹄冠出现水泡,鼻盘,舌,唇和母猪的乳头也有发生。临床上与 口疫相似较难于区别。病猪应销毁,可能被感染的同群猪全部宰完。 4.6.4预防措施 与预防口蹄疫相同。 5食品的霉菌污染 5.1概述 霉菌(muld):是真菌的一部分,丝状真菌的统称。分布广,4.5万种,多数对人体有益,如发 酵,酿造,抗生素。霉菌中部分有害,引起食品霉变或造成人体真菌感染等,部分产生毒素,如黄 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 产毒霉南:发现具有产毒菌株的霉菌称为产毒霉南。如,曲霉属:黄曲霉,烟曲霉。青霉属: 岛青霉,橘青霉。并非所有产毒霉茵都产生毒素,只有产毒菌株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毒素。如,黄曲 霉中很多菌株不产毒,部分菌株在一定条件下产毒。 5.1.1的产春菌株产毒的条件 1.温度。如黄曲霉,28-32℃。 2.水分。适宜产毒水分活度为0.8-0.9,0.7以下产毒停止。预防产毒的水分含量:大米,小米为 14%:大豆为11%,干菜,干果为30%。基质。含糖高的糕点,粮食,水果。如,黄曲霉容易在 玉米,花生上产毒 5.1.2幂菌污染危害 A使食品发生霉变而变质,食品的营养价值与食用价值降低。非产毒霉菌污染食品也不能食用 B.霉菌污染食品后可繁殖产毒,引起霉菌毒素中毒,侵害肝脏,肾脏,大脑神经系统等器官, 产生肝硬化,肝炎,肝细胞坏死,肝癌,急慢性肾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出血,神经组织变 性等。 5.2黄曲霉毒素(af1 atoxin,AT)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污染食品后生长繁殖产生的毒素。黄曲莓毒素是一类结构类似 的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含有一个双氢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包括B1、B2、G1、G2、M1、2、P1、 Q1、H1、GM等17种异构体。通常所说的AFT是B1.它的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熔 解时苗曲霉素也会分解。难溶于水,己烷,石油赫,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热稳定 性好,分解温度达280℃。在PH9-10的强碱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但可逆的,酸性条件下形成带 荧光的AFT. 5.2.1黄曲每毒素的食品污染 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主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子,大米,小麦, 和豆类。其中严重的是花生及其制品,玉米,其次是大米,大麦,豆类很少。如以大米为基质,则 只产生黄曲霉毒素B1,而无B2,G1,G2。 5.2.2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条件 A.温度: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温度为11-37℃。 B.PH:一般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毒素。当p州为4.7时,黄曲莓毒素产量最高。 C.湿度:黄曲霉毒素最低相对湿度为80%。 20
20 病猪主要表现在主趾和附趾的蹄冠出现水泡,鼻盘,舌,唇和母猪的乳头也有发生。临床上与 口蹄疫相似较难于区别。病猪应销毁,可能被感染的同群猪全部宰完。 4.6.4 预防措施 与预防口蹄疫相同。 5 食品的霉菌污染 5.1 概述 霉菌(mould);是真菌的一部分,丝状真菌的统称。分布广,4.5 万种,多数对人体有益,如发 酵,酿造,抗生素。霉菌中部分有害,引起食品霉变或造成人体真菌感染等,部分产生毒素,如黄 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 产毒霉菌;发现具有产毒菌株的霉菌称为产毒霉菌。如,曲霉属;黄曲霉,烟曲霉。青霉属; 岛青霉,橘青霉。并非所有产毒霉菌都产生毒素,只有产毒菌株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毒素。如,黄曲 霉中很多菌株不产毒,部分菌株在一定条件下产毒。 5.1.1 霉菌的产毒菌株产毒的条件 1. 温度。如黄曲霉,28-32℃。 2. 水分。适宜产毒水分活度为 0.8-0.9, 0.7 以下产毒停止。预防产毒的水分含量;大米,小米为 14%; 大豆为 11%,干菜,干果为 30%。基质。含糖高的糕点,粮食,水果。如,黄曲霉容易在 玉米,花生上产毒。 5.1.2 霉菌污染危害 A. 使食品发生霉变而变质,食品的营养价值与食用价值降低。非产毒霉菌污染食品也不能食用 B. 霉菌污染食品后可繁殖产毒,引起霉菌毒素中毒,侵害肝脏,肾脏,大脑神经系统等器官, 产生肝硬化,肝炎,肝细胞坏死,肝癌,急慢性肾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出血,神经组织变 性等。 5.2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污染食品后生长繁殖产生的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结构类似 的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含有一个双氢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包括 B1、B2、G1、G2、M1、M2、P1、 Q1、H1、GM 等 17 种异构体。通常所说的 AFT 是 B1.它的分子量为 312-346,熔点为 200-300℃,熔 解时黄曲霉素也会分解。难溶于水,己烷,石油醚,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热稳定 性好,分解温度达 280 ℃。在 PH 9-10 的强碱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但可逆的,酸性条件下形成带 荧光的 AFT. 5.2.1 黄曲霉毒素的食品污染 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主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子,大米,小麦, 和豆类。其中严重的是花生及其制品,玉米,其次是大米,大麦,豆类很少。如以大米为基质,则 只产生黄曲霉毒素 B1, 而无 B2, G1, G2。 5.2.2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条件 A. 温度;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温度为 11-37℃。 B. PH;一般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毒素。当 pH 为 4.7 时,黄曲霉毒素产量最高。 C. 湿度;黄曲霉毒素最低相对湿度为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