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6页 编者8山人何贵林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停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 段:至于厦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廟发白帝。其间/二百里,虽棅奔御 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傃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溁峻第4自然 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湘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 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 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 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 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 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 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 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 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囔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 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 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 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 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 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 6 页 编者:山人何贵林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 1 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 2 自然 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第 3 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 4 自然 段: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 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 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 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 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 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 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 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 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 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 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 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 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 155 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 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 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语文版)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7页 编者8山人何贵林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 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巴东三峡教索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建立对三峡风光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300余公里,1观看幻灯片,听教师讲解,对三峡形成较直观 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的认识。 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 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2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2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中的三 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 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 7 页 编者:山人何贵林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 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巴东三峡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 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 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建立对三峡风光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 6300 余公里, 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 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 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2 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 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 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 1 观看幻灯片,听教师讲解,对三峡形成较直观 的认识。 2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中的三 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 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8页 编者8山人何贵林 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1朗读课文,在书上划分段落,并归纳 2抽学生发言。 段意。 3小结: 2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积极补充。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3与教师一起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 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1) 4理清作者游踪顺序 、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跟随教师的活动掌握疑难字词。 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亐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 溪)——秭归、巴东—一巫峡一一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一一夔府的江岸 2疑难字词 huanzhuang 堆18 wang ling long xian 第二课时 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1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手法的句子。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2朗读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何种修辞手法。 用 3体会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 8 页 编者:山人何贵林 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2 抽学生发言。 3 小结: 第一部分:(1~2 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 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 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 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 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 1) 1 朗读课文, 在书上划分段落,并归纳 段意。 2 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积极补充。 3 与教师一起理清文章结构。 4 理清作者游踪顺序。 三、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 板书设计 2)的掌握情况。 跟随教师的活动掌握疑难字词。 板书设计: 1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 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2 疑难字词 浣 huàn 妆 zhuāng 滟 yàn 滪 yù 堆 duī 凝 níng 望 wàng 玲 líng 珑 lóng 险 xiǎn 峻 jùn 悬 xuán 崖 yá 绝 jué 壁 bì 古 gǔ 褐 hè 苍 cāng 苍 cāng 第二课时 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2 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3 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 用。 1 阅读 7、8 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 手法的句子。 2 朗读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 何种修辞手法。 3 体会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语文版)年级(下)语文教案 编者8山人何贵林 1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1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提出意见,互相商讨, 2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也可一人提问,大家 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讨论,解决问题。 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2在老师点拨下感受作 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峡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者写作特点。 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1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 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例句。 故,思考其作用。 2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2朗读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 乐府诗)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谚 3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3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1细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加以 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分析 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2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 3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两岸|2朗读所划语句,稍作分析。 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哪些人文景观呢?3生:黄陵庙、王昭君故里、刘备托孤 4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 性 4听教师介绍文中的人文景观,拓展知识面。 第三课时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 9 页 编者:山人何贵林 1 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 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 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 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 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 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峡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 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提出意见,互相商讨, 也可一人提问,大家 讨论,解决问题。 2 在老师点拨下感受作 者写作特点。 三、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 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例句。 2 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3 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 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1 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 故,思考其作用。 2 朗读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 乐府诗)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谚 语)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 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3 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 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 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2 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 3 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两岸 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哪些人文景观呢? 4 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 性。 1 细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加以 分析。 2 朗读所划语句,稍作分析。 3 生:黄陵庙、王昭君故里、刘备托孤…… 4 听教师介绍文中的人文景观,拓展知识面。 第三课时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10页 编者8山人何贵林 、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1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 要求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 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对三章中文辞的精彩。 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 2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者的学识2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词汇的 和才思。 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 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比较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已学过的1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其不同点。 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二者之间 的区别。 2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文的不同 2抽学生发言。总结:了解《巴东三峡》为游记,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处,在区 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别中把握游记的特点。 《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 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 十分洗练。 、作文训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根据自己|1根据资料,发挥想像,当堂完成作文 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充分发 挥想像力,写一篇200—-300字的小文章, 描述大坝建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 2请学生朗诵 2朗读 3评价。 3吸取有益建议,总结经验,增强描写能力 巴东三峡教案3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 10 页 编者:山人何贵林 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 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对三 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 彩。 2 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者的学识 和才思。 1 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 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 章中文辞的精彩。 2 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词汇的 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 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二、比较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已学过的 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二者之间 的区别。 2 抽学生发言。总结:了解《巴东三峡》为游记, 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 《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 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 十分洗练。 1 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其不同点。 2 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文的不同 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处,在区 别中把握游记的特点。 三、作文训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根据自己 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充分发 挥想像力,写一篇 200——300 字的小文章, 描述大坝建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 2 请学生朗诵。 3 评价。 1 根据资料,发挥想像,当堂完成作文。 2 朗读 3 吸取有益建议,总结经验,增强描写能力。 巴东三峡教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