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执教者:冯国强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 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髙远的意境;通过 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 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 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执教者:冯国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 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 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 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 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 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 切景语皆情语”。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 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 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 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末词的另一派别一豪放派的代 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感知全文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 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 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
2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 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 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 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 切景语皆情语” 。 生 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 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 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 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 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 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感知全文: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 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 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
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 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 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 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 来抒发感情的。 (三)鉴赏上阙: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 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 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3 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 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 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 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 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 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 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 来抒发感情的。 (三)鉴赏上阙: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 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 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 1:大江 生 2:赤壁
生3:乱石 生4:惊涛 生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 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 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 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 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 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一一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 (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 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 了古战场赤壁。 师:我们说,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我问,这首词的
4 生 3:乱石 生 4:惊涛 生 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 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 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 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 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 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 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 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 (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 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 了古战场赤壁。 师:我们说,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我问,这首词的
上阙,作者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气势 生3:气势宏伟 生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师: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由这些意象上 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 呼为周郎赤壁。 生2:作者把周瑜称呼为“周郎”,这“郎”显得他特别年轻潇洒
5 上阙,作者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 1:激烈 生 2:磅礴,有气势 生 3:气势宏伟 生 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师: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由这些意象上, 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 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 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 (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 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 呼为周郎赤壁。 生 2:作者把周瑜称呼为“周郎”,这“郎”显得他特别年轻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