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机制之学术争论: 1950年:柯俊发表论文 贝氏体的转变机制(目前教科书公认的机制) 铁原子的共格切变; 碳原子的短程扩散 1950`年代,黑荷曼教授提出贝氏体的切变转变机制,认 为贝氏体转变主要是通过切变完成。 1960`年代,美国的阿隆生教授发表论文提出扩散转变机 制,认为贝氏体转变主要是通过扩散完成的。 从此,两派争执不休
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机制之学术争论: 1950年:柯俊发表论文 贝氏体的转变机制(目前教科书公认的机制) 铁原子的共格切变; 碳原子的短程扩散。 1950`年代,黑荷曼教授提出贝氏体的切变转变机制,认 为贝氏体转变主要是通过切变完成。 1960`年代,美国的阿隆生教授发表论文提出扩散转变机 制,认为贝氏体转变主要是通过扩散完成的。 从此,两派争执不休
三、马氏体转变( Martensite) ◆马氏体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马氏体开始形成温度MS以下转变为马 氏体,这个转变持续至马氏体形成终了温度Mf。在Mf以 下,过冷奥氏体停止转变。除A、Co元素外,溶解到奥 氏体中的元素均使Ms、Mf下降,碳含量增多,MS、Mf 点降低。经冷却后未转变的奥氏体保留在钢中,称为残 余奥氏体。在Ms与Mf温度之间过冷奥氏体与马氏体共存。 在Ms温度以下,转变温度越低,残余奥氏体量越少。随 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Ms和Mf均会降低,可见在同样的 冷却速度下(或冷却介质中),奥氏体中含碳量越高, 马氏体中的残余奥氏体就越多
三、马氏体转变(Martensite) 马氏体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马氏体开始形成温度Ms以下转变为马 氏体,这个转变持续至马氏体形成终了温度Mf。在Mf以 下,过冷奥氏体停止转变。除Al、Co元素外,溶解到奥 氏体中的元素均使Ms、Mf下降,碳含量增多,Ms、Mf 点降低。经冷却后未转变的奥氏体保留在钢中,称为残 余奥氏体。在Ms与Mf温度之间过冷奥氏体与马氏体共存。 在Ms温度以下,转变温度越低,残余奥氏体量越少。随 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Ms和Mf均会降低,可见在同样的 冷却速度下(或冷却介质中),奥氏体中含碳量越高, 马氏体中的残余奥氏体就越多
马氏体形成的温度已是碳原子难以扩散的温度,它是由过冷奥 氏体按无扩散型转变机制的转变产物,马氏体与过冷奥氏体含碳量 相等,晶格同于铁素体体心立方。体心立方晶格的铁素体在室温含 约0.008%C,对共析钢马氏体的晶格内含约0.77%C,为此导致体 心立方晶格畸变为体心正方晶格,因此马氏体是含过饱和碳的固溶 体,是单一的相,同高温、中温转变产物有本质区别。 800 温60 度 /°铁原子 400 碳原子可能位置 铁原子的 200 振动范围 -200 00.40.81.21.6 0 含碳量(%) 马氏体晶格示意图 含碳量对Ms与Mf温度的影响
马氏体形成的温度已是碳原子难以扩散的温度,它是由过冷奥 氏体按无扩散型转变机制的转变产物,马氏体与过冷奥氏体含碳量 相等,晶格同于铁素体体心立方。体心立方晶格的铁素体在室温含 约0.008%C,对共析钢马氏体的晶格内含约0.77%C,为此导致体 心立方晶格畸变为体心正方晶格,因此马氏体是含过饱和碳的固溶 体,是单一的相,同高温、中温转变产物有本质区别。 800 600 400 200 0 -200 0 0.4 0.8 1.2 1.6 2.0 含碳量(%) 含碳量对Ms与Mf温度的影响 温 度 ℃ M s M f 铁原子 碳原子可能位置 铁原子的 振动范围 马氏体晶格示意图
主要有两种组织: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孪晶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主要产生于低碳钢中; 片状马氏体主要产生于高碳钢中 A 15μs (b) 马氏体的显微组织 (a)板条状马氏体;(b)片状马氏体
主要有两种组织: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孪晶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主要产生于低碳钢中; 片状马氏体主要产生于高碳钢中。 20μ 15μ (a) (b) 马氏体的显微组织 (a)板条状马氏体; (b)片状马氏体
马氏体转变 (1)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马氏体转变同样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 1)无扩散性 马氏体转变是在很大的过冷度下进行的,转变温度低,转变时没 有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扩散,只发生从γ-Fe到a-Fe的晶格改组。因而 在马氏体转变过程中没有成分变化,马氏体和原奥氏体中固溶的碳 量一致。 2)有共格位向关系 由于原子不能进行扩散,因而马氏体转变中晶格的转变以切变 的方式进行。在切变过程中,由面心立方的奥氏体转变为体心立方 的马氏体。切变不仅使晶格改变,还使切变部分的形状和体积发生 变化,引起相邻奥氏体随之变形。所以,马氏体形成时,马氏体和 奥氏体相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既属于马氏体,又属于奥氏体, 这种关系称为共格关系
马氏体转变 (1)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马氏体转变同样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 1)无扩散性 马氏体转变是在很大的过冷度下进行的,转变温度低,转变时没 有铁原子和碳原子的扩散,只发生从γ-Fe到α-Fe的晶格改组。因而 在马氏体转变过程中没有成分变化,马氏体和原奥氏体中固溶的碳 量一致。 2)有共格位向关系 由于原子不能进行扩散,因而马氏体转变中晶格的转变以切变 的方式进行。在切变过程中,由面心立方的奥氏体转变为体心立方 的马氏体。切变不仅使晶格改变,还使切变部分的形状和体积发生 变化,引起相邻奥氏体随之变形。所以,马氏体形成时,马氏体和 奥氏体相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既属于马氏体,又属于奥氏体, 这种关系称为共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