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2测记(Z+卫)数值表 (基准面选在标尺的零点上) 单位:cm 测点 编号 cm/s 实1 2 序3 3.计算流速水头和总水头。 4.绘制上述成果中最大流量下的总水线E一E和测压管水线P一P(轴向尺寸参见图 二,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可以绘在图二上)。 提示: 1.P-P线依表2数据绘制,其中测点10、11、13数据不用: 2.E-E线依表3(2)数据绘制,其中测点10、11数据不用: 3.在等直径管段E一E与P-P线平行。 图二 六、成果分析及讨论 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 2.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 3.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试问避免喉管(测点7)处形成真空有哪几种技术措施?分析改变作用水头(如抬 高或降低水箱的水位)对喉管压强的影响情况。 5.毕托管所显示的总水头线与实测绘制的总水头线一般都略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8
8 表 2.2 测记( p Z + )数值表 (基准面选在标尺的零点上) 单位:cm 测点 编号 Q cm3 /s 实 验 次 序 1 2 3 3.计算流速水头和总水头。 4. 绘制上述成果中最大流量下的总水线 E—E 和测压管水线 P—P(轴向尺寸参见图 二,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可以绘在图二上)。 提示: 1.P—P 线依表 2 数据绘制,其中测点 10、11、13 数据不用; 2.E—E 线依表 3(2)数据绘制,其中测点 10、11 数据不用; 3.在等直径管段 E—E 与 P—P 线平行。 六、成果分析及讨论 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 2.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 3.测点 2、3 和测点 10、11 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试问避免喉管(测点 7)处形成真空有哪几种技术措施?分析改变作用水头(如抬 高或降低水箱的水位)对喉管压强的影响情况。 5.毕托管所显示的总水头线与实测绘制的总水头线一般都略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表3计算数值表示支持 (1)流速水头 (cm/s) (cm'/s) (cm/s) 管径d (cm) (cn/s) () (cm (cw/s) (om) 超水头2+号 2g) 单位:cm 测点编号 次序 2
9 表 3 计算数值表示支持 (1)流速水头 管 径 d (cm) Q= (cm 3 /s) Q= (cm 3 /s) Q= (cm 3 /s) A (cm2 ) v (cm/s) g v 2 2 (cm) A (cm2 ) v (cm/s) g v 2 2 (cm) A (cm2 ) v (cm/s) g v 2 2 (cm) (2)总水头 ) 2 ( 2 g p v Z + + 单位:cm 测点编号 Q (cm3 /s) 实 验 次 序 1 2 3
(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验证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的动量方程: 2.通过对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间相关性的分析研讨,进 步掌握流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定理: 3.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进一步启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一所示。 图一动量定律实验装置图 实验台 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4.水位调节阀 10.上回水管 8.带活塞的测压管
10 (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验证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的动量方程; 2.通过对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间相关性的分析研讨,进一 步掌握流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定理; 3.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进一步启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一所示
自循环供水装置1由离心式水泵和蓄水箱组合而成。水泵的开启、流量大小的调节 均由调速器3控制。水流经供水管供给恒压水箱5,溢流水经回水管流回蓄水箱。流经 管嘴6的水流形成射泫,冲击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并以与入射角成90°的方向 离开抗冲平板。抗冲平板在射流冲力和测压管8中的水压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活塞 形心水深可由测压管8测得,由此可求得射泫的冲力,即动量力F。冲击后的弃水经 集水箱7汇集后,再经上回水管10流出,最后经漏斗和下回水流回蓄水箱。 为了自动调节测压管内的水位,以使带活塞的平板受力平衡并减小摩擦阻力对活塞 的影响,本实验装置应用了自动控制的反馈原理和动摩擦减阻技术,其构造如下: 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和带活塞套的测压管8如图二所示,该图是活塞退出活 塞套时的分部件示意图。活塞中心没有一细导水管a,进口端位于平板中心,出口端伸 出活塞头部,出口方向与轴向垂直。在平板上没有翼片b,活塞套上设有窄槽c 图二 图三 工作时,在射流冲击力作用下,水流经导水管向测压管内加水。当射流冲击力大 于测压管内水柱对活塞的压力时,活塞内移,窄槽©关小,水流外溢减少,使测压管内 水位升高,水压力增大。反之,活塞外移,窄槽开大,水流外溢增多,测管内水位降低 水压力减小。在恒定射流冲击下,经短时段的自动调整,即可达到射流冲击力和水压力 的平衡状态。这时活塞处在半进半出、窄槽部分开启的位置上,过a流进测压管的水量 和过©外溢的水量相等。由于平板上没有翼片b,在水流冲击下,平板带动活塞旋转, 因而克服了活塞在沿轴向滑移时的静摩擦力。 为验证本装置的灵敏度,只要在实验中的恒定流受力平衡状态下,人为地增减测压 管中的液位高度,可发现即使改变量不足液柱高度的±5%。(约0.5~lmm),活塞在旋转 11
11 自循环供水装置 1 由离心式水泵和蓄水箱组合而成。水泵的开启、流量大小的调节 均由调速器 3 控制。水流经供水管供给恒压水箱 5,溢流水经回水管流回蓄水箱。流经 管嘴 6 的水流形成射泫,冲击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 9,并以与入射角成 90°的方向 离开抗冲平板。抗冲平板在射流冲力和测压管 8 中的水压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活塞 形心水深 hc可由测压管 8 测得,由此可求得射泫的冲力,即动量力 F。冲击后的弃水经 集水箱 7 汇集后,再经上回水管 10 流出,最后经漏斗和下回水流回蓄水箱。 为了自动调节测压管内的水位,以使带活塞的平板受力平衡并减小摩擦阻力对活塞 的影响,本实验装置应用了自动控制的反馈原理和动摩擦减阻技术,其构造如下: 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 9 和带活塞套的测压管 8 如图二所示,该图是活塞退出活 塞套时的分部件示意图。活塞中心没有一细导水管 a,进口端位于平板中心,出口端伸 出活塞头部,出口方向与轴向垂直。在平板上没有翼片 b,活塞套上设有窄槽 c。 工作时,在射流冲击力作用下,水流经导水管 a 向测压管内加水。当射流冲击力大 于测压管内水柱对活塞的压力时,活塞内移,窄槽 c 关小,水流外溢减少,使测压管内 水位升高,水压力增大。反之,活塞外移,窄槽开大,水流外溢增多,测管内水位降低, 水压力减小。在恒定射流冲击下,经短时段的自动调整,即可达到射流冲击力和水压力 的平衡状态。这时活塞处在半进半出、窄槽部分开启的位置上,过 a 流进测压管的水量 和过 c 外溢的水量相等。由于平板上没有翼片 b,在水流冲击下,平板带动活塞旋转, 因而克服了活塞在沿轴向滑移时的静摩擦力。 为验证本装置的灵敏度,只要在实验中的恒定流受力平衡状态下,人为地增减测压 管中的液位高度,可发现即使改变量不足液柱高度的±5‰(约 0.5~1mm),活塞在旋转
下亦能有效地克服动摩擦力而作轴向位移,开大或减小窄槽©,使过高的水位降低或过 低的水位提高,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表明装置的灵敏度高达0.5%,亦即活塞轴向 动摩擦力不足总动量力的5%。: 三、实验原理 恒定总流动量方程为 F=p(B-B) 取脱离体如图三所示,因滑动摩擦阻力水平分力∫<0.5%Fx,可忽略不计,故x方向 的动量方程化为 F=-pA=-h牙D2=p00-Bu) 即 BQu:-年hD=0 式中: h—作用在活塞形心处的水深: D—活塞的直径: Q—射流流量: U,—射流的速度: B1—动量修正系数。 实验中,在平衡状态下,只要测得流量Q和活塞形心水空h,由给定的管嘴直径d 和活塞直径D,代入上式,便可验证动量方程,并率定射流的动量修正系数B,值。其中, 测压管的标尺零点已固定在活塞的园心处,因此液面标尺读数,即为作用在活塞园心处 的水深。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结构特征、作用性能,记录有关常数。 2.开启水泵打开调速器开关,水泵启动2~3分钟后,关闭2~3分钟,以利用 回水排除离心式水泵内滞留的空气。 3.调整测压管位置待恒压水箱满顶溢流后,松开测压管固定螺丝,调整方位, 要求测压管内液面的标尺读数,即h值。 5.测量流值利用体积时间法,在上回水管的出口处测量射流的流量,流量时间 要求在15~20秒以上。可用塑料桶等容器,通过活动漏斗接水,再用量筒测量其体积(亦 可用重量法测量)
12 下亦能有效地克服动摩擦力而作轴向位移,开大或减小窄槽 c,使过高的水位降低或过 低的水位提高,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表明装置的灵敏度高达 0.5%,亦即活塞轴向 动摩擦力不足总动量力的 5‰。 三、实验原理 恒定总流动量方程为 ( ) 2 2 11 F = Q − 取脱离体如图三所示,因滑动摩擦阻力水平分力 x FX f 0.5% ,可忽略不计,故 x 方向 的动量方程化为 (0 ) 4 1 1 2 Fx pc A hc D Q x = − = − = − 即 0 4 2 1 Q 1x − hcD = 式中: hc——作用在活塞形心处的水深; D——活塞的直径; Q——射流流量; 1x ——射流的速度; β1——动量修正系数。 实验中,在平衡状态下,只要测得流量 Q 和活塞形心水空 h,由给定的管嘴直径 d 和活塞直径 D,代入上式,便可验证动量方程,并率定射流的动量修正系数β1 值。其中, 测压管的标尺零点已固定在活塞的园心处,因此液面标尺读数,即为作用在活塞园心处 的水深。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 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结构特征、作用性能,记录有关常数。 2.开启水泵 打开调速器开关,水泵启动 2~3 分钟后,关闭 2~3 分钟,以利用 回水排除离心式水泵内滞留的空气。 3.调整测压管位置 待恒压水箱满顶溢流后,松开测压管固定螺丝,调整方位, 要求测压管内液面的标尺读数,即 hc值。 5.测量流值 利用体积时间法,在上回水管的出口处测量射流的流量,流量时间 要求在 15~20 秒以上。可用塑料桶等容器,通过活动漏斗接水,再用量筒测量其体积(亦 可用重量法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