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彼此一个凝视 莫非 我有个爱读书的母亲。在台北居住时,曾有一度和已故作家叁毛比邻而居。 叁毛生前因为身为作家,常会得到许多文化界的赠书,母亲便常到她家去借 书读。母亲有个习惯,喜欢把一切混乱重新排列有序。所以每次去借书,都会 顺手帮叁毛把书架整理一番,按出版社、作者等列列摆好。这件事还被叁毛写 进她的文章里。 有次,叁毛组团去印度旅遊,顺邀母亲一起同行。那次母亲观察到叁毛很有 入戏的能力,和当地导遊只说上几句话,回头便说那导遊似乎对她有意。许多 一般习以为常之事,在叁毛世界里似乎都会化为戏剧化的情节。最後,叁毛也 是用一个戏剧性的方式结束生命,在医院里用丝袜上吊自杀。过世後,仍有许 多关於她的种种传奇在人间流传
欠彼此一个凝视 莫非 我有个爱读书的母亲。在台北居住时,曾有一度和已故作家叁毛比邻而居。 叁毛生前因为身为作家,常会得到许多文化界的赠书,母亲便常到她家去借 书读。母亲有个习惯,喜欢把一切混乱重新排列有序。所以每次去借书,都会 顺手帮叁毛把书架整理一番,按出版社、作者等列列摆好。这件事还被叁毛写 进她的文章里。 有次,叁毛组团去印度旅遊,顺邀母亲一起同行。那次母亲观察到叁毛很有 入戏的能力,和当地导遊只说上几句话,回头便说那导遊似乎对她有意。许多 一般习以为常之事,在叁毛世界里似乎都会化为戏剧化的情节。最後,叁毛也 是用一个戏剧性的方式结束生命,在医院里用丝袜上吊自杀。过世後,仍有许 多关於她的种种传奇在人间流传
这让我有个体会,在这世界上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活在故事里的人,另外 一种则是看故事的人。也就是说一种人是专门被人看,另一种人则是专门去看 人
这让我有个体会,在这世界上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活在故事里的人,另外 一种则是看故事的人。也就是说一种人是专门被人看,另一种人则是专门去看 人
既然如此,我们是属於哪一种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小说,我们同时是这本书的作者兼主角。自然,便 应不断地充实自我,让自己这个角色变得更为丰富,在各样生活历境里常得启 示,屡有顿悟。不只如此,这本书也应有个更大的人生主题,让我们能活出超 越现实处境,不断提升向上的人生境界。 然而,人绝不能只一味投入在自己的角色里,浮沉於自己的故事情节中。那 种专门被人看,也就是所谓「主角型」的人物,有时会因过於投入自己的故事 中,情绪不断起伏震盪,很可能会淹没了视野,对生活无法看得清楚。更别说 跳出自我,客观一点地给自己一段距离去反思,再参考别人的起落,来衡量自 己的挣扎是否合乎比例?
既然如此,我们是属於哪一种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小说,我们同时是这本书的作者兼主角。自然,便 应不断地充实自我,让自己这个角色变得更为丰富,在各样生活历境里常得启 示,屡有顿悟。不只如此,这本书也应有个更大的人生主题,让我们能活出超 越现实处境,不断提升向上的人生境界。 然而,人绝不能只一味投入在自己的角色里,浮沉於自己的故事情节中。那 种专门被人看,也就是所谓「主角型」的人物,有时会因过於投入自己的故事 中,情绪不断起伏震盪,很可能会淹没了视野,对生活无法看得清楚。更别说 跳出自我,客观一点地给自己一段距离去反思,再参考别人的起落,来衡量自 己的挣扎是否合乎比例?
专门被人看的人,也有时会因过於自我沉湖,而较难去关怀别人。他的世界 全从自我出发,去解读世界,去实现自我,就像史铁生所说的:「每个激情的演 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既已成为激情的人质,对生活里的现实与虚幻便常无从 分辨,正如叁毛,事事皆情节,动静皆故事。怎还会有馀地进入别人的世界, 去关怀别人呢? 人需要培养看他人故事的能力。不能只注重丰富自我,也要学习怎麽「读」 人。不只需要建立阅读书本的精湛眼光,更需要培养怎麽读人心,读人面,甚 至读这个世界的能力。在不断俯首、靠近、诚恳地阅读中,去见證别人的美, 别人的悲刷,甚至别人的大起大落
专门被人看的人,也有时会因过於自我沉溺,而较难去关怀别人。他的世界 全从自我出发,去解读世界,去实现自我,就像史铁生所说的:「每个激情的演 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既已成为激情的人质,对生活里的现实与虚幻便常无从 分辨,正如叁毛,事事皆情节,动静皆故事。怎还会有馀地进入别人的世界, 去关怀别人呢? 人需要培养看他人故事的能力。不能只注重丰富自我,也要学习怎麽「读」 人。不只需要建立阅读书本的精湛眼光,更需要培养怎麽读人心,读人面,甚 至读这个世界的能力。在不断俯首、靠近、诚恳地阅读中,去见證别人的美, 别人的悲剧,甚至别人的大起大落
保罗说:「我们岂是又举荐自己吗?岂像别人用人的荐信给你们,或用你们的 荐信给人吗?你们就是我们的荐信,写在我们的心裹,被众人所知道,所念诵 的。」(哥林多後书叁章一节) 保罗说的是不要自我举荐,也不要请别人写推荐信,而是透过他人生命来成 为自己的推荐。而且这信是写在心里,让众人知道、并唸诵。 保罗曾把福音带到哥林多教会,在爱里手把手地教导、关怀哥林多弟兄姊妹, 使得他们能够被建造、成长,而渐趋成熟。因而哥林多许多弟兄姊妹的美好生 命见證,就是保罗和提摩太向世间的推荐。 如此说来,在这世间,有没有哪个人的生命就是我们的推荐信呢? 我们是否曾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栽种爱和信仰,守护对方生命成长,见證开花 结果,路树成荫,最後迎风招展呢?对方枝枝桠桠在空中的书写里,是否可以 依稀读出关於我们生命的种种呢?
保罗说:「我们岂是又举荐自己吗?岂像别人用人的荐信给你们,或用你们的 荐信给人吗?你们就是我们的荐信,写在我们的心裏,被众人所知道,所念诵 的。」(哥林多後书叁章一节) 保罗说的是不要自我举荐,也不要请别人写推荐信,而是透过他人生命来成 为自己的推荐。而且这信是写在心里,让众人知道、并唸诵。 保罗曾把福音带到哥林多教会,在爱里手把手地教导、关怀哥林多弟兄姊妹, 使得他们能够被建造、成长,而渐趋成熟。因而哥林多许多弟兄姊妹的美好生 命见證,就是保罗和提摩太向世间的推荐。 如此说来,在这世间,有没有哪个人的生命就是我们的推荐信呢? 我们是否曾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栽种爱和信仰,守护对方生命成长,见證开花 结果,路树成荫,最後迎风招展呢?对方枝枝桠桠在空中的书写里,是否可以 依稀读出关於我们生命的种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