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创造物。如,康德认为,“物本身”是无所谓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的,是人们的“知 性”把这些东西强加给自然界的。实用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造的工具,是为了使人们在解 释现象时感到“方便”的“作业假说”。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先于物质世界、不依 赖于物质世界的“客观”精神的产物。主客观唯心主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都否认 了规律的客观性。这些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受到唯物主义的批判,而且也遭到实践和科学发展 的有力驳斥 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时间 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①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通常表现为:一事物存在和一种物质运动过程 进行的久暂: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个运动过程和另一个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间 隔的长短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它只有过去、现在到未来一个方向,它的流 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去而不返。俗话所说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指的就是时间的 维性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它通常表现为: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长、宽 高;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和规模;都占居一定的位置,与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并存或分离的状态, 存在着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排列次序和方位关系。任何物体都有长、 宽、高三个方向,这就是空间特点的三维性。现实的空间都是三维空间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 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任何物质运动都有自己 发生、发展、灭亡、向他事物转化的过程,即都要经历时间:任何物质运动只要其存在,就 具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形状、空间排列、方位等,即都要占居空间。丌介子的寿命虽然极 其暂短,但它毕竟经历了一亿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基本粒子的体积尽管极其微小,但它毕竟 占有十万分之一厘米的空间。科学证明,世界上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 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 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的。如人们对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测量,就离不开物质天体在宇宙 空间的运动。空间同样也是以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来测量的。如现代天文学依据光在一年中 的行程——光年,测定宇宙天体间的空间距离。 坚持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就要反对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和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时空观。唯心主义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而也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意识、观念的产物。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 式。人通过它去感知事物,事物便因此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黑格尔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 对观念”的产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同物质运动分割开来, 认为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受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形式变化影响的绝对不变的特性,时间和空间可 以脱离运动着的物质而独立存在。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时空观的典型代表。牛顿认为,“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 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 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现代非经典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何学和相 对论的问世,证明这种脱离物质运动独立存在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时间和空间随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②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时间和 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和物质一样,其根本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 性,就必然要承认时间空间存在的绝对性,人们的时间、空间观念,不过是对客观存在的时 间和空间的正确反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包含着两重含义:第一,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 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即其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形态和特性的变化而变 化,他的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第二,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随人们 对时间和空间认识的飞跃而不断深化。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反映了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
的创造物。如,康德认为,“物本身”是无所谓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的,是人们的“知 性”把这些东西强加给自然界的。实用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造的工具,是为了使人们在解 释现象时感到“方便”的“作业假说”。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先于物质世界、不依 赖于物质世界的“客观”精神的产物。主客观唯心主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都否认 了规律的客观性。这些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受到唯物主义的批判,而且也遭到实践和科学发展 的有力驳斥。 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时间、 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①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通常表现为:一事物存在和一种物质运动过程 进行的久暂;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个运动过程和另一个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间 隔的长短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它只有过去、现在到未来一个方向,它的流 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去而不返。俗话所说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指的就是时间的一 维性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它通常表现为: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长、宽、 高;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和规模;都占居一定的位置,与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并存或分离的状态, 存在着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排列次序和方位关系。任何物体都有长、 宽、高三个方向,这就是空间特点的三维性。现实的空间都是三维空间。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 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任何物质运动都有自己 发生、发展、灭亡、向他事物转化的过程,即都要经历时间;任何物质运动只要其存在,就 具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形状、空间排列、方位等,即都要占居空间。Л介子的寿命虽然极 其暂短,但它毕竟经历了一亿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基本粒子的体积尽管极其微小,但它毕竟 占有十万分之一厘米的空间。科学证明,世界上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 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 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的。如人们对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测量,就离不开物质天体在宇宙 空间的运动。空间同样也是以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来测量的。如现代天文学依据光在一年中 的行程——光年,测定宇宙天体间的空间距离。 坚持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就要反对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和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时空观。唯心主义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而也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意识、观念的产物。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 式。人通过它去感知事物,事物便因此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黑格尔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 对观念”的产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同物质运动分割开来, 认为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受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形式变化影响的绝对不变的特性,时间和空间可 以脱离运动着的物质而独立存在。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时空观的典型代表。牛顿认为,“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 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 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现代非经典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何学和相 对论的问世,证明这种脱离物质运动独立存在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时间和空间随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②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时间和 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和物质一样,其根本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 性,就必然要承认时间空间存在的绝对性,人们的时间、空间观念,不过是对客观存在的时 间和空间的正确反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包含着两重含义:第一,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 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即其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形态和特性的变化而变 化,他的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第二,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随人们 对时间和空间认识的飞跃而不断深化。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反映了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 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以确凿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且更深 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联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 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创立,冲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欧几里得几何学关于绝对不变的空间 观念的迷信,证实了空间特性的可变性。欧氏几何学把物体在地面上狭小范围内做等速运动 时物质的空间特性,如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宣布为绝对不变的特性。非欧几何学则 突破了这一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出了不同于欧氏几何学的定理和公理。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 斯基认为,在大尺度的宇宙空间里,由于物体受重力场的影响具有弯曲性,所以,三角形 内角之和必然小于180°。德国数学家黎曼在研究非固体物质运动受到热力影响下的空间特 性时发现,其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必然大于180°。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无论是欧氏几何学 还是非欧几何学,他们所得到的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在各自的研究范围内都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由于物质运动本身的特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作为其存在形式的空间特性 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揭示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之间的深刻联系,具有特殊的重 大意义。第一,时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状态的制约。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在真空 中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为前提,重新审定了时间的概念。证明时间的具体特性直接受物质 运动状态的制约。按照他的理论,没有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绝对不变的同时性。某一事件在时 间上的先后顺序虽然是确定的、不可逆的,但是,两个事件的“同时性”却不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同时”或“不同时”,只有和运动着的物质状态联系起来才能确定。如炮弹的 发射和落地这一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如果在地面上看来是同时发生的,那么在高速运动 的观察者看来则不是同时发生的。这说明“同时”的概念随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第 二,狭义相对论证实,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与物质运动的速度密切相关。物质客体虽然有其空 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持续性,但根据相对论公式,空间广延的长短和时间间隔的快慢也不是 绝对的。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尺子的长度会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缩短,同样,同一个 时钟的时间持续却会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变慢。而且空间长度缩短和时间持续变慢二者在数 值上是相互补偿的。第三,爱因斯坦把上述研究推广到重力场研究中去,得出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进一步证实,重力场的时间和空间特性依赖于物质质量的分布。物质的质量愈大, 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空间曲率也就愈大,时间的流逝也就愈慢 科学的发展不仅进一步证实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而且也证实 了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辩证的统一 ③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一维持续性是无限的,时间无论向后追溯多远 没有开端;无论向前探索多久,没有尽头,世界永远不存在“无时间”的状态。空间的无限 左右延伸出去,永远不会达到边际,世界永远不存在“无空间”的状态。时间的有限性是指, 物质世界存在的每一具体事物,都要经历发生、发展、灭亡、转化的具体时间历程。空间的 有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每一具体事物占有的方位,拥有的体积、规模都是有边际的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其统一性源于物质世界本身,源于物质运 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无 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由有限所构成。宇宙的无限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无数有限的时间空间 之中,无限的宇宙时空,必然把具体的现实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包含于、充实于自身之中, 离开一个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有限包含着无限,体 现着无限。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然而由于事物运动、转 化的本性,有限的界限又不断地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而且,任何一个有限的物质客 体,就其特性、层次说也是无限的,是包含着无限的有限客体。总之,有限是局部,是无限 的必要环节,无限是全体,是有限的必然趋势:有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无限是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无限和有限既是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贯通的,是对立的统一。 掌握时间和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时空无限性原理 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是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时空有限论,提高人们识别 各种歪理邪说能力的锐利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关系的原理, 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也有重要指导作用。时间和空间既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可变的、相 对的。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做任何工作,必须既唯物又辩证地考虑当时当地的具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以确凿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且更深 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联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创立,冲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欧几里得几何学关于绝对不变的空间 观念的迷信,证实了空间特性的可变性。欧氏几何学把物体在地面上狭小范围内做等速运动 时物质的空间特性,如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宣布为绝对不变的特性。非欧几何学则 突破了这一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出了不同于欧氏几何学的定理和公理。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 斯基认为,在大尺度的宇宙空间里,由于物体受重力场的影响具有弯曲性,所以,三角形三 内角之和必然小于 180゜。德国数学家黎曼在研究非固体物质运动受到热力影响下的空间特 性时发现,其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必然大于 180゜。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无论是欧氏几何学 还是非欧几何学,他们所得到的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在各自的研究范围内都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由于物质运动本身的特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作为其存在形式的空间特性 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揭示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之间的深刻联系,具有特殊的重 大意义。第一,时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状态的制约。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在真空 中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为前提,重新审定了时间的概念。证明时间的具体特性直接受物质 运动状态的制约。按照他的理论,没有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绝对不变的同时性。某一事件在时 间上的先后顺序虽然是确定的、不可逆的,但是,两个事件的“同时性”却不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同时”或“不同时”,只有和运动着的物质状态联系起来才能确定。如炮弹的 发射和落地这一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如果在地面上看来是同时发生的,那么在高速运动 的观察者看来则不是同时发生的。这说明“同时”的概念随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第 二,狭义相对论证实,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与物质运动的速度密切相关。物质客体虽然有其空 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持续性,但根据相对论公式,空间广延的长短和时间间隔的快慢也不是 绝对的。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尺子的长度会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缩短,同样,同一个 时钟的时间持续却会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变慢。而且空间长度缩短和时间持续变慢二者在数 值上是相互补偿的。第三,爱因斯坦把上述研究推广到重力场研究中去,得出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进一步证实,重力场的时间和空间特性依赖于物质质量的分布。物质的质量愈大, 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空间曲率也就愈大,时间的流逝也就愈慢。 科学的发展不仅进一步证实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而且也证实 了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辩证的统一。 ③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一维持续性是无限的,时间无论向后追溯多远, 没有开端;无论向前探索多久,没有尽头,世界永远不存在“无时间”的状态。空间的无限 性是指,物质世界在空间上的三维广延性是无限的,空间无论从哪一点出发,沿上下、前后、 左右延伸出去,永远不会达到边际,世界永远不存在“无空间”的状态。时间的有限性是指, 物质世界存在的每一具体事物,都要经历发生、发展、灭亡、转化的具体时间历程。空间的 有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每一具体事物占有的方位,拥有的体积、规模都是有边际的。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其统一性源于物质世界本身,源于物质运 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无 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由有限所构成。宇宙的无限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无数有限的时间空间 之中,无限的宇宙时空,必然把具体的现实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包含于、充实于自身之中, 离开一个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有限包含着无限,体 现着无限。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然而由于事物运动、转 化的本性,有限的界限又不断地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而且,任何一个有限的物质客 体,就其特性、层次说也是无限的,是包含着无限的有限客体。总之,有限是局部,是无限 的必要环节,无限是全体,是有限的必然趋势;有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无限是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无限和有限既是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贯通的,是对立的统一。 掌握时间和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时空无限性原理 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是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时空有限论,提高人们识别 各种歪理邪说能力的锐利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关系的原理, 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也有重要指导作用。时间和空间既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可变的、相 对的。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做任何工作,必须既唯物又辩证地考虑当时当地的具
体情况,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我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了,时 间的节奏加快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新特点,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的发展,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形式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点 第第第 第第第 客观物质性 二,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第一,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第二,第二,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实践。 第三,第三,探索自然社会奥秘的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安身立命之本 2.实践是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3.实践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人自身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环节 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意识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是科学和哲学中最大的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由 于受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都没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识归 结为“宇宙精神”的自我意识和神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归结为个人心灵的自由创造 旧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意识是一种最精微的物质,如“精气”、“原子”的作用:有的主张“万 物有灵论”;还有一种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看作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如同肝 脏分泌胆汁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第一次 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问题。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不存在起源问题,而意识却并非如此。它既不 是“天赋”的,也不是“独立自在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辨证发展过程,期间经历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 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第一,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 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在无机界,无机物虽没有感觉和意识,但却存在着简单的、被动的 反应特性。如高山滚石、水中倒影、岩石风化、铁质生锈等,都属于无机物具有的机械的、 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形式。无机界的漫长发展产生了有机界,出现了生命。随着生命的出现, 物质的反应特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剌激感应性是低等生物遇 到外界刺激时所做出的一种本能的特殊反应形式。如植物的趋水性、向光性,原生动物趋利 避害的选择性等等。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虽然并不是感觉,但是它已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 第二,从低等生物具有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与外部环 境的相互作用日趋复杂,因此生物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形式也逐渐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到高级发展。从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直接的“感应”,到分化出了专门反映外部刺激的感 觉器官,再到形成以大脑为中心的中枢神经系统,于是在动物身上便产生了能对客观环境作 统一反映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的感觉是指动物通过感觉器官与机体内部的感受器同内 外环境发生联系,反映外界或自己内部正在发生着的那些物质过程的能力。动物心理是指动
体情况,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我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了,时 间的节奏加快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新特点,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的发展,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形式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点 第一, 第一, 客观物质性。 第二, 第二, 自觉能动性。 第三, 第三, 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 第一,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第二, 第二, 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实践。 第三, 第三, 探索自然社会奥秘的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安身立命之本。 2.实践是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3.实践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人自身。 三、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环节 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意识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是科学和哲学中最大的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由 于受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都没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识归 结为“宇宙精神”的自我意识和神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归结为个人心灵的自由创造。 旧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意识是一种最精微的物质,如“精气”、“原子”的作用;有的主张“万 物有灵论”;还有一种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看作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如同肝 脏分泌胆汁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第一次 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问题。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不存在起源问题,而意识却并非如此。它既不 是“天赋”的,也不是“独立自在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辨证发展过程,期间经历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 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第一,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一 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在无机界,无机物虽没有感觉和意识,但却存在着简单的、被动的 反应特性。如高山滚石、水中倒影、岩石风化、铁质生锈等,都属于无机物具有的机械的、 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形式。无机界的漫长发展产生了有机界,出现了生命。随着生命的出现, 物质的反应特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是低等生物遇 到外界刺激时所做出的一种本能的特殊反应形式。如植物的趋水性、向光性,原生动物趋利 避害的选择性等等。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虽然并不是感觉,但是它已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 第二,从低等生物具有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与外部环 境的相互作用日趋复杂,因此生物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形式也逐渐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到高级发展。从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直接的“感应”,到分化出了专门反映外部刺激的感 觉器官,再到形成以大脑为中心的中枢神经系统,于是在动物身上便产生了能对客观环境作 统一反映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的感觉是指动物通过感觉器官与机体内部的感受器同内 外环境发生联系,反映外界或自己内部正在发生着的那些物质过程的能力。动物心理是指动
物简单的动机。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只是萌芽状态的意识,远不是人的意识。第三,从动 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随着高等动物的出现,逐渐产生了更高级的专门的感觉 器官,和把各种感觉器官联系起来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 它是指挥神经系统的中心。有了这样的进步和发展,就能把高等动物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或信 息的反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识记和某种情 感,甚至已包含初步的形象思维、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适应和对付复杂多变的环境过程中 动物感觉和心理对动物活动的调节作用越大,大脑也就越发达。最后,伴随着类人猿向人的 转化这个伟大飞跃而来的是产生了最复杂最完善的人脑。与此相应,也就产生了人类所特有 的高级反映形式一一意识 由此可见,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物质反应特性由低级向高级辩证发展的合乎 规律的结果,是自然界漫长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决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进化过程,而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 的,是社会的产物。恩格斯指出,社会的生产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见,劳动 在人的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人 类由于要从事劳动,就不仅需要感知外部世界的表面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认识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动物心理是不够的,必须凭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类意 识这种反映形式。可见,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它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劳动促使形成中的人脑日益完 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人类的祖先在进化到人的漫长过程中,最初,是利用天然工具进行“劳动”的,以后慢 慢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它们的“手”(前肢)变成了人手,它们的活动变成了人类的生产劳 动。由于劳动,原始人和自然界的接触越来越多,活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使得各种感觉器 官获得的感性材料越来越丰富,大脑接受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从而促使正在形成中的人的 各种感官越来越发达,使全身的神经和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脑量不断增加,脑细胞不断 增多,脑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日趋精密和完善,脑机能不断发展,产生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这样一来,猿脑就逐渐地变成了人脑,动物的心理就发展为人的意识。 人类的生产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由于互相帮助,相互 协作,彼此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由此也就产生了交流思想的迫切需要。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 已经到了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 抑扬顿挫的不断增多,缓慢地得到改造,而口腔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语言就这样在社会劳动中产生了。有了语言,人脑就能用词来概括各种感性材料,进行抽象 思维活动。这样,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就慢慢地形成了,并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逐渐改革,劳动规模日益扩大,劳动技能日渐提髙,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劳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促进了 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广泛深入地开展,从而日益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现象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提高了意识的水平。语言为思维提供了工 具,人们可以使用语言总结劳动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形成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并且代 代相传,从而使意识的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由此可见,劳动和语言是意识产生的两个推动力,而劳动和语言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二、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本质就是关于意识质的规定性。辩证唯物主义把意识的本质概括为两个相互联 系的基本观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说,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机能,只不过它是一种高度组织起来 的特殊物质——人的大脑的机能。过去人们把意识活动这种现象看得非常神秘,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就是对大脑的结构和机能没搞清楚,认为“心之官则思”。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揭 开了人脑之迷
物简单的动机。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只是萌芽状态的意识,远不是人的意识。第三,从动 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随着高等动物的出现,逐渐产生了更高级的专门的感觉 器官,和把各种感觉器官联系起来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 它是指挥神经系统的中心。有了这样的进步和发展,就能把高等动物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或信 息的反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识记和某种情 感,甚至已包含初步的形象思维、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适应和对付复杂多变的环境过程中, 动物感觉和心理对动物活动的调节作用越大,大脑也就越发达。最后,伴随着类人猿向人的 转化这个伟大飞跃而来的是产生了最复杂最完善的人脑。与此相应,也就产生了人类所特有 的高级反映形式——意识。 由此可见,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物质反应特性由低级向高级辩证发展的合乎 规律的结果,是自然界漫长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决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进化过程,而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 的,是社会的产物。恩格斯指出,社会的生产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见,劳动 在人的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人 类由于要从事劳动,就不仅需要感知外部世界的表面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认识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动物心理是不够的,必须凭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类意 识这种反映形式。可见,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它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劳动促使形成中的人脑日益完 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人类的祖先在进化到人的漫长过程中,最初,是利用天然工具进行“劳动”的,以后慢 慢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它们的“手”(前肢)变成了人手,它们的活动变成了人类的生产劳 动。由于劳动,原始人和自然界的接触越来越多,活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使得各种感觉器 官获得的感性材料越来越丰富,大脑接受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从而促使正在形成中的人的 各种感官越来越发达,使全身的神经和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脑量不断增加,脑细胞不断 增多,脑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日趋精密和完善,脑机能不断发展,产生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这样一来,猿脑就逐渐地变成了人脑,动物的心理就发展为人的意识。 人类的生产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由于互相帮助,相互 协作,彼此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由此也就产生了交流思想的迫切需要。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 已经到了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 抑扬顿挫的不断增多,缓慢地得到改造,而口腔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语言就这样在社会劳动中产生了。有了语言,人脑就能用词来概括各种感性材料,进行抽象 思维活动。这样,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就慢慢地形成了,并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逐渐改革,劳动规模日益扩大,劳动技能日渐提高,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劳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促进了 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广泛深入地开展,从而日益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现象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提高了意识的水平。语言为思维提供了工 具,人们可以使用语言总结劳动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形成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并且代 代相传,从而使意识的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由此可见,劳动和语言是意识产生的两个推动力,而劳动和语言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二 、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本质就是关于意识质的规定性。辩证唯物主义把意识的本质概括为两个相互联 系的基本观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说,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机能,只不过它是一种高度组织起来 的特殊物质——人的大脑的机能。过去人们把意识活动这种现象看得非常神秘,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就是对大脑的结构和机能没搞清楚,认为“心之官则思”。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揭 开了人脑之迷
现代脑科学对人脑的研究表明,人脑是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极其精密的神经网 络,神经细胞中的核糖核酸RNA的含量特别多。核糖核酸是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可以组成1000万亿种各有特色的类型,是储存各种信息的物质基础。现已发现人的大脑皮 层有200多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之间和每个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神经纤维相联系,而且大脑 皮层还同各级神经中枢相沟通,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组成有严密结构的有机整体。大脑皮 层还通过遍布全身的43对神经,直接间接地同各种内脏器官、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相联系 使神经系统成为沟通人脑同外界刺激的畅通渠道,并加以控制和调节。医学和生物学表明,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如果大脑受损或有某种疾病,大脑的生理过程 受阻,与此相应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丧失。 意识的产生是经过人的大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巴浦洛夫的条件 反射学说阐明了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高等动物具有条件反射的能力。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 有两种:一种是以实物(声、光、形等)作为信号,由这种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叫第一信号 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客体具体形象的感性反映, 动物心理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另一种是以语言作为信号,接受语言刺激而引起的条件 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特有的,在此基础上的反映是抽 象概括的理性反映。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而没有第二信号系统,所以只能产生动物心理而 不能形成意识。人类兼有两种信号系统,因此人不仅有感性认识,而且还有理性认识。人类 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意识。 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证实,意识活动过程是脑神经细胞通过传递生物电来处理信息流的 过程。当人体感觉器官接受了外界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时,就产生出了脉冲生物电,并迅速 传递到大脑。脑神经细胞的树突接受信号后,传递到细胞体,细胞体对信号进行整理发出信 号给轴突,再由轴突末梢把传出信号输送给另一组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接受和输出的信 号,都具有一定强度的电脉冲,信息就是以电脉冲的形式在脑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结果便在 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电波形,再现刺激物。信息的传递不仅以电脉冲的形式进行,而且还以 化学的形式进行。在人脑中,存在着由化学物质(乙醚胆碱、去甲肾上腺素、三磷酸腺苷等) 组成的神经质(亦称神经递质,其功能是刺激相邻的神经细胞,使冲动从一个细胞传递到下 个细胞,从而实现神经系统内的传递),这些神经介质对大脑的神经活动起着兴奋或抑制 的作用 总之,现代科学对人脑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意识活动与人脑的生理活动是分不开的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意识是结构精细、组织严密、高度完善的人脑的机能或属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具有反映外界的能力 但人脑不会凭空产生意识。意识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世界是意识的惟一源泉。只有当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同客观世 界相接触、使人的感觉器官和人脑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时,才会产生意识。意识内容只能是 被意识到了的客观存在,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产生反映。脱离了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客 观事物的映象。成语“胸有成竹”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宋朝画家文与可善于画竹,他画 的竹子很逼真,有人写诗称赞他:“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从此,“胸有成竹”就成了 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文与可胸中的“成竹”,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他 长期细心观察竹子的结果。假如文与可从来没有看见过竹子,或者是见过竹子但没有长期仔 细观察过竹子的生长,那么不管他怎样冥思苦想,也不管他的绘画技巧多么高超,也做不到 胸有成竹”,成为画竹高手的。文与可胸中的“成竹”,完全是现实竹子在他头脑中的反映。 恩格斯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一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正确 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甚至荒诞的宗教迷信观念以及稀奇古怪的幻 想,也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反映而己。所以,不管是多么荒唐 的意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可见,意识依赖于物质,是以客观存在为内容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但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照相式的简单机械的反映,而是经过 人脑加工改造过的东西。人的大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原材料和半成品都来自于客观物质世界。 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现代脑科学对人脑的研究表明,人脑是由 1000 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极其精密的神经网 络,神经细胞中的核糖核酸 RNA 的含量特别多。核糖核酸是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可以组成 1000 万亿种各有特色的类型,是储存各种信息的物质基础。现已发现人的大脑皮 层有 200 多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之间和每个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神经纤维相联系,而且大脑 皮层还同各级神经中枢相沟通,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组成有严密结构的有机整体。大脑皮 层还通过遍布全身的 43 对神经,直接间接地同各种内脏器官、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相联系, 使神经系统成为沟通人脑同外界刺激的畅通渠道,并加以控制和调节。医学和生物学表明,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如果大脑受损或有某种疾病,大脑的生理过程 受阻,与此相应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丧失。 意识的产生是经过人的大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巴浦洛夫的条件 反射学说阐明了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高等动物具有条件反射的能力。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 有两种:一种是以实物(声、光、形等)作为信号,由这种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叫第一信号 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客体具体形象的感性反映, 动物心理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另一种是以语言作为信号,接受语言刺激而引起的条件 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特有的,在此基础上的反映是抽 象概括的理性反映。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而没有第二信号系统,所以只能产生动物心理而 不能形成意识。人类兼有两种信号系统,因此人不仅有感性认识,而且还有理性认识。人类 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意识。 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证实,意识活动过程是脑神经细胞通过传递生物电来处理信息流的 过程。当人体感觉器官接受了外界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时,就产生出了脉冲生物电,并迅速 传递到大脑。脑神经细胞的树突接受信号后,传递到细胞体,细胞体对信号进行整理发出信 号给轴突,再由轴突末梢把传出信号输送给另一组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接受和输出的信 号,都具有一定强度的电脉冲,信息就是以电脉冲的形式在脑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结果便在 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电波形,再现刺激物。信息的传递不仅以电脉冲的形式进行,而且还以 化学的形式进行。在人脑中,存在着由化学物质(乙醚胆碱、去甲肾上腺素、三磷酸腺苷等) 组成的神经质(亦称神经递质,其功能是刺激相邻的神经细胞,使冲动从一个细胞传递到下 一个细胞,从而实现神经系统内的传递),这些神经介质对大脑的神经活动起着兴奋或抑制 的作用。 总之,现代科学对人脑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意识活动与人脑的生理活动是分不开的,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意识是结构精细、组织严密、高度完善的人脑的机能或属 性。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具有反映外界的能力, 但人脑不会凭空产生意识。意识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世界是意识的惟一源泉。只有当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同客观世 界相接触、使人的感觉器官和人脑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时,才会产生意识。意识内容只能是 被意识到了的客观存在,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产生反映。脱离了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客 观事物的映象。成语“胸有成竹”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宋朝画家文与可善于画竹,他画 的竹子很逼真,有人写诗称赞他:“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从此,“胸有成竹”就成了 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文与可胸中的“成竹”,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他 长期细心观察竹子的结果。假如文与可从来没有看见过竹子,或者是见过竹子但没有长期仔 细观察过竹子的生长,那么不管他怎样冥思苦想,也不管他的绘画技巧多么高超,也做不到 “胸有成竹”,成为画竹高手的。文与可胸中的“成竹”,完全是现实竹子在他头脑中的反映。 恩格斯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正确 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甚至荒诞的宗教迷信观念以及稀奇古怪的幻 想,也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反映而已。所以,不管是多么荒唐 的意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可见,意识依赖于物质,是以客观存在为内容 的。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但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照相式的简单机械的反映,而是经过 人脑加工改造过的东西。人的大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原材料和半成品都来自于客观物质世界。 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