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必然是要将它的基本原理同实际结合起来,用它指导我们 去观察、研究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 才能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僵死的教条。其次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决定 的。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 用。”只有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学懂能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有这样,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有现实意义 联系实际的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例如国际和国 内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 实际,等等。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正在从事的最根本的实践,我们在学习中只有分析、研究和 解决我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不断丰富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向前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严厉 地批评了那种理论和实际分离的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 本原则是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有的放失,应确立以解决中国革命 实际问题为中心,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邓小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 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典范。他反对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 思主义,认为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 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 发展。”明确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 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只知道背诵马克思主 义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和个别原理,根本不去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僵死的教条。 实用主义则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章摘句:或者以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借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或“修正”。表面上看实用主义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分割成了互不相干的只言片语,并主观地强加到实际中去 这两种倾向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都曾经给中国的革命 和建设造成过重大的损失 总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学习中,分析、研究和 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 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思考题 什么是哲学?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是什么?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5.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三卷 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11卷
了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必然是要将它的基本原理同实际结合起来,用它指导我们 去观察、研究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 才能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僵死的教条。其次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决定 的。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 用。”只有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学懂能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有这样,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有现实意义。 联系实际的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例如国际和国 内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 实际,等等。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正在从事的最根本的实践,我们在学习中只有分析、研究和 解决我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不断丰富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向前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严厉 地批评了那种理论和实际分离的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 本原则是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有的放失,应确立以解决中国革命 实际问题为中心,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邓小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 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典范。他反对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 思主义,认为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 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 发展。”明确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 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只知道背诵马克思主 义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和个别原理,根本不去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僵死的教条。 实用主义则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章摘句;或者以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借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或“修正”。表面上看实用主义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分割成了互不相干的只言片语,并主观地强加到实际中去。 这两种倾向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都曾经给中国的革命 和建设造成过重大的损失。 总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学习中,分析、研究和 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 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思考题 1.什么是哲学?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是什么?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5.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参考书: 1.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一卷. 2. 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3. 3.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三卷。 4.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 11 卷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观”是人们对物质是什么的总的回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哲学家,对什么是 物质,有不同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物质观。在这个过程中,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 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历史阶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 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主张,宇宙万物皆由金、木、水、火 土五种原初元素相生相克所生成。“元气说”提出,“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元 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体。又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认为,水滋养了万物,水是万 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火生则万物生,火灭则万物灭,火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德谟克 利特认为,世界万物是“原子与虚空”的结合体。原子在虚空中上下运动、互相结合则生成 物体:互相分离则物体灭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科学落后、人 们愚昧无知的历史条件下,不是用神或灵魂解释自然的本原,而是用自然界本身的具体事物 去解释自然的本原,在本质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也有它的局 限性:第一,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在当时缺乏科学的根据:第二,它把万物归结 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这就把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了;第三,它虽然自发地接触 到了具体和抽象、杂多和统一的关系,但总是在“某种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 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杂质 总之,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的特殊形态混为一谈,把特殊 当成一般,并不能真正反映世界无限多样的统一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而形成。这是哲学 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历史阶段。19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揭明: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都 是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进一步 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 子就是生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的物质单位,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最简单的、不可再分的 基本单位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这就是从17世纪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长 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相比,前进了一大步。它以当时自 然科学提供的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自发的带有猜测的性质,并以此 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把对世界本原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由于科学发展水 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它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它把在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 界,仅仅归结为原子在量的组合上的不同,而看不到原子本身的质的多样性、复杂性,看不 到原子也是不可穷尽的。第二,它不了解认识发展的辩证法,把人类对原子这个物质层次的 认识当作对物质的最终层次的认识,因而未能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做出认识论上 的正确概括。第三,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某种特殊物质形态误 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与此相关,也就混淆了特定历史条件下 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第四,它只局限于对自然界的 了解,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根本无法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 论的世界观贯彻到底。 总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虽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都 未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曾经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发结 合,但缺乏科学论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曾丰富和发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观”是人们对物质是什么的总的回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哲学家,对什么是 物质,有不同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物质观。在这个过程中,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 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历史阶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 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主张,宇宙万物皆由金、木、水、火、 土五种原初元素相生相克所生成。“元气说”提出,“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元 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体。又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认为,水滋养了万物,水是万 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火生则万物生,火灭则万物灭,火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德谟克 利特认为,世界万物是“原子与虚空”的结合体。原子在虚空中上下运动、互相结合则生成 物体;互相分离则物体灭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科学落后、人 们愚昧无知的历史条件下,不是用神或灵魂解释自然的本原,而是用自然界本身的具体事物 去解释自然的本原,在本质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也有它的局 限性:第一,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在当时缺乏科学的根据;第二,它把万物归结 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这就把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了;第三,它虽然自发地接触 到了具体和抽象、杂多和统一的关系,但总是在“某种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 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杂质。 总之,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的特殊形态混为一谈,把特殊 当成一般,并不能真正反映世界无限多样的统一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而形成。这是哲学 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历史阶段。19 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揭明: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都 是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进一步 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 子就是生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的物质单位,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最简单的、不可再分的 基本单位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这就是从 17 世纪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长 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相比,前进了一大步。它以当时自 然科学提供的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自发的带有猜测的性质,并以此 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把对世界本原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由于科学发展水 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它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它把在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 界,仅仅归结为原子在量的组合上的不同,而看不到原子本身的质的多样性、复杂性,看不 到原子也是不可穷尽的。第二,它不了解认识发展的辩证法,把人类对原子这个物质层次的 认识当作对物质的最终层次的认识,因而未能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做出认识论上 的正确概括。第三,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某种特殊物质形态误 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与此相关,也就混淆了特定历史条件下 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第四,它只局限于对自然界的 了解,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根本无法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 论的世界观贯彻到底。 总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虽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都 未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曾经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发结 合,但缺乏科学论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曾丰富和发
展了唯物主义,但却是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离为特征的。当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结合的时 候,辩证法却被唯心主义加以抽象地发展了。唯物主义脱离了辩证法,唯物主义的原则就不 能贯彻到底;而辩证法脱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灵魂就会受到扭曲和室息。可见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虽然都对哲学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但又都不能形 成对世界本质的科学认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才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的 结论,实现了物质观上的伟大变革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以来科 学、尤其是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对世界的本原和统 的基础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论证,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理论发展史 上的重大飞跃,是哲学物质观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哲学的物质观作了唯物辩证的说明。他指出:“……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 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奠定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列宁又在新的条件下,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就,特别是 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等更小的粒子,电子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某些元素会 转化为另一种元素等一系列新的发现,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在批判“原子非物质化 “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时,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述,给物质下了 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的物质定义言简意深,内容极其丰富,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贯彻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以 及多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全新立场出发,坚持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 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既指出了物质对意 识的本原性和独立性,又指出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全面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 系,有力地回击了唯心主义的进攻,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 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指出,物质这一客观实在并非不可认识之物,而是可以认识之物。 尽管某些事物人类的感官无法直接感知,但人类却可以通过自己创造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去 感知。在科学和实践面前,只存在人类尚未认识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人类永远不可认识的事 物。这就有力地驳斥和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为人类探索世界的奥秘增强了信 心,指明了方向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科学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 同具体物质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 观的缺陷。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概括了物质的本性,也概括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具体物质形态、 具体物质结构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和具体物 质结构的认识会不断变化,但物质作为客观实在这一本质却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在个别中 把握一般,可变中把握不变,相对中把握绝对,暂时中把握永恒。这一定义完整而严密,既 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总之,列宁的物质定义立足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吸取了哲学史的积极成果, 是我们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克服旧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锐利思想武器,其 正确性和伟大意义,正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日益显示出来 4.物质和物质形态、自然科学物质结构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还要进一步认清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自然科 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物质的共性,是对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 象和概括,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此之外,不能再附加任何东西。具体物质形态 是指具有各自质和量的规定性的事物和现象。物质形态是多样的、生动的、具体的、可变的, 它是物质的个性。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哲 学的物质范畴不是抽象的存在,要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并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具体物
展了唯物主义,但却是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离为特征的。当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结合的时 候,辩证法却被唯心主义加以抽象地发展了。唯物主义脱离了辩证法,唯物主义的原则就不 能贯彻到底;而辩证法脱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灵魂就会受到扭曲和窒息。可见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虽然都对哲学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但又都不能形 成对世界本质的科学认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才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的 结论,实现了物质观上的伟大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 19 世纪以来科 学、尤其是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对世界的本原和统 一的基础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论证,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理论发展史 上的重大飞跃,是哲学物质观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恩格斯就对哲学的物质观作了唯物辩证的说明。他指出:“……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 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奠定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列宁又在新的条件下,对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就,特别是 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等更小的粒子,电子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某些元素会 转化为另一种元素等一系列新的发现,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在批判“原子非物质化”、 “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时,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述,给物质下了 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的物质定义言简意深,内容极其丰富,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贯彻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以 及多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全新立场出发,坚持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 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既指出了物质对意 识的本原性和独立性,又指出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全面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 系,有力地回击了唯心主义的进攻,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 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指出,物质这一客观实在并非不可认识之物,而是可以认识之物。 尽管某些事物人类的感官无法直接感知,但人类却可以通过自己创造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去 感知。在科学和实践面前,只存在人类尚未认识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人类永远不可认识的事 物。这就有力地驳斥和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为人类探索世界的奥秘增强了信 心,指明了方向。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科学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 同具体物质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 观的缺陷。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概括了物质的本性,也概括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具体物质形态、 具体物质结构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和具体物 质结构的认识会不断变化,但物质作为客观实在这一本质却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在个别中 把握一般,可变中把握不变,相对中把握绝对,暂时中把握永恒。这一定义完整而严密,既 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总之,列宁的物质定义立足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吸取了哲学史的积极成果, 是我们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克服旧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锐利思想武器,其 正确性和伟大意义,正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日益显示出来。 4.物质和物质形态、自然科学物质结构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还要进一步认清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自然科 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物质的共性,是对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 象和概括,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此之外,不能再附加任何东西。具体物质形态 是指具有各自质和量的规定性的事物和现象。物质形态是多样的、生动的、具体的、可变的, 它是物质的个性。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哲 学的物质范畴不是抽象的存在,要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并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具体物
质形态又都含有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总之,世界上如果没有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 态,就没有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物质范畴可言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绝对与相对的统 其区别是: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普遍本质的最高概括,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的最高 抽象。物质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是无限多样物质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所共同具有的,无论自 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物质属性、物质层次的认识深化到何种程度,也不会推翻物质存在于人 的意识之外这一基本事实。因此,哲学物质范畴永远不会过时,它是不变的、绝对的。而自 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则是对自然界具体事物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层次的认识,它随 实践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所以,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可变的、相 对的。其联系是:一方面,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提供可靠的自然科学基 础: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意义。科学发展史证明,任何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承认世界的 物质性为前提,是从客观实在性出发的。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形态各异、千百万化的, 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客观实在,都是可以认识的。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 主义物质观为指导,坚持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才能防止和抵制唯心论、不可知 论和形而上学的干扰,才能对自然界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是推翻了而是进一步证实了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正确性,并使 科学的物质范畴不断得到深化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建立科学运动观、时空观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作为世界本原的物 质,同作为物质根本属性及存在形式的运动、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的根本方式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恩格斯指出:“运动,就 就他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 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运动起直到思维。”运动和物质一样是具有最大的广泛 性和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说运动不是物质之外的东西,它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 根源于事物诸要素之间和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把运动看 作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主张运动是由外力作用引起的。如牛顿认为地球原本是沉寂不动的, 它之所以动了起来,是上帝用自己的智慧之手,沿地球切线方向给它第一次推动力的结果 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外因论,把整个宇宙的运动看作是神或上帝创造出来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说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世界上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无限多样而又川流不息的运动之中,运动 是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表现形式。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 类社会,万物无不经历发生、发展、灭亡、向他事物转化的运动过程。而每一不同形式的运 动,都有不同的表现,发出不同的信息。这些不同的表现和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使人产 生了对物质世界的各种认识,并获得了各种知识。如果事物是绝对静止、永恒不变的,不经 历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一样,绝对同一,那么,人也就无从去认识、区别事物,无从获 得任何知识。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被人们认识,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实际上就是认识物质 的运动及其运动形式。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或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 运动的多样性,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 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内容。凡是运动都和一定的物质形态相联系,并以其作为自己存在 的基础。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和基本粒子,化学运动的主体 是原子,生物运动的主体是生命有机体,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及其生产方式,思维运动的主 体是人脑,等等。设想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认为主观精神或某种神秘的外在精神是产生运 动的根源,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证明了物质和运动内在统一的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表现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的绝对性:从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看,又有暂时的静止 平衡或稳定状态,这说明运动的相对性。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晢学范畴。 是物质在绝对运动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它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形:第一,从局
质形态又都含有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总之,世界上如果没有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 态,就没有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物质范畴可言。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其区别是: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普遍本质的最高概括,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的最高 抽象。物质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是无限多样物质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所共同具有的,无论自 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物质属性、物质层次的认识深化到何种程度,也不会推翻物质存在于人 的意识之外这一基本事实。因此,哲学物质范畴永远不会过时,它是不变的、绝对的。而自 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则是对自然界具体事物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层次的认识,它随 实践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所以,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可变的、相 对的。其联系是:一方面,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提供可靠的自然科学基 础;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意义。科学发展史证明,任何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承认世界的 物质性为前提,是从客观实在性出发的。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形态各异、千百万化的, 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客观实在,都是可以认识的。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 主义物质观为指导,坚持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才能防止和抵制唯心论、不可知 论和形而上学的干扰,才能对自然界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是推翻了而是进一步证实了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正确性,并使 科学的物质范畴不断得到深化。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建立科学运动观、时空观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作为世界本原的物 质,同作为物质根本属性及存在形式的运动、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的根本方式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恩格斯指出:“运动,就 就他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 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运动起直到思维。”运动和物质一样是具有最大的广泛 性和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说运动不是物质之外的东西,它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 根源于事物诸要素之间和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把运动看 作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主张运动是由外力作用引起的。如牛顿认为地球原本是沉寂不动的, 它之所以动了起来,是上帝用自己的智慧之手,沿地球切线方向给它第一次推动力的结果。 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外因论,把整个宇宙的运动看作是神或上帝创造出来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说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世界上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无限多样而又川流不息的运动之中,运动 是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表现形式。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 类社会,万物无不经历发生、发展、灭亡、向他事物转化的运动过程。而每一不同形式的运 动,都有不同的表现,发出不同的信息。这些不同的表现和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使人产 生了对物质世界的各种认识,并获得了各种知识。如果事物是绝对静止、永恒不变的,不经 历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一样,绝对同一,那么,人也就无从去认识、区别事物,无从获 得任何知识。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被人们认识,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实际上就是认识物质 的运动及其运动形式。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或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 运动的多样性,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 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内容。凡是运动都和一定的物质形态相联系,并以其作为自己存在 的基础。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和基本粒子,化学运动的主体 是原子,生物运动的主体是生命有机体,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及其生产方式,思维运动的主 体是人脑,等等。设想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认为主观精神或某种神秘的外在精神是产生运 动的根源,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证明了物质和运动内在统一的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表现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的绝对性;从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看,又有暂时的静止、 平衡或稳定状态,这说明运动的相对性。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在绝对运动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它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形:第一,从局
部情况看,物体在此时此地,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处于 暂时的稳定状态。第二,从特定的参考系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没 有发生机械位移。第三,从事物本身看,处于量变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显著变化。但 我们从整体、从别的参考系、从事物的发展来看,物体即使处于静止状态之时也仍然进行着 各种运动和变化,并迟早会失去自身的性质而转化成别的事物。所以,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 都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进行的。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没有不运动 的纯粹的静止:绝对运动中又存在着相对静止,也没有不包含静止的纯粹运动。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这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法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只是说明了物质运动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和他们在物质运 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不能由此得出绝对运动重要,相对静止不重要的结论。承认相对静 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了解相对静止,就 不能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无限多样性。绝对运动是产生无限多样具体物质形态的根源 相对静止则是将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运动表现出来。事物有相对静止,才能在内部进行分化 积累必要的量,以实现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化。正是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为不 同物质形态的生成、分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才能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如果事物没有相对 静止,像旋风一样转瞬即逝,变化莫测,那么,一切事物就将会变得无法捉摸,无从认识和 把握。第三,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恩格斯指出:“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 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中找到自己 的尺度。”这就是说物质运动是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相对静止来谈运动 既不知道是什么事物在运动,是什么物质形式的运动,又无法对事物的运动做出定量分析。 坚持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就要既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叫绝对主义。它离开运动讲静止,夸大静止否定 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离开静止讲运动,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这两种错误观点,无论是在 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非常有害的。 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相联系,物质运动的形式不仅是多样的,而且还是有规律的。认识 物质的运动,最根本的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及其内在规律。 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达到的水平,把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按其复杂程度和发展顺 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其中,每 基本形式又包含若干具体的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由有化无。它 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各种运动形式由于具有 不同的物质载体,包含着不同的特殊矛盾,受不同规律的支配,因此相互间有着本质区别 既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 机械唯物主义者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如拉美特利提出 “人是机器”,这不仅抹杀了人的生命运动的特殊本质,而且根本抹杀了人的社会性。社会 达尔文主义的根本错误,也在于混淆了社会运动形式同生物运动形式之间的本质区别,用生 物学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的阶级斗争。第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有内在联系。低级运动形式 是高级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 式。因此,在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时,可以适当应用“还原原则”,通过解剖低级运动形式深 入认识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第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且运动转 化的总能量守恒,运动转化的能力是不会消失的。这恰是物质各种运动形式是多样性统一的 深刻表现 物质运动形式虽然是多样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物质运动的存在发展和相互转化有 其客观规律性。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内部 本身固有的联系,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也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 何,它都以自己的方式客观存在着并发生其作用;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体现了事物及其 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 的基本趋势: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体现了它是千差万别的现象中共同的东西,只要具备 同样的条件,必然产生同样的结果。这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稳定性和重 复性等特点。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决不能创造规律、消灭规律。唯心主义否认 世界的物质性,必然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自由意志
部情况看,物体在此时此地,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处于 暂时的稳定状态。第二,从特定的参考系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没 有发生机械位移。第三,从事物本身看,处于量变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显著变化。但 我们从整体、从别的参考系、从事物的发展来看,物体即使处于静止状态之时也仍然进行着 各种运动和变化,并迟早会失去自身的性质而转化成别的事物。所以,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 都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进行的。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没有不运动 的纯粹的静止;绝对运动中又存在着相对静止,也没有不包含静止的纯粹运动。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这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法。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只是说明了物质运动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和他们在物质运 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不能由此得出绝对运动重要,相对静止不重要的结论。承认相对静 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了解相对静止,就 不能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无限多样性。绝对运动是产生无限多样具体物质形态的根源, 相对静止则是将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运动表现出来。事物有相对静止,才能在内部进行分化, 积累必要的量,以实现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化。正是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为不 同物质形态的生成、分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才能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如果事物没有相对 静止,像旋风一样转瞬即逝,变化莫测,那么,一切事物就将会变得无法捉摸,无从认识和 把握。第三,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恩格斯指出:“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 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 “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中找到自己 的尺度。” 这就是说物质运动是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相对静止来谈运动, 既不知道是什么事物在运动,是什么物质形式的运动,又无法对事物的运动做出定量分析。 坚持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就要既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叫绝对主义。它离开运动讲静止,夸大静止否定 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离开静止讲运动,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这两种错误观点,无论是在 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非常有害的。 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相联系,物质运动的形式不仅是多样的,而且还是有规律的。认识 物质的运动,最根本的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及其内在规律。 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达到的水平,把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按其复杂程度和发展顺 序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其中,每一 基本形式又包含若干具体的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由有化无。它 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各种运动形式由于具有 不同的物质载体,包含着不同的特殊矛盾,受不同规律的支配,因此相互间有着本质区别。 既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 机械唯物主义者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如拉美特利提出 “人是机器”,这不仅抹杀了人的生命运动的特殊本质,而且根本抹杀了人的社会性。社会 达尔文主义的根本错误,也在于混淆了社会运动形式同生物运动形式之间的本质区别,用生 物学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的阶级斗争。第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有内在联系。低级运动形式 是高级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 式。因此,在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时,可以适当应用“还原原则”,通过解剖低级运动形式深 入认识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第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且运动转 化的总能量守恒,运动转化的能力是不会消失的。这恰是物质各种运动形式是多样性统一的 深刻表现。 物质运动形式虽然是多样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物质运动的存在发展和相互转化有 其客观规律性。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内部 本身固有的联系,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也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 何,它都以自己的方式客观存在着并发生其作用;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体现了事物及其 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 的基本趋势;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体现了它是千差万别的现象中共同的东西,只要具备 同样的条件,必然产生同样的结果。这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稳定性和重 复性等特点。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决不能创造规律、消灭规律。唯心主义否认 世界的物质性,必然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