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第2章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 第一节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 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 高等动物按其食性可分为杂食动物、草食动物及肉食动物等三大类。在动物生产中,为 人类提供畜产品或动力的动物则主要是杂食动物,作为人类及动物基本营养源的食物均系植 物或其副产品,作为动物食物的植物及其副产品,含有可供构成和更新动物体组织及形成 产品的营养物质,并能氧化产生能量以维持动物的生命活动。植物利用太阳能,以CO2H2O 等原料合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动物则利用植物体内的这些营养物质。二者在化 学组成上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正确与合理地组织畜禽饲养,必须首先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组成 (一)、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无论动物或植物体内约含60多种元素,按它们在动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两大类: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或等于0.01%如C、H、O、N、Ca、P、K、Na、Cl、Mg 等,其中C、H、O、N含量最多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如Fe、Cu、Co、Zn、Mn、Se、I、Cr、F等。 饲料与动物体中的元素,绝大部分不是以游离状态单独存在,而是互相结合为复杂的无 机物或有机物 (二)、饲料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其影响 l、饲料的营养物质组成 动植物体 水分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粗蛋白、维生素等 干物质 无机物:(矿物质) (1)、水分:各种饲料均含有水分,含量相差很大,多者可达95%,少者只含5% 同一种饲用植物由于收割时期不同水分含量也不一样,幼嫩时含水较多,成熟后较少:植株 部位不同,水分含量也有差异,枝叶中水分较多,茎杆中较少。饲料中水分含量越高,干 物质越少,饲料的营养价值越低且不利于保存 水分也是动物机体内各种器官、组织的重要成分,其含量一般可达体重的一半,动物随 着年龄和营养状况的不同,所含水分有显著变化,幼龄时水分含量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 第1页共11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第 1 页 共 11 页 第 2 章 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 第一节 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 一、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 高等动物按其食性可分为杂食动物、草食动物及肉食动物等三大类。在动物生产中,为 人类提供畜产品或动力的动物则主要是杂食动物,作为人类及动物基本营养源的食物均系植 物或其副产品,作为动物食物的 植物及其副产品,含有可供构成和更新动物体组织及形成 产品的营养物质,并能氧化产生能量以维持动物的生命活动。植物利用太阳能,以 CO2 ,H2O 等原料合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动物则利用植物体内的这些营养物质。二者在化 学组成上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正确与合理地组织畜禽饲养,必须首先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组成。 (一)、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无论动物或植物体内约含60多种元素,按它们在动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两大类: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或等于0.01% 如C、H、O、N、Ca、P、K、Na、C1、Mg、 S等,其中C、H、O、N含量最多。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 0.01% 如 Fe、Cu、Co、Zn、Mn、Se、I、Cr、F 等。 饲料与动物体中的元素,绝大部分不是以游离状态单独存在,而是互相结合为复杂的无 机物或有机物。 (二) 、饲料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其影响 1、饲料的营养物质组成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粗蛋白 、维生素等 干物质 无机物:(矿物质) (1)、水分:各种饲料均含有水分,含量相差很大,多者可达95%,少者只含5%, 同一种饲用植物由于收割时期不同水分含量也不一样,幼嫩时含水较多,成熟后较少;植株 部位不同,水分含 量也有差异,枝叶中水分较多,茎杆中较少。饲料中水分含量越高,干 物质越少,饲料的营养价值越低且不利于保存。 水分也是动物机体内各种器官、组织的重要成分,其含量一般可达体重的一半,动物随 着年龄和营养状况的不同,所含水分有显著变化,幼龄时水分含量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 动植物体 水分
《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降低;家畜营养状况不同,水分含量也有差异,脂肪沉积越多,则水分含量低 (2)、粗蛋白:饲料中含N物质总称为粗蛋白,包括蛋白质与氨化物两部分。 几乎所有饲料均含有蛋白质,但其含量和品质各有不同,如豆料植物及油饼类饲料含蛋 白质较多,品质也较好,而禾本科植物含蛋白质较少,藁秆饲料则最少品质也最差。同一种 饲料植物由于生长阶段的不同,蛋白质含量也不同,幼嫩时含量多,开花后含量迅速下降。 部位不同蛋白质含量也有差异,籽实>叶茎>茎秆 动物体内蛋白质含量较稳定 (3)、粗脂肪 可分为真脂和类脂两大类。真脂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类脂有游离脂肪酸、磷脂、 脂溶性维生素等 饲料中脂肪含量差异较大,高者在10%以上,低的不及1%,部位不同含脂量也不同, 籽实>茎叶>根 动物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营养状况好的脂肪含量高 (4)、粗纤维 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角质等组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饲料中最 难消化的营养物质 含量随植物生长阶段而有差异,幼嫩时,含量低,成熟时,含量高。部位不同,粗纤维 的含量不同,茎部>叶部>果实、块根 (5)、无氮浸出物 饲料有机物质中无N物质除去脂肪及粗纤维外,总称为无N浸出物。或称可溶性碳水化 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及多糖,一般植物性饲料中均含有较多的无N浸出物,但禾本科的籽 实和根茎类饲料含量最多。 无N浸出物在幼物体内主要是糖原,贮存于肝脏和肌肉中,也含有少量的葡萄糖。 (6)、粗灰分(矿物质) 饲料中主要有K、Na、Ca、P、Mn等,随植物生长,灰分含量逐渐减少,但其中 a、Si含量逐渐上升。部位不同,灰分含量不同,茎叶灰分含量较多。 动物体内以Ca含量最多,其次为P,还有少量的F必需、I、Cu、Mn、Co、S必需、F (7)、维生素 在饲料中含量不多,对动物来说既不提供能量,也不构成组织和器官,但是参与调节物 第2页共11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第 2 页 共 11 页 降低;家畜营养状况不同,水分含量也有差异,脂肪沉积越多,则水分含量低。 (2)、粗蛋白:饲料中含N物质总称为粗蛋白,包括蛋白质与氨化物两部分。 几乎所有饲料均含有蛋白质,但其含量和品质各有不同,如豆料植物及油饼类饲料含蛋 白质较多,品质也较好,而禾本科植物含蛋白质较少,藁秆饲料则最少品质也最差。同一种 饲料植物由于生长阶段的不同,蛋白质含量也不同,幼嫩时含量多,开花后含量迅速下降。 部位不同蛋白质含量也有差异,籽实>叶茎>茎秆。 动物体内蛋白质含量较稳定。 (3)、粗脂肪 可分为真脂和类脂两大类。真脂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类脂有游离脂肪酸、磷脂、 脂溶性维生素等 饲料中脂肪含量差异较大,高者在10%以上,低的不及1%,部位不同含脂量也不同, 籽实>茎叶>根 动物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营养状况好的脂肪含量高 (4)、粗纤维 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角质等组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饲料中最 难消化的营养物质。 含量随植物生长阶段而有差异,幼嫩时,含量低,成熟时,含量高。部位不同,粗纤维 的含量不同,茎部>叶部>果实、块根 (5)、无氮浸出物 饲料有机物质中无N物质除去脂肪及粗纤维外,总称为无N浸出物。或称可溶性碳水化 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及多糖,一般植物性饲料中均含有较多的无N浸出物,但禾本科的籽 实和根茎类饲料含量最多。 无N浸出物在幼物体内主要是糖原,贮存于肝脏和肌肉中,也含有少量的葡萄糖。 (6)、粗灰分(矿物质) 饲料中主要有K、Na、Ca 、P、Mn 等,随植物生长,灰分含量逐渐减少,但其中 Na、Si 含量逐渐上升。部位不同,灰分含量不同,茎叶灰分含量较多。 动物体内以 Ca 含量最多,其次为 P,还有少量的 F 必需、I、Cu、Mn、Co、S 必需、F 等。 (7)、维生素 在饲料中含量不多,对动物来说既不提供能量,也不构成组织和器官,但是参与调节物
《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质代谢,不能用任何物质来代替。 维生素在饲料中的含量因饲料种类不同而异,如黄色玉米中含类胡萝卜素多面白色玉米 则很少 2、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因素 饲料营养价值成分表中所列各种营养的物质的数量与质量是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数,与 具体使用的饲料养分含量有一定差异,这是因为植物的营养物质组成受许多因素影响。 (1)、饲料的种类与品种 a、种类:青饲料水份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饲料蛋白质含量多;能量饲料中淀粉较 b、品种:同一种饲料品种不同,营养物质组成不同,如黄玉米中富含胡萝卜素,而白 玉米中则缺乏。 (2)、收获期 随植物发育,含水量下降,到籽实形成期粗蛋白下降,粗脂肪下降,粗纤维含量上升。 由于青草所含养分因年龄而发生显著变化,所以正确地确定收获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 选择由单位面积能得到各种养分最高产量那一时机,一般来说青草的最佳收获期是在开花初 期,最迟不超过开花盛期 (3)、饲料作物部位 叶子中营养丰富,远远超过秸杆,收获,肠制,贮存,饲喂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叶片损 失 (4)、贮存时间 饲用植物的收获并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新收割的青草和掘出不久的块根与原 来的植物相比有着相同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但收割后的饲料经长期贮存后,会发生很大 变化,如青草经过干燥成为干草时,首先失去大量水分,其次损失一部分有机物。 (5)、土壤 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同一种植物,不仅产量不同而且化学成分也有差异,肥沃的黑土, 可生产出优质饲料,贫瘠和结构不良的土壤生产的饲料产量和营养价值均较低 (6)、施肥 施用肥料,既可提高饲料作物产量,又可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施用氮肥,可提高 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施用磷肥,提高饲料含磷量和粗蛋白含量:施用钾肥,可增加饲料中粗 蛋白、粗灰分和钾含量,减少含钙量。 第3页共11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第 3 页 共 11 页 质代谢,不能用任何物质来代替。 维生素在饲料中的含量因饲料种类不同而异,如黄色玉米中含类胡萝卜素多面白色玉米 则很少。 2、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因素 饲料营养价值成分表中所列各种营养的物质的数量与质量是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数,与 具体使用的饲料养分含量有一定差异,这是因为植物的营养物质组成受许多因素影响。 (1)、饲料的种类与品种 a、种类:青饲料水份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饲料蛋白质含量多;能量饲料中淀粉较 多。 b、品种:同一种饲料品种不同,营养物质组成不同,如黄玉米中富含胡萝卜素,而白 玉米中则缺乏。 (2)、 收获期 随植物发育,含水量下降,到籽实形成期粗蛋白下降,粗脂肪下降,粗纤维含量上升。 由于青草所含养分因年龄而发生显著变化,所以正确地确定收获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 选择由单位面积能得到各种养分最高产量那一时机,一般来说青草的最佳收获期是在开花初 期,最迟不超过开花盛期。 (3)、饲料作物部位 叶子中营养丰富,远远超过秸杆,收获,肠制,贮存,饲喂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叶片损 失。 (4)、贮存时间 饲用植物的收获并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新收割的青草和掘出不久的块根与原 来的植物相比有着相同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但收割后的饲料经长期贮存后,会发生很大 变化,如青草经过干燥成为干草时,首先失去大量水分,其次损失一部分有机物。 (5)、 土壤 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同一种植物,不仅产量不同而且化学成分也有差异,肥沃的黑土, 可生产出优质饲料,贫瘠和结构不良的土壤生产的饲料产量和营养价值均较低. (6)、 施肥 施用肥料,既可提高饲料作物产量,又可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施用氮肥,可提高 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施用磷肥,提高饲料含磷量和粗蛋白含量;施用钾肥,可增加饲料中粗 蛋白、粗灰分和钾含量,减少含钙量
《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7)、气候条件 气温、光照及雨量分布等气候条件对饲用植物的收获量及化学成分有很大影响,在寒冷 气候下生长的植物比在温热气候下生长的植物,粗纤维较多,而蛋白质和粗脂肪较少。 了解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组成的因素,一方面能正确认识饲料价值和査用饲料营养价值 成分表,做到合理利用饲料,另一方面可采取适当措施,改变饲料营养物质组成,提高饲 料的营养价值。 三)、动物体与饲料营养成分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 相同点:都由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六种营养物质供 给 不同点: 1、、植物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而动物则主要为蛋白质。 2、植物体的碳水化合物中包括无N浸出物(主要淀粉)和粗纤维,而动物体没有粗纤 维,只含有少量葡萄糖,低级羧酸和糖原。 3、植物体内的粗蛋白除蛋白质外还包括氨化物,而动物体内除蛋白质外还有一些游离 氨基酸和激素。 4、植物体的粗脂肪中除了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和磷脂外还有树脂和蜡质 而动物体脂肪中不含树脂和蜡质。 相互关系:动物从饲料中摄取六种营养物质后,必须经过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才能将 饲料中营养物质转变为机体成分、动物产品或提供能量,二者关系可概括为:动物体水分来 源于饲料水、代谢水和饮水:动物体蛋白来源于饲料中的蛋白质和氨化物:动物体脂肪来源 于饲料中的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即蛋白质脱氨部分;动物体中的糖分来源于饲料中 的碳水化合物:动物体中的矿物质来源于饲料、饮水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动物体中的维生素 来源于饲料中的维生素和动物体内合成的维生素。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饲料中各种营养 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代替或相互拮抗等复杂关系。 二、动物对饲料消化吸收的特点 (一)、消化特点 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同,但是它们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却具有 许多共同的规律,其消化方式主要归纳为物理性、化学性、微生物消化 1、物理性消化 第4页共11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第 4 页 共 11 页 (7)、气候条件 气温、光照及雨量分布等气候条件对饲用植物的收获量及化学成分有很大影响,在寒冷 气候下生长的植物比在温热气候下生长的植物,粗纤维较多,而蛋白质和粗脂肪较少。 了解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组成的因素,一方面能正确认识饲料价值和查用饲料营养价值 成分表 ,做到合理利用饲料,另一方面可采取适当措施,改变饲料营养物质组成,提高饲 料的营养价值。 (三)、 动物体与饲料营养成分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 相同点:都由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和 维生素六种营养物质供 给。 不同点: 1、、植物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而动物则主要为蛋白质。 2、植物体的碳水化合物中包括无 N 浸出物(主要淀粉)和粗纤维,而动物体没有粗纤 维,只含有少量葡萄糖,低级羧酸和糖原。 3、植物体内的粗蛋白除蛋白质外还包括氨化物,而动物体内除蛋白质外还有一些游离 氨基酸和激素。 4、植物体的粗脂肪中除了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和磷脂外还有树脂和蜡质, 而动物体脂肪中不含树脂和蜡质。 相互关系:动物从饲料中摄取六种营养物质后,必须经过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才能将 饲料中营养物质转变为机体成分、动物产品或提供能量,二者关系可概括为:动物体水分来 源于饲料水、代谢水和饮水;动物体蛋白来源于饲料中的蛋白质和氨化物;动物体脂肪来源 于饲料中的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即蛋白质脱氨部分;动物体中的糖分来源于饲料中 的碳水化合物;动物体中的矿物质来源于饲料、饮水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动物体中的维生素 来源于饲料中的维生素和动物体内合成的维生素。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饲料中各种营养 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代替或相互拮抗等复杂关系。 二、动物对饲料消化吸收的特点 (一)、消化特点 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同,但是它们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却具有 许多共同的规律,其消化方式主要归纳为物理性、化学性、微生物消化。 1、 物理性消化
《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由动物摄取饲料开始,指饲料在口腔中的咀嚼和胃肠运动中的消化。靠动物的牙齿和消 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压扁、撕碎、磨烂,从而增加饲料的表面积,易于与消化液充分 混合,并把食糜从消化道的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 物理性消化后食物只是颗粒变小,没有化学性变化,其消化产物不能吸收,但它为化学 消化与微生物消化作好准备。 对各类动物均不提倡将精饲料粉得过细,因咀嚼及消化器官的肌肉运动受饲料粒度之机 械刺激,若没有这种刺激,消化液分泌减少,进而不利于化学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 主要在动物的胃和小肠中,靠酶的催化作用进行,非反刍动物主要靠这种方式消化。 动物对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消化,主要靠消化器官分泌相应的蛋白酶、脂肪酶 淀粉酶等作用下进行的,动物对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主要靠消化道内微生物的发酵。 3、微生物消化 对反刍动物十分重要,瘤胃是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瘤胃中寄居着数量巨大的细菌和纤毛虫,这些微生物能分泌淀粉酶、蔗糖酶、蛋白酶、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这些酶可将饲料中的糖类、蛋白质,尤其是动物消化液中的酶不 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逐级分解,最终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物质,同时产生大量 气体CO2,CH4等,通过嗳气排出体外 瘤胃微生物能直接由饲料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合成菌体蛋白,还可利用NH合成菌体 蛋白,还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供宿主利用。 非反刍草食动物,马、兔的盲肠和结肠也能进行微生物消化。 猪的大肠,家禽的嗉囊也能进行少量的微生物消化。 畜禽最大生产性能的发挥,有赖于它们所具有的正常胃肠道环境和健康的体况。胃肠道 正常微生物区系从多个方面影响消化道环境的稳定和动物的健康。近来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抗 生素不仅产生抗药性,有残留,而且破坏了胃肠道正常微生物区系。目前,人们试图通过直 接饲喂微生物(益生素),使用化学物质(有机酸,糖)等方法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区 系 (二)、吸收特点 饲料被消化后,其分解产物经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l、吸收的部位 消化道的部位不同,吸收程度不同。消化道各段都能不同程序地吸收无机盐和水分。非 第5页共11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教案 第 5 页 共 11 页 由动物摄取饲料开始,指饲料在口腔中的咀嚼和胃肠运动中的消化。靠动物的牙齿和消 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压扁、撕碎、磨烂,从而增加饲料的表面积,易于与消化液充分 混合,并把食糜从消化道的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 物理性消化后食物只是颗粒变小,没有化学性变化,其消化产物不能吸收,但它为化学 消化与微生物消化作好准备。 对各类动物均不提倡将精饲料粉得过细,因咀嚼及消化器官的肌肉运动受饲料粒度之机 械刺激,若没有这种刺激,消化液分泌减少,进而不利于化学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 主要在动物的胃和小肠中,靠酶的催化作用进行,非反刍动物主要靠这种方式消化。 动物对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消化,主要靠消化器官分泌相应的蛋白酶、脂肪酶、 淀粉酶等作用下进行的,动物对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主要靠消化道内微生物的发酵。 3、微生物消化 对反刍动物十分重要,瘤胃是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瘤胃中寄居着数量巨大的细菌和纤毛虫,这些微生物能分泌 淀粉酶、蔗糖酶、蛋白酶、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这些酶可将饲料中的糖类、蛋白质,尤其是动物消化液中的酶不 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逐级分解,最终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物质,同时产生大量 气体 CO2,CH4 等,通过嗳气排出体外。 瘤胃微生物能直接由饲料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合成菌体蛋白,还可利用 NH3 合成菌体 蛋白,还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 B 族维生素等供宿主利用。 非反刍草食动物,马、兔的盲肠和结肠也能进行微生物消化。 猪的大肠,家禽的嗉囊也能进行少量的微生物消化。 畜禽最大生产性能的发挥,有赖于它们所具有的正常胃肠道环境和健康的体况。胃肠道 正常微生物区系从多个方面影响消化道环境的稳定和动物的健康。近来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抗 生素不仅产生抗药性,有残留,而且破坏了胃肠道正常微生物区系。目前,人们试图通过直 接饲喂微生物(益生素),使用化学物质(有机酸,糖)等方法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区 系。 (二)、吸收特点 饲料被消化后,其分解产物经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1、吸收的部位 消化道的部位不同,吸收程度不同。消化道各段都能不同程序地吸收无机盐和水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