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绝大多数散射角小于2度;约1/8000散射角大于 90度,有的几乎达180度。 大角散射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然后,我记得是在两三天以后,盖革十分 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某些散 射粒子向后方跑出来了'那直是我一生中从 未有过的最难以置信的事件,它几乎就象你用 15吋的炮弹射击一张薄纸,结果炮弹返回来击 中了你那样也令人难以置信!” .卢瑟福
3、汤姆逊原子模型解释大角散射的困难 汤姆逊提出原子的布丁(pudding)模型,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 在半径为R的原子球体内,电子像布丁镶嵌在其中,如下左图 0 核心模型 布丁模型 两种不同电荷分布引起不同的相互作用
按照布丁模型,原子只对掠过边界(R)的α粒子有较大 的偏转。 △p=F△t0 2Ze2 2R 4πeR2V 2Ze2,1 p 4rEoR2mv2 2Z×1.44fim.MeV F +Ze 0.1nmEx(Mev) =3×105 Z Ex(Mev) EK-5.0MeV,Z(金)=79,0max<103孤度0.057°。 布丁模型下,单次碰撞不可能引起大角散射!
多次散射呢? 日 多次散射引起的偏转角仍很小,在1度左右。 要发生大于900的散射,霄要与原子核多次碰撞,其几率 为102001远小于实验测得的大角度散射几率1/8000。 “而当我做出计算时看到,除非采取一个原子的大部分 质量集中在一个微小的核内的系统,否则是无法得到这 种数量级的任何结果的,这就是我后来提出的原子具有 体积很小而质量很大的核心的想法。” .卢瑟福
三、方警鹅预线金父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及卢瑟福散射公式 1911年提出:原子由带正电荷并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的 微小中心核以及绕核运行的电子所组成。 定性解释:由于原子核很小,绝大部分α 粒子并不能瞒准原子核入射,而只是从 原子核周围穿过,所以原子核的作用力 仍然不大,因此偏转也很小,也有少数 粒子有可能从原子核附近通过,这时, 较小,受的作用力较大,就会有较大的 偏转,而极少数正对原子核入射的粒 子,由于r很小,受的作用力很大,就有 可能反弹回来。所以卢瑟福的核式结构 模型能定性地解释粒子散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