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随州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专题讲义之六】 2013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1) 【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 的只有50篇。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 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中考说明】 《随州市2013年中考说明语文》对古诗词试题有以下要求:默写常见的古诗词 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 査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 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题型归纳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 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 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中考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 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査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 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 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 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 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 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 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名句赏析类 [中考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 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013 年随州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专题讲义之六】 2013 年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1) 【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要求 7—9 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 80 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 的只有 50 篇。2.其余 30 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 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中考说明】 《随州市 2013 年中考说明语文》对古诗词试题有以下要求:默写常见的古诗词 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 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 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课时】 5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型归纳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 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 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中考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 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 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 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 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 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 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 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中考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 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査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 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 (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 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 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 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 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 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中考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 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査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 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 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 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 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 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 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 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中考题型]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 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 (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 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 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 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 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 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中考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 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 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 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 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 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 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 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 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中考题型]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 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 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 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 词是“画面”一一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 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 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 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 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中考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査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 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 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 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 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 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 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 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 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 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 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六、古诗词文默写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 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 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 绘(100 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 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 “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 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 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 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中考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 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 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 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 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 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 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 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 “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 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 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六、古诗词文默写题
[中考题型] 1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 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 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憾。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 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一一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 “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2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 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 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3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 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 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4.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 实紧密结合。 5运用型默写,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迁移联想能力,更着重考查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做到所谓古为今用、学以 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最为理想的学习境界。 【2012年全国中考课外古诗词试题演练】 、(2012·衙州)阅读《城东早春》,完成第1~2题。(4分)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答: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岀几颗轮黄的叶芽。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 答: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髙脱俗的情趣 二、(2012·丽水)阅读《过湖》,完成第3~4题。(4分)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3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2分)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 落抬头望去,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 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4景中有情: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 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愉悦、快乐(大意 三、(2012·嘉兴)阅读《野池》,完成第5~6题。(4分)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 鱼东西
[中考题型] 1.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 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 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憾。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 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 “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2.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 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 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3.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 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 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4.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 实紧密结合。 5.运用型默写,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迁移联想能力,更着重考查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做到所谓古为今用、学以 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最为理想的学习境界。 【2012 年全国中考课外古诗词试题演练】 一、(2012·衢州)阅读《城东早春》,完成第 1~2 题。(4 分)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 分) 答: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几颗轮黄的叶芽。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 分) 答: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二、(2012·丽水)阅读《过湖》,完成第 3~4 题。(4 分)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3.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2 分)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 落抬头望去, 远处群山若隐若现, 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 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4.景中有情: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 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 分) 答:愉悦、快乐(大意写出即可) 三、(2012·嘉兴)阅读《野 池》,完成第 5~6 题。(4 分) (-}野 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 鱼东西
5诗歌以ˆ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 (茂盛、果实丰硕)的景象(2分) 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四、(2012·滨州)阅读《早发白帝城》,完成第7~8题。(3分)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 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7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 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1分) 8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 答:“轻”字既写岀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评分:共2分答案 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冖两点内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五(2012·台州)阅读《秋夜山居》,完成第9~题。(4分)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9.诗歌首句“去雁(仅答“雁”不给分)〃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 10.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答:示例:一个“衔”字把窄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 六、(2012·温州)阅读《田家》完成第11~12题.(4分)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 朗的意境(2分 1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2分 答: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七、(2012·成都)阅读《早梅》,完成第13~题。(4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3.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答:丕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髙洁)(一点1分,共2分语意相 近即可) 14.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 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5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满溢(满) ,植物 丰茂 (茂盛、果实丰硕)的景象(2 分) 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答: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四、(2012·滨州)阅读《早发白帝城 》,完成第 7~8 题。(3 分)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 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7.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 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 湍急 的特点(1 分) 8.“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 分) 答:“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评分:共 2 分答案 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五(2012·台州)阅读《秋夜山居》,完成第 9~题。(4 分)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9.诗歌首句“ 去雁(仅答“雁”不给分)”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 分) 10.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 分) 答: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 对即可) 六、(2012·温州)阅读《田家》完成第 11~12 题.(4 分)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明”字尽现田园清 朗的意境(2 分) 1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2 分) 答: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七、(2012·成都)阅读《早梅》,完成第 13~题。(4 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3.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 分) 答: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一点 1 分,共 2 分语意相 近即可) 14.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 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