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特征和职能、国家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等问题。他指出:国 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 关,是压迫阶级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 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而无产阶级国家只能 “自行消 亡”。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同时,列宁批判了资产阶级和俄 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 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把国家看作阶 级调和机关,以为有了普选权,资产阶级国家就能体现大多数劳 动者的意志等错误观点,着重揭露了考茨基 “忽视或抹杀” 暴力 革命的行径。 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列宁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了1847年至 189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点的发展。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欧洲1848年革命的前夜已经提 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 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利用这种政治 统治剥夺资产阶级,把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尽快增加生产 力的总量,而国家就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列宁认 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列 宁引用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 1848—1851年革命的论述,认为马克思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得 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与《共产党 宣言》相比,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认为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原理。但当时还没有提出应当怎样以无 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 1871年巴黎公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列宁摘录 了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着重 前 言
本特征和职能、国家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等问题。他指出:国 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 关,是压迫阶级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 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而无产阶级国家只能 “自行消 亡”。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同时,列宁批判了资产阶级和俄 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 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把国家看作阶 级调和机关,以为有了普选权,资产阶级国家就能体现大多数劳 动者的意志等错误观点,着重揭露了考茨基 “忽视或抹杀” 暴力 革命的行径。 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列宁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了1847年至 189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点的发展。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欧洲1848年革命的前夜已经提 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 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利用这种政治 统治剥夺资产阶级,把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尽快增加生产 力的总量,而国家就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列宁认 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列 宁引用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 1848—1851年革命的论述,认为马克思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得 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与《共产党 宣言》相比,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认为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原理。但当时还没有提出应当怎样以无 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 1871年巴黎公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列宁摘录 了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着重 前 言
阐释了马克思根据公社经验得出的而且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必须 加进《共产党宣言》的一个基本教训,即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 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接着,列宁 详细论述并高度评价了马克思所总结的公社为代替被破坏的国家 机器而采取的实际步骤、公社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形式。列宁最后 总结说: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 获得解放的形式,是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 的政治形式。 在叙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时,列宁反复强调马克思 的严格的科学态度。他指出,马克思始终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 义哲学,在每一历史阶段都不是根据逻辑的推论,而是根据事变 的实际发展作出自己的结论,并且根据群众运动的经验重新审查 自己的理论,修改过时的结论,提出新的论断。列宁也正是以这 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研究世界形势的新发 展,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俄国1905年、 1917年两次革命的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的许多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 列宁揭示了一切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资产阶级国 家的政治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资产阶级专 政。列宁根据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统治工具 —— 官吏和军队普遍得到加强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打碎旧国家 机器的必要性,认为这是一切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针对机会 主义者的歪曲,列宁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 专政的思想。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一 卷
阐释了马克思根据公社经验得出的而且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必须 加进《共产党宣言》的一个基本教训,即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 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接着,列宁 详细论述并高度评价了马克思所总结的公社为代替被破坏的国家 机器而采取的实际步骤、公社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形式。列宁最后 总结说: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 获得解放的形式,是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 的政治形式。 在叙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时,列宁反复强调马克思 的严格的科学态度。他指出,马克思始终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 义哲学,在每一历史阶段都不是根据逻辑的推论,而是根据事变 的实际发展作出自己的结论,并且根据群众运动的经验重新审查 自己的理论,修改过时的结论,提出新的论断。列宁也正是以这 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研究世界形势的新发 展,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俄国1905年、 1917年两次革命的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 国家学说的许多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 列宁揭示了一切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资产阶级国 家的政治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资产阶级专 政。列宁根据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统治工具 —— 官吏和军队普遍得到加强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打碎旧国家 机器的必要性,认为这是一切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针对机会 主义者的歪曲,列宁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 专政的思想。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一 卷
命作用的最高表现;只有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使它能够 镇压资产阶级必然要进行的拚死反抗,并组织一切被剥削劳动群 众去建立新的经济制度,才能推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需要专政 的国家,既是为了镇压剥削者的反抗,也是为了领导广大人民群 众 “调整” 社会主义经济,以便最终消灭阶级,过渡到无阶级的 社会。因此,“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 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 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 的,—— 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 质”(见本卷第33页)。 列宁总结了俄国两次革命中群众创造的苏维埃的经验,认为 苏维埃是继巴黎公社之后的又一种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他还科 学地预言:“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 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见本卷第33页)我国出现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的实践充分证实了列宁的这一预见。 另外,列宁还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 别,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与经济基础的 辩证关系。他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是只供少数富人享受的、残缺 不全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民主却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它能保证大 多数人真正当家作主,参加国家的管理。列宁在引述了恩格斯总 结的巴黎公社为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所 采取的措施后指出,民主扩展到一定的界限,彻底的民主就变成 社会主义,同时也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彻底发展民主,找出彻底 发展的种种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是对社会进行社会主 前 言
命作用的最高表现;只有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使它能够 镇压资产阶级必然要进行的拚死反抗,并组织一切被剥削劳动群 众去建立新的经济制度,才能推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需要专政 的国家,既是为了镇压剥削者的反抗,也是为了领导广大人民群 众 “调整” 社会主义经济,以便最终消灭阶级,过渡到无阶级的 社会。因此,“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 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 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 的,—— 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 质”(见本卷第33页)。 列宁总结了俄国两次革命中群众创造的苏维埃的经验,认为 苏维埃是继巴黎公社之后的又一种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他还科 学地预言:“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 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见本卷第33页)我国出现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的实践充分证实了列宁的这一预见。 另外,列宁还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 别,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与经济基础的 辩证关系。他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是只供少数富人享受的、残缺 不全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民主却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它能保证大 多数人真正当家作主,参加国家的管理。列宁在引述了恩格斯总 结的巴黎公社为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所 采取的措施后指出,民主扩展到一定的界限,彻底的民主就变成 社会主义,同时也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彻底发展民主,找出彻底 发展的种种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是对社会进行社会主 前 言
义改造的基本任务之一。任何单独存在的民主制度都不会产生社 会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是 “共同存在” 的民主制度,既受经 济发展的影响,又会影响经济,推动经济的改造。 在探讨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的第五章中,列宁阐明了专政和 民主的关系、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根据马克 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列宁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共产主 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学说。列宁指出了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又说 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 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从而消除了人剥削人的可能性,在这一 点上和高级阶段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 人们觉悟水平的限制,社会主义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这 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对劳动量和消费量进行极严格的计算和监督。 列宁认为,计算和监督 “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级‘调整好’, 使它能正常地运转所必需的主要条件”(见本卷第97页),只有到 了各方面完全成熟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 需分配” 的原则。 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 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即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考察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发展的。他批驳了那种把社会主义看成“僵死的、凝固的、 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他指出:“实际上,只是从社会主义 实现时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才会开始出现迅速的、 真正的、确实是群众性的即有大多数居民参加然后有全体居民参 加的前进运动。”(见本卷第95—96页) 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各章中对考茨基等机会主 义者的歪曲作了有力的批判,最后又专辟一章 (第六章)揭露机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一 卷
义改造的基本任务之一。任何单独存在的民主制度都不会产生社 会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是 “共同存在” 的民主制度,既受经 济发展的影响,又会影响经济,推动经济的改造。 在探讨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的第五章中,列宁阐明了专政和 民主的关系、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根据马克 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列宁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共产主 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学说。列宁指出了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又说 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 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从而消除了人剥削人的可能性,在这一 点上和高级阶段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 人们觉悟水平的限制,社会主义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这 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对劳动量和消费量进行极严格的计算和监督。 列宁认为,计算和监督 “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级‘调整好’, 使它能正常地运转所必需的主要条件”(见本卷第97页),只有到 了各方面完全成熟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 需分配” 的原则。 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 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即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考察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发展的。他批驳了那种把社会主义看成“僵死的、凝固的、 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他指出:“实际上,只是从社会主义 实现时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才会开始出现迅速的、 真正的、确实是群众性的即有大多数居民参加然后有全体居民参 加的前进运动。”(见本卷第95—96页) 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各章中对考茨基等机会主 义者的歪曲作了有力的批判,最后又专辟一章 (第六章)揭露机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一 卷
会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行径。在这一章中,列宁集中批 判了考茨基“盲目崇拜”国家、“迷信”官僚制度、取消打碎旧国 家机器的任务、把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目的局限于 “取得议会多 数”、“使议会变成政府的主宰” 等错误观点。列宁指出,这是最 纯粹最庸俗的机会主义,是从马克思主义倒退到了庸人思想的地 步。此外,列宁还揭露了普列汉诺夫在1894年与无政府主义者论 战时完全回避革命对国家的态度和整个国家问题的错误。 本卷《附录》收载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这一读书笔记,笔 记中摘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重要论述以及考茨 基、伯恩施坦、潘涅库克的著作。列宁读书时所作的大量批注包 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大部分在《国家与革命》中得到了进 一步发挥,但是还有一部分材料以及列宁在批语中所阐述的思想 并没有反映在他的著作中,因此笔记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列宁 本人曾十分关切这本笔记的出版。 《附录》所载的《未写成的〈关于国家的作用问题〉一文的材 料》是在1916年夏天至冬天形成的。从这组材料中可以看出,当 时针对布哈林在《关于帝国主义国家理论》和《帝国主义强盗国 家》这两篇文章中的某些错误观点,列宁准备写文章阐述国家的 作用问题。在广泛收集材料、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态度 问题之后,列宁的想法有改变。他在1917年2月给柯伦泰和印涅 萨·阿尔曼德的信中说,他得出的结论与其说和布哈林的见解不 同,不如说和考茨基的见解针锋相对。后来写成的《国家与革 命》一书反映了列宁的这一想法。 本卷《附录》中的文献未收入《列宁全集》第1版。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 前 言
会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行径。在这一章中,列宁集中批 判了考茨基“盲目崇拜”国家、“迷信”官僚制度、取消打碎旧国 家机器的任务、把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目的局限于 “取得议会多 数”、“使议会变成政府的主宰” 等错误观点。列宁指出,这是最 纯粹最庸俗的机会主义,是从马克思主义倒退到了庸人思想的地 步。此外,列宁还揭露了普列汉诺夫在1894年与无政府主义者论 战时完全回避革命对国家的态度和整个国家问题的错误。 本卷《附录》收载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这一读书笔记,笔 记中摘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重要论述以及考茨 基、伯恩施坦、潘涅库克的著作。列宁读书时所作的大量批注包 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大部分在《国家与革命》中得到了进 一步发挥,但是还有一部分材料以及列宁在批语中所阐述的思想 并没有反映在他的著作中,因此笔记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列宁 本人曾十分关切这本笔记的出版。 《附录》所载的《未写成的〈关于国家的作用问题〉一文的材 料》是在1916年夏天至冬天形成的。从这组材料中可以看出,当 时针对布哈林在《关于帝国主义国家理论》和《帝国主义强盗国 家》这两篇文章中的某些错误观点,列宁准备写文章阐述国家的 作用问题。在广泛收集材料、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态度 问题之后,列宁的想法有改变。他在1917年2月给柯伦泰和印涅 萨·阿尔曼德的信中说,他得出的结论与其说和布哈林的见解不 同,不如说和考茨基的见解针锋相对。后来写成的《国家与革 命》一书反映了列宁的这一想法。 本卷《附录》中的文献未收入《列宁全集》第1版。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 前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