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0058学分3总学时54理论36实验/上机18 英文课程名 Veterinary public hygiene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动物医学系 修订时间2007年3月10 ◇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 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 ,动物性食品安全性 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 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在维护、促进人类健康和保障养殖业发展的双重任务 推动着兽医学与医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 科。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是以兽医 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环境污染、微生物学和动物医学实验的 理论与技术,研究和解决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人兽共患病 的检测与控制、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的安全性及动物医学实验为人类健康服务等问 题。通过学习 应使学生认识到兽医公共卫生是研究生态平衡失调 环境污染 兽共患病的检测与控制、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及动物医学实验等与人类保健事 业息息相关的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控制和减少生态失调、环境污染、 人兽共患病,加强对动物防疫检疫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的监督和监管,及深入研 究动物医 以更好的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和医学、兽医学高度发展的年代,同时 生态环境恶化、饮水和食品污染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的前提下,人们期盼居 住在干净的环境中, 呼吸 新鲜 气,喝着清洁的饮水,吃着 安 放心的食品的情 况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的检疫检验、 动物性食品安全性及动物医学实验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了解,研究制定一定的防范 策略和方法,以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人兽共患病的检疫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性及动物医学实验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和防止蔓延的方式方法,深刻理解和领会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和破坏作用。了解其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等。 三、面向专业: 动物检验检疫专业本科生 四、先修课程: 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生理学,畜牧微生物学,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遗 传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30058 学分 3 总学时 54 理论 36 实验/上机 18 英文课程名 Veterinary public hygiene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动物医学系 修订时间 2007 年 3 月 10 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 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性、 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 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在维护、促进人类健康和保障养殖业发展的双重任务, 推动着兽医学与医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 科。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是以兽医 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环境污染、微生物学和动物医学实验的 理论与技术,研究和解决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人兽共患病 的检测与控制、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的安全性及动物医学实验为人类健康服务等问 题。通过学习,应使学生认识到兽医公共卫生是研究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人 兽共患病的检测与控制、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及动物医学实验等与人类保健事 业息息相关的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控制和减少生态失调、环境污染、 人兽共患病,加强对动物防疫检疫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的监督和监管,及深入研 究动物医学实验,以更好的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和医学、兽医学高度发展的年代,同时 生态环境恶化、饮水和食品污染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的前提下,人们期盼居 住在干净的环境中,呼吸着新鲜空气,喝着清洁的饮水,吃着安全放心的食品的情 况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的检疫检验、 动物性食品安全性及动物医学实验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了解,研究制定一定的防范 策略和方法,以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人兽共患病的检疫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性及动物医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和防止蔓延的方式方法,深刻理解和领会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和破坏作用。了解其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等。 三、面向专业: 动物检验检疫专业本科生 四、先修课程: 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生理学,畜牧微生物学,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遗 传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GDOU-B-11-213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基础学科是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动物生理学、动 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家畜 染病学和家畜寄生虫学等主干课程。还需了解生态学、家畜环境卫生学 医学 试验动物学、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等课程的内容。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等有密切联系。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2学时 兽医公共卫生学概述(A)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A) 兽医公共卫生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C)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和发展前景(C 思考题:兽医公共卫生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第一章宏观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2学时) 第一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A)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A) 生态系统的功能(A)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C) 第二节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概念(A】 生态平衡的标志(A) 生态平衡原理的应用(C) 第三节生态平衡失调 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C 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C) 第四节宏观生态失调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C) 平流层的臭氧层破坏及其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C》 酸雨及其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C) 干早和水资源危机及其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C) 第五节生态平衡的保持 控制人口增长 保护和创造优质高产的生态系统(C) 保护生态环境(C) 甲老。全球升温时生态的影响 第二章 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2学时 第一节微生态系统 微生态学与微生态系统的概念(A) 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的概念(A) 微生态平衡的标志(A)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基础学科是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动物生理学、动 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家畜传 染病学和家畜寄生虫学等主干课程。还需了解生态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医学 试验动物学、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等课程的内容。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等有密切联系。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2 学时) 兽医公共卫生学概述(A)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A) 兽医公共卫生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C)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和发展前景(C) 思考题:兽医公共卫生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第一章 宏观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2 学时) 第一节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A)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A) 生态系统的功能(A)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C) 第二节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概念(A) 生态平衡的标志(A) 生态平衡原理的应用(C) 第三节 生态平衡失调 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C) 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C) 第四节 宏观生态失调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C) 平流层的臭氧层破坏及其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C) 酸雨及其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C) 干旱和水资源危机及其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C) 第五节 生态平衡的保持 控制人口增长(C) 保护和创造优质高产的生态系统(C) 保护生态环境(C) 思考题:全球升温对生态的影响。 第二章 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2 学时) 第一节 微生态系统 微生态学与微生态系统的概念(A) 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的概念(A) 微生态平衡的标志(A) 第三节 微生态平衡失调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概今(A) 微生态平衡失调失调的原因(A)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C) 微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C) 第四节微生态平衡的维持 创造基本条件(C) 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C) 微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持(C) 第三章分子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2学时) 第一节分子生态学概论 分子生态学概念(A) 分子生态学与宏观生态学和微生态学的联系(A 生物活性分子的分子生态学(A) 基因突变与DNA修复的分子生态机制(B) 第二节病毒分子生态学概论 病毒分子生态学概述(A) 病毒及其基因组进出细胞的机制(®) 肿瘤病毒致病机理的分子生态学(B) 第三节免疫分子生态学概论 免疫功能发生的分子生态调节(A) MHC系统的分子生态学(A) 免疫监督机制的分子生态学(B) 第四节肿箱分子生态学概论 癌基因的协调作用与分子生态学(B) 肿瘤发展和转移于细胞黏附分子的分子生态调节(B) 第五节分子生态学的其他进展(自学) 思考题:分子生态失衡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第四 环境与环境污染概论(2学时 第一节环境概论 概今(A)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A) 环境的基本特性(C 环境影响的社会性(C) 第二节环境污染 环培污染的概今(C) 环境污染与公害(C, 环境污染的监控与可持续发展(C) 思考题: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应对策略。 第五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2学时) 第一节环境污染源与污染物 污染源(A) 环境污染物(A) 污染物的分类(C)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A) 微生态平衡失调失调的原因(A)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C) 微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C) 第四节 微生态平衡的维持 创造基本条件(C) 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C) 微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持(C) 第三章 分子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2 学时) 第一节 分子生态学概论 分子生态学概念(A) 分子生态学与宏观生态学和微生态学的联系(A) 生物活性分子的分子生态学(A) 基因突变与 DNA 修复的分子生态机制(B) 第二节 病毒分子生态学概论 病毒分子生态学概述(A) 病毒及其基因组进出细胞的机制(B) 肿瘤病毒致病机理的分子生态学(B) 第三节 免疫分子生态学概论 免疫功能发生的分子生态调节(A) MHC 系统的分子生态学(A) 免疫监督机制的分子生态学(B) 第四节 肿瘤分子生态学概论 癌基因的协调作用与分子生态学(B) 肿瘤发展和转移于细胞黏附分子的分子生态调节(B) 第五节 分子生态学的其他进展(自学) 思考题:分子生态失衡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第四章 环境与环境污染概论(2 学时) 第一节 环境概论 概念(A)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A) 环境的基本特性(C) 环境影响的社会性(C) 第二节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概念(C) 环境污染与公害 (C) 环境污染的监控与可持续发展(C) 思考题: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应对策略。 第五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2 学时) 第一节 环境污染源与污染物 污染源(A) 环境污染物(A) 污染物的分类 (C)
优先污染物(C) 第二节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C】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C) 环境的自净(C)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与转化 污染物在体内的转运(B】 污染物在体内的转化(B) 第四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和放大 生 浓缩(C) 生物积累(C) 生物放大(C) 生物浓缩系数(C 第五节 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金属的生物转化(C) 有机物的生物转化(C) 思考题:污染物在机体内是怎样转化的? 第六章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年 2学时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影甲 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B) 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B) 第二节 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对细胞的影响(B) 对组织器官的影响(B) 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时 对动物行为的影响(B) 对动物繁殖的影响(B) 对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B) 引起动物的死亡(B) 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影响 对生物种群的影响(C 对生物群落的影响(C) 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C) 思考题:环境污染物对人类滞在的危害 第 环境污染的治理 无害 化污染动物性食品的生产(2学时 第一节环境污染的生物进化(B) 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的治理(B) 三节污环培的牛物修复(B) 第四节无化学性污染动物性食品的生产 思考题:我国无公害污染动物性食品生产的现状和前景。 第八章人兽共患病概论(1学时) 第一节人兽共患病的定义、分类和危害
优先污染物(C) 第二节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C)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C) 环境的自净(C) 第三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与转化 污染物在体内的转运(B) 污染物在体内的转化(B) 第四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和放大 生物浓缩(C) 生物积累(C) 生物放大(C) 生物浓缩系数(C) 第五节 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金属的生物转化(C) 有机物的生物转化 (C) 思考题:污染物在机体内是怎样转化的?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2 学时)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B) 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B) 第二节 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对细胞的影响(B) 对组织器官的影响(B) 第三节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对动物行为的影响(B) 对动物繁殖的影响(B) 对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B) 引起动物的死亡(B) 第四节 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影响 对生物种群的影响(C) 对生物群落的影响(C) 第五节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C) 思考题:环境污染物对人类潜在的危害。 第七章 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无害化污染动物性食品的生产(2 学时) 第一节 环境污染的生物进化(B) 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的治理(B) 第三节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B) 第四节 无化学性污染动物性食品的生产 (B) 思考题:我国无公害污染动物性食品生产的现状和前景。 第八章 人兽共患病概论(1 学时) 第一节 人兽共患病的定义、分类和危害
定义(A) 分类(A) 危害(B) 第二节人普共患病的流行病学 流行的基本条件(B) 影响人兽共患病流行的因素(B) 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B) 第三节人兽共患病的防制 行政措施(A) 拾疫(A) 疫情报告与捕扑灭(A) 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A) 消毒、杀虫、灭鼠(A) 多学科和名部门的密切配合(B】 提高人民的卫生素质(B) 思考题:人兽共患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第九章人兽共患病毒疾病的监测和控制(1学时)》 第一节人兽共忠接触性传染的病毒病 狂犬病(C) 口蹄疫(C) 羊传染性脓疱(C) 牛痘(C) 流行性感目(C) 猪水疱病(C) 淋巴细胞脉络从序膜炎(C)》 流行性出血热(C) 新城疫(C) 第二节人兽共忠虫媒性传染的病毒病 流行性脑炎(C)】 泰林脑炎(C) 马传地性盆血(C) 登革热和登出血热(C) 基孔肯雅病(C) 新疆出血热(C) 第三节人普共患阮病毒 痒病(C) 牛海绵状脑病(C】 思考题:怎样减少人兽共患病的蔓延。 第十章人普共志细菌疾病的监测和控制(1学时) 第一节人兽共患革兰氏阴性细菌病 鼠疫(A) 布鲁氏菌病(A) 沙门氏菌病(A)
定义(A) 分类(A) 危害(B)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 流行的基本条件(B) 影响人兽共患病流行的因素(B) 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B) 第三节 人兽共患病的防制 行政措施(A) 检疫(A) 疫情报告与捕扑灭(A) 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A) 消毒、杀虫、灭鼠(A) 多学科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B) 提高人民的卫生素质(B) 思考题:人兽共患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第九章 人兽共患病毒疾病的监测和控制(1 学时) 第一节 人兽共患接触性传染的病毒病 狂犬病(C) 口蹄疫(C) 羊传染性脓疱(C) 牛痘(C) 流行性感冒(C) 猪水疱病(C)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C) 流行性出血热(C) 新城疫(C) 第二节 人兽共患虫媒性传染的病毒病 流行性脑炎(C) 森林脑炎(C) 马传染性贫血(C)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C) 基孔肯雅病(C) 新疆出血热(C) 第三节 人兽共患阮病毒 痒病(C) 牛海绵状脑病(C) 思考题:怎样减少人兽共患病的蔓延。 第十章 人兽共患细菌疾病的监测和控制(1 学时) 第一节 人兽共患革兰氏阴性细菌病 鼠疫(A) 布鲁氏菌病(A) 沙门氏菌病(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