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 韦发物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作者及创作背景 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 以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 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住所。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 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 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 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 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 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 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 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 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作者及创作背景 •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 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 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 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 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 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 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 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 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 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 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 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 又是一年。国家的前途 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 片,自己无法预料。面对春 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 去,难以睡着。我身体多病 想回乡归隐,自已任刺史所 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 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 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 感到惭愧。听说您要来,我 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 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 仍不见您来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 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 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 了,又是一年。国家的前途, 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 片,自己无法预料。面对春 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 去,难以睡着。我身体多病, 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 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 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 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 感到惭愧。听说您要来,我 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 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 仍不见您来
问题研讨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 “寄至味于淡泊”的特 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 看法。 Photo by随心所意
问题研讨 •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 “寄至味于淡泊”的特 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 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 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 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 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 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 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 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 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 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 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 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 生至味。 Photo by随心所意
•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 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 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 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 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 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 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 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 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 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 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 生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