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 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畅读全文,通过查工具书和阅读注释,读准字音。 啮齿( )拨弄( )滞留( 栖居( 步履( )牲畜( )骨骼( 2.联系语境,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不可逆转 丝不苟 屈指可数: 3、搜集一些自己身边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谈一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 、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 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畅读全文,通过查工具书和阅读注释,读准字音。 啮齿( ) 拨弄( ) 滞留( ) 栖居( ) 步履( ) 牲畜( ) 骨骼( ) 2.联系语境,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不可逆转: 一丝不苟: 屈指可数: 3、搜集一些自己身边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谈一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
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作 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 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作 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 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 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 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 【数据资料】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 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①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 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②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 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③至少15000 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④12000多桶石油泄漏到世 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⑤180 平方英里(约46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 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⑥世界上413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 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20多吨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 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 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 【数据资料】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 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①世界各国 70%的城市居民,即 15 亿人,呼吸着不 卫生的空气,至少有 800 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②5600 万吨二氧化碳排 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③至少 15000 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④12000 多桶石油泄漏到世 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⑤180 平方英里(约 460 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 140 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 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⑥世界上 413 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 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 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 20 多吨
【达标检测】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曲折(q) 场( chang)院 栖居(qi) 骨骼(ge) B.步履(l) 商贾(gu) 怃(fu)然 妍媸 (chi)毕露 C.惶悚(sOng) 编纂(zuan) 牲畜(ch) 硝烟弥(mi) 漫 D.忖(cin)度 欢谑(xue) 徘徊(hui) 怙(gu)恶 不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陕西的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剪纸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 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B.时下,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很流行,这满足了人们走近自然,返 朴归真的愿望。 C.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 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D.美国作家欧·亨利具有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小说的结尾往往别出 心裁,匪夷所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药物使用的整个 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涕被 允许民用以来,逐步升级的过程便开始了,人们得不断寻找更有毒性的物质。这 是因为作为对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的绝好证明,昆虫已 出对人们使用 的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于是人们 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 接着又 种比这种药剂更毒的药剂…… A.发明 演变 必须 发现 B.发明 演 化 必需发现 C.发展 演变 必需 发明 D.发展 演 化 必须发明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 努力发展髙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 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B.经过几个世纪发展建立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 的技巧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悟性。 C.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与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 诚相待,精诚合作 D.只有走以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持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就能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 质亦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
【达标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曲折(qǔ) 场(chǎng)院 栖居(qī) 骨骼(gé) B.步履(lǐ) 商贾(gǔ) 怃(fǔ)然 妍媸 (chī)毕露 C.惶悚(sǒng) 编纂(zuǎn) 牲畜(chù) 硝烟弥(mí) 漫 D.忖(cǔn)度 欢谑(xuè) 徘徊(huí) 怙(gū)恶 不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陕西的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剪纸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 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B.时下,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很流行,这满足了人们走近自然,返 朴归真的愿望。 C.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 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D.美国作家欧·亨利具有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小说的结尾往往别出 心裁,匪夷所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药物使用的整个 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涕被 允许民用以来,逐步升级的过程便开始了,人们得不断寻找更有毒性的物质。这 是因为作为对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的绝好证明,昆虫已 出对人们使用 的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于是人们 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 接着又 一种比这种药剂更毒的药剂…… A. 发明 演变 必须 发现 B. 发明 演 化 必需 发现 C. 发展 演变 必需 发明 D. 发展 演 化 必须 发明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 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 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B.经过几个世纪发展建立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 的技巧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悟性。 C.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与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 诚相待,精诚合作。 D.只有走以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持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就能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 质亦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
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 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 物组织中。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幅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 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 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着 的草、玉米或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同样 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 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流 神秘地流淌直至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 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正如阿尔 伯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②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 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而 环境一丝不苟地塑造和引导它所供养的生物,这环境既包含有利生物生长的成 分,又包含有害的成分。某些岩石放射出危险的射线;即便在一切生物从中取得 能量的日光中,也包含有伤害力的短波射线。经过一定的时间——不是过了若干 年,而是过了千百年,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平衡。时间是最基本的因素。但 在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③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事物很快发生变化,新情况急 剧不断地产生。如今幅射已不仅仅是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便存在的岩石隐秘射 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它更是人类拨弄原子的奇异产物。同样,逼迫生 物与之适应的化学物质不再只是从岩石上冲刷出来由河流带入海洋的钙、二氧化 硅、铜以及其它矿物质,它们还有人类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人工合成物,在实验室 里配制而成,在自然界找不到与它们相似的东西 5.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 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6.选文第②段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但在现代世界了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 世界的急速变化” 7.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 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 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 物组织中。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幅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 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 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着 的草、玉米或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同样, 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 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流 神秘地流淌直至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 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正如阿尔 伯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②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 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而 环境一丝不苟地塑造和引导它所供养的生物,这环境既包含有利生物生长的成 分,又包含有害的成分。某些岩石放射出危险的射线;即便在一切生物从中取得 能量的日光中,也包含有伤害力的短波射线。经过一定的时间──不是过了若干 年,而是过了千百年,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平衡。时间是最基本的因素。但 在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③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事物很快发生变化,新情况急 剧不断地产生。如今幅射已不仅仅是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便存在的岩石隐秘射 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它更是人类拨弄原子的奇异产物。同样,逼迫生 物与之适应的化学物质不再只是从岩石上冲刷出来由河流带入海洋的钙、二氧化 硅、铜以及其它矿物质,它们还有人类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人工合成物,在实验室 里配制而成,在自然界找不到与它们相似的东西。 5.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 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6.选文第②段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但在现代世界了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 世界的急速变化”? 7.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 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