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鉴 年度工作进展情况。此外,还安排布置了2010年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申报工作,本年度新 申报2人,他们的答辩工作将同其余6名博士生的年度汇报工作一并开展。 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 (一)积极开展研究生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加快国际化教育进程 为了进一步扩大公派留学项目的影响,组织召开了“2010年公派留学咨询培训会暨我校公派留 学研究生回国系列报告会V”、“2011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宣讲会暨我校公派留学研究生回国系列 报告会V”、邀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新育为我校师生做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政策报 告会、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相关官员来校进行公派奖学金项目推介会 等四次大型会议,营造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浓厚氛围。 经过3月和5月份的两次选拔,2010年,我校共有33名研究生被“高水平”项目录取,其中,攻 读博士学位17人,联合培养16人,超额完成基金委下达指标(30名)。我校研究生公派出国的工 作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肯定和奖励,增加了我校2011年研究生公派出国指标(40名)。 今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次设立了“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全额资助导师出国访学1 个月。我们学校有2个指标。经过导师报名、学院推荐,我们推选了材化学院的两位老师申请该项 目,最后均被基金委录取,并顺利到达自己学生留学的院校访学,增加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母校 的感情。 (二)加强研究生招生管理,提高生源质量 1.2010年的招生考试基本情况 我校作为湖北省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点,承担了我校、武汉工程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研究 生招生的报考工作。2010年报考点考生3881人,除推免生外,实际参加考试3183人,在教一楼和 教三楼安排考场105个,监考和考务工作人员近300人。通过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 了2010年考点各项工作。2010年有600余人报名参加我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实际参考人数480 余人,博士生招生考试各项工作平稳顺利完成。 2010年报考我校硕士生考生3730人,通过初试及复试,实际录取硕士生1732人,完成计划的 99%,未完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骨干考生(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均不足):实际录取博士生259人,比 计划多招12人。 2011年在我校考点报考人数4629人,实际参加考试3869人,较上年增长750人,考务压力进 一步加大。研究生院在软硬件方面加强管理,添置了一批监控设备、屏蔽仪、身份证识别仪等设备, 增加了考务工作人员,拟进一步加强培训,保证2011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安全、平稳、顺利。报考我 校2011年考生4735人,较上年增长1005人,增长率为27%,高出全国平均增长率近20个百分点。 2.实施生源质量工程,阳光招生工程,增加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 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包括组织校、院两级招生宣传队伍,深入生源地开展生动活泼的招生宣讲。 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人性化服务,使考生坚强信心,坚定选择。加强初试管理,对命 题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更加重视,要求各命题小组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操作,每个科目命制3套试 题,由校监察处联合研究生院抽签确定当年应试试题。加强复试管理,各单位复试期间,研究生院和 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巡视,组建了由熟悉情况的7位教学督导员组成的复试工作巡视组,对各单位
2010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鉴 4 年度工作进展情况。此外,还安排布置了 2010 年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申报工作,本年度新 申报 2 人,他们的答辩工作将同其余 6 名博士生的年度汇报工作一并开展。 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 (一)积极开展研究生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加快国际化教育进程 为了进一步扩大公派留学项目的影响,组织召开了“2010 年公派留学咨询培训会暨我校公派留 学研究生回国系列报告会 V”、“2011 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宣讲会暨我校公派留学研究生回国系列 报告会 VI”、邀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新育为我校师生做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政策报 告会、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相关官员来校进行公派奖学金项目推介会 等四次大型会议,营造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浓厚氛围。 经过 3 月和 5 月份的两次选拔,2010 年,我校共有 33 名研究生被“高水平”项目录取,其中,攻 读博士学位 17 人,联合培养 16 人,超额完成基金委下达指标(30 名)。 我校研究生公派出国的工 作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肯定和奖励,增加了我校 2011 年研究生公派出国指标(40 名)。 今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次设立了“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全额资助导师出国访学 1 个月。我们学校有 2 个指标。经过导师报名、学院推荐,我们推选了材化学院的两位老师申请该项 目,最后均被基金委录取,并顺利到达自己学生留学的院校访学,增加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母校 的感情。 (二)加强研究生招生管理,提高生源质量 1.2010 年的招生考试基本情况 我校作为湖北省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点,承担了我校、武汉工程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研究 生招生的报考工作。2010 年报考点考生 3881 人,除推免生外,实际参加考试 3183 人,在教一楼和 教三楼安排考场 105 个,监考和考务工作人员近 300 人。通过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 了 2010 年考点各项工作。2010 年有 600 余人报名参加我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实际参考人数 480 余人,博士生招生考试各项工作平稳顺利完成。 2010 年报考我校硕士生考生 3730 人,通过初试及复试,实际录取硕士生 1732 人,完成计划的 99%,未完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骨干考生(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均不足);实际录取博士生 259 人,比 计划多招 12 人。 2011 年在我校考点报考人数 4629 人,实际参加考试 3869 人,较上年增长 750 人,考务压力进 一步加大。研究生院在软硬件方面加强管理,添置了一批监控设备、屏蔽仪、身份证识别仪等设备, 增加了考务工作人员,拟进一步加强培训,保证 2011 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安全、平稳、顺利。报考我 校 2011 年考生 4735 人,较上年增长 1005 人,增长率为 27%,高出全国平均增长率近 20 个百分点。 2.实施生源质量工程,阳光招生工程,增加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 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包括组织校、院两级招生宣传队伍,深入生源地开展生动活泼的招生宣讲。 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人性化服务,使考生坚强信心,坚定选择。加强初试管理,对命 题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更加重视,要求各命题小组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操作,每个科目命制 3 套试 题,由校监察处联合研究生院抽签确定当年应试试题。加强复试管理,各单位复试期间,研究生院和 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巡视,组建了由熟悉情况的 7 位教学督导员组成的复试工作巡视组,对各单位
第一部分2010年研究生院工作总结 的复试工作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对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以利来年工作。 确保招生考试安全,做到万无一失。进一步加强了招生和考试工作管理,加强有关人员培训, 注重程序管理和过程监督,对初试和复试各项工作进行公示,纪委等相关部门对招生考试各项工作 进行全程监控,保证了2010年招生考试工作的安全。我校报考点被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评为省 2008-2010年招生考试工作先进单位。 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提高管理 效率和水平:通过加强网站建设、实行首问责任制等,与相关部门和考生加强沟通,提高了服务水 平,得到了相关学院、部门和考生的好评。 (三)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切实发挥课程教学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 的基础作用 1.结合我校实际,积极推进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研究生院与外国语学院在广泛调研和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评等方面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出台了《中国地质 大学(武汉)非英语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从2010级学术型硕士研究 生开始全面实施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分课型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及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英语 基础等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学内容的 实用性及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从事学术研 究和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能力。根据我校硕士研究生生源、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语言学习能 力、学习特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情况,在硕士研究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水平统一测试,根据 测试成绩将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分为两个层次的教学班进行英语教学。其中:参加基本要求(B级) 学习的学生约占70%,英语教学侧重于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和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参加较高 要求(A级)学习的学生约占30%,英语教学侧重于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用英语促进学 术研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按照“传统课堂学习+网络自主学习(CALL)”的模式进行:英语口语、 媒体英语拟采用小班授课,其他课程采用合班上课:完善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测试评 估模式。 2.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环节培养工作 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结合各学院、各学科情况,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实践手册》,并进行检查具体实施情况,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首批2009级 235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环节落实到位。 3.积极调配,合理利用,精心组织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要注重过程管理,通过完善学生网上评教信 息化平台、完善研究生培养督导员制度、完善定期教学质量评价问卷调研、完善校一院两级教学检 查总结制度等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一>反馈的教学监控机制,建立 了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精心做好研究生教学组织工作。在教室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完成了2010年秋季和2011年 春季的排课任务,组织学生网选课:为满足地学类研究生地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协同教务处、周口
第一部分 2010 年研究生院工作总结 5 的复试工作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对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以利来年工作。 确保招生考试安全,做到万无一失。进一步加强了招生和考试工作管理,加强有关人员培训, 注重程序管理和过程监督,对初试和复试各项工作进行公示,纪委等相关部门对招生考试各项工作 进行全程监控,保证了 2010 年招生考试工作的安全。我校报考点被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评为省 2008-2010 年招生考试工作先进单位。 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提高管理 效率和水平;通过加强网站建设、实行首问责任制等,与相关部门和考生加强沟通,提高了服务水 平,得到了相关学院、部门和考生的好评。 (三)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切实发挥课程教学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 的基础作用 1.结合我校实际,积极推进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研究生院与外国语学院在广泛调研和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评等方面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出台了《中国地质 大学(武汉)非英语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从 2010 级学术型硕士研究 生开始全面实施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分课型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及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英语 基础等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学内容的 实用性及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从事学术研 究和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能力。根据我校硕士研究生生源、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语言学习能 力、学习特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情况,在硕士研究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水平统一测试,根据 测试成绩将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分为两个层次的教学班进行英语教学。其中:参加基本要求(B 级) 学习的学生约占 70%,英语教学侧重于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和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参加较高 要求(A 级)学习的学生约占 30%,英语教学侧重于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用英语促进学 术研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按照“传统课堂学习+网络自主学习(CALL)”的模式进行;英语口语、 媒体英语拟采用小班授课,其他课程采用合班上课;完善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测试评 估模式。 2.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环节培养工作 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结合各学院、各学科情况,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实践手册》,并进行检查具体实施情况,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首批 2009 级 235 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环节落实到位。 3.积极调配,合理利用,精心组织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要注重过程管理,通过完善学生网上评教信 息化平台、完善研究生培养督导员制度、完善定期教学质量评价问卷调研、完善校-院两级教学检 查总结制度等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反馈的教学监控机制,建立 了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精心做好研究生教学组织工作。在教室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完成了 2010 年秋季和 2011 年 春季的排课任务,组织学生网选课;为满足地学类研究生地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协同教务处、周口
201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鉴 店实习站,安排硕士研究生参加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工作,123名硕士研究生于10月份顺利进入 北京周口店实习站,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继续做好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工作。组织2008级提前攻博选拔工作,相关专家对申请提前攻博 的31位同学进行全面审核,经过公开答辩、专家评审,28位同学被批准提前攻博:组织2008级硕 一博连读研究生的考核工作,相关专家成立了2008级硕一博连读研究生考核小组,通过答辩评审方 式对54名硕一博连读研究生进行了考核,51名硕一博连读研究生考核合格:组织2010级硕一博连 读研究生选拔评审工作,由相关专家组成2010级硕一博连读研究生资格审核小组,对参加申请硕博 连读答辩的89位同学进行了全面审核评审,经审核筛选批准硕一博连读59位。 4.改善现有研究生教学条件 会同设备处、后勤处对我校现有11个研究生专用教室进行了改造,为11个教室安装了空调: 新改建3个多功能教室:并对部分教室设备及环境进行了改造和优化,提升了研究生教学环境。 (四)以质量为根本,加强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工作 1.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 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规范学术行为。为进一步加强研 究生道德教育和规范学术行为,我们制定了相关文件,对于各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均进行学术不端 行为检测,通过该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研究生和导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产生 了一定的震撼力。对比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博士学位论文还是硕士学位论文,文字重合 百分比小于15%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大于60%的比例明显降低。2010年6月申请学位的研究生中, 有15位硕士生的论文文字重合百分比高于60%的,做出延期毕业一年,重新开题、重新撰写论文的 处理意见,同时对他们的指导教师予以书面通报批评。 整体上看:博士论文要明显好于全日制硕士生论文,全日制硕士论文则明显好于专业学位硕士 论文。因此,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监控。 继续推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全部盲审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盲审。博士学位论文继续采用全部匿 名评审方式,全年共送审博士生184人,送审论文560份,一次性通过的比例为92.4%。通过盲审, 可以排查5%左右的质量较差的论文。 硕士采取按比例抽查匿名评审的方式,全年共盲审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150篇,评审结果优良 率达到8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84篇,评审结果优良率达到64%:MBA学位论文5篇,评审结 果优良率达到70%:MPA学位论文10篇,评审结果优良率达到70%。这也是我校首次对MBA、 MPA学位论文进行盲审,从校外专家评审情况看,我校的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良好:专业学位硕 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一般,特别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需要加强。通过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 匿名评审制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加大学位论文 的质量监控力度,保证我校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2.严格学位授予条件审核,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采取研究生院和学院双重审查办法,对所有博士学位申请人员的资格,包括开题报告、查新报 告、开题时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完成学分情况、专家外审情况、学位论文查重检测情况、答辩 委员会组成等等,对于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还要审查其硕士学位的真伪、获得奖励的级别等等。 对于不符合要求者,一律不允许申请学位,确保学位授予的质量。此外,研究生教育督导员还对研 究生的开题和答辩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为保证研究生的学位授予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6
2010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鉴 6 店实习站,安排硕士研究生参加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工作, 123 名硕士研究生于 10 月份顺利进入 北京周口店实习站,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继续做好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工作。组织 2008 级提前攻博选拔工作,相关专家对申请提前攻博 的 31 位同学进行全面审核,经过公开答辩、专家评审,28 位同学被批准提前攻博;组织 2008 级硕 —博连读研究生的考核工作,相关专家成立了 2008 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考核小组,通过答辩评审方 式对 54 名硕—博连读研究生进行了考核,51 名硕—博连读研究生考核合格;组织 2010 级硕—博连 读研究生选拔评审工作,由相关专家组成 2010 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审核小组,对参加申请硕博 连读答辩的 89 位同学进行了全面审核评审,经审核筛选批准硕—博连读 59 位。 4.改善现有研究生教学条件 会同设备处、后勤处对我校现有 11 个研究生专用教室进行了改造,为 11 个教室安装了空调; 新改建 3 个多功能教室;并对部分教室设备及环境进行了改造和优化,提升了研究生教学环境。 (四)以质量为根本,加强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工作 1.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 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规范学术行为。为进一步加强研 究生道德教育和规范学术行为,我们制定了相关文件,对于各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均进行学术不端 行为检测,通过该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研究生和导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产生 了一定的震撼力。对比 2009 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博士学位论文还是硕士学位论文,文字重合 百分比小于 15%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大于 60%的比例明显降低。2010 年 6 月申请学位的研究生中, 有 15 位硕士生的论文文字重合百分比高于 60%的,做出延期毕业一年,重新开题、重新撰写论文的 处理意见,同时对他们的指导教师予以书面通报批评。 整体上看:博士论文要明显好于全日制硕士生论文,全日制硕士论文则明显好于专业学位硕士 论文。因此,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监控。 继续推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全部盲审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查盲审。博士学位论文继续采用全部匿 名评审方式,全年共送审博士生 184 人,送审论文 560 份,一次性通过的比例为 92.4%。通过盲审, 可以排查 5%左右的质量较差的论文。 硕士采取按比例抽查匿名评审的方式,全年共盲审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 150 篇,评审结果优良 率达到 8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84 篇,评审结果优良率达到 64%;MBA 学位论文 5 篇,评审结 果优良率达到 70%;MPA 学位论文 10 篇,评审结果优良率达到 70%。这也是我校首次对 MBA、 MPA 学位论文进行盲审,从校外专家评审情况看,我校的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良好;专业学位硕 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一般,特别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需要加强。通过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 匿名评审制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加大学位论文 的质量监控力度,保证我校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2.严格学位授予条件审核,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采取研究生院和学院双重审查办法,对所有博士学位申请人员的资格,包括开题报告、查新报 告、开题时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完成学分情况、专家外审情况、学位论文查重检测情况、答辩 委员会组成等等,对于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还要审查其硕士学位的真伪、获得奖励的级别等等。 对于不符合要求者,一律不允许申请学位,确保学位授予的质量。此外,研究生教育督导员还对研 究生的开题和答辩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为保证研究生的学位授予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部分2010年研究生院工作总结 根据第45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决定,从2010年下半年起,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以 做出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的决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重点审核博士学位,对分委员会授权审核的硕士 学位进行抽查和监督。 2010年共授予博士学位188人,同等学力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228人,同等学力硕士学 位5人,工程硕士学位438人,高校教师硕士学位9人。总计1869人。 3.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今年我校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 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推荐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入选7篇:推荐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60篇,入选29篇:评选出37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3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院将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中地大研字2010]34号)文件精神对 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激励研究生和导师撰写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按照学校关于《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文件要求,今年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共推荐聘任博 导1人、兼职博导3人,经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45次会议表决,同意增聘曾宪春教授为我校博士 生指导教师:王雁宾、詹红兵、方韬三位教授为我校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聘期三年。 (五)强化特色,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 1.开拓创新,规范管理,大力拓宽办学内涵和外延 认真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根据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的通知》精神,研究生院积极撰写申报材料,并于7月再次完善和补报改革试点项目申报材料。最终 我校申报的《地学类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成功获批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大力拓展办学基地。为推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行业性、区域性战略,积极与学院共享生 源信息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办班需求信息,支持和鼓励学院大力拓展地矿行业内的办学基地,全年共 拓展广东地质局、四川地矿局等6个新的办学基地。 规范管理是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首要方针。办学合同管理是我校实施专业学位教育 办学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2010年会同学校法规办和财务处收入科对各类专业学位研究 生的办学协议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并规范了办学合同的审核流程,有效杜绝了社会中介等学校禁 止的机构参与办学,规范了各学院的办学行为。全年共审核、办理培养协议书2285份。规范学费应 收款管理,严格按照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收费管理的规定》和办学合同规范管理每位学员的 学费应收款,杜绝了“中介提成”、“随意降低或变更学费应收款”等违反规定的行为,切实维护学校 的利益。开展质量评估工作,2010年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策略,组织工程学院和艺术与传 媒学院完成了“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自评工作和参加了该领域全国性评估工作,通过评估规范了 学院教学课程和教学档案建设工作。 2.自主自律,认真做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 积极进行招生宣传,为在激烈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源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专业 学位办制作了2010年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指导各学院(中心)组织专人深入各企事业单 位进行宣传动员工作,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在宣传过程中注重维护学校的声誉,禁止社 会单位打着学校和研究生院旗号在网上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行为。 认真进行资格审查和现场确认工作,我校工程硕士、MBA、MPA招生均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 7
第一部分 2010 年研究生院工作总结 7 根据第 45 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决定,从 2010 年下半年起,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以 做出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的决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重点审核博士学位,对分委员会授权审核的硕士 学位进行抽查和监督。 2010 年共授予博士学位 188 人,同等学力博士学位 1 人;硕士学位 1228 人,同等学力硕士学 位 5 人,工程硕士学位 438 人,高校教师硕士学位 9 人。总计 1869 人。 3.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今年我校有 2 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 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推荐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 篇,入选 7 篇;推荐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60 篇,入选 29 篇;评选出 37 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3 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院将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中地大研字[2010]34 号)文件精神对 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激励研究生和导师撰写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按照学校关于《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文件要求,今年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共推荐聘任博 导 1 人、兼职博导 3 人,经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 45 次会议表决,同意增聘曾宪春教授为我校博士 生指导教师;王雁宾、詹红兵、方韬三位教授为我校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聘期三年。 (五)强化特色,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 1.开拓创新,规范管理,大力拓宽办学内涵和外延 认真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根据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的通知》精神,研究生院积极撰写申报材料,并于 7 月再次完善和补报改革试点项目申报材料。最终 我校申报的《地学类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成功获批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大力拓展办学基地。为推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行业性、区域性战略,积极与学院共享生 源信息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办班需求信息,支持和鼓励学院大力拓展地矿行业内的办学基地,全年共 拓展广东地质局、四川地矿局等 6 个新的办学基地。 规范管理是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首要方针。办学合同管理是我校实施专业学位教育 办学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2010 年会同学校法规办和财务处收入科对各类专业学位研究 生的办学协议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并规范了办学合同的审核流程,有效杜绝了社会中介等学校禁 止的机构参与办学,规范了各学院的办学行为。全年共审核、办理培养协议书 2285 份。规范学费应 收款管理,严格按照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收费管理的规定》和办学合同规范管理每位学员的 学费应收款,杜绝了“中介提成”、“随意降低或变更学费应收款”等违反规定的行为,切实维护学校 的利益。开展质量评估工作,2010 年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策略,组织工程学院和艺术与传 媒学院完成了“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自评工作和参加了该领域全国性评估工作,通过评估规范了 学院教学课程和教学档案建设工作。 2.自主自律,认真做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 积极进行招生宣传,为在激烈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源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专业 学位办制作了 2010 年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指导各学院(中心)组织专人深入各企事业单 位进行宣传动员工作,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在宣传过程中注重维护学校的声誉,禁止社 会单位打着学校和研究生院旗号在网上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行为。 认真进行资格审查和现场确认工作,我校工程硕士、MBA、MPA 招生均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
201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鉴 名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场确认时,在湖北省内首次采用二代身份证鉴别仪排除资格不符的考生,并 在全国联考前组织报考我校的考生进行二代身份证信息的补录工作。 认真组织专业课命题、阅卷和面试工作,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年在职人员攻读工 程硕士学位复试通知》(中地大(汉)研字2010]58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2010年各工程领域专 业课命题、阅卷、考试和面试工作。2010年面试小组由工程领域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并做到 每人一份面试记录表,由面试小组给出评语和评分,以保证面试的规范性和真实性。 2009年报考我校工程硕士总人数1151人,高校教师170人,MBA18人,MPA93人,学校根 据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加强自律,确保质量而制定的有关录取政策和建议分数线,确定总分180分, 成绩百分比30%为录取线,工程硕士上线总人数560人,高校教师上线总人数116人。为解决高校 教师过线人数多指标少问题,专业学位办积极努力,成功从国务院学位办争取到10个追加指标。2009 年共录取工程硕士551人,工商管理硕士(MBA)18人、公共管理硕士(MPA)40人、高校教师 在职攻读硕士70人。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工程硕士、MBA、MP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各类型招生录取工作总结。 3.完成地质工程领域协作组秘书处日常工作 我校作为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还承担着本领域协作组的日常工 作。2010年,秘书处按照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 业学位标准的制定工作和地质工程领域核心教材立项申报工作,并成功举办了地质工程领域工程 硕士培养工作年会。 在组织地质工程领域核心教材立项申报工作中,根据申报程序和申报要求,认真组织吉林大学 和成都理工大学分别完成《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门地质工程领域核心 教材的立项申报工作。 (六)改革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加强研究生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办事议程与审批办法 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办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廉政风险预警与防范管理办法(试行)》的具体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 建设责任制。2010年研究生院与各三级单位签订《研究生院三级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结合 研究生院工作实际,积极排查风险点,明确风险级别、岗位责任人、分管领导,并分别明确了己建 及拟建防范监督措施。在财经管理等方面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坚持院务公开,严格遵守各项规定。 结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将研究生教育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到学院,明确学院 研究生管理的权利和责任,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调动学院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党建 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坚持研究生秘书每周例会制度:做好新生入学的研究生秘书培训工作:加强对学院研究生管理 工作的指导。学院二级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也进一步完善,实现了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完全信息化, 大大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符合现代化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要求。 2.深入管理体制改革,规范管理制度 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2010年重新修订了《中国地质大 学研究生管理工作手册》,编印了《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鉴》,系统、全面的反 映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全年业绩。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对外影响力,扩
2010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鉴 8 名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场确认时,在湖北省内首次采用二代身份证鉴别仪排除资格不符的考生,并 在全国联考前组织报考我校的考生进行二代身份证信息的补录工作。 认真组织专业课命题、阅卷和面试工作,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 年在职人员攻读工 程硕士学位复试通知》(中地大(汉)研字[2010] 58 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 2010 年各工程领域专 业课命题、阅卷、考试和面试工作。2010 年面试小组由工程领域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并做到 每人一份面试记录表,由面试小组给出评语和评分,以保证面试的规范性和真实性。 2009 年报考我校工程硕士总人数 1151 人,高校教师 170 人,MBA 18 人,MPA 93 人,学校根 据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加强自律,确保质量而制定的有关录取政策和建议分数线,确定总分 180 分, 成绩百分比 30%为录取线,工程硕士上线总人数 560 人,高校教师上线总人数 116 人。为解决高校 教师过线人数多指标少问题,专业学位办积极努力,成功从国务院学位办争取到 10 个追加指标。2009 年共录取工程硕士 551 人,工商管理硕士(MBA)18 人、公共管理硕士(MPA)40 人、高校教师 在职攻读硕士 70 人。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工程硕士、MBA、MP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各类型招生录取工作总结。 3.完成地质工程领域协作组秘书处日常工作 我校作为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还承担着本领域协作组的日常工 作。2010 年,秘书处按照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 业学位标准的制定工作和地质工程领域核心教材立项申报工作,并成功举办了地质工程领域工程 硕士培养工作年会。 在组织地质工程领域核心教材立项申报工作中,根据申报程序和申报要求,认真组织吉林大学 和成都理工大学分别完成《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 门地质工程领域核心 教材的立项申报工作。 (六)改革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加强研究生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办事议程与审批办法 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办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廉政风险预警与防范管理办法(试行)》的具体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 建设责任制。2010 年研究生院与各三级单位签订《研究生院三级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结合 研究生院工作实际,积极排查风险点,明确风险级别、岗位责任人、分管领导,并分别明确了已建 及拟建防范监督措施。在财经管理等方面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坚持院务公开,严格遵守各项规定。 结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将研究生教育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到学院,明确学院 研究生管理的权利和责任,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调动学院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党建 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坚持研究生秘书每周例会制度;做好新生入学的研究生秘书培训工作;加强对学院研究生管理 工作的指导。学院二级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也进一步完善,实现了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完全信息化, 大大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符合现代化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要求。 2.深入管理体制改革,规范管理制度 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2010 年重新修订了《中国地质大 学研究生管理工作手册》,编印了《中国地质大学 200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鉴》,系统、全面的反 映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全年业绩。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对外影响力,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