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他指出,俄国人顺利的出击是他们整个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手 段,在出击中,他们“以固有的顽强精神很巧妙地”作战。(见本 卷第172页)最后恩格斯得出结论说,“整个这一防御的组织堪称 典范”。(见本卷第194页) 这些评价表明恩格斯充分估计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英雄 气概和军事艺术,表明他在评述军事事件时善于找到客观的标准, 虽然他掌握的甚至只是英法新闻报道中关于军事行动进程的片面 的、往往大受歪曲的消息,而当时对这些报道,他又往往无法去 核实。后来经过更详细更全面的研究,恩格斯又多次地谈到英勇 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经验,把这次防御战看成是积极防御的杰出 榜样,看成是保卫者的军事技艺和英雄气概的典范 (参看恩格斯 专门论述1857—1859年印度民族解放起义的文章以及他在普法 战争时期所写的 “战争简评”)。 反映恩格斯在这一时期对军事发展的研究的是收入本卷的他 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欧洲军队”。这一著作,像军事评论一样 表明恩格斯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专家,是精通军事历史和当时各 国武装力量的状况的人。在这一著作中,他详细地评述了欧洲各 国的军队,说明了每个国家军队和它的组织、编制、训练制度、官 兵的战斗素质的特点。恩格斯在著作中指出在各国军队发展中民 族特性和民族传统的意义,同时强调指出,军事技术的普遍进步 和军事方面的改善使得每个国家的军队必须考虑并利用所有其他 国家军队的经验。恩格斯批判了统治阶级的军事历史著作所特有 的唯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倾向,其中包括流行的关于某国军队永 远不可战胜的“理论”。在恩格斯的整部著作中贯串着一条极重要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即某个国家军队的状况和战斗力首先决 第十 一 卷 说 明
件。他指出,俄国人顺利的出击是他们整个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手 段,在出击中,他们“以固有的顽强精神很巧妙地”作战。(见本 卷第172页)最后恩格斯得出结论说,“整个这一防御的组织堪称 典范”。(见本卷第194页) 这些评价表明恩格斯充分估计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英雄 气概和军事艺术,表明他在评述军事事件时善于找到客观的标准, 虽然他掌握的甚至只是英法新闻报道中关于军事行动进程的片面 的、往往大受歪曲的消息,而当时对这些报道,他又往往无法去 核实。后来经过更详细更全面的研究,恩格斯又多次地谈到英勇 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经验,把这次防御战看成是积极防御的杰出 榜样,看成是保卫者的军事技艺和英雄气概的典范 (参看恩格斯 专门论述1857—1859年印度民族解放起义的文章以及他在普法 战争时期所写的 “战争简评”)。 反映恩格斯在这一时期对军事发展的研究的是收入本卷的他 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欧洲军队”。这一著作,像军事评论一样 表明恩格斯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专家,是精通军事历史和当时各 国武装力量的状况的人。在这一著作中,他详细地评述了欧洲各 国的军队,说明了每个国家军队和它的组织、编制、训练制度、官 兵的战斗素质的特点。恩格斯在著作中指出在各国军队发展中民 族特性和民族传统的意义,同时强调指出,军事技术的普遍进步 和军事方面的改善使得每个国家的军队必须考虑并利用所有其他 国家军队的经验。恩格斯批判了统治阶级的军事历史著作所特有 的唯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倾向,其中包括流行的关于某国军队永 远不可战胜的“理论”。在恩格斯的整部著作中贯串着一条极重要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即某个国家军队的状况和战斗力首先决 第十 一 卷 说 明
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这个 原理,后来他在 “反杜林论” 一书里作了详尽的发挥。例如,恩 格斯在说明普鲁士军队时指出,由于普鲁士存在着反动的政治制 度,先进的编制原则和先进的对全体能够服兵役的居民进行短期 军事训练的原则没有彻底实行,而且这些原则由于统治集团渴望 “有一支驯服可靠的军队,在必要时可以用来镇压国内的骚乱” (见本卷第497页)而被歪曲了。恩格斯指出,实行民族压迫和煽 动民族仇视是哈布斯堡王朝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这些现象也反 映在奥地利的军队中,并且对奥地利军队的战斗力发生了不良的 影响。恩格斯在 “土耳其军队” 一节里指出,土耳其落后的封建 制度、帕沙们的横行霸道和舞弊分子阻碍了必要的军事改革。恩 格斯指出在许多欧洲国家的军队中也有封建残余的影响。 恩格斯在这一著作以及在 “俄国军队” 的专论中,在描述当 时俄国军队的状况时指出,俄国军队的落后的技术、陈旧的编制 方法和军队训练方法,“阅兵式教练”和盗窃公款等的风行,都是 沙皇俄国经济落后、封建农奴制关系的统治、反动的政治制度的 结果。恩格斯同时强调指出了俄国兵士的高度战斗素质,“射死” 他们 “比迫使他们退却要容易一些”。(见本卷第510页) 但是应当估计到,恩格斯在描述农奴制俄国的军队的落后状 况时有某些夸大的地方。因此,关于俄国兵士似乎总是消极被动、 俄国军队中外国人起了特殊作用、俄军中极少有才能的人以及在 相同条件下似乎俄国人总是被西欧军队打败的说法,都是与历史 事实不符的。恩格斯所以产生这些不准确的说法 (他在较后的著 作“波河和莱茵河”以及其他著作中作了某些修正),是因为他根 据了西欧军事史学家对俄国过去的军事情况所作的歪曲论述,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这个 原理,后来他在 “反杜林论” 一书里作了详尽的发挥。例如,恩 格斯在说明普鲁士军队时指出,由于普鲁士存在着反动的政治制 度,先进的编制原则和先进的对全体能够服兵役的居民进行短期 军事训练的原则没有彻底实行,而且这些原则由于统治集团渴望 “有一支驯服可靠的军队,在必要时可以用来镇压国内的骚乱” (见本卷第497页)而被歪曲了。恩格斯指出,实行民族压迫和煽 动民族仇视是哈布斯堡王朝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这些现象也反 映在奥地利的军队中,并且对奥地利军队的战斗力发生了不良的 影响。恩格斯在 “土耳其军队” 一节里指出,土耳其落后的封建 制度、帕沙们的横行霸道和舞弊分子阻碍了必要的军事改革。恩 格斯指出在许多欧洲国家的军队中也有封建残余的影响。 恩格斯在这一著作以及在 “俄国军队” 的专论中,在描述当 时俄国军队的状况时指出,俄国军队的落后的技术、陈旧的编制 方法和军队训练方法,“阅兵式教练”和盗窃公款等的风行,都是 沙皇俄国经济落后、封建农奴制关系的统治、反动的政治制度的 结果。恩格斯同时强调指出了俄国兵士的高度战斗素质,“射死” 他们 “比迫使他们退却要容易一些”。(见本卷第510页) 但是应当估计到,恩格斯在描述农奴制俄国的军队的落后状 况时有某些夸大的地方。因此,关于俄国兵士似乎总是消极被动、 俄国军队中外国人起了特殊作用、俄军中极少有才能的人以及在 相同条件下似乎俄国人总是被西欧军队打败的说法,都是与历史 事实不符的。恩格斯所以产生这些不准确的说法 (他在较后的著 作“波河和莱茵河”以及其他著作中作了某些修正),是因为他根 据了西欧军事史学家对俄国过去的军事情况所作的歪曲论述,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当时,由于没有别的史料根据,恩格斯只能从这些军事学家的著 作中寻找史实材料。恩格斯在论文中反对作为当时欧洲反动势力 的主要支柱的俄国沙皇制度的这种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他对俄国军队的看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战争实质上已成定局的时候所写的 “英法 对俄战争”、“欧洲战争” 等等一些文章中,对克里木战争作了一 些总结。“英法对俄战争毫无疑问将作为‘不可理解的战争’而载 入战史。言语夸大而行动却微不足道;准备的规模巨大而成果却 小得可怜……将军们出奇地平庸而军队却出奇地勇敢……这是一 系列的矛盾和不合逻辑的现象的交错。而所有这一切是俄军的特 点,正像是他们的敌人的特点一样。”(见本卷第555页)马克思 和恩格斯得出结论说,克里木战争并没有实现这样的愿望,即把 这一战争变为争取民主的和革命的原则的战争,并没有使欧洲实 行根本改革,使欧洲各国的反动制度垮台。此外,它也没有解决 欧洲各国在东方问题和其他问题上存在的矛盾。马克思在上面提 到的 “卡尔斯的陷落” 一文中谈到参战各国在巴黎举行的和平谈 判时认为,巴黎的和平谈判是假谈判,而巴黎和约则是暂时的条 约。正因为如此,所以马克思着重指出,克里木战争结束后签订 的巴黎和约不仅不意味着争端得到调解,而且一开始就表明欧洲 列强之间孕育着新的、更尖锐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指出:克里木战争并没有使欧洲的社会制 度和政治制度根本改变,但是认为这次战争对许多国家的内部发 展包括对俄国的发展有所影响。例如,1871年马克思重新评价克 里木战争时,他在“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初稿中写了下面一段话: “虽然俄国通过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或许挽回了自己的荣誉并通过 第十 一 卷 说 明
当时,由于没有别的史料根据,恩格斯只能从这些军事学家的著 作中寻找史实材料。恩格斯在论文中反对作为当时欧洲反动势力 的主要支柱的俄国沙皇制度的这种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他对俄国军队的看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战争实质上已成定局的时候所写的 “英法 对俄战争”、“欧洲战争” 等等一些文章中,对克里木战争作了一 些总结。“英法对俄战争毫无疑问将作为‘不可理解的战争’而载 入战史。言语夸大而行动却微不足道;准备的规模巨大而成果却 小得可怜……将军们出奇地平庸而军队却出奇地勇敢……这是一 系列的矛盾和不合逻辑的现象的交错。而所有这一切是俄军的特 点,正像是他们的敌人的特点一样。”(见本卷第555页)马克思 和恩格斯得出结论说,克里木战争并没有实现这样的愿望,即把 这一战争变为争取民主的和革命的原则的战争,并没有使欧洲实 行根本改革,使欧洲各国的反动制度垮台。此外,它也没有解决 欧洲各国在东方问题和其他问题上存在的矛盾。马克思在上面提 到的 “卡尔斯的陷落” 一文中谈到参战各国在巴黎举行的和平谈 判时认为,巴黎的和平谈判是假谈判,而巴黎和约则是暂时的条 约。正因为如此,所以马克思着重指出,克里木战争结束后签订 的巴黎和约不仅不意味着争端得到调解,而且一开始就表明欧洲 列强之间孕育着新的、更尖锐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指出:克里木战争并没有使欧洲的社会制 度和政治制度根本改变,但是认为这次战争对许多国家的内部发 展包括对俄国的发展有所影响。例如,1871年马克思重新评价克 里木战争时,他在“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初稿中写了下面一段话: “虽然俄国通过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或许挽回了自己的荣誉并通过 第十 一 卷 说 明
在巴黎的外交胜利使外国人迷惑不清,但是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 以后(这次失败暴露了俄国国内社会、政治制度的腐朽性),俄国政 府仍然解放了农奴,改革了整个行政制度和审判制度。”(“马克思 恩格斯文库”第3(8)卷第281页)马克思看出了沙皇政府本身为 了避免来自下面的革命而被迫从上面即从沙皇宝座上实行的改革 是和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遭受的失败相联系的,弗·伊·列宁后 来深刻而全面地阐明了这种联系,他写道:“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 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7卷第103页) 本卷包括了全集第一版没有收入的、第一次用俄文发表的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36篇文章。185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 章同时在 “新奥得报” 和 “纽约每日论坛报” 上发表;在把这些 文章收入本卷时,我们主要是采用较为完整的和报纸编辑部改动 较少的版本。在这种情况下,在注释中就注明未收入本卷的不同 版本。两种版本间有些出入的地方我们就用脚注表明。本版中有 些文章在全集第一版中未曾发表 (这些文章同样在篇末注明是第 一次用俄文发表);版本变动的地方则在注释中予以说明。在某些 情况下,文章的两种版本都收入本卷,因为这两种版本都有其独 立的意义,这一点是和全集第一版不同的。本卷收入了全集第一 版所未收入的不同版本的文章共10篇。第一版中发表的“战争的 总结” 和 “欧洲的和平” 两篇文章,因为没有充分根据证明其作 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没有收入本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书信中一再指出,“纽约每日论坛 报” 编辑部随意改动他们文章的原稿。编辑部力图使恩格斯所写 的许多通讯,特别是军事评论成为在纽约写的文章,因此它常常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在巴黎的外交胜利使外国人迷惑不清,但是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 以后(这次失败暴露了俄国国内社会、政治制度的腐朽性),俄国政 府仍然解放了农奴,改革了整个行政制度和审判制度。”(“马克思 恩格斯文库”第3(8)卷第281页)马克思看出了沙皇政府本身为 了避免来自下面的革命而被迫从上面即从沙皇宝座上实行的改革 是和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遭受的失败相联系的,弗·伊·列宁后 来深刻而全面地阐明了这种联系,他写道:“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 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7卷第103页) 本卷包括了全集第一版没有收入的、第一次用俄文发表的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36篇文章。185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 章同时在 “新奥得报” 和 “纽约每日论坛报” 上发表;在把这些 文章收入本卷时,我们主要是采用较为完整的和报纸编辑部改动 较少的版本。在这种情况下,在注释中就注明未收入本卷的不同 版本。两种版本间有些出入的地方我们就用脚注表明。本版中有 些文章在全集第一版中未曾发表 (这些文章同样在篇末注明是第 一次用俄文发表);版本变动的地方则在注释中予以说明。在某些 情况下,文章的两种版本都收入本卷,因为这两种版本都有其独 立的意义,这一点是和全集第一版不同的。本卷收入了全集第一 版所未收入的不同版本的文章共10篇。第一版中发表的“战争的 总结” 和 “欧洲的和平” 两篇文章,因为没有充分根据证明其作 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没有收入本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书信中一再指出,“纽约每日论坛 报” 编辑部随意改动他们文章的原稿。编辑部力图使恩格斯所写 的许多通讯,特别是军事评论成为在纽约写的文章,因此它常常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增添一些字句;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文章还作了补充;本版 中对于编辑部改动过的地方都在有关句子的注释中予以注明。 在研究本卷各篇文章所引用的具体的历史材料时,应当注意 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当时事件的很大一部分文章中,能够 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资产阶级报刊——“泰晤士报”、“总汇通报”、 “经济学家”杂志等等的报道。他们通常是从这里取得关于军事行 动的进程、作战双方军队的数量、财政贸易的状况等消息的。在某 些场合下,这些消息同后来经过研究所确定的事实是有出入的。 “纽约每日论坛报”、“新奥得报”和其他机关报上原文中专有 名词、地名、数字、日期等等印错的地方,经过同马克思和恩格 斯所利用的资料核对以及把文章的几种版本加以比较后都更正过 来了。 本版和全集第一版不同的地方是第一版中编者把某些文章按 题目性质编在一起,而本版则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文章按照 当时在报上发表的形式刊印。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所加的 文章标题,都在标题前面加一星花。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 第十 一 卷 说 明
增添一些字句;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文章还作了补充;本版 中对于编辑部改动过的地方都在有关句子的注释中予以注明。 在研究本卷各篇文章所引用的具体的历史材料时,应当注意 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当时事件的很大一部分文章中,能够 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资产阶级报刊——“泰晤士报”、“总汇通报”、 “经济学家”杂志等等的报道。他们通常是从这里取得关于军事行 动的进程、作战双方军队的数量、财政贸易的状况等消息的。在某 些场合下,这些消息同后来经过研究所确定的事实是有出入的。 “纽约每日论坛报”、“新奥得报”和其他机关报上原文中专有 名词、地名、数字、日期等等印错的地方,经过同马克思和恩格 斯所利用的资料核对以及把文章的几种版本加以比较后都更正过 来了。 本版和全集第一版不同的地方是第一版中编者把某些文章按 题目性质编在一起,而本版则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文章按照 当时在报上发表的形式刊印。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所加的 文章标题,都在标题前面加一星花。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 第十 一 卷 说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