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 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 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 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 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 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 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 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 “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 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 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 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 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尤其提一下《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 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 古文”的最高成就。 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 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 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司马迁在吸 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 洁、疏宭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 《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 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 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 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 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尤其提一下《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 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 “古文”的最高成就。 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 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 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司马迁在吸 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 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 《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 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 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 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 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 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 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富于生气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 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 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富于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