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拦隆口中学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课题 《氓》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三维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目标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难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知识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知生动形象主要是指写作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什么是生动形象?考纲举例说 识预习明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等。“形象丰满",是就写人而言 设计“意境深远”,是就抒情散文而言:“细节生动是指叙事写人中细节描写的效果:“善于运用各种表 达方式”是对所有文体提出的要求 考纲研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1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重点是什么?高考常常以“形 宄(课 标研 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査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 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及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 了对诗歌三类形象鉴赏的能力,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也以此作为考查重点。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 考查形式稳定:一般为主观简答题,且都要求对形象作简要分析。3.鉴赏诗歌形象的考查角度主 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 考情分【真题演练】(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 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 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 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用简 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 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本课时基本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 知识体 系构建 教师授教学过程 课及学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生学习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过程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 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 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课题 《氓》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高一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时间 三维 目标 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难点 知识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知 识预习 设计 生动形象主要是指写作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什么是生动形象?考纲举例说 明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等。“形象丰满”,是就写人而言; “意境深远”,是就抒情散文而言;“细节生动”是指叙事写人中细节描写的效果;“善于运用各种表 达方式”是对所有文体提出的要求。 考纲研 究(课 标 研 究) 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 1.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高考常常以“形 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 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及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 了对诗歌三类形象鉴赏的能力,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也以此作为考查重点。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 考查形式稳定:一般为主观简答题,且都要求对形象作简要分析。3.鉴赏诗歌形象的考查角度主 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考情分 析 【真题演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 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 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 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用简 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 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本课时 知识体 系构建 基本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 教师授 课及学 生学习 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 500 年间的社会生活。原 本只称《诗》,共 305 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 15 国风,共 160 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 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
《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一吁无一毋说一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ei愆:qian将: qiang载:zai于:xu说:tuo 裳: chang靡:mi隰:xi角:jid 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 七、自主合作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 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重点知通假字 识考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查、题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型研究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与归类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答题技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 巧归类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 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常见的需要熟练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 代、双关、对比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査,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 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拓展模精读课文:26页 拟、课1234 后练习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课题诗经氓 课型|新授课 班级高一年级课时第二课时一 三维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目标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难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知识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知导学任务:
《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 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重点知 识 考 查、题 型研究 与归类 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答题技 巧归类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 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 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常见的需要熟练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 代、双关、对比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 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拓展模 拟、课 后练习 精读课文:26 页 1234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课题 诗经 氓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高一年级 课时 第二课时 时间 三维 目标 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难点 知识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知 导学任务:
识预习一、字词 设计匪:fei愆:qi 将: 载:zai于:xu说:tuo 徂:c汤: shang裳: chang靡:mi隰:xi角:jiao 二、简介《诗经》 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 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 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 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 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 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 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 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 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 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 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 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 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 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 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 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 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 考纲研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1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重点是什么?高考常常以“形 究(课 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査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 标研 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及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 了对诗歌三类形象鉴赏的能力,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也以此作为考查重点。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 考查形式稳定:一般为主观简答题,且都要求对形象作简要分析。3.鉴赏诗歌形象的考查角度主 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考情分【真题演练】(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 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 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 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 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用简 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 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本课时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识预习 设计 一、字词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 简介《诗经》 三、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 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 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 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 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 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 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 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 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 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 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 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 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 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 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 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 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 考纲研 究(课 标 研 究) 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 1.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高考常常以“形 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 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及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 了对诗歌三类形象鉴赏的能力,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也以此作为考查重点。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 考查形式稳定:一般为主观简答题,且都要求对形象作简要分析。3.鉴赏诗歌形象的考查角度主 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考情分 析 【真题演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 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 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 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用简 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 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本课时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知识体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系构建|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 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教师授教学过程 课及学|1.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生学习(1)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过程明确:相见定情送别约期(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2)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任性 姑娘:温柔体贴痴情迁就男子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 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 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一“抱布贸丝” B、占卜文化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n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 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 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 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 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増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 效果 (1)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 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朗读4、5两章,提问: ①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 “至于暴矣”“二三其德”“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晊其笑矣”。) ②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知识体 系构建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 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教师授 课及学 生学习 过程 教学过程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 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 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 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 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 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 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 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 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 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 4、5 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 “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 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 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 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 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 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集体朗读这部分。 3.朗读第6章,提问: ①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 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4、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重点知通假字 识考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查、题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型研究|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与归类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答题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 巧归类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 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 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 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 拓展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拟、课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后练习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判断句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2.宾语前置句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吒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课题诗经氓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三课时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 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 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 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 6 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 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2、3 题 重点知 识 考 查、题 型研究 与归类 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答题技 巧归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一)鉴赏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 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 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二)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 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 想。 拓展模 拟、课 后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1.判断句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2.宾语前置句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课题 诗经 氓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高一年级 课时 第三课时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