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学会用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 腰求: 掌握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 教学难点 无关项的卡诺图化简。 教学基本内容 8.3.3卡诺图的结构 3.3.4逻辑函数的卡诺图表示; 3.5与或逻辑函数的化简 本次授课教学方法设计: 本次课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掌握卡诺图的画法。 1.填卡诺图的教法 根据逻辑函数填写卡诺图,由最小项的性质:全体最小项之和为1进行导入,结合例318)函数 表达式阐述卡诺图的画法函数中给出的因式项即最小项取值为1,缺少的因式项即没有给出的最 小项取值为0所以,本例中的三个变量只有5个最小项取值为1。根据这个理由填图。 填图举例:例3.18,例3.19,然后再举两个例子由学生自已做,做完后大家评论,大家评论后,教 师总结。 .函数化简的教法 首先给出相邻项及其性质,将相邻项公式写在黑板上(=A);然后分别举出三个不同最小项的例 (1)两个相邻项的化简(见教材P39,图3-12) 两个相邻项化简后可消去一个变量: (2)四个相邻项的化简(见教材P39,图312)】 (3)八个相邻项的化简(见教材P39,图312)】 总结这三种不同情况得到一个结论:
目的:学会用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 要求: 掌握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 教学难点: 无关项的卡诺图化简。 教学基本内容: 3.3.3 卡诺图的结构; 3.3.4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表示; 3.3.5 与或逻辑函数的化简 本次授课教学方法设计: 本次课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掌握卡诺图的画法。 1.填卡诺图的教法 根据逻辑函数填写卡诺图,由最小项的性质:全体最小项之和为 1 进行导入,结合[例 3.18]函数 表达式阐述卡诺图的画法,函数中给出的因式项即最小项取值为 1,缺少的因式项即没有给出的最 小项取值为0.所以,本例中的三个变量只有 5 个最小项取值为 1。根据这个理由填图。 填图举例:例 3.18, 例 3.19,然后再举两个例子由学生自已做,做完后大家评论,大家评论后,教 师总结。 2. 函数化简的教法 首先给出相邻项及其性质,将相邻项公式写在黑板上(=A);然后分别举出三个不同最小项的例 子: (1)两个相邻项的化简(见教材 P39,图 3-12 ) 两个相邻项化简后可消去一个变量; (2)四个相邻项的化简(见教材 P39,图 3-12 ) (3)八个相邻项的化简(见教材 P39,图 3-12 ) 总结这三种不同情况得到一个结论:
卡诺圈所包围的最小项的个数与消去变量的个数的关系符合公式:x=N,式中,X为变量的个 数,N为最小项的个数。应尽可能使卡诺圈包围的最小项个数多! (4)在做几个例题之后,基本熟悉了化简的方法,此时再总结一条化简逻辑函数的规律:相邻 最小项如果跨行则一定会消去行变量,如果跨列,则一定会消去列变量。 课后小结: 卡诺图是用几何方法去化简逻辑函数,几何方法比代数法直观,容易掌握。 卡诺图是利用相邻项原理来化简逻辑函数; 卡诺图是针对最小项标准表达式 般项的化简可直接在图上进行化简,不需要化成标准表达式。 卡诺图中最小项为1的数量多,可采用圈0的方法,求反函数.然后再取反求原函数。 无关项的化简关键是要掌握无关项的条件。 思考题和练习题: 思考题(略) 练习题: 教材P44,第4~8题。 教学手段: 卡诺图需要用PPT来表示。所以本次课讲课的手段要用PT和黑板板书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讲 解。 数字逻辑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由任课教师自行填写 课次5 授课方式 理论课vo讨论课知实验课知习题课。 课时 (请打V) 其他如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4章组合逻辑(1)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目的:学会分析和设计逻辑电路
卡诺圈所包围的最小项的个数与消去变量的个数的关系符合公式:2x=N,式中,X 为变量的个 数,N 为最小项的个数。应尽可能使卡诺圈包围的最小项个数多! (4)在做几个例题之后,基本熟悉了化简的方法,此时再总结一条化简逻辑函数的规律:相邻 最小项如果跨行则一定会消去行变量,如果跨列,则一定会消去列变量。 课后小结: 卡诺图是用几何方法去化简逻辑函数,几何方法比代数法直观,容易掌握。 卡诺图是利用相邻项原理来化简逻辑函数; 卡诺图是针对最小项标准表达式 一般项的化简可直接在图上进行化简,不需要化成标准表达式。 卡诺图中最小项为 1 的数量多,可采用圈 0 的方法,求反函数,然后再取反求原函数。 无关项的化简关键是要掌握无关项的条件。 思考题和练习题: 思考题(略) 练习题: 教材 P44,第 4~8 题。 教学手段: 卡诺图需要用 PPT 来表示。所以本次课讲课的手段要用 PPT 和黑板板书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讲 解。 数字逻辑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由任课教师自行填写 课次 6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 4 章组合逻辑(1)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目的:学会分析和设计逻辑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