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 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 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 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 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 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 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
11 五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 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 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 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 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 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 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
山间之四时也 (4)日出而林霏开 (5)佳木秀而繁阴 (6)云归而 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 (8)而或长烟一空 (9)把 酒临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乙]: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 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5.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乙)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 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12 山间之四时也 (4)日出而林霏开 (5)佳木秀而繁阴 (6)云归而 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 (8)而或长烟一空 (9)把 酒临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 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5.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 (乙)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 则忧 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而乐亦无穷也 D.宴酣之乐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 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 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 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参考答案: 1.(1)日光(2)景象(3)季节(4)散(或“散开”)(5)发 荣滋长 (6)幽暗,昏暗(7)花(8)全(9)执,拿 2.(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 味 (3)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 守喝醉了。 (4)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5)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也可)
13 C、不以物喜 而乐亦无穷也 D.宴酣之乐 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 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 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 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 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参考答案: 1.(1)日光 (2)景象 (3)季节 (4) 散(或“散开”) (5) 发 荣滋长 (6)幽暗,昏暗 (7)花 (8)全 (9)执,拿 2.(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 味。 (3)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 守喝醉了。 (4)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5)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也可)
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5、(甲):“浩浩汤汤”或“气象万千”(乙):“水落石出” 6、D7、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3、(略)8、忧醉 与乐 9、先天…后天… 六《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 选)) 〖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节选)) 1.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4 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5、(甲):“浩浩汤汤”或“气象万千” (乙):“水落石出” 6、D 7、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3、(略) 8、忧 醉 与乐 9、先天……后天…… 六 《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 选)) 〖乙〗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节选)) 1 .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③以其境过清 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稍微冷清离开 B.探求没有冷清离开 C.请教没有清白走了 D.请求一点点冷清离开 2.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可久居 B.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是何世 C.去乃记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 D.异或异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 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 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 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
15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 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 稍微 冷清 离开 B.探求 没有 冷清 离开 C.请教 没有 清白 走了 D.请求 一点点 冷清 离开 2.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可久居 B.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是何世 C.去 乃记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 D.异 或异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异二者之为 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 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 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