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老章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 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所谓咏物抒怀诗,简单讲就是通 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 歌 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描摹情态类 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 的喜爱之情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引人联想想象,使人感到清新爽 洁,畅快愉悦,朝气勃勃,生机盎然。给人以体味不尽的美感享受和 艺术启示。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 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 ——咏物抒怀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老 章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 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所谓咏物抒怀诗,简单讲就是通 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 歌。 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 的喜爱之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引人联想想象,使人感到清新爽 洁,畅快愉悦,朝气勃勃,生机盎然。给人以体味不尽的美感享受和 艺术启示。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 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 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 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托物言志类 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 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与抱负。 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 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 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 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 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 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qjng)竹 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 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 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 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与抱负。 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 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 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 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 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 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jìng)竹 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
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 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以梅自喻,宣示自我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 向追求。 三、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 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 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P31)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 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髙 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 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 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 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 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以梅自喻,宣示自我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 向追求。 三、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 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 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P31):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 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 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 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 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 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 有清霜 曾诗也是写春柳,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 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 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四、以物喻人类 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 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 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 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 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 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 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 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 的讴歌和赞颂 五、托物言理类 苏轼的《琴诗》就是此类诗歌最好的例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 有清霜。 曾诗也是写春柳,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 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 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四、以物喻人类 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 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 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 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 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 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 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 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 的讴歌和赞颂。 五、托物言理类 苏轼的《琴诗》就是此类诗歌最好的例子: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 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 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 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 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 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 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 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情感 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 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那么,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 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 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 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 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 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如: 杨柳枝(白居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 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 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 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 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 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 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 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情感 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 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那么,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 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 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 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 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 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如: 杨柳枝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