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 属阿谁?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 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 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 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 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宁可 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 坚贞不屈。 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 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 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白居易《白云泉》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 属阿谁?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 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 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 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 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宁可 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 坚贞不屈。 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 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 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 向人间。 从白云的坦荡淡泊,"吴中第一水"的清闲透澈,使人领会到一种 无牵无挂、从容不迫的意境 画眉鸟(欧阳修)(P34)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 自在啼 又如上文中的白居易的《白云泉》。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 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何必奔冲 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 咏物抒怀诗表达与构思的常用手法 、整首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 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 物抒怀诗,离不开会用到这种手法 、局部: 1、大量运用比喻手法,以物喻人,物我合一。请看郑思肖《题 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 曾吹堕北风中。"以菊喻己,人菊浑一。再如李商隐《蝉》:“本以高 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 向人间。 从白云的坦荡淡泊,"吴中第一水"的清闲透澈,使人领会到一种 无牵无挂、从容不迫的意境。 画眉鸟 (欧阳修)(P34)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 自在啼。 又如上文中的白居易的《白云泉》。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 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何必奔冲 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 咏物抒怀诗表达与构思的常用手法 一、整首: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 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 物抒怀诗,离不开会用到这种手法。 二、局部: 1、大量运用比喻手法,以物喻人,物我合一。请看郑思肖《题 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 曾吹堕北风中。”以菊喻己,人菊浑一。再如李商隐《蝉》:“本以高 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
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也是以物喻人,借物抒愤。 2、通过拟人抒情达意。朱敦儒《卜算子》云:“古涧一枝梅,免 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幽思有谁知?托契都 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把梅拟人化,既别致,又含 蓄。黄庭坚《水仙花》:“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可惜 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也同此趣。 3、用双关绾合物我。于谦《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 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两句既写物性, 又关己志。无名氏《咏磨》:“但求心中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着 力,便是转身时。”其中“心中”、“眼下”、“转身”和“得人”,处处双关, 构思用语令人叫绝。 4、用衬托或对比。宋代王曙的《牡丹》:“枣花虽小能结实,桑 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以枣桑衬牡丹, 讥刺华而不实之辈。陈毅《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 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以百花衬红梅,赞美不惧恶劣环境之人, 都于鲜明对比之中,增加感染力量。 5、环境烘托 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突显物的品质。如: 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 春
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也是以物喻人,借物抒愤。 2、通过拟人抒情达意。朱敦儒《卜算子》云:“古涧一枝梅,免 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 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把梅拟人化,既别致,又含 蓄。黄庭坚《水仙花》:“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可惜 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也同此趣。 3、用双关绾合物我。于谦《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 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两句既写物性, 又关己志。无名氏《咏磨》:“但求心中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着 力,便是转身时。”其中“心中”、“眼下”、“转身”和“得人”,处处双关, 构思用语令人叫绝。 4、用衬托或对比。宋代王曙的《牡丹》:“枣花虽小能结实,桑 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以枣桑衬牡丹, 讥刺华而不实之辈。陈毅《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 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以百花衬红梅,赞美不惧恶劣环境之人, 都于鲜明对比之中,增加感染力量。 5、环境烘托 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突显物的品质。如: 白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 春
以冰雪林来烘托梅,突岀梅的坚毅耐寒;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 咏人的精神品格。 前两句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出梅 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风雪中的青松 有一种凛然的浩气,它沉淀了岁月飞扬的热情,象征着陈毅磊落的胸 襟,那种雄气蓬勃的张力,与世抗衡的凌厉,令人刻骨惊心,肃然起 敬 总之,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 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 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T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 的手法。 解题步骤归纳
以冰雪林来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 咏人的精神品格。 前两句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出梅 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陈毅《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 时。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风雪中的青松 有一种凛然的浩气,它沉淀了岁月飞扬的热情,象征着陈毅磊落的胸 襟,那种雄气蓬勃的张力,与世抗衡的凌厉,令人刻骨惊心,肃然起 敬 . 总之,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 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 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 的手法。 解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 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诗歌鉴赏 、房兵曹胡马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阅读思考: 1、杜甫笔下的胡马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马的形象特点的? 3、本诗中马的意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二、理解 1、诗人笔下的胡马神清骨峻,你看它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 棱;它的身姿是凌厉奔驰,如风驰电掣。诗人抓住马的骨相、耳朵、 四蹄等方面来写,突出它的骁健的特点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 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诗歌鉴赏 一、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一、阅读思考: 1、杜甫笔下的胡马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马的形象特点的? 3、本诗中马的意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二、理解: 1、诗人笔下的胡马神清骨峻,你看它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 棱;它的身姿是凌厉奔驰,如风驰电掣。诗人抓住马的骨相、耳朵、 四蹄等方面来写,突出它的骁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