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28班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济源高级中学—一郭新奇 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 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 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 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 讲授式教学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 一一自主式探究 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 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 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 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 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 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 学生:五只 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一一 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 学生:跳 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上这个,似乎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觉是“下笔千 言,离题万里”,真的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 28 班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济源高级中学——郭新奇 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 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 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 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 ——讲授式教学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 ——自主式探究 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 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 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 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 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 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 学生:五只 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 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 学生:跳 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上这个,似乎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觉是“下笔千 言,离题万里”,真的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 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同学们都带书了吗? 学生:没有! 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特 别是文言文。所以,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 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 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 散文。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 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好,接下来让我们 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 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反思:尽管没有教材,我还想力争做到一一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因为教 的进度要符合学的进度。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被“教学进度的快车”甩掉了, 教学应该是慢的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 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反思:这篇文章最应该好好诵读的,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课本,所以第二个目标中 “反复诵读”形同虚设。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 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 能记起哪些 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 学生:词
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 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同学们都带书了吗? 学生:没有! 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特 别是文言文。所以,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 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 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 散文。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 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好,接下来让我们 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 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反思:尽管没有教材,我还想力争做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因为教 的进度要符合学的进度。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被“教学进度的快车”甩掉了, 教学应该是慢的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 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反思:这篇文章最应该好好诵读的,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课本,所以第二个目标中 “反复诵读”形同虚设。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 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 能记起哪些? 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 学生:词
教师: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不过,先说词也可以。 除《密州出猎》外还有哪些? 学生:《水调歌头》 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 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反思:当学生开始背诵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再有过大的声音彰显自己。因为教师 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倾 听、欣赏。 教师: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 学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鼓掌) 教师: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 若不满,择定风波;君若量小,择念奴娇。希望大家能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 轼进行深入的了解。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一—《定风波》 《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 反思:总结的语言不够精炼,甚至显得罗嗦,特别是“可能”一词说的很没有水 平,因为他们眼下就正在学习必修四,学生从目录上应该早就知道了。其次,词 的题目当时也没有想起《赤壁怀古》而说成了《大江东去》。第三,谈到苏轼词 的影响,不能不提辛弃疾,以及他们并称“苏辛”,这也是个遗憾。 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 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 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 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 教师:谁能想到苏轼的一首诗? 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一首哲理诗、理趣诗。 教师:还有一首写西湖的诗也挺好的。 学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这首诗的题目是?
教师: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不过,先说词也可以。 除《密州出猎》外还有哪些? 学生:《水调歌头》 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 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反思:当学生开始背诵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再有过大的声音彰显自己。因为教师 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倾 听、欣赏。 教师: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 学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鼓掌) 教师: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 若不满,择定风波;君若量小,择念奴娇。希望大家能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 轼进行深入的了解。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定风波》、 《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 反思:总结的语言不够精炼,甚至显得罗嗦,特别是“可能”一词说的很没有水 平,因为他们眼下就正在学习必修四,学生从目录上应该早就知道了。其次,词 的题目当时也没有想起《赤壁怀古》而说成了《大江东去》。第三,谈到苏轼词 的影响,不能不提辛弃疾,以及他们并称“苏辛”,这也是个遗憾。 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 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 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 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 教师:谁能想到苏轼的一首诗? 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一首哲理诗、理趣诗。 教师:还有一首写西湖的诗也挺好的。 学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这首诗的题目是?
学生:《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反思:此处又犯了刚才的毛病。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就应该退到 幕后去倾听和欣赏,而我又总是不自觉地跑到前台抢学生的镜头。 教师:还有一首哲理诗、理趣诗,也很好。 学生:《题西林壁》。 教师:对,《题西林壁》,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后两句。 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思:当学生回答出《题西林壁》时,我本应让那位同学顺势说下去,而我却打 断了他,最不能原谅的是:我竟然说出了“后两句”,天知道,后两句诗是: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另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诗: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时也没能想起来 教师:谈到文、赋,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赤壁赋》,另外还有与此相对的 篇,名叫? 学生:《后赤壁赋》 反思:此处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众所周知: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 门三 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称号,“一门父子三 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门四学士”“苏黄”并称等说法都凸显了苏轼的 地位和影响,很可惜,我没有进一步拓展。 教师:至于书法和绘画,咱们就不再多说了。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苏轼最喜爱 哪一种植物 反思:既然不再多说了,就不要说了。结果还是说了,这纯属废话。其实,谈到 苏轼的书法,他的行书、楷书均有很大造诣,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 “宋四家”应该特别点出来,结果我却略而不谈。 教师:在“岁寒三友”或“国画四君子”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 学生:竹子。 教师:有诗文为证吗? 教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
学生:《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反思:此处又犯了刚才的毛病。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就应该退到 幕后去倾听和欣赏,而我又总是不自觉地跑到前台抢学生的镜头。 教师:还有一首哲理诗、理趣诗,也很好。 学生:《题西林壁》。 教师:对,《题西林壁》,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后两句。 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思:当学生回答出《题西林壁》时,我本应让那位同学顺势说下去,而我却打 断了他,最不能原谅的是:我竟然说出了“后两句”,天知道,后两句诗是: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另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诗: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时也没能想起来。 教师:谈到文、赋,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赤壁赋》,另外还有与此相对的一 篇,名叫? 学生:《后赤壁赋》。 反思:此处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众所周知: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 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称号,“一门父子三 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门四学士”“苏黄”并称等说法都凸显了苏轼的 地位和影响,很可惜,我没有进一步拓展。 教师:至于书法和绘画,咱们就不再多说了。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苏轼最喜爱 哪一种植物? 反思:既然不再多说了,就不要说了。结果还是说了,这纯属废话。其实,谈到 苏轼的书法,他的行书、楷书均有很大造诣,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 “宋四家”应该特别点出来,结果我却略而不谈。 教师:在“岁寒三友”或“ 国画四君子”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 学生:竹子。 教师:有诗文为证吗? 教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
学生: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反思:其实苏轼是非常喜欢吃肉的,有“东坡肉”为证,但是苏轼又是个喜欢风 雅的人,尤其喜欢竹子。因为这种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气节和骨气的象征,我们 也常说它是正直与虚心的表现。因为喜欢,苏东坡在他家后花园种了不少花,还 有许多竹子。总觉得自己问的不好,学生无从答起。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教师课堂 艺术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现,锤炼语言、提升发问的质量也是实现髙效课堂的必 由之路。 教师:一个品位髙雅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集于一身的大家,我们给他来一个总结, 请填空。 (板书) (男)子(才)子(君)子集于一身 (痴)情(诗)情(豪)情雄视百代 (态)度(风)度(气)度引领千年 学生:齐读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目标二,品读课文,在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的同时,我 们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有课本的同学和我一起读,会背的同学和 我一起吟唱。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 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反思:此处读错,读成饮酒“作”甚后重复,可笑可 叹,如此名篇,确属不该)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 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学生: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反思:其实苏轼是非常喜欢吃肉的,有“东坡肉”为证,但是苏轼又是个喜欢风 雅的人,尤其喜欢竹子。因为这种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气节和骨气的象征,我们 也常说它是正直与虚心的表现。因为喜欢,苏东坡在他家后花园种了不少花,还 有许多竹子。总觉得自己问的不好,学生无从答起。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教师课堂 艺术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现,锤炼语言、提升发问的质量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 由之路。 教师:一个品位高雅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集于一身的大家,我们给他来一个总结, 请填空。 (板书) (男)子(才)子(君)子集于一身 (痴)情(诗)情(豪)情雄视百代 (态)度(风)度(气)度引领千年 学生:齐读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目标二,品读课文,在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的同时,我 们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有课本的同学和我一起读,会背的同学和 我一起吟唱。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 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反思:此处读错,读成饮酒“作”甚后重复,可笑可 叹,如此名篇,确属不该)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 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