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课程内容安排: 总课时:40学时 讲课:26学时 总论包括绪论、昆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 害虫防治原理等基本理论: 各论包括地下、小麦、水稻、棉花、杂粮、蔬菜、果树 等作物主要害虫的分布与为害、生活史与习性、发生规 律及防治方法。 实验:14学时,昆虫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地下与 小麦、水稻与棉花、杂粮与蔬菜、果树害虫的为害特点 及形态鉴定特征
农业昆虫学课程内容安排: ◼ 总课时:40学时 ◼ 讲课:26学时 总论包括绪论、昆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 害虫防治原理等基本理论; 各论包括地下、小麦、水稻、棉花、杂粮、蔬菜、果树 等作物主要害虫的分布与为害、生活史与习性、发生规 律及防治方法。 实验:14学时,昆虫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地下与 小麦、水稻与棉花、杂粮与蔬菜、果树害虫的为害特点 及形态鉴定特征
第五章 昆虫分类 分类:分门别类,建立反映其演化过程(进化)的分 类系统,低级→高级,简单→复杂,近缘→远缘 意义:认识昆虫的最基本途径,类比出其生活习性, 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是整个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第五章 昆虫分类 ◼ 分类:分门别类,建立反映其演化过程(进化)的分 类系统,低级→高级,简单→复杂,近缘→远缘 ◼ 意义:认识昆虫的最基本途径,类比出其生活习性, 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是整个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第一节分类依据及阶元 分类依据(分类性状): 1、 形态学性状:形态、大小、色泽、斑纹、刻纹、超微 结构、外生殖器、内部形态。 2、幼期特征:胚胎期、卵期、幼虫期、蛹期。 3、行为特征:鸣声、气味、交配、趋性。 4、生态特征:生态位、食性、寄生物
第一节 分类依据及阶元 一、分类依据(分类性状): 1、形态学性状:形态、大小、色泽、斑纹、刻纹、超微 结构、外生殖器、内部形态。 2、幼期特征:胚胎期、卵期、幼虫期、蛹期。 3、行为特征:鸣声、气味、交配、趋性。 4、生态特征:生态位、食性、寄生物
5、地理分布特征:异域、同城。 6、细胞学特征:染色体、精子。 7、化学特征:化学指纹 8、生化特征:代谢产物、蛋白质结构、氨基酸序列、同 功酶等。 9、分子学特征:DNA、PCR、分子探针、RAD。 二、分类阶元: 界、门、纲、目、科、属、种
5、地理分布特征:异域、同城。 6、细胞学特征:染色体、精子。 7、化学特征:化学指纹 8、生化特征:代谢产物、蛋白质结构、氨基酸序列、同 功酶等。 9、分子学特征:DNA、PCR、分子探针、RAD。 二、分类阶元: 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二节种的概念及命名 一、种 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居群组成的繁殖群体,与其它群体生殖隔离,占 有一定生态位,拥有一定的遗传性和表型。 二、 命名 优先法则:一个分类单元的名称是最早给他的可用名,1758年1月1日以后 以林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和克拉克的《瑞士蜘蛛》为标志。 种名:采用双名法,属名+种名+定名人 ■亚种,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
第二节 种的概念及命名 一、种 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居群组成的繁殖群体,与其它群体生殖隔离,占 有一定生态位,拥有一定的遗传性和表型。 二、命名 ◼ 优先法则:一个分类单元的名称是最早给他的可用名,1758年1月1日以后 以林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和克拉克的《瑞士蜘蛛》为标志。 ◼ 种名:采用双名法,属名+种名+定名人 ◼ 亚种: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