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早已不能满足日常停车需求,且体育中心周边的道路均为东莞市中心城 区道路,车流量大,目前市体育中心内停车区域停车位约为2500辆,每 当体育中心举办大型赛事和社会文体活动时,这些停车位根本没法解决。 本人防工程设计车位约450个,可大大缓解区域周边停车难问题 第三章技术论证 31工程建设选址 3.1.1工程建设选址要求 工程建设选址是人防工程建设最初阶段的工作,选址工作直接影响工 程的投资规模和综合效能。因此,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做好认真的比 较、筛选。 东莞市是国家人防Ⅲ类城市。根据现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 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人防工程的建设选址应满足下列原 则和要求: 1、工程应选择在距离易燃易爆仓库50米以外,有毒液体、气体工厂、 仓库200米以外。 2、工程应选择在引接城市水源、电源、电信、交通方便的地区。 3、公共人防工程建设应尽可能地选择在人防工程缺少的地区,以填 补人防工程建设的空白,充分发挥人防工程应有的战备作用
20 位早已不能满足日常停车需求,且体育中心周边的道路均为东莞市中心城 区道路,车流量大,目前市体育中心内停车区域停车位约为 2500 辆,每 当体育中心举办大型赛事和社会文体活动时,这些停车位根本没法解决。 本人防工程设计车位约 450 个,可大大缓解区域周边停车难问题。 第三章 技术论证 3.1 工程建设选址 3.1.1 工程建设选址要求 工程建设选址是人防工程建设最初阶段的工作,选址工作直接影响工 程的投资规模和综合效能。因此,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做好认真的比 较、筛选。 东莞市是国家人防Ⅲ类城市。根据现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 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人防工程的建设选址应满足下列原 则和要求: 1、工程应选择在距离易燃易爆仓库 50 米以外,有毒液体、气体工厂、 仓库 200 米以外。 2、工程应选择在引接城市水源、电源、电信、交通方便的地区。 3、公共人防工程建设应尽可能地选择在人防工程缺少的地区,以填 补人防工程建设的空白,充分发挥人防工程应有的战备作用
3.1.2工程建设选址过程 2016年起,东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会同市政府等领导对中心区内多 个场地进行多次的现场勘察,根据用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市政府办公室、市 规划局等部门的意见,初步选定市体育中心内南面入口服务区地块作为本 项目的建设场址,场址用地条件优越,周边区域人流密集,平时可为城市 经济和社会生活服务,战时便于周边留城人员的防空掩蔽。 3.1.3工程建设场址交通分析 工程建设场址位于体育路北侧、元岭路西侧及莞太路的东侧,临近东 莞市行政办事中心大楼,可有效解决位于该区域政府工作人员及往来办事 人员的停车难问题,避免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缓解体育路及元领路的交 通压力,车库设置二个车辆出入口,车辆通过体育中心内部停车场进出地 下停车库,不对主干道体育路的交通产生影响,不会对路口的交通组织产 生影响。 3.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21地形地貌 东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东南 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 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 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 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 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
21 3.1.2 工程建设选址过程 2016 年起,东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会同市政府等领导对中心区内多 个场地进行多次的现场勘察,根据用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市政府办公室、市 规划局等部门的意见,初步选定市体育中心内南面入口服务区地块作为本 项目的建设场址,场址用地条件优越,周边区域人流密集,平时可为城市 经济和社会生活服务,战时便于周边留城人员的防空掩蔽。 3.1.3 工程建设场址交通分析 工程建设场址位于体育路北侧、元岭路西侧及莞太路的东侧,临近东 莞市行政办事中心大楼,可有效解决位于该区域政府工作人员及往来办事 人员的停车难问题,避免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缓解体育路及元领路的交 通压力,车库设置二个车辆出入口,车辆通过体育中心内部停车场进出地 下停车库,不对主干道体育路的交通产生影响,不会对路口的交通组织产 生影响。 3.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2.1 地形地貌 东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东南 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 拔多在 200~600 米,坡度 30℃左右;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 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 30~80 米之 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 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
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 本场地地貌单元属冲积平原地貌,场地现状为空,现场地地形高差不 大,均假设为0.00m 3.2.2场地地质条件 场地地层分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冲积层及残积层,各层岩土分类依 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层主要为:素填土①、淤泥质土②-1、 粉质粘土②-2、砂质粘性土③上述各岩土层的分布和厚度变化情况详见工 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现将各岩土层的岩性、分布规律概括描述如 下 ①素填土(Q钿m1):素填土:灰褐、褐黄色、杂色,稍湿,松散状态。 由粘性土、石英砂及少量碎石组成,为建房平地基之弃土,底层夹有一层 灰色耕土,局部夹有碎块石及砼块,回填时间不少于5年,已完成自重固 结。该层在全场地共16个钻孔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为1.7m~6.20m、 平均厚度3.93m。 ②-1淤泥质土(Q4al):深灰色,软塑,主要由河流环境沉积而成 的软土,大多数为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含各种有机质和腐殖质,略有异 味。该土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震反应。该层在全场地 钻孔zK1、ZK2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为1.50m、平均厚度1.50m,层顶标 高-3.80m~-2.70m。 ②-2粉质粘土(Q4a1):褐黄色、灰白、褐红,可塑状为主、局部 软塑,湿,成份以粘粒为主,粉粒为次。粘性较好,刀切面稍光滑,土质 均匀。局部地段含砂量较高相变为泥质粉细砂。该层在全场地16个钻孔 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为1.40m~5.20m、平均厚度3.88m,层顶标高
22 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 本场地地貌单元属冲积平原地貌,场地现状为空,现场地地形高差不 大,均假设为 0.00m。 3.2.2 场地地质条件 场地地层分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冲积层及残积层,各层岩土分类依 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层主要为:素填土①、淤泥质土②-1、 粉质粘土②-2、砂质粘性土③上述各岩土层的分布和厚度变化情况详见工 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现将各岩土层的岩性、分布规律概括描述如 下: ①素填土(Q4ml):素填土:灰褐、褐黄色、杂色,稍湿,松散状态。 由粘性土、石英砂及少量碎石组成,为建房平地基之弃土,底层夹有一层 灰色耕土,局部夹有碎块石及砼块,回填时间不少于 5 年,已完成自重固 结。该层在全场地共 16 个钻孔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为 1.7m~6.20m、 平均厚度 3.93m。 ②-1 淤泥质土(Q4al):深灰色,软塑,主要由河流环境沉积而成 的软土,大多数为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含各种有机质和腐殖质,略有异 味。该土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震反应。该层在全场地 钻孔 ZK1、ZK2 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为 1.50m、平均厚度 1.50m,层顶标 高-3.80m~-2.70m。 ②-2 粉质粘土(Q4al):褐黄色、灰白、褐红,可塑状为主、局部 软塑,湿,成份以粘粒为主,粉粒为次。粘性较好,刀切面稍光滑,土质 均匀。局部地段含砂量较高相变为泥质粉细砂。该层在全场地 16 个钻孔 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为 1.40m~5.20m、平均厚度 3.88m,层顶标高
6.20m~-1.70m。 ③砂质粘性土(Qel):褐黄、灰黄色、灰白色、红褐等,硬塑状, 局部可塑状,原岩结构全部破坏,矿物成份除石英外其余已风化成黏性土, 泡水易软化,质地不均,由下伏花岗岩岩风化残积而成。该土层在场地 16个钻孔有揭露,因钻孔深度有限,该层未揭穿,层顶相对标髙-10.20m 3.2.3地下水概况 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类型,上层滞水赋存于素填土中,渗透性一般 但粉质粘土、淤泥质土及砂质粘性土的透水性较差,受降水和地表水的回 渗量影响较大。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场地相邻地势较髙 地段同类地下水的渗流补给,并通过蒸发和向地势较低地段的渗流排泄。 勘察实测各孔的稳定水位埋深1.30m~2.80m(平均1.69m)。勘察期间为 平水期,根据现场地实际地形情况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估计枯水期场地 下水水位可能下降0.5m左右,丰水期地下水位上涨1.0m,年变化幅度约 在1.5m左右。拟建地场地下水、地下水位以上的场地土对建筑材料有 定的腐蚀性。 3.2.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2.4.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近场区内发育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 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调查资料显示这些断裂均为第四纪活动断裂。但该区 历史上没有破坏性地震记录,近年来小震活动也不多,震级上限为5.5 级,因此本建设区域相对稳定。本工程场地内及周边附近不存在滑坡、崩 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地质灾害。场地基底由花岗岩构成,不存在岩溶
23 -6.20m~-1.70m。 ③ 砂质粘性土(Qel):褐黄、灰黄色、灰白色、红褐等,硬塑状, 局部可塑状,原岩结构全部破坏,矿物成份除石英外其余已风化成黏性土, 泡水易软化,质地不均,由下伏花岗岩岩风化残积而成。该土层在场地 16 个钻孔有揭露,因钻孔深度有限,该层未揭穿,层顶相对标高-10.20m~ -5.60m。 3.2.3 地下水概况 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类型,上层滞水赋存于素填土中,渗透性一般, 但粉质粘土、淤泥质土及砂质粘性土的透水性较差,受降水和地表水的回 渗量影响较大。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和场地相邻地势较高 地段同类地下水的渗流补给,并通过蒸发和向地势较低地段的渗流排泄。 勘察实测各孔的稳定水位埋深 1.30m~2.80m(平均 1.69m)。勘察期间为 平水期,根据现场地实际地形情况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估计枯水期场地 下水水位可能下降 0.5m 左右,丰水期地下水位上涨 1.0m,年变化幅度约 在 1.5m 左右。拟建地场地下水、地下水位以上的场地土对建筑材料有一 定的腐蚀性。 3.2.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2.4.1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近场区内发育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 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调查资料显示这些断裂均为第四纪活动断裂。但该区 历史上没有破坏性地震记录,近年来小震活动也不多,震级上限为 5.5 级,因此本建设区域相对稳定。本工程场地内及周边附近不存在滑坡、崩 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地质灾害。场地基底由花岗岩构成,不存在岩溶
场地及附近无人为地下工程活动及大面积开采地下水活动,未见有地面沉 降、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场地内无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3.2.4.2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1、场地各岩土层工程地质性能及均匀性评价如下: ①素填土:该土层组成较复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匀性较差,具 低强度、高压缩性,自稳性较差,属工程性能稍差的土层, ②-1淤泥质土:该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匀性一般,具低强度 高压缩性,自稳性较差,属工程性能稍差的土层。 ②-2粉质粘土:该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匀性一般,具中等强度、 中等缩性,自稳性一般,可作为桩基础的桩周摩擦层或低层建筑物的浅基 础持力层。 ③砂质粘性土:该层在全场地范围内均有揭露,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均匀性中等,该层具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属工程性能好的土层。可作 为桩周摩擦层或桩基础持力层。 2、拟建工程场地分布有填土、软土、残积层等三种特殊性岩土。 ①素填土 拟建场地区域内素填土①层广泛分布,主要为回填的黏性土、局部 夹有碎块石及砼块。本场地人工填土层厚度为1.70m~6.20m、平均厚度 3.93皿。人工填土抗剪强度低,力学性质较差且差异较大,稳定性差,易 造成侧壁坍塌、沉降难于控制;且人工填土的透水性相对较强,如周边管 线漏水或遇强降雨,容易形成水囊,或者将土中细颗粒被流水带走,容易 在地下形成陷穴,发生坍塌,施工时应予以重点关注 ②软土
24 场地及附近无人为地下工程活动及大面积开采地下水活动,未见有地面沉 降、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场地内无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3.2.4.2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1、场地各岩土层工程地质性能及均匀性评价如下: ① 素填土:该土层组成较复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匀性较差,具 低强度、高压缩性,自稳性较差,属工程性能稍差的土层。 ②-1 淤泥质土:该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匀性一般,具低强度、 高压缩性,自稳性较差,属工程性能稍差的土层。 ②-2 粉质粘土:该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匀性一般,具中等强度、 中等缩性,自稳性一般,可作为桩基础的桩周摩擦层或低层建筑物的浅基 础持力层。 ③砂质粘性土:该层在全场地范围内均有揭露,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均匀性中等,该层具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属工程性能好的土层。可作 为桩周摩擦层或桩基础持力层。 2、拟建工程场地分布有填土、软土、残积层等三种特殊性岩土。 ①素填土 拟建场地区域内素填土①层广泛分布,主要为回填的黏性土、局部 夹有碎块石及砼块。本场地人工填土层厚度为 1.70m~6.20m、平均厚度 3.93m。人工填土抗剪强度低,力学性质较差且差异较大,稳定性差,易 造成侧壁坍塌、沉降难于控制;且人工填土的透水性相对较强,如周边管 线漏水或遇强降雨,容易形成水囊,或者将土中细颗粒被流水带走,容易 在地下形成陷穴,发生坍塌,施工时应予以重点关注。 ②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