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领域: 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名称: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依托高校:云南农业大学 带头人:龚加顺 电话:0871-65227843;13099910188 联系人:和劲松 电话:18388088353 传真:0871-65215534 电子信箱:gong199@163com;hejinsong@mail.tsinghua.edu.cn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 邮政编码:650201 云南省教育厅制
所属领域: 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名 称: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依托高校:云南农业大学 带 头 人:龚加顺 电 话:0871-65227843;13099910188 联 系 人:和劲松 电 话:18388088353 传 真:0871-65215534 电子信箱:gong199@163.com;hejinsong@mail.tsinghua.edu.cn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 邮政编码:650201 云南省教育厅 制
编写说明 、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所属领域包括数理、化学化工、农业、能源、信息、人口健康、资源环 境、材料、先进制造、交叉与前沿等 三、专业技术职位指受聘的工作岗位,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 等 四、材料中至少有一份原件,每份报告上均应附证明材料复印件。 五、如果附件材料很多,也可单独装订一册,但版面大小应与推荐材料相同
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二、所属领域包括数理、化学化工、农业、能源、信息、人口健康、资源环 境、材料、先进制造、交叉与前沿等。 三、专业技术职位指受聘的工作岗位,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 等。 四、材料中至少有一份原件,每份报告上均应附证明材料复印件。 五、如果附件材料很多,也可单独装订一册,但版面大小应与推荐材料相同
团队基本情况简况表 中文 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研|称英文| Yunnan Provincial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Group of Food Safety 究 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方建设经费(万元) 起止年月 2019年01月至2021年12月 所在研究A国家实验室B国家重点实验室C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D国家工程(技术 基地研究中心E部门或地方工程研究中心F其它(请列出基地名称) 性|A.男 名龚加顺别B.女 出生日期 1971年06月11日民族汉 团 最终学位 A.院士 专业 A博士 授予国或 B长江学者 队|技术教授 C学士A地区及学中国、西南农业大学c国家杰出 B硕士 职位 D百人计划|E E其他 行政职务 院长 电子邮箱gong199@163com 头 所在工作单位 (院、系、所、实验室、中心)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通讯地址及邮编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650201 联系电话0871-6521534传真|08716521554 手机|130990188 总人数 高级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生 硕士生 创 新姓名性别年月职位/学位 出生专业技术 研究方向在团队中的作用签字 研利劲松 男19702副教授博士食品加工微生物检测技术 从)究/黄艾详男|196412教授傅士乳制品加工|微生物检测技术 骨范江平男197108教授傅博士功能食品重金属检测技术 构 林秋叶女197906教授/博士 食品发酵农兽残检测技术 章宇男|19800教授博士安全检测|重金属检测技术 团吴荣书女|19609教授硕士农产品加工|农兽残检测技术 情吴坚男|197206教授博士生物传感检测装备开发 况/员[胡永金 男1971.01教授博士食品微生物微生物检测技术 谭超|男1985.12讲师博士 食品安全重金属检测技术
团队基本情况简况表 中文 云南省高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名 称 英文 Yunnan Provincial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Group of Food Safety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建设经费(万元) 60 起止年月 2019 年 01 月 至 2021 年 12 月 研 究 方 向 所在研究 基地 A.国家实验室 B.国家重点实验室 C.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 D.国家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E.部门或地方工程研究中心 F.其它 (请列出基地名称) 姓 名 龚加顺 性 别 A. 男 B. 女 A 出生日期 1971 年 06 月 11 日 民族 汉 专业 技术 职位 教授 学 位 A.博士 B.硕士 C.学士 A 最终学位 授予国或 地区及学 校 中国、西南农业大学 A.院士 B.长江学者 C.国家杰出 D.百人计划 E.其他 E 行政职务 院长 电子邮箱 gong199@163.com 所在工作单位 (院、系、所、实验室、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通讯地址及邮编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 650201 团 队 带 头 人 联系电话 0871-65215534 传真 0871-65215534 手机 13099910188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生 硕士生 10 9 1 0 0 0 0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专业技术 职位/学位 研究方向 在团队中的作用 签 字 和劲松 男 1970.02 副教授/博士 食品加工 微生物检测技术 黄艾详 男 1964.12 教授/博士 乳制品加工 微生物检测技术 范江平 男 1971.08 教授/博士 功能食品 重金属检测技术 研 究 骨 干 林秋叶 女 1979.06 教授/博士 食品发酵 农兽残检测技术 章 宇 男 1980.09 教授/博士 安全检测 重金属检测技术 吴荣书 女 1960.09 教授/硕士 农产品加工 农兽残检测技术 吴 坚 男 1972.06 教授/博士 生物传感 检测装备开发 胡永金 男 1971.01 教授/博士 食品微生物 微生物检测技术 创 新 团 队 构 成 情 况 团 队 成 员 谭 超 男 1985.12 讲师/博士 食品安全 重金属检测技术
申请书正文 一、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简述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目 标等。) (一)团队研究方向 紧密围绕经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瞄准国际食品安全研究前沿,突 出自主创新科学理论、应用模式、关键技术;针对云南食品生产和加工中存在的 安全风险问题,围绕食品安全从理论基础到安全应用系统研究原料生产、安全控 制、产业化关键技术、市场销售等全食品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检测。经 多年建设和培育,已在普洱茶、火腿、魔芋、食用花卉、果蔬、猪肉、牛干巴等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以及快速检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省内外200多家企业 提供了重要的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支撑,已发展成为一支特色鲜明、具有省内 领先、国内先进水平的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装备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 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学术价值或重要转化应用价值重大成果的 主要领域方向、预期目标和标志性成果。对于确保云南省食品安全,促进云南食 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来3年,团队将更加系统、深入地开展三个核心方向的研究:一是重金属 快速检测技术及智能化监管装备开发,重点开展农产品样本快速预处理技术及小 型装置开发、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高性能丝网印刷电化学传感器研制,以及智能 化、便携式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开发;二是农药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及智能化监 管装备开发,重点开展基于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制、基于石 墨烯-超分子复合材料的荧光传慼器硏制,以及便携式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开发; 是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智能化监管装备开发,重点基于ATP荧光共振能 量转移的菌落总数传感器硏制、致病微生物荧光传感器集成化微流控芯片研制, 以及便携式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开发。 (二)形成背景 1、团队形成背景 本团队的形成始终与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
申请书正文 一、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简述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目 标等。) (一)团队研究方向 紧密围绕经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瞄准国际食品安全研究前沿,突 出自主创新科学理论、应用模式、关键技术;针对云南食品生产和加工中存在的 安全风险问题,围绕食品安全从理论基础到安全应用系统研究原料生产、安全控 制、产业化关键技术、市场销售等全食品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检测。经 多年建设和培育,已在普洱茶、火腿、魔芋、食用花卉、果蔬、猪肉、牛干巴等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以及快速检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省内外 200 多家企业 提供了重要的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支撑,已发展成为一支特色鲜明、具有省内 领先、国内先进水平的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装备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 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学术价值或重要转化应用价值重大成果的 主要领域方向、预期目标和标志性成果。对于确保云南省食品安全,促进云南食 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来 3 年,团队将更加系统、深入地开展三个核心方向的研究:一是重金属 快速检测技术及智能化监管装备开发,重点开展农产品样本快速预处理技术及小 型装置开发、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高性能丝网印刷电化学传感器研制,以及智能 化、便携式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开发;二是农药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及智能化监 管装备开发,重点开展基于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制、基于石 墨烯-超分子复合材料的荧光传感器研制,以及便携式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开发; 三是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智能化监管装备开发,重点基于 ATP 荧光共振能 量转移的菌落总数传感器研制、致病微生物荧光传感器集成化微流控芯片研制, 以及便携式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开发。 (二)形成背景 1、团队形成背景 本团队的形成始终与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经过近30年不断的努力建设,在绿色食 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教学 活动。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硏究条件不断改善、学术力量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 国内外领先的成果。 学科建设长足发展。1989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云南农业大学招收农 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本科,1997年经批准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1991年申请获准“动物食品科学”为云南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得农产品贮藏与加 工硕士点,2003年开始招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3年新增食品科学硕士点。 2005年原蜂学专业(专科)升级为本科专业。2010年“蜂学”专业获得省级特色专 业建设立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得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2010年获得“食 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2013年在畜牧学下自主设置“食品资源与营 养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目前,学院有二个省级重点学科(动物食品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一个 校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一个省级精品课程(肉品工艺学);一个 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即食品科学(设置了食品安全与控制方 向)、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功能食品、营养代谢与免疫;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设置4个方向:食品资源与营养健康、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食品化学与营养代谢、食品安全与信息化);二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农业推广硕士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和食品工程硕士(食品工程领域);一个云南省研究生教 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和9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验平台建设成绩卓著。先后建成了三个省级工程中心,即“云南省农产 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特优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和“蜜蜂资 源可持续利用工程中心”,和一个“云南省高校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食品科学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等,逐渐形成了以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工程中心和 硕士点为依托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装备创新团队。 2、团队结构 本团队是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 技术力量雄厚,学科交叉互补性强。团队现有成员1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经过近 30 年不断的努力建设,在绿色食 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教学 活动。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条件不断改善、学术力量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 国内外领先的成果。 ——学科建设长足发展。1989 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云南农业大学招收农 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本科,1997 年经批准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1991 年申请获准“动物食品科学”为云南省重点学科。2000 年获得农产品贮藏与加 工硕士点,2003 年开始招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3 年新增食品科学硕士点。 2005 年原蜂学专业(专科)升级为本科专业。2010 年“蜂学”专业获得省级特色专 业建设立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得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2010 年获得“食 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2013 年在畜牧学下自主设置“食品资源与营 养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17 年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目前,学院有二个省级重点学科(动物食品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一个 校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一个省级精品课程(肉品工艺学);一个一 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即食品科学(设置了食品安全与控制方 向)、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工程、功能食品、营养代谢与免疫;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设置 4 个方向:食品资源与营养健康、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食品化学与营养代谢、食品安全与信息化);二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农业推广硕士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和食品工程硕士(食品工程领域);一个云南省研究生教 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和 9 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验平台建设成绩卓著。先后建成了三个省级工程中心,即“云南省农产 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特优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和“蜜蜂资 源可持续利用工程中心”,和一个“云南省高校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食品科学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等,逐渐形成了以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工程中心和 硕士点为依托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装备创新团队。 2、团队结构 本团队是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 技术力量雄厚,学科交叉互补性强。团队现有成员 10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