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文考试说明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 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 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 和适当的难度。 Ⅱ命题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 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考 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着力引导考生获取较为全面的语文 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Ⅲ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 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了的能力层级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 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 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 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Ⅳ.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 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语言 文字运用”“小说与戏剧”组成考试内容。对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 查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201 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文考试说明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 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 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 和适当的难度。 Ⅱ.命题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考 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着力引导考生获取较为全面的语文 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Ⅲ.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 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 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 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 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Ⅳ.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 个目标的“语文 1”至"语文 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语言 文字运用”、“小说与戏剧”组成考试内容。对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 查。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 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 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常见名句名篇默写、浅易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 赏三个方面内容 1.识记A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茼、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 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3)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5)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艺术 (2)赏析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情感,评价作品的艺术魅力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 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 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常见名句名篇默写、浅易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 赏三个方面内容。 1.识记 A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 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3)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5)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艺术 (2)赏析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情感,评价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加以体察、阐发和评价 (2基于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 (3探讨社会、作者与文本的复杂关系 四、写作 表达应用E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摯,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颗,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V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卷共22题,选择题9题,占27分;非选择题13题,占123分 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表述 题和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赋分如下: 语言文字运用,7题左右,约24分 2.古代诗文阅读,6题左右,约32分; 3.现代文阅读,8题左右,约34分; 4.写作,1题,60分。 Ⅵ.附录:古代诗文背诵默写篇目 古文(9篇) 1.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亦去之”) 2.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3.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复穷厄”) 4.兰亭集序 5.归去来兮辞
(3)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加以体察、阐发和评价 (2)基于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 (3)探讨社会、作者与文本的复杂关系 四、写作 表达应用 E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V.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卷共 22 题,选择题 9 题,占 27 分;非选择题 13 题,占 123 分。 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表述 题和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赋分如下: 1.语言文字运用,7 题左右,约 24 分; 2.古代诗文阅读,6 题左右,约 32 分; 3.现代文阅读,8 题左右,约 34 分; 4.写作,1 题,60 分。 Ⅵ.附录:古代诗文背诵默写篇目 古文(9 篇) 1.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亦去之”) 2.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3.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复穷厄”) 4.兰亭集序 5.归去来兮辞
6.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7.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如是而已” 8.阿房宫赋 9.前赤壁赋 古诗词(24篇 1.小雅·采薇(二章、六章) 《诗经》 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 3.短歌行 曹操 4.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汉乐府 5.归园田居 陶渊明 6.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蜀道难 李白 8.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9.蜀相 杜甫 10旅夜书怀 杜甫 1登高 杜甫 12.秋兴八首(其 杜甫 13.登岳阳楼 杜甫 14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1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16锦瑟 李商隐 17李凭箜篌引 李货 18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19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20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2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苏轼 2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23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24永遇乐·京囗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辛弃疾 Ⅶ样卷 语文试题样卷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粗犷恃强凌弱按捺nai楔形文字xie B.谗言纷至踏来干瘪be趟水过河tang C.题字优柔寡断证券quan强人所难 quang D.婉若秘而不宜炽烈ch百舸争流ge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办公室一片繁忙,大家各司其职,对我的到来完全视而不见,不动声色 我只好主动上前作了自我介绍 B.园里有一大片白兰,每到初夏,花儿此起彼伏,竞相开放,有时来不及 采摘就在枝头开过了头,花瓣像摊开手脚的八爪蟹 C.老专家虽已年过八旬,但人心不古,仍然乐观、豁达,坚持看书、看报, 关心时事
6.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7.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如是而已”) 8.阿房宫赋 9.前赤壁赋 古诗词 (24 篇) 1.小雅·采薇(二章、六章) 《诗经》 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 3.短歌行 曹操 4.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汉乐府 5.归园田居 陶渊明 6.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蜀道难 李 白 8.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9.蜀相 杜甫 10.旅夜书怀 杜甫 11.登高 杜甫 12.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13.登岳阳楼 杜甫 14.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1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16.锦瑟 李商隐 17.李凭箜篌引 李货 18.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19.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20.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2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苏轼 2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23.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2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辛弃疾 Ⅶ.样卷 语文试题样卷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粗犷 恃强凌弱 按捺 nai 楔形文字 xie B.谗言 纷至踏来 干瘪 bie 趟水过河 tang C.题字 优柔寡断 证券 quan 强人所难 qiang D.婉若 秘而不宣 炽烈 chl 百舸争流 ge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办公室一片繁忙,大家各司其职,对我的到来完全视而不见,不动声色, 我只好主动上前作了自我介绍。 B.园里有一大片白兰,每到初夏,花儿此起彼伏,竞相开放,有时来不及 采摘就在枝头开过了头,花瓣像摊开手脚的八爪蟹。 C.老专家虽已年过八旬,但人心不古,仍然乐观、豁达,坚持看书、看报, 关心时事
D.近年来,房地产在中国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媒体到老百姓都对 此事津津乐道。 3.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个大问题一直盘踞在我脑海里①除去足球本身的魅力之外,世界杯怎么 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近来观看世界杯,忽然从中得到了答案②那是一种无 上崇高的精神力量③国家荣誉感④在和平时代,唯有这种国际性的大规模的对 抗赛,才可以唤起那遥远而神圣的情感,那就是⑤为祖国而战⑥ ①②③‖④ A B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我们羡慕对方的快乐,甚至设想成为对方以便更好地分享那份快乐的 时候,可能对方也正在羡慕着我们。 B.这批名单中不仅有状态良好的老运动员,而且那些不久前入选的新人也 都在联赛中得到锻炼并且表现出色。 c.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交通管 理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了交通安全宜传和专项治理工作。 D.在三峡工程淹没区的长江干、支流两岸的众多台地上,自古以来就是中 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伦理学的邀请》深入浅出,打动人心,用孩子皆 可明白的词句加以诠释晦涩难懂之道理,提出如何过上好生活的建议,是其高 明之处。书中遣词用句,如一场父子之间再亲切不过却再寻常不过的对话,绝 非仗着哲学家思想家的身份乱七八糟长篇大论地说教,将其打包、压缩,尔后 硬塞到你的嘴里,不撑死你誓不罢休。 书中对“伦理学”这一专业术语最简单的阐述乃是,“人类可以部分发明和 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选择我们觉得最好的;这种‘知道如何生活,也许你更 愿叫它“生活的艺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伦理学”。简言之,伦理学是探求 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一种理智行为。 那生活的艺术是什么,如何做一个好人?作者首先提出“依愿行事”,给自 己一份“好生活”,而不是对世间一切毫无所谓。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说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好生活”源自
D.近年来,房地产在中国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媒体到老百姓都对 此事津津乐道。 3.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 ) 一个大问题一直盘踞在我脑海里①除去足球本身的魅力之外,世界杯怎么 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近来观看世界杯,忽然从中得到了答案②那是一种无 上崇高的精神力量③国家荣誉感④在和平时代,唯有这种国际性的大规模的对 抗赛,才可以唤起那遥远而神圣的情感,那就是⑤为祖国而战⑥ ┏━━━┳━━━┳━━━┳━━━┳━━━━┳━━━┳━━━━┓ ┃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 A ┃ ┃ ┃ ┃ 。 ┃ ┃ l ┃ ┃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f ┃ ┃ C ┃ ┃ ┃ ┃ ┃ ┃ ┃ ┃ D ┃ ┃ ┃ ┃ f ┃ ┃ 。 ┃ ┣━━━╋━━━╋━━━╋━━━╋━━━━╋━━━╋━━━━┫ ┃ ┃ ┃ ┃ ┃ ┃ ┃ ┃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当我们羡慕对方的快乐,甚至设想成为对方以便更好地分享那份快乐的 时候,可能对方也正在羡慕着我们。 B.这批名单中不仅有状态良好的老运动员,而且那些不久前入选的新人也 都在联赛中得到锻炼并且表现出色。 c.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交通管 理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和专项治理工作。 D.在三峡工程淹没区的长江干、支流两岸的众多台地上,自古以来就是中 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1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伦理学的邀请》深入浅出,打动人心,用孩子皆 可明白的词句加以诠释晦涩难懂之道理,提出如何过上好生活的建议,是其高 明之处。书中遣词用句,如一场父子之间再亲切不过却再寻常不过的对话,绝 非仗着哲学家思想家的身份乱七八糟长篇大论地说教,将其打包、压缩,尔后 硬塞到你的嘴里,不撑死你誓不罢休。 书中对“伦理学”这一专业术语最简单的阐述乃是,“人类可以部分发明和 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选择我们觉得最好的;这种‘知道如何生活’,也许你更 愿叫它‘生活的艺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伦理学”’。简言之,伦理学是探求 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一种理智行为。 那生活的艺术是什么,如何做一个好人?作者首先提出“依愿行事”,给自 己一份“好生活”,而不是对世间一切毫无所谓。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说,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好生活”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