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1)性染色体理论 ①XY型 配子 下一代合子 ♀:A+XA+XAA+XX♀ →AX ♂:AA+XY A+Y AA+XY♂ ②Ⅻ0型(蝗虫、蟋蟀) ♀:AA+XX—A+X AA+XX♀ A+X 合:A+X0—A+0 AA+XO
①XY型 ♀:AA+XX A+X AA+XX ♀ A+X ♂:AA+XY A+Y AA+XY ♂ ②X0型(蝗虫、蟋蟀) ♀ :AA+XX A+X AA+XX ♀ A+X ♂:AA+X0 A+0 AA+X0 ♂ 配 子 下一代合子 ❖ 1)性染色体理论
令1)性染色体理论 ③硎w型 配子下一代合子 ♀:AA+zA+W一AA+ZN♀ A+Z ♂:AA+ZZA+Z AA+ZZ♂ ④Z0型 ♀:AA+Z0—A+0AA+Z0♀ atz ♂:A+ZZA+2AA+Z2含 为什么生物的性别比一般为1:1?如果异常会有什么结果?
③ ZW型 ♀ :AA+ZW A+W AA+ZW ♀ A+Z ♂: AA+ZZ A+Z AA+ZZ ♂ ④ Z0型 ♀ :AA+Z0 A+0 AA+Z0 ♀ A+Z ♂: AA+ZZ A+Z AA+ZZ ♂ 配子 下一代合子 为什么生物的性别比一般为1:1?如果异常会有什么结果? ❖ 1)性染色体理论
类型 zY型 性别 体细胞染色 2A+yi 2在+了W 2 体姐成 性细胞染色 鸟+置 +了 体组成 EF tT 对拐起 作弔的亲本 例 人、哺乳类、果蝇 蛾类、鸟类
令1)性染色体理论 性染色体的来源——进化的结果 无性别决定—→〉一对常染色体分化,出现性染色体— 分化加深,其同源部分逐渐减少 其中一条上的基因逐渐减少,且大部分为全雄基 因(主要方向); >其中一条上的基因逐渐减少,且大部分基因与性 别无关,如果蝇。 其中一条消失,如蝗虫;
性染色体的来源——进化的结果 无性别决定—→ 一对常染色体分化,出现性染色体—→ 分化加深,其同源部分逐渐减少 ➢ 其中一条上的基因逐渐减少,且大部分为全雄基 因(主要方向); ➢ 其中一条上的基因逐渐减少,且大部分基因与性 别无关,如果蝇 。 ➢ 其中一条消失,如蝗虫 ; ❖ 1)性染色体理论
◆2)基因平衡理论 C.B. Bridges于1932年用果蝇为材料,通过X射 线照射处理后的果蝇与正常的二倍体果蝇杂交, 结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存在决定性别的基 因,雄性基因主要位于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雌性基 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受精卵的性别发育方向取决于一 雌雄两类基因系统力量的对比
C. B. Bridges于1932年用果蝇为材料, 通过X射 线照射处理后的果蝇与正常的二倍体果蝇杂交, 结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存在决定性别的基 因,雄性基因主要位于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雌性基 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受精卵的性别发育方向取决于 雌雄两类基因系统力量的对比。 ❖ 2)基因平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