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予
图1-13 LLU■T【■■■ 图1-44 图1-45
第二章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一门研究和探讨以色彩来美化人们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它是根据不同 的目的性,并按照一定的色彩匹配交变的规律和原则科学地设计色彩从而创造出更具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的色彩新形象 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色彩的世界。自然界通过色彩向人们展示物质生命的存在和运动 状态。一切色彩感觉都悬客观物质(光源的光谱成份和物体的固有物理特性)与人的生理机制 (视觉器官)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结果在引起生理感知的同时,还引起人的心理活动。不 同的色彩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情意识。美丽和谐的色彩及赏心悦目的色彩环境都能给 人的心理上带来舒适感和美感。因此在视觉艺术上,色彩与“形”和“质”相比较,前者更具先声 夺人的力量。 色彩构成不同于写实性的色彩绘画,在设计和创作中,色彩构成更侧重于研究色彩与人 色彩与产品功能和形态的关系及色彩所表现出的实用性。在处理手法上,色彩构成更具简练 概括、抽象、夸张、鲜明等特点。 色彩构成的设计源泉是丰富的大自然,通过对自然色彩的观察和体会,从中探索规律进 一步提炼、概括和表现其色彩构成。同时,学习和借鉴传统的色彩装饰艺术和其它艺术表现方 法,也是丰富和提高现代色彩构成表现技巧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色彩原理及表示方法 、色彩原理 1.光与色 色彩和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眼睛只能凭借光线才能看到色彩,光是表达色彩的媒 介我们周围的物体以其发光性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射向周围空间辐射光能的发光体,如太 阳、火焰及各种灯具等;另一类是本身不辐射光能只在某种程度上反射发光辐射的光线即除 发光体之外的一切自然界的物体。 色彩的感觉就是通过这些发光体的辐射光线和不发光体的反射光线,在空气中以不同速 度和长度的光波运动,作用在人的视网膜上的结果。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反映出不同的颜色。如 下所示 红色—波长为700~630nm 橙色—波长为630~590mm 黄色——波长为590~560nm 绿色——波长为560~490nm 蓝色一波长为490~450nm 紫色—波长为450~400nm
(1nm(毫微米)=10-°m) 经科学测定,人眼只有对波长在40~700m范围内的光线才可分辨其颜色。波长大于 700mm的光线称为红外线,小于400nm的光线称为紫外线,它们是人眼所看不到的。 (1)光源色由不同发光体发出的不同色光称为光源色。只含有某一波长的光就是单色 光,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光就是复色光,含有红、橙、黄、绿、蓝紫所有波长的光就是全色光。太 阳光就是全色光。太阳也是标准的发光体(光源)。 (2)物体色自然界中的许多物体不是发光体,可它们却都有颜色,这同样是光的作用 因为任何物体对光线都有吸收和反射的本能,当光线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色光被吸收,一部 分色光被反射反射的色光通过人的视觉而感知到物体的颜色世间各种物体所呈现的不同颜 色就是物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不同色光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的结果。如果我们所看到 的花是红色的,那是由于花吸收了全色光中的橙、黄、绿紫而反射出红光的结果;叶子的绿色 则是由于吸收了全色光中的红、橙、黄、蓝、紫而反射出绿光的结果因此,人们将这些不发光体 在自然光线下所呈现出的色彩称为物体色。目前使用的颜料就是具有对色光选择性吸收和反 射的色素 (3)环境色不同颜色的物体之间光色的互相反射而形成的颜色称为环境色如一红色 物体和一白色物体放置在一起时,白色物体受红色物体反射部分则显红色。 2色彩的混合 在自然界中,正是由于各种色彩的混合才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 中总结了色彩混合的基本规律。 1)原色指不能用其它色混合而成的基本色称为原色而用原色可以混合出其它色 彩。 最初牛顿用三棱镜将白色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为七原色,这七种色光 混合在一起产生白光。后来,从物理光学的实验中得出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也能产生白色, 而这三种色光是其它色光所不能混合出来的同时也证明这-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几乎可 以混合出自然界中所有的颜色,所以人们称这三种颜色为色光的三原色。如今的彩色电视机就 是根据色光的三原色原理设计产生了彩色图像。在确定色光三原色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色料也 具有三原色并与色光的三原色有区别,它们是品红、黄、青 色光的三原色相混合变白,称之为正混合或加色混合,而色料的三原色要混合变黑,称为 负混合或减色混合·色光混合变白的原因是随着色光增多而亮度提高色光越多,其亮度也越 高,最终成为白色。色料混合变黑的原因是随着色料的增多而对光线的吸收也越多,相应的反 射光却越少,最后趋于全吸收而呈黑色。见图2-1 2)间色与复色两种原色相混合所得第三色称为间色如果将间色与原色相混合或间 色与间色相混合所得之色就称为复色在色料的混合中,复色的产生也可用原色与黑色或灰色 相混而得。 (3)补色凡两种色光相加呈现白色,两种色料相混呈黑色那么这两种色光或色料即 为互补色。三原色之一与另两原色相混合所得的间色之间互为补色。如图2-1减色混合中的 黄与蓝、青与红、品红与绿都为互补色在减色混合的色料调配中,如果要保持某一色彩的鲜艳 度,就必须避免调合带有补色关系的颜色;反之,如果为了适当减弱某一颜色的鲜艳度,不妨调 入微量的具有补色关系的颜色
减色混合的原理,只是为颜色的 混合提供一个规律,在实际应用中 仅用三原色去调配各种颜色是很难 办到的,这是由于目前的色料三原色 纯度低混色范围小所致 3.色彩三要素 我们所看到的色彩世界,千差万 别,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无彩色系 的黑、白、灰及有彩色系的光谱色彩 无彩色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颜色的 明暗程度上,也即明度。彩色系的颜色特征,除具有明度之外,还表现在色相和纯度两方面。因 此,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被称为色彩三要素 (1)色相即色彩的相貌。用以区别各种色彩类别名称。光谱分光所显示的红、橙、黄 绿、蓝、紫各代表一种色相,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色相差别。以这6个基本色相为基础,可以混 合出千万种具有不同色相的颜色,如红色就有许多种,红中带黄即为朱红和橙红,红中带蓝即 为洋红和紫红。再如,黄中带红即为桔黄和中黄,黄中带绿即为柠檬黄等等 因此,设计师只有善于辨别色相,并熟知其表现力,才能在设计中有效地运用各种颜色。 (2)明度即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反射光量的区别,就产生了颜色 的明暗强弱。就六种基本色相而言,黄色明度最高,而紫色明度最低 无彩色系的黑、白、灰色是表现明度的典型色,彩色系内任一色调入白色,都可提高该色的 明度,调入黑色,就可降低该色的明度。问一颜色按不同比例调入白或黑,可以形成色彩明度变 化的不同层次,从而表现出色彩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3)纯度指色彩的纯净程度或色彩的饱和度,它表示某一颜色中含有色成分的比例 当色彩达到饱和程度时就是纯色,可见光谱中的单色光就是最纯的颜色纯度高的颜色,色泽 鲜明、饱满而纯洁。当彩色系中的任一基本色加入黑色或白色时,都会降低该色的纯度及改变 该色的明度,加入灰色时,降低纯度,而明度变化不大。加入色量越多,其纯度越低。 、色彩的表示方法 当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连续地进行组合变化时,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不同色彩,因此,要 准确地认识和设计色彩,就必须有科学的表示方法,使色彩标准化和系统化。目前,世界上使用 的标准色系有三种:蒙塞尔色系、奥斯特瓦德色系、日本色彩研究所色系这些标准色系定量而 准确地表示了各种色彩,为设计人员使用和设计色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蒙塞尔色淾 这是由美国的美术教师蒙塞尔于1905年创立的一种以色彩立体模型来表示颜色的方法。 该色彩立体的三个坐标方向分别表示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如图2-2所示蒙氏色立体的中 央轴方向表示明度,其明度等级被分为0~10共11个等距离阶段,0级为纯白,1~9级是从白 至黑的变化10级为纯黑。垂直中央明度轴方向表示纯度其纯度等级被分为1~14个区值距 中央明度轴距离越远,其色彩的纯度越高,14级为最高纯度,距中央明度轴越近,其色彩纯度 越低,1级最低,即为无彩色系。在色立体水平圆周方向均匀分布10种色相,其中5种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