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具有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所以诵 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律美,研读时要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3.品读赏析。 (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 (2)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独自一人沿着一 条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友人邻居很少的荒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初访 者怎么做得到呢? (3)相传贾岛曾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开始他拟 作“僧推月下门”,后又改“推”为“敲”字,并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 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他原因,他回答了自己作诗的过程。韩愈 停下马来,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佳矣。”于是,韩愈和贾岛并辔而归, 共论诗道。请仔细体会,为什么“敲”比“推”好?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 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 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鸣叫, 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 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 艺术效果了。韩愈不愧是一位鉴赏力非常高明的诗人,他与贾岛的诗风虽不相同, 但提出的意见却是内行之言。 (4)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映了老僧(或许 即指作者)怎样的心情? 突出了景物迷人新奇的特点,这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颇有几分兴奋喜悦 的心情。 (5)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 悦呢? 这可以从尾联中得到解释,因为来访者与被访者有个“幽期”,而这位被访者 本来就是一个隐者,所以来访者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更感到友人“幽居”的 清新幽静,而友人拒访,又更说明他归隐的性格,这样,“幽居”的清新幽静的 环境,“幽居”主人的超尘脱俗的性格,更加让来访者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 在他看来,这次遗憾,也许正是友人对自己归隐诚心的一次考验,想到此,他便 有了一种识破天机的兴奋,情不自禁表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思考探究。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 系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所 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 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含着 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表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 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题旨:“暂去还来 此,幽期不负言。”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5 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具有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所以诵 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律美,研读时要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3.品读赏析。 (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 (2)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独自一人沿着一 条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友人邻居很少的荒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初访 者怎么做得到呢? (3)相传贾岛曾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开始他拟 作“僧推月下门”,后又改“推”为“敲”字,并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 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他原因,他回答了自己作诗的过程。韩愈 停下马来,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佳矣。”于是,韩愈和贾岛并辔而归, 共论诗道。请仔细体会,为什么“敲”比“推”好?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 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 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鸣叫, 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 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 艺术效果了。韩愈不愧是一位鉴赏力非常高明的诗人,他与贾岛的诗风虽不相同, 但提出的意见却是内行之言。 (4)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映了老僧(或许 即指作者)怎样的心情? 突出了景物迷人新奇的特点,这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颇有几分兴奋喜悦 的心情。 (5)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 悦呢? 这可以从尾联中得到解释,因为来访者与被访者有个“幽期”,而这位被访者, 本来就是一个隐者,所以来访者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更感到友人“幽居”的 清新幽静,而友人拒访,又更说明他归隐的性格,这样,“幽居”的清新幽静的 环境,“幽居”主人的超尘脱俗的性格,更加让来访者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 在他看来,这次遗憾,也许正是友人对自己归隐诚心的一次考验,想到此,他便 有了一种识破天机的兴奋,情不自禁表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思考探究。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 系?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所 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 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含着 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表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 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题旨:“暂去还来 此,幽期不负言。”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给自己的小屋写一首诗。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 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 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 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 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 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二、学习《泊秦淮》 1.写作背景。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 的七绝。 2.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曾为黄、池、 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关心时事,爱国忧民之作。此类为数不多 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这是杜牧诗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此类诗大 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论史之作,以七绝为代表,如《赤壁》《题乌江亭》《题 商山四皓庙》《春申君》等。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 问题,所以在咏史诗中往往有新颖独特的评论。二是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针对晚 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 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 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 第三类,写景抒怀、记行咏物之作。此类数量不少,佳作迭出。如《江南春》《泊 秦淮》《山行》《清明》等 第四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 第五类,酬赠抒怀之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杜牧才华横溢,又善于吸取前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4.整体感知。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 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岀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 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 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 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 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结构全篇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6 2.给自己的小屋写一首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 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 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 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 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 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二、学习《泊秦淮》。 1.写作背景。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 的七绝。 2.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曾为黄、池、 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关心时事,爱国忧民之作。此类为数不多。 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这是杜牧诗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此类诗大 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论史之作,以七绝为代表,如《赤壁》《题乌江亭》《题 商山四皓庙》《春申君》等。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 问题,所以在咏史诗中往往有新颖独特的评论。二是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针对晚 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 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 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 第三类,写景抒怀、记行咏物之作。此类数量不少,佳作迭出。如《江南春》《泊 秦淮》《山行》《清明》等。 第四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 第五类,酬赠抒怀之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杜牧才华横溢,又善于吸取前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4.整体感知。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 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 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 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 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 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结构全篇。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 承接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陈小朝廷 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 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 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 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 切和忧虑 5.研读赏析。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儿?这句诗描写了一 幅什么样的画面?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 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 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 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 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 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淡无味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 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 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 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 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 所以诗人这样写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2)“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①点题。诗的题目是“泊秦淮”,此处“夜泊秦淮”照应题目,有点题作用 ②承上启下。因为是在“夜”里到秦淮的,所以才与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 朦朦胧胧的景象互相呼应,显得极为合理自然,这是承上;“近酒家”则是启下 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如果作者住在偏僻清幽的山野小店,会听到商女的歌声 吗?因为住处“近酒家”,所以才听到商女唱《后庭花》的歌声;因为听到了歌 声,才想到这是葬送陈后主的挽歌,由此抒发对唐王朝的担忧之情。总之,“夜 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思想内容方面则由 景及情,为后面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6.小结。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诗人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 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 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 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 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 三、学习《登飞来峰》。 1.导入新课。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 所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 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可见在古代诗歌史上, 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2.作者简介
27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 承接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陈小朝廷 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 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 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 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 切和忧虑。 5.研读赏析。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儿?这句诗描写了一 幅什么样的画面?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 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 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 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 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 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淡无味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 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 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 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 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 所以诗人这样写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2)“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①点题。诗的题目是“泊秦淮”,此处“夜泊秦淮”照应题目,有点题作用。 ②承上启下。因为是在“夜”里到秦淮的,所以才与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 朦朦胧胧的景象互相呼应,显得极为合理自然,这是承上;“近酒家”则是启下, 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如果作者住在偏僻清幽的山野小店,会听到商女的歌声 吗?因为住处“近酒家”,所以才听到商女唱《后庭花》的歌声;因为听到了歌 声,才想到这是葬送陈后主的挽歌,由此抒发对唐王朝的担忧之情。总之,“夜 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思想内容方面则由 景及情,为后面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6.小结。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诗人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 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 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 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 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 三、学习《登飞来峰》。 1.导入新课。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 所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 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可见在古代诗歌史上, 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 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 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 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3.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 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 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 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品味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 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第二句写目极之辽远。此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 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 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而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 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鸡鸣”,但王安石不说 “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使用典故。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 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这个诗 句就是用这个意思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髙瞻远瞩的气概,成为千古名句,也是全 诗的点睛之笔 四、学习《己亥杂诗》。 1.作品简介。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 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 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出 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岁中进士。政治上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侮,与同 时的魏源齐名,称“龚魏”,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启蒙思想家 3.朗读指导 (1)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掌握朗读节奏、语气、重 音 (2)学生反复读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4.品读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 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 “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浩荡离愁”又 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28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 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 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 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3.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 30 岁时所作。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 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 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 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品味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 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第二句写目极之辽远。此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 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 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而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 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鸡鸣”,但王安石不说 “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使用典故。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 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这个诗 句就是用这个意思。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成为千古名句,也是全 诗的点睛之笔。 四、学习《己亥杂诗》。 1.作品简介。 《己亥杂诗》共 315 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 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 315 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 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出 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 岁中进士。政治上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侮,与同 时的魏源齐名,称“龚魏”,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启蒙思想家。 3.朗读指导。 (1)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掌握朗读节奏、语气、重 音。 (2)学生反复读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4.品读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 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 “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浩荡离愁”又 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才离京城何来“天 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 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 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 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 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 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 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著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 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髙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在人们常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 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5.写作特色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 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 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效力。诗的后两句对 此作了明确的表述,鲜花虽然凋谢,但它决不是无情地随风飘落,而是立志将自 身化为肥料,用来滋养新花。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一个“更” 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髙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课后积累其他诗词大家的作品并进行分析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李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这八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这八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 荣,迎来了第一个髙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 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 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使至塞上》
29 “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才离京城何来“天 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 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 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 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 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 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 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著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 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在人们常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 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5.写作特色。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 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 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效力。诗的后两句对 此作了明确的表述,鲜花虽然凋谢,但它决不是无情地随风飘落,而是立志将自 身化为肥料,用来滋养新花。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一个“更” 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课后积累其他诗词大家的作品并进行分析。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李萍) (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这八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这八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 荣,迎来了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 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 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使至塞上》